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前不久,北京阜外醫(yī)院小兒外科中心成功完成一例超高難度復雜先心病手術,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此次手術包括完全型心內膜墊矯治術、完全型肺靜脈異位引流矯治術、心室內隧道修補術、半Mustard 手術、Rastelli手術。
患者為4 歲女童,患有法洛四聯(lián)癥,診斷為單發(fā)右位心房室連接異常-完全型心內膜墊缺損-完全型肺靜脈異位引流-右室雙出口(遠離型室缺)-肺動脈瓣狹窄-房間隔缺損-共同房室瓣中度返流-雙向Glenn 術后。患者一年前曾到北京阜外心血管醫(yī)院就診,做了雙向Glenn 手術。當時她口唇青紫,缺氧明顯,病情復雜。對于這種復雜的先天心臟畸形患者,分期做單心室類的手術應該是捷徑,避開復雜的心內畸形,只是將體靜脈改道,可以緩解紫紺,延長壽命,但是這樣的心臟并不符合人體的生理,患者生活質量差,并發(fā)癥多,絕不是最佳的選擇。后續(xù)的根治困難有三方面:一是合并畸形過多,操作復雜,手術時間長,能否耐受是個考驗。二是右室雙出口,在這種畸形下,主動脈和肺動脈都發(fā)作右心室(正常人是主動脈發(fā)作左心室,肺動脈發(fā)自右心室),而手術要通過建立心內隧道,將主動脈通過室間隔缺損導引至左心室,如果室缺遠離主動脈,則建立隧道非常困難。三是患者心臟位置異常,心房和心室連接異常(正常人心臟位于左側胸腔,左心房連接左心室,右心房連接右心室,而本患者心臟在右側胸腔,心房和心室連接與正常人相反),如果做根治手術,需要在心房水平把血流改道為正常方向,心臟位置異常極大地增加了操作難度。
安排心臟CT 和造影檢查,通過3D 打印技術做出心臟模型,分析畸形的特點,設計心內隧道和心外管道走位……經(jīng)過一系列精心準備,手術于2015 年6 月17 日開始實施。手術全程歷時8 小時,順利結束。但是由于手術時間長,心肌水腫嚴重,為防止心臟受壓,只能敞開胸骨、縫合傷口返回監(jiān)護室,在監(jiān)護室相關負責人的嚴密監(jiān)控和治療下,患者各方面情況平穩(wěn),于術后第二天完全閉合傷口,于術后第十三天脫掉了呼吸機,目前正在進一步康復中。
(暢怡)
本刊訊日前,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血液科與國家納米中心合作,在對中國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一種罕見類型——先天性鐵粒幼細胞性貧血(CSA)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進展。該研究鑒定出了世界范圍內第二例由GLRX5 基因錯義突變導致的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并更進一步探討了人源GLRX5 蛋白的生化功能,為中國患者后期治療和發(fā)病機制探索指引了方向。
西方學者已發(fā)現(xiàn)九類導致CSA 的突變基因,而尚未有過針對東方人的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血液科此次針對中國人群研究發(fā)現(xiàn)了五類致病突變,并探索出最常見的由ALAS2 基因突變導致的X 染色體連鎖型鐵粒幼細胞性貧血(XLSA)近端和遠端突變點對應的臨床表現(xiàn)。
據(jù)血液科韓冰教授介紹,對35 例CSA 患者的致病突變篩查中,在ALAS2 基因,SLC19A2,SLC25A38 以及GLRX5 基因中發(fā)現(xiàn)了致病突變。對XLSA 患者進行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距離ALAS2 的底物及5- 磷酸吡哆醛(PLP)結合位點較近的氨基酸突變會導致更加嚴重的貧血,還可使突變攜帶者更早地表現(xiàn)出臨床癥狀;在硫胺素應答性大細胞性貧血(TRMA)的疾病表型(巨幼紅細胞伴隨骨髓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中發(fā)現(xiàn),4 位中國TRMA 患者的SLC19A2 基因中篩查到了四個純合突變。有意思的是,這四位患者尚沒有表現(xiàn)出其他種族的TRMA 患者均出現(xiàn)的糖尿病癥狀。
由GLRX5 基因致病突變所導致的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是十分罕見的。在2007 年,Camaschella 等人報道了一例由GLRX5 基因第一個外顯子發(fā)生純和突變造成的GLRX5 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剪切異常,進而導致先天性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的病例。但在之后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GLRX5 基因中的缺失和插入突變可以導致其攜帶者出現(xiàn)類似于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癥的臨床癥狀。研究組在35 位中國CSA 患者中鑒定出了一位GLRX5 基因出現(xiàn)雜合錯義突變(c.301>TC 以及c.443 >C)的患者?;颊咄庵苎獑魏思毎麅鹊蔫F硫蛋白生物合成出現(xiàn)障礙,這一現(xiàn)象僅表達有外源GLRX5 突變體的(內源GLRX5 敲除)K562 細胞中得以印證。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K101Q 突變可以阻礙鐵硫簇與GLRX5 的結合,而L148S 突變干擾了鐵硫簇從GLRX5 向下游蛋白的過程。這些研究成果近期已相繼于國際著名雜志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