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
閱讀能力是這樣提升的
王玉梅
語文閱讀能力一般包括對重點語句理解的能力,對重要信息篩選、歸納、總結的能力,對文章思想內容和觀點的把握能力,對言外之義的理解能力,對文章表現(xiàn)手法的認識能力等。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
朗讀是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是理解文本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語感的基本途徑。
教學人教版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葉老為“我”修改作文,展現(xiàn)葉老的文品;第二部分講“我”到葉老家做客,感受葉老的人品。
細讀時,兩部分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進行教學。第一部分默讀。教師先讓學生帶著“葉老一共用了幾種修改作文的方法”這個問題快速默讀,并圈點、勾畫出葉老修改作文的方法,接著讓學生拿出作文本,用這樣的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習作,從而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第二部分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飽含了哪些情義。第一遍朗讀后,大部分學生說出了“借景抒情”。教師追問:“抒的什么情?”學生再次朗讀,明白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里隱藏著“我”在葉老家做客時的心情變化;寄托著“我”對葉老的感激之情;顯示出葉老對“我”的期待。體悟到這里還不夠,教師要求學生繼續(xù)朗讀,看看還有什么新的感悟。學生朗讀幾遍后,又感悟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還飽含著作者對葉老深深的懷念之情,課題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為了紀念葉老。
通過理解關鍵詞句理解文本主旨和情感,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
教學人教版課標教材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時,教師問:魚生活在水中,怎么會“游”到紙上去呢?這正是學生疑惑不解的地方,教師讓他們帶著疑惑初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讀完課文,大部分學生明白了原因——那個青年把魚畫得太逼真了,感覺是在紙上游一樣。教師接著問:“課文中哪些段落或者句子能夠說明青年人把魚畫得栩栩如生呢?”學生抓住“游”字展開了對文本的研讀。篇末小結時,教師又設問:把課題改成“魚畫到了紙上”,好不好?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容易就認識到用“游”字的好處:用“魚游到了紙上”做課題是對畫的最高贊賞;“游”字也是對青年認真專注、堅持不懈的精神的肯定……
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并展開想象,對于學生理清文本思路,體會文本感情有重要作用。
翁卷的《鄉(xiāng)村四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江南農村初夏時繁忙的景象: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四月到了,農活多了,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采桑喂蠶又是插秧,一派緊張繁忙的景象。教學時,教師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看圖并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美妙的古箏樂曲中,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或者聽到了煙雨朦朧中,布谷鳥在空中歡快地歌唱;或者看到了波光粼粼的稻田里,勤勞的人們正彎腰插秧;或者想象到牧童在稻田邊一邊放牛,一邊吹著自制的口哨……通過想象,畫面內容豐滿起來,詩句的意思清晰起來。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yè)大學附屬學校)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