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樵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在語文學科的測評中占有較大分值,更重要的是它是衡量學生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的重要尺度。作為與大陸有著同一文化背景的臺灣,他們的作文教學是如何落實的呢?研究這個問題,將對我們更好地思考與實踐作文教學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擬就臺灣初中的作文教學,從課綱、教材、教學、評估以及學生作文五個方面做些觀察與思考。
課綱:頂層設計的相似性
——以“教學原則”為例
我們所說的“課程標準”在臺灣叫做“課程綱要”。在臺灣的中小學語文課程綱要里,如大陸的“課程標準”一樣,對作文教學有著很明確的表述。
在寫作能力方面,課綱明確提出中小學學生的作文能力要求有27項57小項,形成了很嚴密的作文能力體系。如:
F-2-3 能認識各種文體,并練習不同類型的寫作。
2-3-3 能收集自己喜好的作品,并加以分類。
2-3-4 能掌握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的特性,練習寫作。
2-3-4 能配合學校活動,練習寫作應用文(如:通知、公告、讀書心得、參觀報告、會議記錄、生活公約、短篇演講稿等)。
課綱在表述這些寫作能力的時候,綱目極為清晰。項目序號中第一個英文字母(A-F)代表語文能力指標項目序號(A.注音符號應用能力,B.聆聽能力,C.說話能力,D.識字與寫字能力,E.閱讀能力,F(xiàn).寫作能力),第二個數(shù)字(1-3)代表學習階段序號,第三個數(shù)字代表分段能力指標內涵序號。F-2-3中,即為寫作能力,第二學段,寫作能力指標內涵第三項。分段寫作能力指標內涵的文字敘述為學習重點,第一個數(shù)字(1-3)代表學習階段序號;第二數(shù)代表能力指標內涵序號;第三個數(shù)目(1-10)代表十大基本能力序號,以便參照。如:2-3-4 即表示第二學段,指標內涵第三項,反映十大基本能力之四,即“表達、溝通與分享”(臺灣課綱指出,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總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十大基本能力”:1.了解自我與發(fā)展?jié)撃埽?.欣賞、表現(xiàn)與創(chuàng)新,3.生涯規(guī)劃與終身學習,4.表達、溝通與分享,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6.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7.規(guī)劃、組織與實踐,8.運用科技與信息,9.主動探索與研究,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在課綱中,同時對作文教學原則、作文教材編寫原則以及作文能力評量原則都做了明確的表述。
比較大陸的課標與臺灣課綱有關作文教學的目標、原則以及要求等,總體上看,盡管在呈現(xiàn)方式上稍有不同,但是,兩地在作文教學的目標、原則以及要求的認識上,基本是一致的,表現(xiàn)出極大的相似性。
我們不妨比較看一看臺灣課綱中對教學原則的表述:
(1)宜重視學生自身經驗與感受陳述。第一階段寫作訓練,著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第二階段引導學生主動寫作,并與他人分享。第三階段培養(yǎng)學生樂于發(fā)表的寫作習慣。
(2)宜著重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喚起內在情感經驗,引導寫作方向。第一階段由口述作文開始引導,第二階段由口述作文轉換成筆述作文,第三階段能熟練筆述作文。
(3)宜就主題、材料、結構,配合語言詞匯的累積與應用,逐步認識各類文體,并依難易深淺,全程規(guī)劃,序列設計,分類引導,反復練習。
(4)明了并能運用收集材料、審題、立意、選材、安排段落、組織成篇、修改等寫作步驟。
(5)指導學生認識,并能配合寫作需要,恰當使用標點符號。
(6)了解本國文法與修辭的特性,并能嘗試欣賞與運用。
(7)配合本國語教材之范文教學,嘗試創(chuàng)作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場合、不同風格的文章。
(8)教師可依實際教學,獨立編寫作文教材,以利學生學習。
——臺灣《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
與大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作文教學指導中的重要部分“教學原則”,兩者都注重寫作的興趣習慣,都重視作文要反映生活、寫真情實感,都重視不同學段作文訓練的循序漸進,都重視作文訓練的過程,都重視傳授作文訓練的基本方法等等。
所以說,就中小學作文教學而言,兩地在頂層設計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教材:將寫作教學融進閱讀教學之中
——以課文《勤訓》為例
大陸的初中作文教學教材,一般是融入閱讀教學的單元中,在單元中獨立呈現(xiàn)。如蘇教版初中語文第八冊第二單元,本單元主題是“愛國情懷”,閱讀教學安排了五篇課文,還有就是“誦讀欣賞”、“寫作”與“語文實踐活動”(與“口語交際”在不同單元交錯編排)。“寫作”的訓練重點是“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臺灣的初中作文教學沒有獨立的教材,也沒有在閱讀的單元里單獨呈現(xiàn)作文教學的內容,而是緊扣讀寫結合的思想,將寫作教學融進閱讀教學中。
我們不妨逐一來做些說明。
以翰林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為例。教材的封二首先寫明“編輯大意”共十條。其中第四條寫道:
四、本書以單元方式規(guī)劃,同一個單元的課文,或者內容相關,或者體裁相仿,或是寫作手法相近。
由此可見,將寫作教學滲透于閱讀教學中的編輯意圖極為明顯。
接下來就是“本冊選文架構表”。這里節(jié)選第一單元的選文架構表:
這個單元構架表,寫作知識被清晰地地列入教學內容之列,“學習態(tài)度”是單元教學內容的主題,而“文體”與“寫作方法”更成了這個架構表的主體。
下面我們再具體以《勤訓》一課為例來加以分析。
教材中寫明《勤訓》的“學習重點”是:
1.了解勤奮的重要。2.學習運用名言于寫作之中。3.克制好逸惡勞的習性,培養(yǎng)勤勉的美德。
“課前預習”的內容為:
一、名言填空——邵雍說:“一日之計在于□,一歲之計在于□,一生之計在于□?!倍?、作者認為一般人不肯勤勞的原因是什么呢?三、請寫出與“勤”有關的成語及名言佳句各二則。
在“題解”中,編者寫道:
本文節(jié)選自……是一篇論說文,訓勉人們……。文中首先指出……,其次論說了……,最后舉例論說了……
課文與注釋之后就是“課文賞析”,我們來看:
本文是以我國傳統(tǒng)的美德來立說,強調勤勉的重要。在章法上,采取“正、反、合”的論說方式,在修辭上,大量應用排比的句法,使形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文章首段開門見山指出謀生之道,勤為首要?!诙螐姆疵鎭碚f理,……末端則正反并說……
接下來是“問題討論”,類似于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探究·練習”:
一、這篇文章中,哪些是從正面立說的?哪些是從反面立說的?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二、“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除了作者所舉的兩個實例以外,請再舉出一些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三、略
我們再看“應用練習”:
一、辨識正反論說:本文是論說文,在章法上采用正反論述的方式。下列文句哪些采用正面論說?哪些采用反面論說?請將答案寫在( ?)內。
(正)例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反)例2,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
(以下共八句,略)
二、名言運用
本課中作者引用邵雍名言。引用名言不僅能說明某些道理,亦可增加文章說服力。請依各題的文意,將最適當?shù)拿蕴钊耄?? ?)中。
參考選項: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1.這篇文章辭藻雖然華麗,但內容卻空洞貧乏,真是( ? ? ? ? )。
(以下略)
從課文《勤訓》的編輯體系來看,從“學習重點”到“課前預習”,從“題解”到“課文賞析”,從“問題討論”到“應用練習”,所有的這些課文構成要件中,無不將寫作教學融于閱讀之中。應該說,這樣的讀寫結合的編輯思路,是可以很好地實現(xiàn)讀與寫的互相促進與轉化的。
教學:獨特的作文創(chuàng)意教學
——以“性別格言”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為例
臺灣早期的初中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特別注重講求形式結構的章法教學,注重講求內容與深究篇旨的教學,因而語文教學常常是呆板單一、枯燥無聊的,語文教學的魅力難以展示,學生也對學習語文產生厭煩的心理。為了解決這樣的現(xiàn)象,許多老師不斷地摸索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于是,在臺灣初中語文教學界就出現(xiàn)了創(chuàng)意教學設計的自主化與自由化的熱門話題,且成為教改的方向之一。所謂“創(chuàng)意教學”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采用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和多樣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以培養(yǎng)學生樂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請看臺灣初中三年級的一個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案例:
我們不妨從“寫什么”“怎么教”“如何寫”三個角度來分析這則案例,以了解臺灣初中作文教學的概貌。
首先看“寫什么”。近年來,臺灣十分重視兩性教育。成年人的兩性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撼動,補救之道,當從培養(yǎng)國家未來主人翁正確的兩性觀念著手,也就是從“教育”做起。此案例就是以此為動機,以“兩性平等”為教育目標之一,以寫作訓練為載體,旨在讓學生能有正確的兩性平等觀念,同時又訓練學生寫作議論性思辨文章的能力。此案例,配合了臺灣課綱的三條寫作能力指標,分別是:面對不同意見時,能舉證事實,有條理地進行辯論;能依據寫作步驟,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并提出佐證或辯駁;能集體合作,設計宣傳海報或宣傳文案,傳遞對環(huán)境及人群的人文關懷。類似這樣的寫作內容,在大陸的初中學校是很難進入學生的寫作訓練的范疇的。這也正體現(xiàn)了臺灣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的一個特點:教學內容的廣闊性與豐富性。聯(lián)系臺灣歷年中考的作文命題來看,臺灣中考的作文命題也是極大地傾向于理性思辨類題目,較少像大陸這樣以詩性敘述為主來命題。
其次再看“怎么教”。創(chuàng)意教學不是教師被動地傳授知識,而是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一則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機會,一則讓學生在參與中培養(yǎng)學習能力。本案例名稱為“格格不入”,以破除不入流的一些“性別格言”為主,配合分組活動、講述、欣賞、 討論、問答、提示、比較、學習單、報告、章法寫作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將學生的寫作能力指向運用“替換”“組合”等策略,轉化為具體的教育與教學目標,借由四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流程,冀望學生達成相關的寫作能力指標要求。另外,在資源運用上,教者運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收集教學題材,并加以有組織地編排,然后以有系統(tǒng)和有組織的方式呈現(xiàn),打開學生視界,豐富學生認識,為寫作服務。 所以說,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以各種方式創(chuàng)設寫作情景,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成為寫作的主體。
最后說說“如何寫”。即使對于初三的學生而言,寫作如此的議論性文章也不是簡單的事。從案例的設計來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者首先通過活動、討論以及提供諸多資料等方式解決學生的認識問題,又引導學生溫習有“先破后立” 章法的課文《勤訓》與《縱囚論》,又下發(fā)范文《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并詳細解析其章法要點,接下來再下發(fā)本次寫作的專用稿紙:
「格格不入」寫作稿紙
題目
班號 ? ? ? ? 姓名
(第一段:解說題意、地點、用處等,約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破,提出不合理之處并舉例,約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立,結論、感想、或如何更改名言,約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文教師評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學生對性別問題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又有了如何寫作的具體模式,因此,學生對“如何寫”就不覺得那么難了,也就胸有成竹了。
縱觀臺灣的初中作文教學情況,類似的在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上的創(chuàng)意作文教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成為臺灣初中作文教學的主要探索方向。
評估:用智性表達拒絕文藝腔
——以臺灣近五年中考作文題為例
“用智行表達拒絕文藝腔”,這是溫儒敏先生對大陸中學生作文傾向的一種反思與警醒。
比較臺灣與大陸初中中考(臺灣叫“基本學力測試”簡稱“基測”)作文文題,我們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兩地中考作文命題有著明顯不同的傾向,也更能夠理解溫儒敏先生這句話的意義。
我們不妨將近五年來臺灣與蘇州的中考試卷做一個比較:
從此表的比較中,我們明顯看出兩地中考作文題命題風格的不同,臺灣卷重視學生的理性思考與表達,題目樸實而具有思辨性。而蘇州卷則充滿詩意,極具形象化。
我們不妨看看臺灣中考試題研究組是怎么來說作文題“命題理念”的:
初中畢業(yè),即將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正需要去思考:如何儲備能量,以應高中新生活,甚至是更長遠的人生。借由“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這個題目,期望學生對當前狀況進行反省,并能與時俱進展望未來,引發(fā)前瞻性的思考。
這樣的命題思路,不僅可以檢測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注重檢測學生的分析、判斷的能力,特別是那種思辨的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切實地思考未來,思考人生,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大表達、大思維與大格局。
近年來,我們常常見到大陸的一些高分中考作文,太注重文學性,注重修辭、注重文采。其實,好“文筆”不一定就是語文好。學生作文過分偏重文筆,這是有功利化考慮的:把文字寫漂亮點,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于是,動不動就用典、堆砌詞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寫法,在中學生作文中很多見。這樣的“文藝腔”是作文表達的一種病態(tài),大多徒有絢麗辭藻,而不見思想。
比較兩地的中考作文試卷,我們就可發(fā)現(xiàn),其實學生寫出這樣那樣的“文藝腔”十足的作文,是與中考作文命題與閱卷指向是有關系的。我們應該從兩地的作文題的比較中得到啟發(fā),適當?shù)牟苫蛭墓P要求,更多強調文從字順,以及分析、概括、表達能力。這是作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當然,臺灣的中考作文評估方式與大陸還有一個顯著的區(qū)別,就是作文檢測是與閱讀以及其他方面的檢測是分開制卷的,意思是說,語文要在兩個時間段考兩份卷子,其中一份就是作文卷。但是,在作文題目構成上大致是相同的,就是大多基本采用“引導式寫作”,即“導引文字+作文題目”的形式。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昆山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