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 葛巾華
情感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有效教學的催化劑
寧波大學 葛巾華
課程改革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重視情感教育,充分運用飽含情感因素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心靈共鳴中獲得體驗,以情激趣,以情促思,以情促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就是幫助學生知、情、意、行、信的變化過程,其中“情”對人的行為起著巨大作用。沒有人的情感注入,就不可能有對思想政治課的熱情和追求??梢哉f,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潤滑劑、催化劑。
思想政治 情感教育 有效教學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蔽覈逃蚁膩D尊先生把教育和情感的關系形象地比喻為池塘和水的關系,指出猶如沒有水就不可能成池塘一樣,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的確,教育貴于情深,教育的魅力在于情感的交流,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迸發(fā)出更大的力量,引發(fā)積極的思考。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也是開啟學生心靈,提升學生思想情感,端正人生態(tài)度,升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梢哉f,情感教育是促進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的潤滑劑、催化劑。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堂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課堂教學要收到實效,必須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入、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輔的生動、具體的情境,將抽象知識演化為直接內容,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鍛煉思維能力,加深情感體驗。清代學者、詩人趙翼在《甌北詩話·白香山詩一》中說:“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边@充分說明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不同的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如果教師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撥動學生情感,就可以使政治課堂擺脫枯燥的說教,讓課堂充滿魅力。鑒于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借用事例、圖畫、視頻等形式創(chuàng)設適宜的氛圍和情境,將教學內容直觀、感性地呈現(xiàn)出來,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同。例如,《生活與哲學》這一課,筆者擷取了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201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的視頻片段。他們中有“一句囑托,許下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世界”的“氫彈之父”于敏;“兩院元勛,國之棟梁”師昌緒、“走遍半個地球,最后扎根小山村”,支教貴州“老驥伏櫪”的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心有清泉”的趙久富;“好心人”張紅清;“大漠獵鷹”木提拉·西日甫江;“最孝女兒”朱曉暉……有的是從事國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師,有的是負責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則是“小人物”,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一樁樁鮮明生動事跡,具有強烈的感召力。他們中有的為國家、民族貢獻出了全部的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則是在看似波瀾不驚的平凡生活中贏得了尊重。雖然他們的身份不同、經歷不同,但他們的故事都讓人熱淚盈眶,震撼人們的心靈。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人物的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無論是觀眾,還是主持人、受訪者,似乎都被一種無聲的精神力量感動著。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真諦,從而引發(fā)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同時,這些具體生動的人物又體現(xiàn)了社會道德標準的典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會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的意義。教學中,倘若我們能夠創(chuàng)設樂學情境,以情激趣,以情促思,以情促學,必能達到更好的效果。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边@雖說是對寫作的要求,同樣也適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假如我們在教學中能扣緊學生心弦,層層設疑,處處設伏,時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置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他們獲得情感體驗,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黑格爾說:“沒有人的情感,任何偉大的東西都不能產生?!彼枷胝握n教師以自己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對生活、對人生的激情;對他人的友情;對弱者的同情;對學生的溫情,促使學生認識到良好情感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從而在內心深處萌發(fā)要修養(yǎng)自己情感的渴望,以進一步豐富自我良好的情感世界,形成感染力,培養(yǎng)學生自我激勵能力。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的,“人心與人心之間,像高山與高山之間一樣,你對對方心靈的大聲呼喊‘我尊重你’,那么對方心靈高山的回音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對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對方決不會回答‘我愛你’?!濒斞赶壬f:“教育是植根于愛的?!睈凼墙逃脑慈處熡辛藧?,才會用伯樂的眼光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正因為愛,所以會有創(chuàng)造的喜悅,正因為有創(chuàng)造的喜悅,所以對教育、對學生更加充滿愛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這種愛與創(chuàng)造永無止境的良性循環(huán)。思想政治教師對學生的真情是一種工作的方式,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這樣,教師的情感就會成為學生的內在動力?!叭朔遣菽?,孰能無情?”情感是彼此溝通思想的橋梁,是開啟教育對象內心世界的閥門。師生之情應該是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產物,是在“教學相長”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
《學記》中說:“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煂W生的愛與期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親切感,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因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或用富有感染力的音樂、生動形象的語言、豐富的面部表情和適當的機體表情,充分發(fā)揮真情的信號功能,恰如其分地把教材內容表達出來,渲染氣氛,增強感染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此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激發(fā)學習興趣,實現(xiàn)有效教學。思想政治教學既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情感交流過程,教師教育學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教師要運用自身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情,是教師愛心的流露,同時,又是學生心靈的回響。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情育情,以誠換情,以情曉理,必然能發(fā)揮情感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正向選擇與感染激勵作用。
“無用不學”,無可厚非。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把握思想政治課的特點,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引導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既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性與開放性特點,也反映了廣泛的應用和實效性作用,同時還極大強化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內驅力,從而形成“學——用——學”的良性循環(huán)。
因此,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特別注重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力求用現(xiàn)實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動力,引導學生用理論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在學與用的結合中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鍛煉能力、提高覺悟,真正實現(xiàn)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知道,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特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精神財富?!毙袨閷嵺`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fā)展的動力。思想政治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地與自然和社會交融,如社會調查、義務勞動、辯論會、演講會、哲學小漫畫創(chuàng)作展評、班歌創(chuàng)作評比等活動。學生在學與用的結合中激發(fā)學習興趣,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同,從而促成情感從內化到踐行的飛躍,增強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課堂上,筆者經常結合國內外形勢和熱門話題引導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分析,師生通過學習、分析、討論,達成了一些共識,得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同時,在每節(jié)政治課上開設“每日一報”活動,利用上課前三五分鐘時間,學生輪流匯報一條最新時政要聞并作簡要述評。這樣的活動促使學生主動關注國內時政和國際風云,充滿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生命激情,切身體會到“我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教師還應積極有效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驗證所學的知識、原理,真正體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受、思考發(fā)現(xiàn)、探索鍛煉,自然獲得了覺悟的提高和情感的升華,達到知、情、信、意、行的統(tǒng)一。例如,學習辯證法以后,很多同學認為在如何評判人生價值、如何對待困難與挫折、如何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等方面收獲很大,不僅增強了自我前進的信心,而且大大加深了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理解。
總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境生情、以情曉理、以用促情,換來學生的激情和熱情,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當然,我們說的“情”,不是庸俗的江湖義氣,也不是矯揉造作、恣意放縱、毫無原則的虛假之情。師生之情應該是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是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素質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強調以人為本,在思想政治課中實施情感教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教師應不斷努力,使思想政治課滲透情感教育,讓情感教育在課堂教育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書生[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3][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ISSN2095-6711/Z01-2015-09-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