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胡美玲
從《百家講壇》看傳統(tǒng)文化的電視傳播
□陳靜胡美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并由思想家提煉出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具有穩(wěn)定結構的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和倫理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總和。近兩年來,CCTV-10的《百家講壇》欄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傳播效果,尤其是推出《清十二帝疑案》后,《百家講壇》就從紛繁復雜的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成為電視節(jié)目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大亮點。它成功地實現了學術性與大眾性的結合,在適應受眾心理、提高傳媒效果、創(chuàng)造高收視率等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表著中國文化健康發(fā)展的正確方向,體現著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傳統(tǒng)文化通過電視這一現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向人們傳播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文化內容,可以使廣大受眾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產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進而對人們的行為起到一定的規(guī)范作用,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立。
(一)使受眾更清晰地了解中華文明
電視作為視聽結合的電子媒介,直接訴諸感官的圖像、聲音,并賦予抽象的古代典籍以具體可感的形象,從而使歷史與文化不再抽象。如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上講解“品三國”,講到古代的脫靴之禮時,在講臺上親自示范。他獲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把硬梆梆的學術品評用語向著群眾化、平民化、大眾品位化的方向前進了一步,把本就艱澀、單調、史筆類的專業(yè)化的學術用語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平明簡潔、瑯瑯上口、生動活潑的口譯直白,從而使受眾在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同時,如同聽評書一樣欲罷不能。那些不同人物的說話口氣、動作、性格、甚至姿態(tài)相貌,都歷歷如見,呼之欲出。通過這種形式的電視傳播直接模擬面對面的人際交流,觀眾樂于解說且易于接受,不僅擴大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范圍,而且還能形象而直觀地展現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
(二)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促進文化傳播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通過電視再傳播從正面或側面反映和折射著當代社會生活,激發(fā)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局面,進而成為維系民族統(tǒng)一存在的、發(fā)展壯大的精神力量,成為民族進步的思想。《百家講壇》注重知識傳播和分析,不論是從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的講座,都貫穿著人文精神、和諧發(fā)展的時代精神。這是該欄目具有高價值的原因之一。這些講座都滲透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和精神,這些正是我們偉大民族的精神核心?!栋偌抑v壇》節(jié)目中專家學者有著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學術功底,這樣可為觀眾提供正確的背景資料,同時專家們深入具體的分析,使塵封的歷史文化,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
電視的大眾媒介本質,決定了電視傳播的內容都會帶有大眾化、娛樂化的特點。但是與傳統(tǒng)的歷史劇如《李衛(wèi)當官》的娛樂化傳播相比,作為新興的精英文化大眾傳播代表的《百家講壇》更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有機結合
在目前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特殊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娛樂化傳播導致了它必定高雅不了。誠然,電視歷史?。ㄈ缭涳L靡一時的《李衛(wèi)當官》)由于其將歷史知識融合于娛樂化的表現手段,借古諷今,符合特定時代大眾的社會心理。傳統(tǒng)文化通過電視劇的娛樂化傳播使歷史變得虛擬化,歷史在電視劇中成了傳統(tǒng)民間故事敘事中的時間模式,忽略了其本應具備的教育意義,導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人們的娛樂需求得到最大滿足后,也會轉向尋求歷史的真實,這種趨向必然會導致大眾文化與高雅文化日漸靠近。沒有精英文化或舍棄大眾文化,文化都是不完整的。改版后的《百家講壇》最大的亮點就在于語言上的突破,用平民化的語言化解艱澀難懂的學術觀點,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雅俗共賞,融學術性、知識性、可聽性和畫面觀賞性于一爐。這才是《百家講壇》制作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二)精心設計選題,貼近大眾興趣
同一嘉賓連續(xù)講述同一主題形成系列化對比性的規(guī)模播出,是《百家講壇》在選題內容上的新穎點,這一特點符合觀眾連續(xù)收看的特點,特別是長期收看歷史題材還能夠培養(yǎng)出對歷史的興趣。《百家講壇》策劃了很多中國古典名著的經典選題,并針對當下流行的影視作品,不失時機地推出了“清十二帝疑案”、“《啼笑因緣》的愛情三模式”等系列講座,還策劃了諸如“身邊的禮儀”、“購房的陷阱”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節(jié)目?!栋偌抑v壇》的內容選題不僅有益于電視節(jié)目的感性表達,還能夠找到說明抽象理論的具像物體等,用一種符合人們視覺感受的方式來表現。同時,《百家講壇》選題大多數都是百姓大眾有所了解,但又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形成了對百姓的吸引力,提高了觀眾的興趣愛好和觀看欲望,從而保證收視率。
(三)巧設懸疑,創(chuàng)造學術明星
《百家講壇》比較好地解決了學術品位和形式大眾化的關系問題。首先,講述方式由平鋪直敘變?yōu)榫o扣懸念。在節(jié)目編排上引用了電視劇的手法,在講述過程中利用人們想知道結局的心理,設置層層懸念,吸引觀眾一步步走向深入,直到最后的大結局。易中天講的《三國》系列、紀連海講的“和珅系列”、劉心武講的《紅樓夢》系列都采用了“懸疑”的敘事方法,創(chuàng)下了一個個收視高峰。其次,在主講人的選擇上,《百家講壇》一直遵循一個原則,即名家、名人、名流。來講座的嘉賓都是在某一領域內有著一定影響力,在受眾心目中具有權威和可信度,同時它也要求主講人要有表現力和吸引力,所講的內容必須要能讓大眾聽懂。隨著《百家講壇》收視率的飆高,一批批學者在熒屏上活躍起來,由過去的寂寂無聞而迅速成為婦孺皆知的“學術明星”,從而培養(yǎng)了一大批固定的收視群。
傳播理論認為,信息內容要讓受眾接受,除了信息內容有趣味性外,信息內容的表現形式也是一種重要的手段。而當前傳統(tǒng)文化傳播時枯燥乏味,傳播手段缺乏創(chuàng)新,不能引起現代人的關注。這就迫切需要改變傳播方式,利用多種途徑以保持傳統(tǒng)文化的領先地位。
(一)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
利用電視傳播高雅文化,要充分發(fā)揮電視的優(yōu)勢和影響力,綜合運用各種手段讓其魅力得到更好的發(fā)揮。文化傳播工作者應學會總結一些成功的傳統(tǒng)文化娛樂化個案的經驗,并利用動畫片、歷史劇、直播欄目等人們喜聞樂見的手段傳播推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例如,《百家講壇》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內容與講師的故事化、趣味化,完全依照大眾文化的基礎和底蘊來表現,同時又吸收評書和電視劇的技巧,打破了講座節(jié)目的傳統(tǒng)講法和模式。傳統(tǒng)的講座節(jié)目歷來是最讓觀眾望而卻步,40分鐘的節(jié)目,如果沒有聽到前5分根本不了解后面的內容。但是劉心武教授講的《紅樓夢》十幾講,都在不斷地探秘解密,所有的觀點輔以具體故事和情節(jié),促使了由從少數相關專業(yè)的研究者變成了數以百萬的電視劇觀眾,反響截然不同。文字上,可以將學者說的每句話、某些必須解釋的概念與必須引用的原文也以字幕的形式加以強調,并在節(jié)目中添加流動字幕,預告節(jié)目內容,鼓勵受眾參與等。另外,隨著電腦的普及,學者們大都會把自己的講座提綱制作成軟件,盡可能地在適當的地方加人適當的圖片及畫面資料,講座時利用投影演示給觀眾,這樣不僅直觀又有學術性,還能達到深人淺出的目的,盡可能減少受眾的視覺疲勞,是學術性欄目與電視化結合的絕好手段。
(二)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
電視要成為傳播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渠道,必須把有價值的東西轉變成被社會共享的有利的傳播價值,讓百姓也能夠理解并享受更高的文化思想內涵。我國要保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首先,要對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充滿自信,并吸收世界歷史文化的先進和創(chuàng)新成分。還要通過必要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相關手段,建立和深化民族文化思維空間。其次,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既屬于大眾又能提高大眾精神素質的文化事業(yè)。它必須制作得相當精致、有品味,給予受眾有震撼力的思想和審美式的愉悅、高雅的休閑。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具有娛樂化的特點。傳統(tǒng)文化的過度娛樂化,必將導致媚俗傾向,終會影響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并應采取相應策略加以控制。在進行文化傳播的時候,要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只有導向正確了,才能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最后,傳播的史料要準確。傳播先進文化,都有一個在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繼承和發(fā)揚的問題。隨著《百家講壇》開播以來,講座的內容也引起了不同的學術爭議。因此,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無論是對歷史人物還是對史實的傳播,都要尊重歷史事實,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三)堅持以人為本,尋求大眾的參與
新媒體技術革命使人與信息聯(lián)系更加快速高效。人真正成了傳媒文化的主宰。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以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塑造自己的價值理念。建設新型的電視文化必須保持人民群眾在電視傳播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電視的大眾媒介的特點決定了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要面向大眾,電視的生存也依靠大眾來維持。而觀眾的構成是多樣而復雜的,其對電視傳播的需求也是有著各自不同要求的。節(jié)目的制作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媒體應更加面向大眾、接近平民,并尋求更多人的參與?!栋偌抑v壇》的成功充分說明,電視欄目的定位準確是其成功的關鍵。《百家講壇》受眾的知識構成主要是從初中到高級知識分子,參差不齊,因而欄目有必要做到雅俗共賞、喜聞樂見,讓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也能夠明白、有興趣,讓專家、學者更具有認可度。在開播之初,《百家講壇》就定位成“匯集各路專家、學者的‘開放式大學’”,目的在于借助這個欄目平臺,促使專家資源得以更高效的利用,暢所欲言,并力圖通過該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思考平臺,普及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提高個人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因此,《百家講壇》才能在眾多的電視節(jié)目競爭中,以內涵豐富、表現手法精致、風格清雅而吸引了更多的觀眾注意力。
(四)注重品牌的包裝,形成產業(yè)鏈效應
品牌包裝是傳媒行業(yè)進入21世紀后越發(fā)強調的一種觀念?!栋偌抑v壇》,這個差點慘遭淘汰的科教節(jié)目,卻通過對節(jié)目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完善,創(chuàng)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蘊涵的品牌價值,并形成一定的產業(yè)鏈,帶動圖書、音像等衍生產品在市場上的熱銷。它的成功,與其對于節(jié)目的精品化包裝是分不開的。首先,《百家講壇》非常注重節(jié)目的外包裝,運用多種配套方式,對節(jié)目進行大力的推介。比如對自己現有的欄目進行宣傳,吸引更多的觀眾來收看《百家講壇》節(jié)目。這種做法在以往電影、電視劇、娛樂欄目中使用比較多,帶有很濃的商業(yè)性質,但是實際效果很好,起到了導視、介紹、宣傳、解讀的功能。其次,被《百家講壇》邀請的主講教授專家,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親切幽默,抑揚頓挫,還會伴有豐富的肢體語言等。這樣拉近了學者和收視觀眾之間的距離,這是培養(yǎng)固定收視群體的主要因素。最后,推行多方共贏的品牌戰(zhàn)略思路?!栋偌抑v壇》已經決定有計劃地推出“百家”名家的DVD和相關書籍,并通過全方位開發(fā)電視節(jié)目、出光盤、出書等,既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又能提高欄目的知名度。電視節(jié)目的品牌效應也可以帶來豐厚的收益。《百家講壇》成功的經驗同樣可以為其他類似節(jié)目所借鑒。
參考文獻:
1.程玲玲.從《百家講壇》看高雅文化的電視傳播[J].山東視聽,2006(11)
2.陳芳.從《百家講壇》看學術性欄目的電視化表達[J].中國電視,2010(7)
作者單位:(湖北科技學院文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