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玲
(河南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流動,導致眾多婦女留守農村。然而由于政府對留守婦女服務的滯后性及社會各界對留守婦女提供的實質性幫助不足,所以我國留守婦女的各種問題有惡化之趨勢。留守婦女不僅是我國農業(yè)生產勞動的主要承擔者、農村生產勞動的主體,而且還肩負著撫育子女、贍養(yǎng)老人的主要責任,她們的生存狀況關系著我國的農業(yè)生產、農村穩(wěn)定及農民的幸福。因此,深入地了解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和心理訴求,切實地開展留守婦女社會服務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著眼于留守婦女現(xiàn)實問題,探析了開展留守婦女社會服務的思路,希望能夠為解決留守婦女問題提供幫助。
關于留守婦女的生存困境問題,國內眾多的研究人員和相關政府部門已經給予充分的重視和高度的關注,并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從現(xiàn)有的調查研究結果可知,目前我國留守婦女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和心理需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李楠、楊洋對廣東省云浮、肇慶、清遠、韶關、湛江等地區(qū)的留守婦女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農業(yè)生產是廣東農村留守婦女主要從事的產業(yè),丈夫外出務工,家中的農業(yè)生產幾乎自然地全部由留守婦女完成,在留守婦女家庭中,婦女已經成為農業(yè)生產的主力軍。[1]安徽省統(tǒng)計局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留守婦女都需要獨立承擔將近0.3335公頃左右的農業(yè)生產,其中有50%以上的婦女表示難以單獨一個人承擔農活。[2]留守婦女不僅承擔著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擔負的生產勞動,而且還要獨自承擔家務勞動、子女教育、老人照料、對外交往等家庭責任,她們既要做好原先妻子的“分內”工作,又要成為丈夫部分“對外”角色的替補者[3]。留守婦女這種家里家外一把手、身兼數(shù)職的狀況,使其在家中的角色已經從“半邊天”變成“頂梁柱”,在社會角色中成為農業(yè)勞動大軍的中流砥柱?!把劬σ槐?,忙到熄燈”已經成為許多農村留守婦女真實生活的寫照和生活常態(tài)。這種高強度的勞動狀況和角色緊張失調狀態(tài)使留守婦女身心疲憊,極大地影響著留守婦女的健康,她們渴望改變其現(xiàn)狀。
丈夫長年在外務工,使得留守婦女不僅身體上長期受累,而且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精神負擔重、安全感缺乏,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其一,時常惦念外出務工的丈夫,生怕丈夫拒絕不了城里的誘惑而自己慘遭遺棄。有關資料顯示,農村離婚當事人的一方或雙方為外出務工農民,發(fā)生于該群體的離婚案件通常占到當?shù)仉x婚案件的60%—80%。[4]有關研究認為,婚姻質量受婚姻成本、婚姻基礎、夫妻異質性程度及夫妻雙方互動模式(如誰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誰擁有更多的家庭權力)等因素的影響。[5]一般情況下,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時間越多,相互溝通交流就越頻繁,其婚姻的穩(wěn)定性也就越高。農村留守婦女與丈夫長期兩地分居,過著牛郎織女般的夫妻生活,使得雙方互動較少,再加上雙方社會交往面和視野的不同使得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時間久了,夫妻感情難免會出現(xiàn)裂痕,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現(xiàn)象也就逐漸增多。其二,擔心自己被丈夫懷疑,夫妻關系生嫌隙。丈夫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謹小慎微,與村里的男性總是保持較遠的距離。其三,為單獨教育子女和贍養(yǎng)老人力不從心而憂慮。丈夫外出務工,教育子女和照料老人的重任全部落到留守婦女身上,留守婦女在子女學業(yè)輔導、日常生活照顧方面往往力不從心,她們時常擔心子女因關照不夠而染上不良的社會習氣,孩子的健康成長難以實現(xiàn);丈夫的外出務工使得留守婦女和公婆之間缺少了矛盾協(xié)調員,擔心因自己思慮不周致使公婆心生怨氣,家庭矛盾徒增,進而影響夫妻關系。
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外出流動,婦女、兒童、老人留守的現(xiàn)象,使得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和社會治安隱患增加,這為犯罪分子提供了較多的作案機會。近年來,留守家庭的失竊現(xiàn)象日益增多,留守婦女的家庭財產安全更缺乏有效的保障;性騷擾案件中,留守婦女受害者占有很大比例,人身安全威脅較多。再加上留守婦女維權渠道和維權手段的有限性,使得留守婦女在遭受安全侵害時只能聽之任之。另外,不少留守婦女在遭受不法侵害后,特別是性侵犯后,緣于隱藏在女性心靈深處的自卑、膽怯、貞節(jié)觀,以及報案后所面臨的嚴重歧視、偏見和對其聲譽的不良影響,或者出于被丈夫疏遠甚至拋棄的極度擔憂,她們往往把親人的感受放在首位,承受著巨大的內心傷痛,而采取不反抗、不告發(fā)的方式來消極應對,默默地獨自消解這一切。留守婦女這種心理煎熬和維權意識不強,更使她們成為不法分子殘酷摧殘的對象,而且在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的情況下,農村留守婦女所遭遇的生命財產之威脅有不斷惡化之趨勢。如2011年4月18日《新京報》報道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惡性強奸事件,安徽臨泉縣有一農民在長達17年的時間里,強奸留守婦女116人(38人未遂),多數(shù)還并行實施了搶劫。[6]留守婦女這種安全狀況使她們身心恐懼,甚至精神恍惚,她們期盼強有力的保護者。
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發(fā)展,現(xiàn)代工業(yè)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還會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同時,我國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的局面在短期內還不會消除,留守婦女這一社會轉型期出現(xiàn)的特殊群體將會長期存在。留守婦女作為農業(yè)生產勞動的生力軍、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和城市建設者的堅強后盾,她們的幸福不僅關系著農村的穩(wěn)定,也關系著城市的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因此,社會各屆應積極主動地改善有關的社會服務,為她們提供必要的工具性幫助和情感性支持,改善其生存狀況。目前,對留守婦女提供社會服務之努力,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在留守婦女的救助和幫扶方面,應首先強調政府之責任,各級黨政組織應把滿足留守婦女的需要、解決留守婦女之問題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切實做好留守婦女社會服務之工作。具體到留守婦女社會服務機制的構建方面,應通過政府之力量著力構建留守婦女的生產生活關愛機制、扶持機制、互助機制、權益維護機制、精神撫慰機制等。在關愛機制的構建方面,應通過各級婦聯(lián)組織和人口計生基層服務網(wǎng)絡,了解留守婦女的疾苦和需求,解決她們的困難,同時與衛(wèi)生部門聯(lián)手,及時解決或緩解她們的病痛,做好生殖健康服務,為留守婦女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在生產扶持機制的構建方面,應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強調涉農部門的責任和服務,使其在項目支持、資金扶持等方面向留守婦女傾斜,鼓勵留守婦女創(chuàng)業(yè)致富,安心生產和生活;其二,依托技?;蚺嘤枌W校等,由基層婦聯(lián)組織或基層政府牽頭開展留守婦女農業(yè)生產種植、家畜養(yǎng)殖和副業(yè)生產等實用技術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科技致富能力;其三,各級婦聯(lián)組織、衛(wèi)生部門或教育部門應針對留守婦女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子女力不從心等情況,組織家教講師團,深入留守婦女所在地,進行家教知識宣講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宣傳,提升留守婦女的文明素質,從而幫助留守婦女營造和睦美滿的幸福家庭。在互助機制的構建方面,應充分發(fā)揮各級婦聯(lián)組織、人口計生服務網(wǎng)絡、村民自治組織或社會第三組織的作用,在村級成立留守女性互助組,使留守女性積極開展互幫互學活動,加強留守婦女間的交流與合作,有效解決她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使她們能夠在生產發(fā)展、生活安居、子女教育、關系協(xié)調等方面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長。在權益維護機制的構建方面,積極開展普法宣傳、現(xiàn)場咨詢活動,增強留守婦女的法律知識知曉率,鼓勵留守婦女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向她們介紹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多種法律途徑,建立婦女維權服務站,為留守婦女提供實質性的法律援助。在精神撫慰機制的構建方面,充分利用農村文化室、農村書屋、文化大院等文體活動場所或村兩委辦公活動場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其成為留守婦女學習培訓和文化娛樂的活動陣地;積極組織或吸納留守婦女參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文化生活,減輕她們因留守帶來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使其快樂地生產和生活。
開展留守婦女關愛行動是留守婦女社會服務落到實處的重要手段。開展留守婦女關愛行動,就是要以留守婦女最迫切、最關心、最切身的需求和需要為出發(fā)點,以保障留守婦女權益、促進留守婦女能力建設為著力點,依靠各級黨政組織、婦聯(lián)等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資助,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細微的事情做起,采取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措施,為農村留守婦女農忙幫助、精神心理撫慰、子女教育指導、合法權益維護、人身安全保護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服務。
首先,開展留守婦女的調查工作,增強關愛行動的針對性。留守婦女的生活狀況和心理訴求是留守婦女社會服務之依據(jù),因此,要發(fā)揮各高校、科研院所和涉農部門等各方的作用,對留守婦女的困境和需要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了解留守婦女的生活狀況,把握她們的需求,摸清她們的訴求,為開展關愛行動提供科學依據(jù),提高關愛行動的時效性。
其次,探索和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關愛活動。在關愛活動形式的探索和組織方面,有以下幾種形式可以運用:其一,通過基層政權組織、各級婦聯(lián)組織或基層自治組織的倡導和行動,以就近就便、自愿互助為原則,積極探索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村留守婦女互助小組,幫助留守婦女及其家庭之間建立較為密切的互助關系,使留守婦女在農忙時能夠得到組內成員有效的幫助、遭遇情感挫折時有友人可以依靠、人身安全面臨威脅時能夠互相關照,并能夠使鄰里互助在農村蔚然成風,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氛圍。其二,充分發(fā)揮農村中婦女代表、婦女骨干等婦女精英的優(yōu)勢和作用,通過示范帶動、結對幫扶的方式,讓這些農村中的婦女精英與留守婦女及其家庭結成相對穩(wěn)定的幫扶對子。作為幫扶留守婦女的農村婦女精英,應時常走訪和探望留守婦女,適時了解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和真實需求,通過模范演示、現(xiàn)身說法、資源鏈接等手段切實開展一對一、手牽手的幫扶活動。其三,通過建好用好“婦女之家”或“鄉(xiāng)村婦女服務站”,開通婦女服務熱線等措施,拓展實施關愛行動的載體和平臺。農村基層政權組織或者婦聯(lián)組織要發(fā)揮“婦女之家”或“鄉(xiāng)村婦女服務站”在服務留守婦女及其家庭方面的陣地作用,充分利用“婦女之家”“鄉(xiāng)村服務站”便于組織、便于集中、便于交流的優(yōu)勢,通過“婦女之家”或“鄉(xiāng)村婦女服務站”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教育引導。具體來講,就是要通過這些服務站或服務平臺向留守婦女宣傳與她們日常生產生活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開展一些較為實用的技能培訓,讓其多了解一些常見的婦幼保健常識,開展包括家庭教育、婦女成長、心理支持等多內容、多形式的交流活動,幫助留守婦女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致富本領;要利用“婦女之家”或“鄉(xiāng)村婦女服務站”、婦女服務熱線,深化對留守婦女的維權服務,對留守婦女進行安全防范方面的教育,給予其情緒疏導、精神上的支持,幫助她們正確地處理婚姻家庭關系,將對她們的人文關懷落到實處,使“婦女之家”或“鄉(xiāng)村婦女服務站”真正成為留守婦女信賴和熱愛的精神家園和依靠對象。其四,各級黨政組織和各級婦聯(lián)組織大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關愛行動。熱心公益事業(yè)、樂于服務他人的各界人士和社會民間團體是留守婦女關愛行動的重要資源,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媒體宣傳、政策優(yōu)惠等手段,將分散的社會力量組織起來,使這些政府之外的重要社會力量對經濟較為貧困及老弱病殘等有特殊困難和需要的留守婦女及其家庭進行定點、重點幫扶,幫助留守婦女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志愿服務、奉獻愛心。
關于農村留守婦女關愛行動,2011年4月8號,全國婦聯(lián)根據(jù)中央領導同志關于切實做好對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和家庭關愛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組織召開了電視電話會議,啟動了“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這對留守婦女兒童及其家庭和社會來說雖然比較滯后,但與之前我國對農村留守婦女服務之現(xiàn)狀對比來看,畢竟前進了一步。留守婦女關愛行動是否能夠落到實處,不僅取決于黨和政府的決心和恒心,也與各種社會力量的愛心息息相關,更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因此,在未來的日子里,政府在留守婦女的關愛行動中,不僅要真抓實干、持之以恒,更要制定政策,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確保資金到位,人力充足。
[1] 李楠,楊洋.廣東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54-60.
[2] 吳旭.關于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現(xiàn)狀問題的綜述[J].法制與社會,2008(1)上:234.
[3] 蔣美華,周垚.農村留守妻子現(xiàn)象的社會性別分析[J].社會工作,2007(3)下:48 -49.
[4] 周志鵬.農村“留守”問題的思考與對策[EB/OL].[2010- 12 - 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46da3b0100mwo4.htm l.
[5] 范麗娟,程一.留守女:現(xiàn)代農村社區(qū)的一個新群體[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3-15.
[6] “留守婦女受侵害”罪魁不止一個[EB/OL].[2011-04 -19].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1/04/19/118602.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