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波
(河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453007)
威廉·??思{小說中的婦女形象很多,如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中的凱蒂、《八月之光》中的朱安娜,短篇小說《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的愛米麗、《干旱的九月》中的米妮·庫珀、《夕陽》中的南希,等等。有學者曾說:“他一共塑造了六百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有各式各樣的黑人、印第安人以及白人,有商人、牧師、律師、醫(yī)生、軍人、婦女……更可貴的是,他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描寫生動、內(nèi)涵深刻的女性形象?!保?]這些婦女形象或者是一個時代的標志,或者是一種文化的象征,被作者寄寓了許多抽象化了的歷史內(nèi)蘊。短篇小說《曾有過這樣一位女王》便是如此,全文共四個部分,約一萬字,講述的是主人公娜西薩去孟菲斯處理被盜情書的故事,在娜西薩之外,還有黑人女仆埃爾諾拉、珍妮姑婆等婦女形象,不可否認,她們的性格特征在全文緊湊的敘述當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xiàn),但更重要的是,經(jīng)由她們,作者為讀者展現(xiàn)了貫穿于她們身上的歷史文化,以及他對這一文化的看法和態(tài)度。
一
《曾有過這樣一位女王》是一篇典型的具有美國南方家庭文化特色的短篇小說,這種文化特色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基于家庭觀念之上的男權(quán)文化,盡管這篇小說中的主要出場人物均是女性,但是這絲毫不影響男權(quán)文化在他們身上的體現(xiàn)。眾所周知,美國南方在生態(tài)上最適宜種植業(yè)的生長,由于來這里拓荒的先民們是以個體為中心開展生產(chǎn)的,所以,以家庭為主體的莊園經(jīng)濟便成為美國南方此時最主要的經(jīng)濟形式,與此相適應,以家庭為中心的父權(quán)觀念也逐漸成為美國南方最核心的價值觀念。有學者曾說:“南方主要是建立在莊園經(jīng)濟基礎(chǔ)上的農(nóng)業(yè)社會。在這樣的社會和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中,家庭是社會的中心,而作為莊園主的父親又自然是家庭的首腦,是家庭中無可爭辯的主宰者。因此好像所有父權(quán)社會中的父親一樣,南方家庭的父親憑借舊家族制度和傳統(tǒng)觀察所賦予的權(quán)力,像君主一樣統(tǒng)治著自己小小的王國?!保?]相比之下,婦女則在家庭中處于附庸的地位,這不僅體現(xiàn)在她們位置的低下,很大程度上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因為“父權(quán)制下女性被視為被統(tǒng)治的對象,女性必須服從于男性的利益”[3],所以,她們必須按照男權(quán)社會對婦女制定的價值標準去生活,這種價值標準就是對婦女貞操觀念的宣揚、贊美,以及對人性欲望的擯棄和壓制,這就是美國南方父權(quán)文化中的婦女觀。
在??思{的小說中,沙多里斯家族是一個有聲望的家族,到《曾有過這樣一位女王》時,這座莊園已經(jīng)有了百年歷史,沙多里斯家族中的男性成員大都去世,只剩下了珍妮姑婆和娜西薩,但這種婦女觀的繼承卻并沒有被中斷,它已然內(nèi)化于沙多里斯家族女性的意識中,被她們自覺地遵守和傳承。珍妮姑婆在結(jié)婚后不久就經(jīng)歷了喪夫之痛,但是她珍視自己的名節(jié),從卡羅萊納回到莊園之后,她一直沒有再嫁,當沙多里斯家族中的男性相繼離去時,她一個人孤獨而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并以自己的聲名維護和播散著沙多里斯家族的榮譽和驕傲,在這層意義上,她就是沙多里斯家族實際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盡管她是一名女性,但這并不妨礙她可以以父權(quán)觀念管理和維護著這里的倫理秩序。譬如,鮑里一直被珍妮姑婆看作是家族的繼承人,她在鮑里身上寄寓著家族的希望,所以,從鮑里八歲起,她就讓他坐在已故祖父的位置上吃飯。娜西薩是她的曾孫侄媳婦,當娜西薩將情書事件告訴她時,她首先從家族的聲譽出發(fā),建議娜西薩告發(fā)這位寫信的人以明確自己的立場,指出每一個女性都應該對這種挑釁保持清醒而鮮明的立場,“一個正派女士不應對這種男人手軟,盡管他干那種事是在信上”[4]190。并強調(diào)這樣的處理方式符合男權(quán)社會對婦女的規(guī)范,理應獲得他們的支持,“任何一位紳士都會同意我的看法并采取行動”[4]190??墒钱斈任魉_不愿意這樣做時,她則進一步提醒并告誡說:“我寧愿一次性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有人這么看我,然后讓這人為此挨頓馬鞭,也不能讓他不受到任何懲罰地繼續(xù)想下去。”[4]191當然,珍妮姑婆的建議是為了娜西薩好,她也沒有將這件事告訴其他任何人,盡管老沙多里斯此時依然在世,但是珍妮姑婆對情書事件的態(tài)度表明,她所做的一切從根本上還是從家族利益出發(fā)的。
二
美國南方家庭的婦女觀是婦女們言行的道德準則,珍妮姑婆如此,娜西薩也沒有自外于這段歷史,這主要體現(xiàn)在她對情書事件的處理上。起初,在收到匿名的情書之前,她與珍妮姑婆的來往并不多,即便是她和貝亞德的訂姻大事也沒有讓珍妮姑婆知道的更多,但是,在收到匿名情書之后,她卻主動去找珍妮姑婆尋求主張,她之所以如此,不僅僅是因為很難將這件事告訴貝亞德以及老沙多里斯的緣故,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她對珍妮姑婆名節(jié)的認可上,她認為憑著珍妮姑婆對生活的理解,應該能為自己指出接下來如何辦的方法和道路來。試想,假如娜西薩沒有對南方婦女觀有著自覺意識的話,我們就很難理解她為何在接到信之后的顧慮重重,因為她不知道該怎么辦才能讓自己的行為不至于影響到家族的聲譽,或者說,她不想將此事宣揚出去的最大要素就是,不想讓沙多里斯家族的榮耀由于自己的行為而受到玷污,因為由此給家族榮譽帶來負面影響的責任,不是她所能承受得起的。當多年以后,這件事再次被翻檢出來,她一個人去孟菲斯處理此事,也是擔心這件事被他人泄漏出去,其最終的目的還是在于家族的名聲上,她的擅自主張雖然不一定屬于上策,但至少她成功地取回了那些情書的原件,從而讓這件事踏踏實實地落在了地上。然而,這件事并沒有讓娜西薩的內(nèi)心平靜下來,她回來之后就帶著小鮑里去小河里進行了贖罪,她的這一行為就像珍妮姑婆所說的那樣有著非凡的象征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娜西薩對南方社會的這一道德秩序不僅認同,而且還是認真遵守的。
小說中的另一位女性是黑人女仆埃爾諾拉,她一直恪守著仆人的職責,不敢在莊園主人的面前有絲毫的僭越,她尊敬珍妮姑婆,認為她“人品高貴”;可是她對娜西薩有成見,認為后者的諸多行為與這一婦女觀相悖,以娜西薩去孟菲斯為例,埃爾諾拉認為沙多里斯家族里的婦女是不應該隨便出門的,所以,當娜西薩連著兩天夜不歸宿,便引起了她的不滿和批評。當然,埃爾諾拉一個人完全能照管好珍妮姑婆和鮑里,這不是她憤恨的主要原因,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她認為娜西薩的擅自出門影響了沙多里斯家族的聲譽。在埃爾諾拉看來,這些人雖然都已經(jīng)去世了,他們在生前所積累的聲譽需要在世的人來維護,而珍妮姑婆、娜西薩等人則在維護家族聲譽的過程中擔負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旦她們的行為舉止越出了世俗的道德標準,那么,她們就可能對整個家族的名譽帶來影響,正式在這一層意義上,埃爾諾拉在與自己的孩子交流時表達了對娜西薩的不滿,并提出了“算不算沙多里斯家的人,不能看名分,而要看實際行為表現(xiàn)”[4]188的觀點。
三
這篇小說中的三位女性——珍妮姑婆、娜西薩與埃爾諾拉都在內(nèi)心奉行著當時的“貞節(jié)”觀念,她們不僅絲毫不懷疑它的正當性,而且還認真地遵守著它的種種規(guī)范,不敢越雷池一步??陀^地說,貞潔觀念在其產(chǎn)生之初,并非沒有其正當?shù)臍v史之源,只是當男權(quán)社會成熟之后,隨著男權(quán)專制制度的確立,女性的貞節(jié)問題才逐漸脫離了其歷史之源,而成為男權(quán)專制的統(tǒng)治的觀念制度之一。在小說的第三章的后半部分,以“貞節(jié)”為核心要素的觀念遭到了重擊。娜西薩在小河中凈身之后,將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向珍妮姑婆做了匯報,為了追回那幾份情書,她去了孟菲斯,并在那里許身于那位訛詐者。對此,有學者認為:“通過娜西薩這一悲劇人物,??思{向我們展示了整個南方社會婦女令人同情的生活畫卷,揭露了南方婦道觀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保?]其實,最具悲劇性的是珍妮姑婆,她不明白娜西薩為何要用許身的方式贖回那個意識形態(tài)化了的貞節(jié)觀念,更無法弄清楚貞節(jié)觀念何以變異如此吊詭,以至于在聽完娜西薩的敘述之后,她無奈地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顯然,從人道主義的立場,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觀念的力量對婦女命運的摧殘及其程度,但是如果從娜西薩處理情書事件與眾不同的方式看,它是否預示著某些觀念力量變化的契機呢?
情書事件發(fā)生之初,娜西薩幾乎在第一時間咨詢了珍妮姑婆,這不僅是因為她的位置使然,更重要的是她對貞潔觀念的理解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一種人們認可的態(tài)度,但遺憾的是,娜西薩沒有按照她的建議去揭發(fā)這件事,而是悄悄地把信件保存了下來,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這些信件激發(fā)出了她內(nèi)心所潛藏的身體欲望,以至于她經(jīng)常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閱讀書信,乃至于被其中的語言所打動而留下潸然的淚水。顯然,娜西薩把信件保留下來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做法是不相符的,及至后來,她采取的方法更是與傳統(tǒng)相悖,從而讓貞節(jié)觀念呈現(xiàn)出了異化的意味。毋庸置疑,珍妮姑婆是傳統(tǒng)貞節(jié)觀念堅定的維護者和執(zhí)行者,在這篇小說中,她已經(jīng)年滿九十,貞節(jié)觀念雖然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還在對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作用,但是娜西薩對情書事件的處理表明,人們對它的理解已經(jīng)開始多元化,而珍妮姑婆意義上的理解模式已經(jīng)不再具備效仿的作用。作者將這篇小說的題目命名為“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位女王”,即有一種時間逝去之感,從第一章里對珍妮姑婆正面的肖像描寫,到文章結(jié)束時只剩下“一個纖瘦挺直的影子”;從“滿頭白發(fā)”到“她的頭發(fā)像一座失去光澤的銀色王冠”,都表明了以珍妮姑婆為象征的貞節(jié)觀念正在悄然地走向歷史。
當然,這不是說貞潔觀念走向了終結(jié),而是說與九十年前珍妮姑婆的時代相比,此時貞節(jié)觀念的規(guī)范力量依然很大,舍此,我們就無法理解情書事件緣何會在娜西薩的生命中有著如此的重要性,只是與那時相比,它已經(jīng)脫離其歷史語境而出現(xiàn)了種種危機。這種危機不僅讓觀念的管理者失去了管理的機能,更關(guān)鍵的是,它讓觀念的執(zhí)行者走到了其歷史反面,呈現(xiàn)出某種荒誕的色彩。正是在這層意義上,當作者通過娜西薩發(fā)現(xiàn)身體自我,并以自己的方式處理情書事件時,他的寫作就不再僅僅是塑造了幾位鮮明的女性形象那么簡單了,而是在勾勒這些女性形象的命運背后,寄寓了對美國南方貞節(jié)觀念歷史變異的文化思考。
[1]李慶華.同情與批判:福克納對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3).
[2]肖明翰.威廉·福克納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175.
[3]朱磊.賽珍珠《母親》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J].海南大學學報,2013(1).
[4]福克納.??思{短篇小說集[M].陶潔,編.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5]韓啟群.沒有男人的女人——福克納短篇小說《曾有過這樣一位女王》的女性主義解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