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鞍山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遼寧 鞍山 114007)
“關愛教育”是以情感因素為辦學理念的人本教育。高校德育的首要任務是“造就一個和諧的人”,不但要傳授他們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教會他們關愛他人。以關愛為視角,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并合理借鑒群眾路線的價值理念與實踐路徑,是提高高校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
關愛教育是在全球化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題為《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的報告,提出21世紀教育的主題是“關心”,引起了國內學者的普遍重視,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對關愛教育展開了不同角度和層面的研究。關愛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管理實踐中,以關懷為價值取向,以關愛情感為先導,依托教師的教育管理實踐,實現(xiàn)“學生在教師發(fā)展中成長,教師在學生成長中發(fā)展”的目標。
在經(jīng)濟全球化影響下,社會競爭愈加激烈,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世俗化,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日趨減少。作為高校主體的“90后”大學生,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更注重自我成長,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追求,奉行“利益至上”,責任心、關愛意識不強,自制能力和承受能力也較差。關愛教育,就是面對這些新問題而采取的一種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方式。它通過系列的體驗性、實踐性教育活動,在承認自身價值的基礎上,把人與人、人與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有助于大學生學會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使其價值觀念得以修正,人格更加健全和完整。
構建和諧校園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得以更好成長的有力保障。教師、學生間人際關系的和諧是和諧校園的主要內容之一。面對日益嚴峻的社會競爭,一些教師將主要精力用于職稱評聘、第二職業(yè),背離了教書育人為先的根本。加之大學生自我、自主性更強,與學校管理制度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對立,使得學生與學校、學生與教師之間出現(xiàn)一些矛盾。這既影響師生的關系,也影響校園的和諧。近年來出現(xiàn)在校園中的一些惡性事件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關愛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人格,充分肯定學生利益,尊重學生現(xiàn)實的合理的需要,能使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進而化解校園中的各種矛盾,協(xié)調人際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實現(xiàn)和諧校園建設的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叭N近”原則,不僅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指導原則,也是高校開展關愛教育,促進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原則。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發(fā)展著眼、從解決學生實際問題著手實施關愛教育,能夠喚醒大學生主體意識,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追求,真正內化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把握正確的人生發(fā)展方向,增強道德實踐能力,促進各方面素質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關愛教育的群眾性實踐是以“以學生為本”和“以教師為本”的發(fā)展為目標。在大學生關愛教育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關愛教育群眾性實踐過程,始于教師的關愛行為,完成于學生的反應、接受和回饋。高校教師發(fā)揮著教育的指導作用,他將教育對象作為自己活動的真正對象予以認識和引導。學生對教師的主體性作用、屬性、功能,根據(jù)自身需要進行自主性選擇,并對主體性作用信息進行破譯和轉化,最后進行借鑒、創(chuàng)造和超越。因此,教師在關愛教育實施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大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做到教師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兩者的協(xié)同、融合和統(tǒng)一,積極引導大學生主體性朝著正向發(fā)展并充分表現(xiàn)出來?!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贝髮W生關愛教育群眾性實踐,就是要打破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界限,要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擺在平等的位置上,轉變以往“居高臨下式說教”的工作方法,實施“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群眾性教育管理模式,通過民主討論的方法、說服引導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給大學生以親人般的關愛和溫暖。同時,要從大學生自身出發(fā),提升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正確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認識論,積極培養(yǎng)大學生的關愛能力和關懷品質,教導他們敬重生命、關愛他人、關心團隊,使他們成為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富有關愛精神和合作意識的現(xiàn)代人才。
關愛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情感教育。情感是個體內部產(chǎn)生的對外部事物的一種主觀體驗,它激活個體的身心,對發(fā)展起著推動、組織、協(xié)調的作用。關愛教育群眾性實踐,就是通過關注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促進學生個體發(fā)展。教育者主要通過情感人格素質影響、教化大學生,用自己的積極情感去感染大學生,實現(xiàn)以情動人、以情育人[1]。同時,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創(chuàng)造各種有效平臺與大學生實現(xiàn)互動交流,鼓勵他們表達思想,理解并認可意見分歧,引導學生在自我教育中成長。關愛教育作為一種關注人的情感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培育大學生對情感的敏感度,引導大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驗,促進大學生主體的情感參與,逐漸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大學生成長為一個懂得愛人、有能力關愛他人、也值得別人愛的健康的身心和諧的人。因此,關愛的過程就是使大學生形成獨特的自我經(jīng)驗的過程。大學生關愛教育群眾性實踐在本質上,就是遵循高校育人基本規(guī)律,立足以人為本,從大學生的情感需要出發(fā),發(fā)展關愛能力,形成關愛品質。
首先,關愛教育的主體具有廣泛性。關愛教育是教師與學生情感性的雙邊主體活動,需要群眾的廣泛參與,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高校大學生關愛教育而言,教師與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同時又是受教育的客體。從這個角度來說,育人的主體具有廣泛性。增強關愛教育的實效性,需要在關愛教育實踐中堅持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突出教師學生的雙主體地位。同時,關愛教育主體的廣泛性具有平等和諧進行交流和溝通的特點與優(yōu)勢,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處于平等地位,容易產(chǎn)生語言上的共鳴,消除恐懼心理等。其次,關愛教育的內容具有廣泛性。教育內容的選擇是影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因素。群眾性實踐路徑下的大學生關愛教育,使得教育者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具有獨立性與自主性,能夠有效地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思想狀況實際,選擇和拓展教育內容,并有效融入實踐過程之中,進而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學會關心、學會關愛,是21世紀德育發(fā)展的全球性趨勢。關愛教育活動,是指對愛的感受、體驗、理解與創(chuàng)造的活動,主要包括愛的“接受”與“給予”兩種過程,即“受愛”與“創(chuàng)愛”。在實踐中感受愛,在實踐中表達愛、創(chuàng)造愛,是關愛教育的體驗性特征。關愛教育的實踐過程是情感的體驗過程。體驗是一種催化的介質,只有融入切身的情感體驗,各種外在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入駐大學生內心。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強調對人的發(fā)展,強調對生命的關懷,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為基本載體,以追求學生獲得學習的深刻體驗為教學內容,在生命的過程中感悟和體驗生活,學會關懷,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培養(yǎng)“愛”的能力。因而,關愛教育作為一種愛的教育,是以情感體驗為特征的。
大學生關愛教育的群眾性實踐,要求充分激發(fā)教師與學生雙邊主體作用,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形成一種關愛關系,通過實踐性載體平臺建設,完善大學生關愛教育模式,構建三位一體群眾性網(wǎng)絡,使大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得到思想和心靈的豐富和充盈。
高校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成熟的重要時期。關愛教育的群眾性實踐,要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前提下,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并把這種素質轉化為自身的道德行為和行為習慣。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教育者應以關心人、尊重人、發(fā)展人為原則,關注大學生成長的需要,要帶著對工作的責任與對學生的愛與學生悉心交流、溝通,根據(jù)具體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關愛。在對學生情況普遍了解的情況下,對那些在經(jīng)濟上較為貧困、在學業(yè)上相對落后、在生理上存在缺陷、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特殊學生”更要關注,倍加關愛。大學生關愛教育群眾性實踐的落腳點,是通過教育使大學生學會關愛。學會關愛的實踐是使德育從教育轉向受教育者自主學習的過程,是使受教育者自身道德情感的不斷升華。學會關愛,目的在于使關愛成為大學生的一種需要并為滿足這種需要而自覺行動[2]。這種行動應立足于從小事入手,重點在于引發(fā)大學生的行為意向,強化大學生的行為體驗,通過積極引導大學生關愛他人、集體、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關愛健康、學習、生活等等,從而使大學生逐步形成對周圍人和事的關愛之情,造就一顆善良、博愛之心。
教師是落實關愛教育的關鍵,關愛教育的起始點是教師對學生的真情關愛。培養(yǎng)關愛型教師,發(fā)揮教師在學生中的示范帶頭作用,不僅要在提升教師素質上下功夫,還要加強制度建設。
首先,培養(yǎng)教師的關愛意識,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學生觀念和社會觀念。教師要明確自身地位,科學看待自身與學生和學校的生存發(fā)展,以平等的朋友式的身份關心、鼓勵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和信任他們,將自身的事業(yè)與學生成長和學校發(fā)展緊密相連。同時還要合理看待個人追求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把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有機結合,勇于擔當實現(xiàn)中國夢的育人使命。其次,教師要完善知識結構,要加強人文素養(yǎng),吸取較為完善全面的教育科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要廣泛涉獵人類生活、生存及環(huán)境的基本知識。要著眼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優(yōu)化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使其更加靈活多樣,從而有效地承擔起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再次,教師要增強關愛能力。一是教學與管理能力。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以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和高度的責任感以身示范,以對知識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教師職業(yè)的熱愛來感染學生。二是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與學生的相處中,教師要善于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善用傾聽、贊美、鼓勵、勸導,并要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三是妥善處理事件的能力。包括處理有關學生的戀愛煩惱、寢室矛盾、就業(yè)困惑等問題,以及對疾病、災害等突發(fā)性事件的處理[3]。
培養(yǎng)關愛型教師,還要在制度建設方面加強保障。要將教師的師德培養(yǎng)納入到教師的培訓體系,靈活多樣地貫穿于教師教育職業(yè)的始終,常抓不懈。要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對那些作為同學良師益友的育人典型與教學、科研典型放在教師隊伍建設同等重要位置,在每年的教師節(jié)表彰會上給予同等表彰。同時,還要將教師育人作為教師職稱評聘中必備的重要條件。通過制度建設進行積極引導和扶持,推動教師關愛意識的進一步養(yǎng)成和關愛行為的深入實施。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大學生的合理需要,轉變成為具體的實踐活動,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關愛意識和能力的原則要求,更是提高關愛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一是把關愛教育融入到德育生活中。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授課、管理、活動及微博、微信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如貧困生問題、感情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心理問題、就業(yè)問題等,有針對性地開展關愛教育活動,著力解決大學生的現(xiàn)實困難。同時,積極疏導大學生面對社會矛盾的焦躁心理,引導他們用理性、誠篤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二是把關愛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教育的載體,形式生動靈活,比顯性課堂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能夠使大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會拓展大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減少對智能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的過度依賴,從自我封閉、自我娛樂、不愿與人正面溝通的怪圈中走出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的載體平臺,教師與學生可以廣泛參與其中,師生間進行學術探討、開展文體活動比賽、舉辦各種沙龍等,師生同歡樂、共競技、齊分享,經(jīng)常性地溝通交流可以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促進師生深度地交往。三是把關愛教育融入到志愿服務中。志愿服務是一種自愿關愛他人和關愛社會的無償服務活動,是培養(yǎng)大學生關愛能力的重要形式。通過帶領大學生積極參加支教、敬老、助殘、環(huán)保等志愿活動,傳播文明理念,引導大學生關心公益事業(yè),關心弱勢群體,珍愛自然,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學校是關愛教育的中心,但關愛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和學校教育。在我國,學校、社會、家庭有著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反映在教育目標上都是為了培養(yǎng)人、教育人和塑造人。強化學校的中心作用,整合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資源,構建一個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的關愛教育群眾性網(wǎng)絡,有利于營造學生健康成長的大環(huán)境,有利于發(fā)揮教育力量的合力作用。教師要以高度的職業(yè)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讓關愛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通過與學生家長的交流,與社會組織的接觸,更加全面地了解掌握學生的現(xiàn)實處境,從而更有效地結合現(xiàn)實情況,優(yōu)化教育模式,給學生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抵制社會和家庭的消極影響[4]。同時,各高校要積極借助校外優(yōu)勢資源,共同參與教育實踐活動。要不斷強化教育的開放性,打破阻礙三者間相互融合的“玻璃門”,堅持協(xié)調一致原則。要與家庭和社會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聯(lián)系,邀請他們參加學生的活動,吸納他們的意見,令他們有條件地參與學校的教育管理。在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通過聘任客座輔導員、愛心大使等形式,將那些具有正向引導作用的家庭及社會人士引入校園,給學生以正能量的引導和榜樣示范。三位一體的關愛教育群眾性網(wǎng)絡要強化學校的中心樞紐作用,完善系統(tǒng)的科學運行機制,圍繞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形成八方調度傾情一方的優(yōu)勢力量,不斷充實關愛教育實體,豐富關愛教育內容,有效發(fā)揮各方力量,推動關愛教育的正向發(fā)展。
[1]劉 青.學會關愛——大學生關愛情感培養(yǎng)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6-9.
[2]李定慶.論大學生關懷品質的培養(yǎng)[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2):120-121.
[3]劉武軍.加強大學生關懷教育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2(2):189-190.
[4]甄 晶.諾丁斯關懷理論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