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傳播格局和世界地緣政治的變遷,新疆在對外傳播特別是在對中亞傳播中的戰(zhàn)略地位得到較大提升,新疆新聞媒體對中亞宣傳報道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已成為自治區(qū)內主流媒介的重要活動之一。新疆對中亞傳播主要以廣播電視為主,至2009年12月31日,新疆廣播電視以租賃頻道和整頻道落地兩種形式分別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國成功播出。新疆作為中亞地區(qū)的一部分,從東北至西南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為鄰,和中亞七國中的五國保持邊境接壤。新疆少數民族眾多,其中許多民族與中亞地區(qū)的民族同屬操突厥語族諸語言的民族,語言具有相通性,并廣泛信仰伊斯蘭教。基于這樣的文化背景,新疆的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電視節(jié)目在對中亞傳播中自然承擔著重要職責。由于媒介環(huán)境、傳播理念、經濟發(fā)展等因素的影響,新疆媒介目前對中亞傳播雖然呈不斷發(fā)展的態(tài)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與問題。
現(xiàn)狀
受“西強東弱”整個大的傳播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是蘇聯(lián)解體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中亞五國經濟衰退全面進駐,在中國新疆周邊形成傳播包圍態(tài)勢進而對中國進行文化上的滲透,如“美國之音”“自由亞洲”“德國之聲”“BBC”等對中國進行“西化”和“分化”,再加上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三股勢力”侵擾,新疆對中亞傳播的外部環(huán)境復雜而險峻。在國內,由于全面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推進以及新疆獨特的地緣優(yōu)勢,國家先后在新疆實施了“西新工程”和“新疆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新疆大眾傳媒的內部環(huán)境得到很大改善,新疆在國家對外傳播中的戰(zhàn)略地位也得到較大提升。隨著新疆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新疆電視臺《走進中國》等節(jié)目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成功播出,新疆廣播電視節(jié)目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越來越多的中亞國家老百姓開始了解中國、了解新疆,并走入新疆。但由于新疆幅員遼闊,南北疆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的媒介資源分配事實上的不平等,新疆本地媒體的生存空間和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都不容樂觀。目前承擔新疆對中亞傳播的媒介僅限于自治區(qū)少數幾家主流媒介,并且這幾家媒體播出內容大部分來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央電視臺。新疆廣播電視媒介專業(yè)人員特別是懂國際傳播的人才嚴重缺乏,資金有限,技術相對落后,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疆媒介對外傳播功能的實現(xiàn),限制了國際傳播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
新疆廣播電視對中亞傳播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跨國界、跨語言的傳播,不同文化間的傳播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是傳受雙方具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包括傳受雙方主體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新疆與周邊五個中亞國家的主體民族是同根民族,在地緣、語言、民俗、宗教等方面都比較接近,這種接近性是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基礎,在傳播過程中容易產生“鄰里效應”,并且由于具有共同的歷史記憶、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容易產生共同的情感歸屬,這些都是新疆廣播電視對中亞傳播所具有的優(yōu)勢。但是,目前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不足,新疆廣播電視在對中亞傳播中還沒有將這些優(yōu)勢都發(fā)揮出來,對中亞傳播的影響力還十分有限。
不足
新疆廣播電視對中亞傳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在傳播觀念上,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宣傳思維定勢。由于受政治、傳播體制等方面的制約,新疆媒介對中亞的傳播宣傳味過重,主要表現(xiàn)為: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生硬地講解和闡述說明,把一些大道理強加于人,“自我為中心”的報道方針在對外報道中就轉化為“正面報道為主”的原則,具體體現(xiàn)在宣傳政府形象、經濟建設與社會發(fā)展,忽視對國外受眾的心理需求、思維習慣和接受特點的分析研究。
2.在傳播內容上,著重傳達“事實議程”,而“價值議程”的輸出則明顯不足。多年來新疆媒介在對外傳播內容中更多的是宣傳新疆的地域特點、民族風情、資源優(yōu)勢等生活表層的東西,“缺乏對事實信息的深刻挖掘,片面理解文化傳統(tǒng),著重表現(xiàn)過去時的新疆文化。結果是,一提起新疆,人們的頭腦中就是一張“老照片”:雪山沙漠,駱駝氈房,瓜果飄香;一說起新疆少數民族就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①,而新疆社會經濟、文化、民族心理所發(fā)生變革的深層原因及本質意義輸出不足,“新疆對中亞傳播的符號被極大地地理化、民族化,風情民俗占據對中亞傳播符號容量的空間過大,強調追逐差異化的地理表達,長時期單一文化元素選擇造成新疆對中亞傳播地理文化上的擬態(tài),虛幻為單一的印象,缺乏整體性的解構”②。
3.在傳播方式上,相對比較單調,缺乏符合中亞受眾接受習慣的國際話語表達。中國媒體習慣于“以我為主”的表達方式,在傳播活動中缺乏有針對性的、符合對象國本土語言表達的方式,忽視受眾的國別、文化背景、語言等差異,采用千篇一律的說教式的口吻,報道口徑、信源、報道方式高度一致,讓受眾明顯感到政治宣傳的目的。
4.傳播時效性差。自治區(qū)內一些熱點問題和重大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時,對外報道往往不能及時跟進,其結果是,西方一些媒體鋪天蓋地的不實報道就滿足了中亞各國受眾的獵奇心理,并且由于首因效應,雖然后來不斷澄清謠言,還原事實,還是很難改變一些人的固定成見,從而喪失了對外報道的主動權。
策略
1.遵循傳播規(guī)律。在傳播日益國際化的今天,對外傳播越來越側重于客觀、公正、平衡、平等,我們應該借鑒與吸收世界先進的傳播理念,適當弱化宣傳觀,強化傳播觀,學會與國外受眾“溝通”和“對話”,而不是單向宣傳。注重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主動出擊,第一時間發(fā)布消息,搶占制高點,切實有效地引導國際輿論,避免將本應主動的對外傳播搞成“對外澄清”的被動局面。
2.在傳播內容上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新疆民族文化融合起來,進一步提煉和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價值觀。長期以來,我國對外傳播主要集中在器物工藝層面,較少涉及中國文化價值的核心內容,“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和文明傳統(tǒng)不僅是中國社會良性健康穩(wěn)步前行的推動力,也是對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資源”③。將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神遺產以及當代文化大師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總結和整理,并將這些思想成果整合成新文化成果來對中亞傳播,使中亞社會認識到中國文化不是持“中國威脅論”的人士宣揚的那種沖突性文化,而是一種有深刻歷史感和人類文明互動的歷史文化,是一種以“和合”為中心的,具有書畫、琴韻、茶藝等藝術性很強的精神文化,一種懷有“天下”觀念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時,將當代新疆各民族在建設新疆、構建新疆現(xiàn)代文化中產生的優(yōu)秀文化產品推介到中亞各國,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過文化傳播,建構“和平中國”和“文明中國”的形象。
3.樹立全球化語境下的中亞傳播受眾觀,有針對性地進行傳播。中亞受眾大致分為以下幾類:(1)旅居在中亞的華人;(2)喜愛中國文化,渴望了解中國特別是新疆發(fā)展變化的中亞友人;(3)希望通過各種媒介信息尋找市場和商機的中亞商人;(4)隨心所欲選擇媒介信息的一般受眾。新疆媒介應該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用生活化的敘事、講故事的方式,以他們能聽得懂、看得明白的傳播符號,有選擇性地制作、傳播他們所需要的信息。
4.打造“絲路新新疆”核心品牌,擴大新疆對中亞傳播的影響力?!啊滦陆词?1世紀新疆對外傳播的品牌。這是一個與絲路厚重歷史聯(lián)系,立足于現(xiàn)實及未來新疆發(fā)展變化的品牌;是逐漸消化受眾地理界域認知的‘新疆,取而代之以文化層面認知的‘新新疆,是一個具有物質層面支撐,更強調精神層面認同的文化形象品牌?!z路新新疆是新疆社會良性運行與發(fā)展實態(tài)的反映,是新疆在對外傳播活動過程中與信息收受主體之間互動的結果”④。在對中亞傳播建構“新疆形象”時,要集中反映新疆“包容、開放、發(fā)展”的特性,充分展示新疆社會的“現(xiàn)代化”意義,打造新疆“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品牌。
(本文系新疆財經大學2013年科研基金項目“新疆廣播電視對中亞傳播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13年XYB027)
「注釋」
①羅彬:《跨文化視域下新疆對中亞傳播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8期。
②武鴻鳴:《中國西部對外傳播的價值構建》,《新聞愛好者》,2011年第24期。
③馮春梅:《弘揚中華文化構建國家形象》,《現(xiàn)代廣告》2007年12月。
④劉紅:《新疆對外傳播影響力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