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元/文
憲法講座(三)與時俱進的憲法
韓大元/文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共制定過四部憲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憲法確定:“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已在中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睉椃ㄒ?guī)定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憲法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確認了國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個體勞動者所有制、資本家所有制的存在,同時規(guī)定,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還規(guī)定了其他各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制度。這一切都為我國后來的民主建設與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全面修改了1954年憲法,通過了1975年憲法。1975年憲法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把“文革”中的許多錯誤理論和做法加以法律化、制度化,使之成為國家生活的最高準則。這部憲法在內容上規(guī)定了大量的極“左”的內容,大幅度縮小了公民基本權利、自由范圍,條文數量及文字也銳減,僅30條4300余字,而且法律用語邏輯含混。
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對1975年憲法進行了全面修改,通過了1978年憲法。1978年憲法共4章60條,它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1975年憲法中帶有極“左”色彩的內容,如取消了“全面專政”的規(guī)定等。
根據社會發(fā)展的實際要求,全國人大曾對1978年憲法進行過兩次局部修正。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guī)定的決議》,規(guī)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常務委員會,改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為各級人民政府,將縣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間接選舉改為直接選舉,將上、下級人民檢察院的關系由監(jiān)督改為領導。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作出《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5條的決議》,取消了有關“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即“四大自由”的規(guī)定。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確定了全面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戰(zhàn)略決策。為適應新時期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必須對1978年憲法進行全面修改。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于1982年2月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討論篇,經交付全民討論廣泛征求意見并多次修改后,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獲得通過。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頒布的第四部憲法,也是現行憲法。
1982年憲法除序言外,分為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徽、首都,共4章138條。其特點主要有:(1)總結了歷史經驗,以四項基本原則作為指導思想;(2)進一步完善了國家機構體系,表現在擴大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職權,恢復了國家主席設置,設立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等;(3)加強了民主與法律建設,表現在擴大了公民權利和自由,恢復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廢除干部終身制度;(4)確認了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的成果,如發(fā)展多種經濟形式、擴大企業(yè)自主權、重視市場調節(jié)作用等;(5)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表現在規(guī)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qū)”等。1982年憲法并沒有以1978年憲法為基礎,而是繼承和發(fā)展了1954年憲法,是一部較為完善并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迄今,我國對1982年憲法已經進行了四次修改,形成了31條憲法修正案。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第1條和第2條,確立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和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轉讓。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第3條至第11條,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憲法地位;將農村集體經濟的內容確定為“農村中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將國營經濟修改為國有經濟;宣布“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縣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任期由三年改為五年。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第12條至第17條,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憲法地位;明確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確立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反革命活動”修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第18條至第31條,在憲法序言中寫進“三個代表”思想,確立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在憲法序言中規(guī)定政治文明建設,增加規(guī)定“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規(guī)定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原則,完善了征收、征用制度;增加規(guī)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把“戒嚴”改為“緊急狀態(tài)”;擴大國家主席的職權,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事活動”;把鄉(xiāng)鎮(zhèn)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為五年;規(guī)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通過四次憲法修改,進一步協(xié)調了憲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推動了改革開放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