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光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遼寧大連116600)
長期以來,我國英文寫作教學大多以教師課堂講解、學生現(xiàn)場臨摹為主導。這種授課方式內容單一,過分強調模仿的作用與結果,忽視學習者個體差異,對學生自身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寫作課程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為了改變現(xiàn)狀,適應新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習者需求,國內學者通過廣泛深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開展科學性教學實踐活動,擺脫了傳統(tǒng)教學定式的束縛。本文通過對2000年以來大學英語寫作研究的文獻整理,從研究內容的轉變、方法的創(chuàng)新、教學工具的革新三個方面,對十年來我國英文寫作教學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總結。
就理論而言,西方修辭學無疑是英文寫作方法論的基石。從亞里士多德時期的古典修辭學到現(xiàn)代修辭學的本體論認知研究,反映了寫作理論從形式到思維、從語言表象到本質研究的轉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英文寫作教學的走向,從單一注重語法、詞匯等語言因素,轉變到關注思維等非語言因素的影響方面,并且取得了豐碩成果。劉寬平、周業(yè)芳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英文作文中遇到的困難,除了語言知識和技能外,更主要的是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1]。這種由文化不同所造成的思維差異,在語篇的組織、句法和詞匯的運用上都有所表征。
在語篇方面,西方修辭學注重形式邏輯,形成了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更是建立起一套完備的西方邏輯思維體系。因此,在語篇的組織上,西方文體更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上的完備。而對中國人思想影響較大的儒家、道家與佛教則更多重視悟性[2],語篇上更多體現(xiàn)的是個人理解性、歸納性和羅列性。這種基于文化上的思維模式對中國學生的影響巨大,形成一種潛意識的群體性思維定式。通過語篇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不善于運用段落主題句,不注重文章的連貫性和銜接性,段落較松散,重點不分明等思維模式表現(xiàn)突出;段落發(fā)展一般都是迂回向上,而非西式文體的“文首型”語篇模式。王文宇、文秋芳研究表明,中國EFL學生在寫作控制思維活動中母語的參與量達到80%,內容和結構構思時學生的母語思維量在50%以上[3]。由此可見,基于文化和思維形態(tài)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步改善。
在句法上,喬姆斯基提出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認為人類語言存在有限原則;功能語法(Functional Grammar)和認知語法(Cognitive Grammar)則更關注語言的社會性和個人體驗。從國內英文寫作研究的結果來看,喬氏的觀點對二語寫作解釋力不足。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印歐語系和漢藏語言,二語習得者在句法運用上顯然受到較大的母語負遷移干擾;母語思維方式的長期積淀具有一定的慣性和集體無意識性,在寫作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到英漢語的句法差別,才能更好、更準確的運用語言,避免漢語思維的影響;只有語言能力和語言意識的不斷提高才能精準把握英文寫作的句法特征,避免帶有中文腔調的詞匯堆砌。
在詞匯上,Lauffer把詞匯知識分成三個部分:基本應接性知識、受控知識和自由知識,后兩者又稱為運用性知識。同時他還認為,詞匯的發(fā)展不只是一個量的問題,詞匯知識可能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從表面發(fā)展至深層[4]。也就是說,詞匯知識的運用不只是熟悉詞性和標記,概念和已知詞匯的意義關系、詞匯知識的深度和詞匯量有著同等重要性。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維轉化過程研究表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自動的語言資源來表達想要表達的意念,而面臨提升詞匯表達方式的問題,能夠進行具體的詞語評價與思考[5]。
國內對英文寫作教學方法的探索以形式—過程—內容的研究為主線,形成較多模式:以刺激-反應論為基礎的結果式教學法;以交際理論為基點的過程式教學法;以認知的體驗性為參照的英文寫作教學法,反映了國內寫作教學從客體關注到主體關注的變化趨勢。
結果教學法(product-focused approach)強調寫作形式,教師的主體作用,刺激(stimulus)和反饋的強化作用(reinforce),學生整個寫作過程完全在教師支配下進行。結果教學法是一種直接的教學法,是為了滿足學生在短期內取得有效成果,順應測試型寫作教學的要求。這種忽視主體性的寫作教學一度招致廣泛批評,認為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寫作技術性細節(jié)而忽視了寫作的整體訓練;課堂教學過于機械;難以轉化為寫作能力;學生只關心分數(shù),忽視寫作的邏輯性,切實性和可讀性。然而,有研究表明:結果教學法對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是有幫助的[6]。由此可見,在語言學習的初始階段,一定量的模仿和套用是有必要的,語言學習者需要這種最初階段的思維感知。
過程教學法(process-based approach)認為寫作實質上是一種群體間的交際活動,而不是寫作者的單獨行為。強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性,準備階段、寫作階段、修改階段的任務性。過程教學法的應用給國內英文寫作課堂教學增添了一抹亮點。一方面,有主體參與的英文寫作課堂教學增加了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yǎng)了學生寫作過程技能;另一方面,對寫作主題內容的討論,使個體思維部分地參與到寫作過程中的布局謀篇階段,激活了學生已有知識和新信息的整合。
內容教學法(contents-based approach)主張從不同渠道(如閱讀,講座和討論等)對寫作素材進行綜合和分析,豐富寫作內容,而不是單一教授技巧;強調內容是成功的寫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二語習作者必不可少的信息來源。從思維角度來看,內容教學屬深層教學,具有認知性和體驗性,是學生對自然語料直接接觸的深層思維反饋。從教學模式上來看,內容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對聽、說、讀、寫、譯的嚴格劃分,是語言知識內容學習和知識能力培養(yǎng)的一體化,整合式教學,有助于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從授課方式上來看,內容教學對接了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的缺口,提高了學生課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內學習內容更豐富,課外學習更富于意義。
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寫作教學方式,是面對面的直線性課堂教學,授課內容受到很大限制,學生的學習常常是被動的,缺少實際語言材料的支持。90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應用的不斷推廣和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影響著外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到21世紀初,基于多媒體計算機輔助的寫作教學工具的發(fā)展日臻成熟,并主要呈現(xiàn)以下幾種發(fā)展態(tài)勢:
1)計算機輔助英文寫作教學(Computer Assist English Writing Course)以其靈活新穎、方便快捷等特點逐步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英文寫作教學手段。目前在我國,外語寫作教學中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授課非常普遍,而且大多數(shù)學校已經使用了相對較長的時間。計算機輔助外語學習常態(tài)化已被寫入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說明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常態(tài)化已經得到政府、學術界和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可。
2)基于網(wǎng)絡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在寫作課程中,教與學本質上是思維層面的協(xié)商,是思想的碰撞和認知的分享。而這種螺旋式的演繹過程需要有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觀點的實例分析,不同語篇體例的歸納總結和足夠信息量的支撐。網(wǎng)絡信息教學化的多維度、多元化信息整合特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tǒng)寫作教學中素材不足、內容單一的問題,更關注和體現(xiàn)學習者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知識的內化過程,是傳統(tǒng)說服性寫作教學到體驗性寫作教學的質的飛躍。
3)寫作語料庫的開發(fā),多種教學軟件的應用為多媒體輔助英語寫作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方向。配合多種統(tǒng)計軟件、檢索軟件的使用,基于語料庫的寫作教學使教與學的界限更加模糊,協(xié)商地位更趨于平等;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和主體認知性的同時,形成一種研究型課堂教學氛圍。此外,教學軟件和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使得寫作課程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教學方法更加靈活;使學生可以充分享受和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隨時隨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自然語言的研究、文本語言的錘煉、自我語言的生成三維環(huán)繞。
英文寫作課程教學作為一種實踐型教學設置,其發(fā)展一直受到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影響。同時,由于計算機科學和網(wǎng)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在交際工具和數(shù)字化運行上也都產生了質的變化。這些巨變勢必為未來寫作課程教學的發(fā)展營造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1)“以人為本”中西合璧將繼續(xù)成為英文寫作教學的總體原則。關注寫作過程中思維變化,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在借鑒與整合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突出本民族化言語特征將成為未來寫作教學中弘揚本國文法、文風的著力點。
2)培養(yǎng)學生語義整合能力,提高寫作的準確性和切實性,是未來寫作教學的重心。摒棄寫作模式的泛化,重視切實性、整體性和語義表達的準確性才能真正提高寫作水平。
3)讀寫譯一體化寫作教學值得長期關注。閱讀的質量決定寫作的厚度,在英文寫作中,讀些什么,如何閱讀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仍需要不斷研究與實踐。翻譯技能的提高則能夠最大化減弱母語的負遷移影響,體驗不同語種間表達方式的差異,增強英文表達的準確性與修辭性。
4)充分運用信息化科技手段,跨學科多元化發(fā)展是活躍寫作課程教學和科研的重要手段。英文寫作教學研究涵蓋了詞匯、句法、文體、語篇等多方面語言能力的考察,涉及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等多領域學科的研究。多元化的視角使得國內英文寫作教學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科技手段的發(fā)展,研究工具的革新,這些研究也將不斷深入。
[1]劉寬平,周業(yè)芳.英漢思維差異對中國學生EFL寫作的影響[J].外語學刊,2004(5):17-111.
[2]李松濤.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對大學生英語寫作中語篇組織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5(3):52-55.
[3]王文宇,文秋芳.母語思維與二語寫作[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7):64-67.
[4]Lauffer B,Hulstijn JH.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ng: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Load[J].Applied Language,2001(22):1-26.
[5]徐昉,丁言仁.英語專業(yè)學生英文寫作中思維轉化為詞語的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7):54-58.
[6]陳玫.教學模式與寫作水平的相互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1):46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