•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學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的教學模式探究——以刑法課程為例

      2015-03-27 12:34:42
      海峽法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法學交叉刑法

      法學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的教學模式探究
      ——以刑法課程為例

      “法學本科專業(yè)多學科課程間交叉滲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

      在我國當前的法學教學模式中,存在因教學模式相對單一而使得教學難以滿足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需要的突出問題。為實現(xiàn)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法學課程教學應在合理性、綜合性、基礎性優(yōu)先兼顧創(chuàng)新性、協(xié)同性等原則的基礎上,構建以某個法學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內外交叉滲透的知識體系。

      法學教學;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教學模式;交叉滲透

      眾所周知,在當前的法學教育中,存在一個極其令人困窘的悖論:一方面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人數(shù)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滿足國家法治建設的卓越法律人才又嚴重短缺。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因課程缺乏交叉滲透所導致的“培養(yǎng)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進而帶來“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不足”,①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0)號。應是其中的重要緣由。為解決以上“悖論”,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員會聯(lián)手推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重點培養(yǎng)具有解決實際法律問題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職業(yè)人才。②同上注。本文試基于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職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以刑法課程③主要是本科課程,下同。為例,對法學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的教學模式予以些許探究,以求對法學人才的培養(yǎng)有所裨益。

      一、我國法學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教學模式的當前問題

      課程交叉滲透是指課程間因橫向有機聯(lián)系而出現(xiàn)的綜合化現(xiàn)象,是兩門或兩門以上課程的某一(些)內容基于實踐應用或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等視角而進行的綜合性或融合性的有機整合。如此交叉滲透的有機整合,對于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來說,顯然是必要而又重要的,在此,不予贅述。

      課程交叉滲透教學模式在我國大多理工科重點高校,雖然尚未十分成熟,但卻早已逐步建立,并能夠大體支撐其實踐應用需要。而在法學教育領域,過于囫于學科分割與分立,不同學科間甚至同一學科內的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教學很是罕見。以下分別從課程設置、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三個視角予以分析。

      (一)課程設置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是課程設置的先后順序不合理。在課程設置方面,法學專業(yè)課程通常包括法理學等專業(yè)基礎課、民法總論、刑法總論等專業(yè)核心主干課、婚姻家庭法等專業(yè)拓展課與社會調查等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如此設置雖然基本是從偏理論到偏實踐的順序安排,但實際上基于學科設置、教研室的學科對應、課程的學科劃分、教師知識體系的學科限制、教學方法的脫離實踐應用和人才培養(yǎng)、考試制度的局限等原因,使得不同學科間甚至同一學科內的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很是有限,進而使課程教學失去了其人才培養(yǎng)和實踐應用的應有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不同的年級課程設置的先后順序,本應按照 “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 的認識規(guī)律進行。可現(xiàn)實通常是憑老師或行政人員們的主觀想象予以安排。①謝雯、趙英彬:《法學本科課程設置改革探析》,載《經濟研究導刊》2009年第17期,第94頁。如法理學和中國法制史課程,本是相對最為抽象、距學生既有認識、知識最遠的最難學課程,而各高校卻都將其放在大一當作“基礎課程”和“先修課程”來開設。如此開設順序,只因將其定性為“基礎課程”,這種設置乍看很是合理,但實際上不符合學生的學習認識規(guī)律,不僅使學生學習起來困難重重、逃課或不聽課現(xiàn)象普遍,而且很容易將學生對法學學習的滿腔熱情澆滅,更何況這些課程的內容在知識的交叉融合上,能否成為“先修”的“基礎課程”也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從參與本課題項目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生成員自身感受和課題組調查情況看,學生未修或未認真學習這些最為抽象、距學生既有認識、知識最遠的所謂“基礎課程”,其他課程未必修不好。另一方面,有些課程之間交叉滲透的成分很多,需要據此安排“先修”順序。在各高校的排課中,對于一些同屬一個課程群(如刑事法學的各課程)的相關課程,一般能夠做到按先后修的順序開設,如刑法中的許多罪名是學習刑事訴訟法的基礎,刑法基礎課程需先于刑事訴訟法課程開設。但對于那些被視為非同一課程群的課程,如民法與刑法,往往忽視它們的先后修開設順序。其實,民法中的許多概念是學習刑法的基礎,若能做到民法基礎課程先于刑法課程開設,則會給學習刑法帶來更多便利。

      二是缺少基于個案實踐的綜合性案例教學課程。法學課程特別是應用性法學課程,是離不開案例教學的。綜觀各高校在應用型課程中的案例教學,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基于某個知識點的實踐舉例,即在講解某個知識點時,對實踐中某個真實案例圍繞該知識點進行截取或直接圍繞該知識點構想一個簡明例子予以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條文或者某些法學理論,如此所謂的案例教學,幾乎是所有法學課程都采用的案例教學方法,這樣的案例教學方法因為僅為某個知識點截取或構想的,不僅知識的實踐應用性低,而且也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種是基于個案實踐的全案例教學,即對某個真實案例甚至判例的實體問題、程序問題、證據問題等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與研討,能夠較好地實現(xiàn)實體法與程序法、證據科學的交叉滲透,可以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認識和掌握案件流程的全貌,而不僅僅獲得片段的知識和經驗,②張新寶:《個案全過程教學: 在素質教育基礎上的能力培養(yǎng)》,載《法學》2013年第4期,第42~46頁。以幫助學生從實踐應用角度對問題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如此案例教學模式,在我國法律碩士等專業(yè)研究生學位教學中有探討和采用,但在法學本科生教學中較為罕見。西南政法大學雖然在法學本科教學中早就有開設,如《民事疑難案例分析(雙師)》、《刑事疑難案例分析(雙師)》,但尚只能作為選修課的模式開設,能夠參與和收益的學生很是有限。

      (二)教師教學方面的突出問題

      在這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法學教師本身的專業(yè)學科劃分及其知識儲備不足,不能真正滿足不同學科間甚至同一學科內的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教學實踐需要,從而使我們的教學側重于本課程內專業(yè)術語、專業(yè)基礎理論、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其他具體制度等學科性的條塊分割內容,較少站在實踐應用和人才培養(yǎng)視角,教授其他關聯(lián)課程的知識。繼而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時,主要是聽課、記筆記;在課后溫習時,主要是翻閱筆記、教材、法條;在期末復習備考時,主要是以單科的思維背誦筆記、教材、法條,很難獲得適應實踐應用需求和職業(yè)人才需要的體系知識和應用能力。

      (三)學生學習方面的突出問題

      在這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也至少表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過于單一。主要表現(xiàn)在,學科性的課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慣于上什么課、考什么試就用什么學習思維方式學習,例如上刑法課的時候,手邊僅有《刑法》教材與法條,學習思維也局限于此,對于涉及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會多加思考,甚至因“考試不會涉及課程的交叉滲透內容”而不求甚解。

      二是學生缺乏實踐應用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在客觀上,法學課程之間的交叉滲透問題普遍存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使不提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應會發(fā)現(xiàn),但是由于傳統(tǒng)“老師說、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不僅固化了學生的思維學習方式,而且使學生們缺乏動手操作的基本實踐應用能力,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基于知識的實踐應用而整理總結課程間的交叉滲透內容。另一方面,學生不愿意走向實踐?;诮虒W模式等的影響,當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中多偏重于課本、法條的理解與背誦,不習慣于或者不愿意走向社會去觀察、了解,進而去實踐學校、圖書館、課堂上獲取的知識內容。這樣,不僅使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人才培養(yǎng)與職業(yè)需求相割裂,而且也很難發(fā)現(xiàn)不同學科間甚至同一學科內的專業(yè)課程知識內容的交叉滲透現(xiàn)象。

      二、法學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教學的構建原則

      在課程交叉滲透的教學實踐中,為何和如何交叉滲透,雖沒有千篇一律的模板,可也不是任意和隨意的“拉郎配”,而是基于某個主題、某個知識、某個問題的實踐應用或者站在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視角所需要的知識、理論、原理、應用等本所具有的內在聯(lián)系、相互關系。這意味著,法學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教學的構建也需基于一定的原則。綜觀理論上的既有研究和實踐中的既有探索,這些原則至少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合理性原則

      課程交叉滲透教學的構建,首先需合理即符合常理。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選擇導向合理??茖W研究表明,社會需求是發(fā)生課程交叉滲透的驅動力,這是因為,課程和社會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互助”關系,課程的突破點往往發(fā)生在社會需要和學科內在邏輯的交叉點上。①劉文達、任增強等:《大學學科交叉的機制、能力及調控》,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2期,第9頁。這意味著,課程交叉滲透教學的構建,需遵循課程和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基于個案實踐需要,符合常理地選擇其交叉滲透內容并融入相應教學活動中。具體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其一,學生所學的課程交叉滲透知識與社會需求吻合,有利于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其二,經歷過相關基礎知識的積累階段,一部分學生往往會從已掌握的知識出發(fā),深入探索研究,這時以社會需求導向確定的課程交叉滲透內容將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新的擴充,形成嶄新的能夠轉化為社會驅動力的突破。

      二是課程結構合理。任何一所大學都有自身的課程結構。隨著大學的“綜合性”發(fā)展,許多學校的課程種類增多,各類課程齊全,交叉點增多。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課程結構的合理,在課程發(fā)展中我們不能片面地追求全面而忽略精進,應當根據社會需求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符合社會需求的課程交叉滲透點。當然,課程結構合理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

      三是師資結構合理。課程交叉滲透教學的實現(xiàn)甚至效果最優(yōu),離不開合理的師資結構。這不僅要使某個課程的師資能夠基于個案實踐需要,具備相應的交叉滲透知識,而且還要求這個師資在結構上能夠滿足個案實踐的理論與實踐融合的需要。據此,要求我們的法學師資隊伍建設既要打破學科條款分割的界限,也要具有相應的實踐經歷經驗。

      四是以學生能力為上限。學生是知識傳授的對象,脫離學生談教學是無稽之談。課程交叉滲透的教學往往涉及多課程知識,并且要建立新的龐雜的系統(tǒng)邏輯結構,這對于學生來說,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即以學生能夠接受的能力為上限,否則,所謂的課程交叉滲透的教學只能是使學生一頭霧水。對此,需注意如下幾點:首先,課程交叉滲透的教學所教授的知識應當在學生的理解范圍之內;其次,講解知識應當遵循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順序,便于學生理解、吸收;最后,在知識教授及配套訓練時不能一蹴而就,給學生巨大的陌生感,而應當循序漸進。

      (二)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是課程交叉滲透教學與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模式最本質的區(qū)別??梢哉f,課程交叉滲透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綜合性(復合型)人才。綜合性不僅指學生擁有多學科知識的學習背景,更要求各學科課程的融會貫通、相輔相承。這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內容:

      一是內部與外部的綜合。以刑法課程為例,在“刑事一體化”的理論背景下,刑事科學包含了若干的刑法課程群。①張文、馬家福:《我國刑事科學的學科結構研究——兼論刑事一體化》,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5期,第86~92頁。其中,根據聯(lián)系的直接性與緊密性,這些刑法課程群又可分為內部課程與外部課程。內部課程包括狹義的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監(jiān)獄學、刑事政策學等,它們都與刑事犯罪存在直接緊密聯(lián)系;外部課程包括民法學、國際法學、勞動法學、行政法學等,這些課程的核心內容與刑事犯罪無關,但是它們在一定范圍內發(fā)生重合或聯(lián)系,并能交叉滲透產生新的邊緣課程。課程交叉滲透要注意綜合二者,既要重視內部課程,以幫助形成完整的單向課程邏輯;又要重視外部課程,以拓展思維,探索突破。

      二是橫向與縱向的綜合。所謂橫向的課程交叉滲透,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各部門課程之間的知識的融合、辨別與升華。所謂縱向的課程交叉滲透,則是按照訴訟活動的順序,從案件的發(fā)生開始直到案件結束的交叉滲透。我們往往較重視橫向的交叉而忽視了縱向的交叉。以專利侵權案件為例,其在民事審理的過程中,可能經歷向專利復審委員會申請宣告無效的行政程序,進而引發(fā)行政訴訟。而當符合假冒專利罪的構成要件時,又存在一個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的銜接。其過程當然地涉及民事、刑事、行政實體法與訴訟法學等課程知識。只有將橫向與縱向綜合,才更有利于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兼具的職業(yè)人才。

      三是理論與實踐綜合。義務教育中因“理論與實際脫離”而導致培養(yǎng)出相當數(shù)量的“高分低能”的學生,這一現(xiàn)象在大學教育中也并不罕見。無論是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還是從事實務工作的法律人,都必須兼?zhèn)淅碚撝R與實踐操作能力。實踐操作以理論為基礎,又能豐富理論,對上述的縱向交叉滲透也有很大的幫助。

      (三)基礎性優(yōu)先兼顧創(chuàng)新性原則

      綜合能力是建立在扎實的課程基礎知識和較強的課程能力基礎上的,它是各門課程知識能力融會貫通而形成的。①李桂勤:《學科交叉滲透中應注意的幾個原則》,載《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0年第4期,第27頁。因而交叉滲透的教學應當以基礎性優(yōu)先,即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又應當兼顧創(chuàng)新性,適當提升、講授一些課程交叉滲透的前沿問題,發(fā)展態(tài)勢。這在本科生課程交叉滲透中尤為重要,也是教學型的交叉滲透與研究型的交叉滲透的一項重大差別。研究型的交叉滲透,應當遵循高起點、高水平原則②劉文達、任增強、秦春生等:《大學學科交叉的機制、能力及調控》,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第2期,第9頁。,因研究人員本身具備基礎課程優(yōu)勢,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具有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比較優(yōu)勢與特色的前沿問題。而課程交叉滲透的教學則應當重視基礎課程建設,漸進式地提高學生能力。

      (四)協(xié)同原則

      由于現(xiàn)今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研究相對獨立,要進行課程交叉滲透教學必須倚仗各課程的協(xié)同合作。具體包括如下主要內容:

      一是兼顧平等與主次。其中,平等是針對各課程的地位而言的。在課程交叉滲透中,各課程處于平等的地位,它們間是一種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啟發(fā)深入的關系。主次則是針對教學而言的。課程教學的現(xiàn)實狀況啟示我們,交叉滲透應當是循序漸進式的。而最好的循序漸進方式應是以一個課程為主導,滲透傳授有關聯(lián)的、有價值的其他課程知識。要堅持主次,就是要分清主干課程和一般課程,并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確定它們在交叉滲透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在教學上有所側重。③徐占品:《學科交叉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原則——以<災害信息傳播學>為例》,載《學周刊》2011年第34期,第7~8頁。也就是,在課程交叉滲透教學中,盡管各課程的地位是平等,但在教學上應有所側重,其他課程只作為主課程的輔助教學。

      二是課程互助與資料共享?!艾F(xiàn)在的行政管理體系是樹形結構,而課程交叉滲透、融合是網狀結構,兩者之間需要一種機制來匹配”④盧建平:《形勢政策學的基本問題》,載《法學》2004第2期,第104頁。行政管理結構與課程交叉滲透結構的差異,使得課程之間必須突破障礙進行互助,使具備專業(yè)知識的老師有更多的交流機會與平臺,努力促成更多的合作,例如采用雙師甚至同堂的教學模式等。

      三是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協(xié)同。在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員會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實施高校與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選派1000名高校法學骨干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1-2年,參與法律實務工作,并選派1000名法律實務部門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高校任教1-2年,承擔法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任務,以努力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法學師資隊伍,從而在師資隊伍上為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協(xié)同以及由此實現(xiàn)法學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教學提供條件。

      三、法學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的內容分析——以刑法課程為例

      基于我國法學專業(yè)教學模式現(xiàn)存問題及構建課程交叉滲透教學所應基于的原則,法學專業(yè)課程交叉滲透教學的實現(xiàn)方式,從刑法課程來看,既包括刑法課程群內部的相關課程及其知識的交叉滲透,又包括其外部相關課程及其知識的交叉滲透,以共同滿足知識學習的實踐應用和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一)以刑法課程為核心的刑法課程群內部的相關課程及其知識的交叉滲透

      刑法課程群的內部課程,包括狹義的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監(jiān)獄學、刑事政策學等與刑事犯罪存在直接緊密聯(lián)系的課程。從刑法理論發(fā)展史來看,所謂刑法學的發(fā)展就是學科交叉滲透乃至融合的歷史。這正如我國著名刑法學家、原北京大學教授甘雨沛先生所指出:“19世紀的刑法學是合,融刑法學、犯罪學、訴訟法學、行刑學為一體;20世紀的刑法學是分,除上述學科相繼獨立外,還出現(xiàn)一些邊緣學科;將來必走向統(tǒng)一、聯(lián)合,成為一個熔刑事立法論、適用解釋論、行刑與保安處分論以及刑事政策論等為一爐的全面規(guī)制的‘全體刑法學’。它不是過去各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新的觀念指導下的升華?!雹俑视昱妫骸缎淌路▽W要論》,法律出版1998年版,第3頁。也正因為此,德國19世紀最著名刑法學家馮·李斯特先生主張建立包括刑事政策學、犯罪學、刑罰學和行刑學的“整體刑法學(gesamte-strafrechtswissenschaft)”,②馮·李斯特于1881年創(chuàng)辦《整體刑法學雜志》,以整合所有關于犯罪現(xiàn)象、犯罪行為、犯罪控制、刑事政策和犯罪預防的科學研究。參見[法]馬克·安塞爾著:《新刑法理論》,盧建平譯,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0頁。甘雨沛先生主張“成立一個具有立法論、適用解釋論、行刑論、刑事政策論以及保安處分法的全面規(guī)制的‘全體刑法學’”,③參見甘雨沛、何鵬著:《外國刑法學(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前言。我國當今著名刑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儲槐植先生提倡“犯罪學——刑法學——行刑學”三位一體、刑法內部結構合理(橫向協(xié)調)和刑法運行前后制約(縱向協(xié)調)的“刑事一體化”,④參見儲槐植:《建立刑事一體化思想》,載《中外法學》1989年第1期,第3~8頁。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劉仁文研究員提倡“瞻前望后、左看右盼、上下兼顧、內外結合”的“立體刑法學”。⑤參見劉仁文:《提倡“立體刑法學”》,載《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13頁。以上理論表述雖然有別,但在基于犯罪而構建一體化的交叉滲透知識體系乃至學科,已是大家的共識。

      以刑法為核心的刑事法內部課程群的交叉滲透,是以犯罪為核心所形成的。其中,刑法學研究的是何為犯罪,如何對犯罪行為進行處罰以教育公眾,維護法律權益,實現(xiàn)公平正義;犯罪學則研究為何會產生某種犯罪,如何預防該種犯罪的產生,它與刑法學的交融點在于刑法上的犯罪行為,故刑法學是犯罪學的指路明燈,犯罪學為刑法學修正手段提供了指導。犯罪心理學作為研究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結構形成、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以及尋找犯罪對策的心理依據的學科,是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發(fā)生犯罪行為的原因過程和規(guī)律。其與刑法學的交叉點在于,在刑法立法層面上,它通過對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的系統(tǒng)分析,為刑事立法者對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做出準確的、科學的界定;⑥羅大華:《刑事一體化視野中的犯罪心理學》,載《政法學刊》2004年第10期,第5頁。在刑事司法層面上,它在定罪時有利于犯罪構成要件中主觀要件的判斷,在量刑時對從重、從減輕處罰有重要影響。刑事訴訟法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序為基本內容,這是從程序上保證追不追究刑事責任、追究什么刑事責任、追究什么程度刑事責任等,提供程序上的切實保障,它與刑法“因犯罪這一紐帶而天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⑦程榮斌、陶楊:《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關系的反思與前瞻》,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20期,第5~8頁?!靶谭▽儆谛淌聦嶓w法,解決的是刑事訴訟中的實質問題,即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如何確定其刑事責任,是否給予以及如何給予刑罰處罰的問題。刑事訴訟法屬于刑事程序法,解決的是刑事訴訟的程序問題,即如何進行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如何收集和運用證據來證明是否存在犯罪事實、犯罪是重是輕,以及對生效的判決、裁定如何交付執(zhí)行等等問題?!雹喔咩戧眩骸缎谭ê托淌略V訟法的概念以及二者的關系》,載《中國人大》1999年第2期,第12頁。刑事執(zhí)行法學是研究全部刑罰執(zhí)行制度以及矯治罪犯的方法手段的一門課程,它與刑法學的交叉點主要集中在刑罰這一部分。刑法執(zhí)行法學的研究是建立在刑法學的基礎上的,刑法中規(guī)定的五種刑罰種類是刑事執(zhí)行法學研究的基石。首先要有刑罰判決的產生,才會有刑罰執(zhí)行以及矯正罪犯的問題。刑事政策學是就刑事法規(guī)范在犯罪的抗制效果上作理論與實證的研究,并參酌犯罪學的研究成果,綜合歸納而出的反犯罪的原則,并進而據此原則檢討現(xiàn)行的刑事政策,以求在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及社會政策上作全盤性的規(guī)劃。它是高于刑法的政治考慮,是對待犯罪的宏觀戰(zhàn)略。刑事政策學是建立在犯罪學基礎上,更加關心懲罰權配置的科學性的介乎法學與政治學之間的一門決策科學。

      在以上交叉滲透中,刑法與刑訴法間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例如,刑事訴訟法條文中涉及許多刑法概念,因此需要充分理解這些刑法概念以更好地分析程序性規(guī)定。例如《刑事訴訟法》第18條關于立案管轄的規(guī)定。對檢察院直接受理的貪污賄賂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案件,均涉及對刑法分則相關犯罪的理解。檢察院先用刑法的規(guī)定判斷某一犯罪是否為以上三類犯罪之一,再決定是否直接受理。由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亦是如此,需要自訴人運用刑法中具體罪名的構成要件來判斷發(fā)生之事實是否構成法定的四類罪行,以確定能否提起自訴。又如《刑事訴訟法》第15條所規(guī)定的法定不追訴情形之一是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對這一條款的準確運用必須建立在對《刑法》第87條(“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的;(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法定最高刑期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保┑某浞掷斫馍稀P淌略V訟法的工具價值在于保障刑法的正確實施。一方面,其通過對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保證刑法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目的得以公正地實現(xiàn);另一方面,刑訴法的許多規(guī)定是建立在刑法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需要借助刑法來理解其內容。二者的交叉滲透既保證了程序操作上的協(xié)調規(guī)范,又保證了實體內容上的明確統(tǒng)一。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一個更為完善的刑事法律體系網。

      (二)構建與刑法學相關的刑事法學課程群外的交叉滲透知識體系

      刑法課程群的外部課程包括民法學、國際法學、勞動法學、行政法學等與刑事犯罪核心內容無關,但又在一定范圍內與刑法學發(fā)生重合或聯(lián)系,并能產生交叉滲透的相關知識體系。其中,刑法學與民商法學的交叉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同一語詞在民法、刑法中的不同含義,二是同一類制度在民法、刑法中的區(qū)別,三是民法概念的前置分析,四是民刑責任的聚合。刑法學與經濟法學的交叉主要在于刑法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以及破壞環(huán)境資源罪的規(guī)定。如產品質量法與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之交叉。通過刑法對經濟犯罪的懲罰,實現(xiàn)經濟交易市場的公平與安全,推動經濟法得到更好的適用。刑法學與行政法學的關系是,刑法學側重于懲戒、制裁,而行政法學側重于指引功能,以授權性指引和義務性指引為主。兩者交叉不僅表現(xiàn)在某一行為既違反刑法又違反行政法的情形,更表現(xiàn)在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重合之情形。刑法學與勞動法學的交叉同樣是體現(xiàn)在刑法對違法(還是違反?)勞動法規(guī)定的構成犯罪的行為的懲治。如《刑法》第276條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之規(guī)定。通過刑法以懲罰違反勞動法之罪犯,保證勞動法的準確、合理使用。刑法與國際法的交叉集中于立法目的、適用交叉以及國際法對刑法的補充作用等方面。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說刑法課程群內部的相關課程及其知識的交叉滲透具有“同質性”,那么與刑法學相關的刑事法學課程群外的知識體系交叉滲透,則有著很大甚至“質”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即使是相同名稱的“東西”,在刑法課程群內部與外部既可能密切相關也可能不同。下面試以刑法與民法和國際法為例展開些許分析。

      1. 刑法與民法知識交叉滲透特點分析

      (1)有些民法概念對刑法的理解和適用具有前置性。刑法是其他部門的保護法,具有二次規(guī)范性,是對第一次規(guī)范(如民法、經濟法、行政法等)難以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所進行的帶有嚴厲強制力的第二次保護。①朱鐵軍:《刑法與民法之間的交錯》,載《部門法專論》2011年第2期,第49頁。因此,刑法中對某些行為的判斷涉及到其他部門法之概念。如侵占罪與盜竊罪的界限與民法上“占有”概念有密切聯(lián)系。區(qū)分這二罪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持有或接觸對象物之際是否屬于其合法占有之狀態(tài),因為盜竊罪是以秘密的方式擅自改變財產的占有關系,而侵占罪是侵占自己事實上已經占有的他人財物。所以,準確理解、判斷“占有”非常重要。又如刑法中的單位犯罪涉及到的犯罪主體(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需要借助于民法相關概念以便準確理解、適用刑法。

      (2)民刑責任具有聚合性。不同法律部門的責任聚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分別違反了不同法律部門的規(guī)定,而導致多種性質的法律責任并存的現(xiàn)象。②王利明:《論責任聚合》,載《判解研究》2003年第2輯,第9~17頁。民刑責任之聚合通常以多種形態(tài)呈現(xiàn),司法實踐中最為常見的是刑事責任與侵權責任之競合,如嚴重侵害公民人身權達到定罪量刑的程度。對于其審理上的交叉,《刑事訴訟法》在第七章附帶民事訴訟中做出了規(guī)定。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若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一般情況下,附帶民事訴訟同刑事訴訟一并審判,只有在為了防止刑事案件審判過分遲延的情況下,才可以先審刑事案件,再審民事案件。并且,《刑法》第36條又規(guī)定了賠償經濟損失與民事優(yōu)先原則,即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刑事責任著眼于維護社會關系的權威和不受侵犯,重于制裁和改造犯罪行為人,至于對受害人的保護,則不是其功能的直接體現(xiàn)。而民事責任著眼于保護作為個體的受害人,所以只重于對受害人權利的補償而不是對侵權人或違約人的懲罰。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保證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③邵世星:《試論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救濟功能的兼顧和沖突解決》,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第119頁。

      (3)同一語詞在民法、刑法中的不同含義。在專門法律術語中,有些為刑法所特有,如犯罪、刑罰、刑事責任等,有些則與其他部門法存在交叉部分。有源于民法的如自然人、法人、財物等,也有與民法同詞異義的,如近親屬?!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條規(guī)定:“民法通則中規(guī)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倍缎淌略V訟法》第106條第6款:“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庇秩缰鼗檫@一概念,在婚姻法上是指男女一方或雙方有配偶者又與他人結婚或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行為。而《刑法》第258條卻規(guī)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259條規(guī)定:“明知是現(xiàn)役軍人的配偶而與之同居或結婚的,處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惫试谛谭ㄖ袃H法律上的重婚可以構成重婚罪,事實上的重婚僅在重婚一方為現(xiàn)役軍人的配偶時可以構成重婚罪。故“重婚”在婚姻法和刑法中有不同的含義。

      (4)同一類制度在民法、刑法中的區(qū)別。同一類制度在民法、刑法中的含義、構成要件等也有所不同。如正當防衛(wèi)制度?!缎谭ā返?0條第2款:“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而在《侵權責任法》第30條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的,正當防衛(wèi)人應當承擔適當?shù)呢熑??!毙谭ㄒ?guī)定“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民法規(guī)定的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體現(xiàn)了民刑在對正當防衛(wèi)人承擔相應責任時的客觀要求、所造成的損害后果輕重程度的不同規(guī)定。在責任年齡制度規(guī)定中民法與刑法也存在不同。對于無責任能力與限制責任能力的界限,刑法上規(guī)定為14周歲,民法規(guī)定為10周歲,對于完全責任能力的起算年齡,刑法上為16周歲,民法上為18周歲或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能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生活的主要來源,達到當?shù)厝罕娨话闵钏降奈闯赡耆恕?/p>

      2. 刑法與國際法知識交叉滲透特點分析

      (1)立法目的之交叉滲透。立法目的需要透過具體的規(guī)范探尋,這里選取刑法與國際法的空間效力范圍進行比較?!缎谭ā返?條至11條對空間效力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規(guī)定。我國刑法遵循屬地原則、屬人原則、保護原則和普遍原則,這與國際法上國家行使管轄權的方式相同。但是,在浮動領土和擬制領土的管轄權上出現(xiàn)了差異。刑法主張旗國主義,其主張的效力及于船舶、航空器、駐外使領館,國際法則不承認浮動領土和擬制領土。究其原因,是二者的規(guī)范目的不同。刑法是一國的國內立法,其效力范圍所追求的是盡量擴大管轄權,而國際法則一方面是基于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制定的,另一方面國際法是各國磋商協(xié)調的結果。因此,在國際法領域,各國在行使管轄權時有必要對自身的管轄權加以限制,這樣才不會發(fā)生侵犯別國管轄權的情形。

      (2)適用上的交叉滲透。中國雖然在憲法中沒有規(guī)定國際法的適用問題,但在部門法中卻有所規(guī)定??偟膩碚f,在民商領域,締結或參加的條約天然地優(yōu)于國內法,但我國聲明保留的除外;在其他領域,一般須轉化適用,即立法機關需要重新立法,在國內法中通過條文進行規(guī)定。也就是說,國際條約中刑法的部分應當在我國刑法條文中有所規(guī)定,才能在我國領域內適用。在這一點上,刑法是國際法刑事內容的必由之路。

      (3)國際法對刑法的補充作用。引渡是指主權國家之間根據請求相互移交在對方領域受到刑事追訴或者被判處刑罰的人。其目的是為了彌補因各國司法管轄權的地域限制和各國刑事管轄原則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法律漏洞,以防止罪犯逃脫應受的處罰??梢哉f,引渡是對刑法的一種補充,有助于實現(xiàn)刑法懲治犯罪的目的。

      (4)全新的交叉課程。在國際法與刑法的交叉滲透領域中,形成了一門新的交叉課程——國際刑法。“從國際法的刑事方面而言,國際刑法是指通過國際法律義務去調整由個人(以私人身份或以代表身份)或集體所謂的違反國際禁止規(guī)范、應受刑法處罰的行為的國際法律制度。從刑法的國際方面而言,國際刑法是指調整包括對違反了一國刑法的個人進行處置的刑事方面的國際法律制度和國內法律制度?!雹贋]李海:《國際刑法學體系的反思與重構——以中國現(xiàn)行理論為基點》,載《河北法學》2010年第10期,第11頁。由此可見,國際刑法與刑法和國際法都有很深的交叉滲透,可以視作刑法與國際法互相的映射。然而,這門新的交叉課程并非簡單的重疊,國際刑法具有與國際法或刑法都不同的獨立價值。國際刑法的內容包括實體規(guī)范和程序規(guī)范。其制裁對象僅限于國際犯罪,而且國際刑法所制裁的國際犯罪與國際法所規(guī)制的國際不法行為之間,并非學者們通常所主張的被包含與包含關系,而應具體視國際犯罪的行為主體而定。當國際犯罪的主體是自然人時,國際犯罪與國際不法行為之間各自獨立,不發(fā)生任何關系;當國際犯罪的主體是國家等國際法主體時,國際犯罪與國際不法行為之間具有交叉關系,即國際不法行為中程度嚴重者屬于國際犯罪,但國際犯罪不完全是國際不法行為。同時,作為國際刑法制裁對象的國際犯罪雖是由國內犯罪逐漸發(fā)展演變而來的,但其不同于涉外犯罪,與跨國犯罪雖存在一定交叉,但不完全等同,這也是國際刑法與國內刑事法之間的重要區(qū)分。

      D90-45;G642.4

      A

      1674-8557(2015)04-0101-09

      2015-06-20

      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法學本科專業(yè)多學科課程間交叉滲透的研究與實踐——以刑法課程與相關課程為例》(項目編號:112048)、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高級卓越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法學專業(yè)研究生的協(xié)同培養(yǎng)為例》(項目編號:yjg133031)和第四批重慶市研究生優(yōu)質課程《中國刑法總論》建設的成果。

      課題負責人:石經海(1970-),男,安徽宿松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法學院副院長。研究生參與課題項目成員:李婉楠、付倩;本科生參與課題項目成員:張冰月、蔡小涵、李浩然。

      林貴文)

      猜你喜歡
      法學交叉刑法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過度刑法化的傾向及其糾正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02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連一連
      刑法適用與刑法教義學的向度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5:17
      法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項消除方法
      計算機工程(2015年8期)2015-07-03 12:19:54
      釋疑刑法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雙線性時頻分布交叉項提取及損傷識別應用
      资中县| 积石山| 青阳县| 宣威市| 建德市| 崇义县| 桦川县| 马公市| 巨鹿县| 双流县| 陵水| 东兴市| 屏南县| 习水县| 博野县| 民权县| 池州市| 乐至县| 稻城县| 张家川| 灵宝市| 嵊州市| 凌云县| 拉萨市| 剑阁县| 栾川县| 娄底市| 小金县| 崇信县| 遂平县| 绥中县| 会昌县| 扶沟县| 新化县| 白玉县| 呈贡县| 吉首市| 孝昌县| 乐平市| 常州市|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