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威
(新民市水土保持監(jiān)督管理處,遼寧 新民 110300)
新農小流域位于新民市東北部,隸屬于新農鄉(xiāng)境內。小流域總面積17.63km2,有水土流失面積0.833km2,占總面積的4.72%,其地貌屬于該低山丘陵區(qū),有風沙土和砂礫巖石,該流域平地土層較厚,土層一般在60~160cm之間,丘陵山坡上土層較薄,有部分石質。
屬于半干旱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多風少雨。該地區(qū)的特點是春季風大干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冷早霜、冬季嚴寒干燥。
該流域降水比較集中,日照比較充足,溫差較大。平均溫度為7.5℃,最熱是7月份。平均溫度為22℃ ~23℃,最高溫度為35.3℃,最冷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 -8.9℃ ~11.8℃,最低氣溫為-30.4℃,該地區(qū)平均降雨量為570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全年無霜期為154天,多年平均徑流75mm,最大凍土深度1.2m。
小流域侵蝕類型主要為輕度水力侵蝕,有侵蝕面積0.833km2,土壤侵蝕模數1000~1800 t/(km2·a)。
多年來經過水保部門和小流域內群眾的共同努力,已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發(fā)揮了蓄水減沙作用,減輕了水利工程淤積和洪澇等自然災害,在小流域內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經驗,為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到2011年小流域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5hm2。其中,水保林30hm2、經濟林65hm2,方塘1座、谷坊3座。
新農小流域總面積17.63km2,水土流失面積0.833km2,占總面積的4.72%。工程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積0.567km2。主要完成Ⅰ號溝道塘壩維修和擴建、Ⅱ號溝綜合治理。
工程總投資約49.93萬元。
針對小流域水土流失實際情況、氣候特征及以往水土保持工程保存狀況,我們主要采取工程與林草兩大水土保持措施進行治理,綜合治理2條溝道,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塘壩、谷坊、護坡、及塘壩內蓄水池維修等。
(1)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堅持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相結合的治理原則,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農業(yè)發(fā)展建設相結合,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2)合理布設治理措施,集中治理、連續(xù)治理和綜合治理,建立一個完整的綜合防護體系,發(fā)揮小流域的整體功能。本著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果則果,治理順序先山上,后山下;先上游,后下游;先治坡,后治溝。
(3)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礎上,以發(fā)展農業(yè)用地為中心,根據當地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采取土地整理措施,全面造地,提高人均耕地占有量。
將對小流域Ⅰ號溝道塘壩維修和擴建、Ⅱ號溝綜合治理。溝道編號從東向西依次為Ⅰ~Ⅱ號。其中Ⅰ號溝道塘壩維修和擴建工程、Ⅱ號溝道為溝道綜合治理工程。
Ⅰ號溝道塘壩維修和擴建包括:護坡160m(塘壩庫內東側護坡140m、西北角護坡20m)、襯砌50m(西側支溝溝頭襯砌30m、北側支溝溝頭襯砌20m)、谷坊7座(西側支溝4座、北側支溝3座)。
Ⅱ號溝道新建塘壩一座,包括:護坡158m(塘壩護坡106m、進水口護坡52m)、農橋1座。
工程治理項目實施后將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治理期末建成經濟結構合理,效益顯著的新農村。
小流域治理前總面積1763hm2。其中農業(yè)用地1080hm2,林業(yè)用地126hm2,牧業(yè)用地202hm2、漁業(yè)用地20hm2、草地2hm2、其他用地305hm2(工礦、居民、發(fā)展用地、道路等)。
調整后項目總面積為1763hm2,農業(yè)農地16200hm2、林業(yè)用地126hm2、牧業(yè)用地202hm2,漁業(yè)用地20.5hm2、草地2hm2,其他用地304.5hm2。
維修和擴建內容:Ⅰ號溝道由于前年大雨使塘壩庫內坡面部分工程沖壞大部分泥土流入庫內、使庫床抬高,計劃今年對Ⅰ號溝道塘壩工程進行維修和擴建,包括:護坡160m(塘壩庫內東側護坡140m、西北角護坡20m)、襯砌50m(西側支溝溝頭襯砌30m、北側支溝溝頭襯砌20m)、谷坊7座(西側支溝4座、北側支溝3座)。具體設計如下。
4.1.1 塘壩庫內護坡
漿砌石護坡160m,其中;塘壩庫內東側護坡140m(包括兩個拐角各10m)、西北角護坡20m,坡寬9m、坡深5m,坡比系數為1∶1.5,漿砌石厚為0.4m。漿砌石下采用0.1m厚砂石墊層,坡腳基礎為漿砌石砌筑,深1m、寬0.5m、長160m,挖溝、平整坡面、大塊石砌筑。土方開挖496m3,土方 回 填 45m3。砂 石 墊 層 145.44m3,漿 砌石658.88m3。
4.1.2 支溝襯砌和谷坊
塘壩庫內的西、北坡各有小支溝1條,對兩條支溝進行綜合治理,內容包括溝頭襯砌50m(西側支溝溝頭襯砌30m、北側支溝溝頭襯砌20m)、谷坊7座(西側支溝4座、北側支溝3座)。土方713.5m3,土方回填45m3。砂石墊層171.5m3,漿砌石784.8m3,砂漿抹面2.1m3。
Ⅱ號溝道新建塘壩1座,包括壩體迎水坡和上游進水口護坡158m(塘壩護坡106m、進水口護坡52m)、農橋1座,(溝道集水面積33.3hm2)。
4.2.1 塘壩工程
新建長106m、下底寬30m,上寬5m,高5m塘壩一座(庫容為1.6萬m3),邊坡長13.46m、厚0.4m漿砌石護坡,邊坡系數1∶2.5。壩體上部留溢洪口、溢洪口上修建農橋1座。
4.2.2 進水口處溝道兩側護坡
建設內容。塘壩水庫進水口處溝道兩側用漿砌石護坡 52m,平均坡長 3m,平均深 2.1m,厚0.4m,坡比1∶1。底腳基石用漿砌石0.5m×0.5m。砂石墊層0.1m。先整形挖溝、再大塊砌筑。工程量。土方開挖74.9m3,基礎漿砌石12.5m3,護坡漿砌石62.4m3,砂石墊層15.6m3。
4.2.3 溢洪道上的農橋工程
在溢洪道上建1座單孔農橋,需能滿足過水能力的要求,為漿砌石蓋板橋,寬5.2m、長4.2m,高2m。即橋墩為漿砌石結構,漿砌石采用M10水泥砂漿砌筑,邊墩受壓面基礎寬為3.2m、高為2.7m;橋面板采用整體澆注方法來增加抗震和穩(wěn)定性,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欄桿采用重力式墻并且其結構筋于橋面板筋相連。
通過對新農小流域綜合治理,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積56.67hm2、可灌溉寒富蘋果90hm2,小流域的兩個村經濟收入增加,農民生活水平提高。
小流域綜合治理任務完成后,可有效攔蓄坡溝泥沙,減輕土壤面蝕、溝蝕等,減少土壤侵蝕量和泥沙量。隨著徑流條件和下墊面條件的改善,以及土壤中林草根系密度的加大,增強了土壤的抗蝕性和抗沖性。
經計算,項目完成后,每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0.18萬t。蓄水4.59萬m3,并且有效地改善小流域的土壤結構,減少土壤養(yǎng)分流失,增強土壤肥力。土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將有力地推動小流域資源開發(fā),實現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社會穩(wěn)定。通過采取生態(tài)治理、保護措施,將使水源地的涵水能力大大改善,減少泥沙淤積促進其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2)帶動區(qū)域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實施,將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質和肥力,使農業(yè)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同時,通過進行土地利用和農業(yè)生產結構調整,為農、林、牧業(yè)的產業(yè)化開發(f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有利于提高小流域的商品經濟水平,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加快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3)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由于水土保持工程對土壤侵蝕進行了有效防治,使土壤侵蝕模數大大降低,減少了泥沙入河量,阻止或延緩地表徑流的產生,可有效的控制洪、澇、風沙等自然災害。
新農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可控制水土流失,并且有效地改善小流域的土壤結構,減少土壤養(yǎng)分流失,增強土壤肥力。土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當地經濟收入增加,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捎行У目刂坪?、澇、風沙等自然災害,實現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總結概括如下。
(1)由分散治理發(fā)展到綜合治理,提高了治理效率。通過近幾年采取的大規(guī)模綜合治理、集中治理,使治理工程發(fā)揮了比較好的作用。
(2)由單純防護型治理轉向開發(fā)型治理,實現了治理與開發(fā)利用相結合。
(3)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
(4)制定了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依法管理,依法治理。
[1]郝明德,黨廷輝,謝永生.黃土高原溝壑區(q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05(02).
[2]李鳳榮,張鳳勇.阜新市黑土區(qū)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措施[J].東北水利水電,2011(07).
[3]和繼軍,蔡強國,路炳軍,王學強.密云水庫上游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