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敏 姚立法
《沂蒙山小調》是山東民歌的代表,是民歌手口頭傳承與現(xiàn)代音樂工作者筆頭創(chuàng)編的結晶,植根于沂蒙古往今來優(yōu)秀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凝聚和積淀,反映了濃厚的沂蒙文化以及沂蒙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xiàn)了歷史與現(xiàn)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革命與建設的崇高革命精神。
沂蒙山小調 民歌 沂蒙文化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在沂蒙山腳下住著的人們,幾乎沒有不會唱《沂蒙山小調》的,它給這里的人們帶來生機和希望。過去,這里的人們唱著《沂蒙山小調》上前線去打仗。今天,這里的人們唱著《沂蒙山小調》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使生活日漸富裕?!兑拭缮叫≌{》傳唱在沂蒙山的每個角落里,在沂蒙山人一輩一輩中傳唱著。
《沂蒙山小調》不僅是山東民歌的代表,還是民族雙向傳播的結晶,是沂蒙山綺麗風光的化身,是新時代的沂蒙精神,是一種濃縮著歷史與現(xiàn)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革命與建設的崇高革命精神,是沂蒙人民古往今來優(yōu)秀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凝聚和積淀,是沂蒙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群體意識。它把“沂蒙山”這響亮的名子,傳唱在祖國的大江南北。
一、《沂蒙山小調》的內在風韻
而今的《沂蒙山小調》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義。狹義的沂蒙山,即已于2004年確立了版權的《沂蒙山小調》,或沂蒙民歌中某一個獨立的民歌;而廣義的沂蒙山小調,是指流行于沂蒙山區(qū)民間的所有小調類的民歌。如《王禪修仙》《繡荷包》《放風箏》《大踏青》《小踏青》《跑四川》《賣餃子》《摘石榴》本地所有《花鼓戲》,等等。從古到今,沂蒙山區(qū)的人民習慣稱自己代代傳唱的許多民歌為沂蒙山小調或沂蒙小調。
二、《沂蒙山小調》是民族的魂
《沂蒙山小調》它不僅是山東民歌和東北民歌精華的薈萃,還是民歌手口頭傳承與現(xiàn)代音樂工作者筆頭創(chuàng)編的結晶。
由于《沂蒙山小調》風韻純樸,內容貼切,一經演唱傳遍了整個齊魯大地的角角落落。后來又很快流傳到全國各地,蜚聲海內外。由于當時《沂蒙山小調》無標示詞曲作者,以致長期以來,一直被稱為山東民歌。其實,它并非原生態(tài)意義的山東民歌,而是1940年為了痛擊日軍“黃沙會”,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在沂蒙民間曲調的基礎上,根據(jù)山東人逃荒到東北的賣唱人所唱的曲子加工譜成曲,由文工團團員阮若珊填詞創(chuàng)作而成的,關于《沂蒙山小調》的原型,引起民族音樂家的廣泛關注,其中以民族音樂家,中國音樂研究所苗晶教授和沈陽音樂學院楊久盛教授的論述最具代表性。
“據(jù)《沂蒙山小調》的編曲者李林說,原曲調是遠在1937年‘九一八事變前,他在東北沈陽,從一位山東逃荒討飯的人那里聽到的,那位山東人所唱的曲調也許是從他的家鄉(xiāng)山東來的,也許是‘闖關東逃荒東北期間從滿族民歌那里模仿獲得的”。苗先生將《沂蒙山小調》看成山東民歌的一種變體。因為《花鼓戲》的旋律及結構與《沂蒙山小調》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楊先生認為滿族民歌《采花》是《沂蒙山小調》的母體,并非《沂蒙山小調》傳入東北后才有的《采花》。看來,這首膾炙人口的新民歌與山東傳統(tǒng)民歌或遼寧滿族民歌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但不管是山東民歌的變體也好,東北民歌的變體也好?!兑拭缮叫≌{》是民族精華的薈萃,是兩地民族雙向傳播的產物,它結合沂蒙山的單調,又吸取了“逃荒人逃荒地”的民歌因素,再通過李林和阮若珊深入腹地,整理素材,最終完成了《沂蒙山小調》。
三、唱著《沂蒙山小調》譜寫革命樂章
沂蒙山區(qū)位于黃河中下游,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曾涌現(xiàn)出許多著明的思想家、軍事家等。沂蒙山區(qū)是全國著名的革命根據(jù)地之一。早在建黨初期,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就在這里撒下革命的火種,1927年,這里就建立了黨組織。八路軍一一五師進駐沂蒙山區(qū),并先后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魯南游擊縱隊、中國工農紅軍魯南游擊總隊等黨、政、軍機關。當時的沂蒙山區(qū)成了山東乃至華北地區(qū)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在黨的領導下,沂蒙兒女以及大的熱情和崇高的精神,積極參與參戰(zhàn),砸小米、做軍鞋、送炮彈、抬擔架,特別是在國民黨在重點進攻山東時,當時的460萬沂蒙兒女中就有120多萬人參軍支前,軍民并肩、艱苦轉戰(zhàn)、屢戰(zhàn)屢勝。特別是著名的孟良崮戰(zhàn)役中,全殲國民黨精銳部隊74師,對山東和全國的戰(zhàn)局,都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解放這片熱土,沂蒙人民有6萬多名革命先烈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涌現(xiàn)出大量模范英雄。而今的沂蒙任命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展現(xiàn)出來的崇高的政治信仰、火熱的政治熱情和堅定的政治立場。他們對黨無限忠誠,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時刻聽從黨的召喚,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定不移按照黨所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而《沂蒙山小調》就是在這種矢志不渝的革命傳統(tǒng)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下孕育而生。
四、《沂蒙山小調》的傳承與發(fā)展
《沂蒙山小調》以明快的旋律、瑯瑯上口的歌詞,在幾十年間唱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一首反映沂蒙山鄉(xiāng)土氣息的代表曲作。曾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民歌之一。2005年,山東省將它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流傳的《沂蒙山小調》,從演唱形式來說有獨唱曲,也有四聲部混聲合唱;有大型交響樂,也有爵士樂風格的;《沂蒙山小調》的版本很多,演唱風格也有多種多樣,第一代演唱者韋有琴唱出了它原有的純樸、淳厚實在的韻味,第二代傳人王世慧加入了科學的演唱方法唱出了它的獨特風韻,唱出了它所代表的民族魂的。它也曾被超級女聲用通俗唱法演唱,卻也有著輕柔而迷人的音色。它也曾被刀郎演唱的粗狂而豪放。王世慧說:“用交響樂、合唱、獨奏等形式來表現(xiàn)它,我認為是對它的繼承和發(fā)展。因為傳統(tǒng)民歌要往前走,尤其是要讓年輕人接受它,用時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可能效果會更好”。
在每年的臨沂文化藝術節(jié)中,都以《沂蒙山小調》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的沂蒙山風情展演,并編排了以《沂蒙山小調》為主旋律的大型民族交響樂曲;2005年,《沂蒙山小調》代表山東民歌,成功入選為全國優(yōu)秀民歌30首登上月球,走向宇宙;如今,臨沂大學又以百人的民族樂隊成功組編了以《沂蒙山小調》為主旋律的民族管弦樂團,奏響了沂蒙大地,唱響了全中國。《沂蒙山小調》也被改編為《劉莊鋼琴變奏曲》,通過“民族化”與“世界化”的完美結合,從“多元化”的位置尋找民族音樂的價值。《沂蒙山小調》近年來先后通過銀幕、舞臺、影視等手段,大力發(fā)展升華,充分發(fā)揮了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功能,相信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沂蒙山小調》所帶來的沂蒙精神對我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沂蒙山也會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變得大而美,富而強。
參考文獻:
[1]趙桂秋.你不可不知的沂蒙民歌——《王禪修仙在云蒙山》[J].縱橫,2007.
[2]若屏.《沂蒙山小調》和它的作者[J].音樂探索,2007.
[3]呂愛玲.《沂蒙山小調》從大青山深處飛出[J].農業(yè)發(fā)展與金融,2003.
[4]王桂芹.《沂蒙山小調》是民歌雙向傳播交流的結晶[J].音樂探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