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一一
馬拉拉是最年輕的諾貝爾得主。今年她十七歲,因致力于斯瓦特地區(qū)和平而備受贊譽。雖然塔利班禁止斯瓦特地區(qū)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馬拉拉不僅繼續(xù)學業(yè),還致函外媒,為巴基斯坦婦女和兒童爭取權(quán)益。因此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她。
馬拉拉是最年輕的諾貝爾得主。今年她十七歲,因致力于斯瓦特地區(qū)和平而備受贊譽。雖然塔利班禁止斯瓦特地區(qū)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馬拉拉不僅繼續(xù)學業(yè),還致函外媒,為巴基斯坦婦女和兒童爭取權(quán)益。因此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她。
她在得獎演講中以這樣一段話作為結(jié)尾:“讓我們開展一場對抗文盲、貧困和恐怖主義的壯麗抗爭,讓我們撿起我們的課本和筆,它們才是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一個孩子、一位教師、一本書和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
對的,她正在用一支筆在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一個普什圖穆斯林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是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斯瓦特縣明戈拉城的一名學生。父親齊亞丁開辦了幾所學校并擔任校長,是在他的鼓勵下,馬拉拉迅速因倡導女性受教權(quán)而成名。齊拉丁還有兩個兒子,但他對朋友說只有馬拉拉這個女兒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zhì)。馬拉拉曾想學習醫(yī)學,但齊亞丁勸她,如果時機合適應該從政,這樣能讓巴基斯坦社會更加進步。
父親曾經(jīng)也是個盲目而熱血的少年。他十二歲時,正值一九七九年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當時普什圖族人的圣戰(zhàn)主義氛圍非常濃厚。大家都在說,要成為一個好的穆斯林,就得拿起武器殺死俄羅斯人。村子里的年輕人都紛紛走上戰(zhàn)場,可是還太小,不能進入作戰(zhàn)部隊,但他也想成為一個圣戰(zhàn)主義者。于是,他每天去另一個村子里的清真寺,聽一名很有學問的信徒講《古蘭經(jīng)》。
隨著年齡增長,父親對宗教的信仰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根深蒂固,對于圣戰(zhàn)更是早已沒有了向往。但當時那位信徒對《古蘭經(jīng)》的講解,卻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記?!耙了固m教教導我們,接受教育對男女來說都是必須的,這才是先知的教義。教育是光明,無知是黑暗,我們必須從黑暗走向光明?!?/p>
父親把自己的政治理想,通過女兒馬拉拉實現(xiàn)了出來。
在馬拉拉兩歲半的時候,她就能坐在一群10歲孩子中間,安靜地聽老師講課。她不吵也不鬧,她能夠聽懂老師在講什么,而且也不會覺得無聊。等稍微再大一些,她總能拿到班上的第一名。老師都認為她是個天賦出眾的姑娘,但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么與眾不同。
她把自己的零花錢都花在買書上。她跟世界上其他小孩子一樣喜歡哈利·波特,她的書包上面就印著哈利·波特的圖像。但她的閱讀面更廣,她讀貝娜齊爾·布托的傳記,還有奧巴馬傳記,等等。她最喜歡的書是保羅·科埃略的《煉金術(shù)士》,她常常引用里面的名句:“當你真正想要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xiàn)愿望?!?/p>
她熱愛學習,但周遭的環(huán)境卻在2008年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塔利班取得了斯瓦特地區(qū)的控制權(quán),推行嚴格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并且禁止女童接受教育。同年,超過400所學校被迫關(guān)閉。尤薩夫扎伊把馬拉拉帶到了白沙瓦,在那里,他們參加當?shù)匾粋€媒體俱樂部活動,抗議塔利班對女子學校的攻擊。當著許多全國性媒體大人物的面,十一歲的馬拉拉做了生平第一次公開演講,題為“塔利班怎么敢剝奪我受教育的基本權(quán)利”,并受到了廣泛好評。
接下來,就是為BBC撰寫博客。他們告訴她,最好用個筆名。于是,馬拉拉開始用筆名Gul Makai寫作,這是當?shù)孛耖g傳說中一個女英雄的名字,在普什圖語里的意思是“矢車菊”。
她的博客內(nèi)容很簡單,就是每一天上學和生活的日記。文字也不復雜,但非常真實。在第一周的某天,她寫道:
“昨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夢見了武裝直升機和塔利班。自從斯瓦特地區(qū)開戰(zhàn)以來,我就一直在做這樣的夢。媽媽給我做了早飯,然后我就上學了。我有點害怕,因為塔利班發(fā)布了一條禁令,禁止任何女孩子去學校。我們班原本有二十七個學生,但今天只來了十一個人。應該是塔利班禁令生效的緣故。自從禁令發(fā)布以來,我有三個朋友都轉(zhuǎn)學去了其他地方。
在放學路上,我聽到一個男人說,‘我要殺死你’。我不禁加快了腳步,過了一會兒,我才悄悄回頭看他是不是還在我身后。幸好,這只是虛驚一場,原來他正在打電話。他一定是在威脅別的什么人?!?/p>
她的博客一開始只登在BBC的烏爾都語網(wǎng)站上,后來被翻譯成了英文,放在BBC的首頁進行推廣。一夜之間,這個博客獲得了全世界的關(guān)注。大家都想知道,這個叫“矢車菊”的小姑娘是不是真的存在,她究竟是誰。
在她的家鄉(xiāng),馬拉拉并沒有藏匿起來。二零零九年二月十八日,她跟父親找到了塔利班反對者、著名新聞主播哈米德·米爾。當時米爾正在做街頭采訪,馬拉拉跑到他面前要求出鏡,米爾同意了。馬拉拉對著米爾和觀眾說,“我所要求的只有受教育,為此我絕不懼怕任何人”。
同年十二月,馬拉拉在斯瓦特地區(qū)已經(jīng)小有名氣,但她并沒有刻意隱藏自己,有心人可以輕松將她和為BBC寫博客的“矢車菊”聯(lián)系起來。塔利班領導人毛拉納·法茲魯拉決定,不能再讓馬拉拉活著了。于是,他派出了兩名殺手。
塔利班花了數(shù)個月時間來研究馬拉拉的上學路線。終于,他們決定發(fā)起行動。那天,馬拉拉跟同學們一起坐在校車里。車上的氣氛很融洽,學生們剛剛完成期末論文,大家都在歡快地聊天,有些人還唱起了普什圖語歌曲。但是,就在校車駛出明絞拉市外一英里的地方,兩個男人突然出現(xiàn)了。他們截住校車,沖了上來,其中一個人掏出槍對著車上的學生:
“誰是馬拉拉?”
沒有人回答。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大家都不愿意出賣自己的同學。但是,十幾歲的女孩子難免慌亂,她們不由自主地將視線轉(zhuǎn)向馬拉拉——那個有著橄欖色的皮膚,濃密的眉毛和一雙澄澈的棕色眼睛的女學生。持槍者沿著她們的眼光確定了馬拉拉,朝她的臉頰和脖子扣動了三次扳機。第一槍射穿了馬拉拉的左眼眶,子彈從她的左耳射出。她倒在同學身上,鮮血從左耳噴涌而出。另外兩發(fā)子彈擊中了她旁邊的女孩。然后兇手離開了現(xiàn)場,這時,馬拉拉的身體已經(jīng)完全癱軟在同學腿上,像是生命力在飛速流失。司機將車開到幾英里外的醫(yī)院。在那里,醫(yī)生們對她和受傷的同學進行了緊急治療。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救治,她終于蘇醒了過來。
塔利班試圖讓這個巴基斯坦女孩沉默,但卻放大了她的聲音。她現(xiàn)在已成為世界女性爭取權(quán)益的象征。
她從來沒有后悔,當然,如果她沒有給我們寫博客,她不會如此激怒塔利班,也不會被槍擊,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如此接近死亡。但是,如果她巴基斯坦的問題可能依然會在黑暗里被隱藏,不被世界所知道。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國家青年和平獎”,并成為這一獎項的首位得主。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日,因“為受剝削的兒童及年輕人、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權(quán)利抗爭”,與凱拉什·薩蒂亞爾希共同獲得二零一四年諾貝爾和平獎,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
在伊斯蘭堡附近貧民窟的一所露天學校里,一名巴基斯坦女學生在英語課上正往黑板上寫著什么。
拉合爾的貧民窟,夕陽西下,孩子們?nèi)栽谕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