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根據(jù)“博士6400元買3199元電腦,7個博士吵不過一個商戶”的事件,我們來算一下這位博士在此次行動中的成本收益:在鼎好電子商城這里支出6400元,收回4900元,凈損失為1500元。假設他重新到網(wǎng)上去購買那款3199元的電腦,則該博士為此電腦購買行為支付的成本為3199元加1500元等于4699元。似乎尚可以接受。
但是等一等,還沒有計算博士們的時間成本。李博士是搞計算機的,不算是冷門專業(yè),既然還沒有畢業(yè),那么我們就以IT類碩士起薪9000元每月來計算,李博士的工作時薪定為50元/小時應該可以接受。那么7個博士一個小時的成本即350元。假設與商家的爭吵在兩個小時之內(nèi)結(jié)束,加上往返學校和商家的時間以一個半小時計算,再加上與商家爭論前的聚集商討以及后續(xù)的與報社聯(lián)系也計一個半小時,則博士們在此件事情上花費的時間為5個小時,這個時間成本已經(jīng)達到1750元,為此電腦支出的成本則達到了6449元!這還沒有計算李博士單獨為此事折騰所花費的時間成本。這么算下來,退還不如不退。
我贊成劉強東的說法,中關村電腦城一家又一家地關門,是他們自作自受,作孽太多。生意越不好,砍向消費者的屠刀越狠,只做一錘子買賣。當騙子比愿意去中關村的消費者還多時,只能關門了事。
做這個分析是要給李博士們和其他尚在學校,或者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一些參考,怎么做才能不成為騙子的目標,防止自己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還生氣郁悶對身體不好,更可以避免被奸商圍毆的危險。防騙的攻略很多,這里只從技術(shù)角度來談一下自身如何防止被騙,至于為何不對中關村這種奸商聚集地進行整改,就不在討論之列了。
第一,善用搜索。必須要批評一下李先生,作為搞計算機的博士生去中關村買東西也沒什么,畢竟中關村還沒到不能去的地步。但是去之前如果利用搜索工具查一下中關村的黑名單商家,了解一下黑商家常用的欺騙手段,至少可以識別這種奸商最常用的“轉(zhuǎn)型”手法,避免被騙。
第二,做事要細致入微。對于自己選定的型號事先每個參數(shù)都記錄清楚,類似型號參數(shù)了解清楚。即使到中關村這種地方,也不會被商家耍得團團轉(zhuǎn)了。這對于一個搞計算的博士生來說不是什么難事。當然,我們無法為了對付奸商成為每個行業(yè)的專家,但是起碼的基礎準備還是要做好的。
第三,比價適可而止,尤其在自己不熟悉的商家買東西。某種產(chǎn)品價格最低的那一款往往性價比也很低,以價格為橫軸來看,性價比曲線更像一個拋物線,低價的商品與高價的商品性價比都比較低。商家的目的是謀利,不賺錢白做事的商家也存活不了多長時間。所以一定要給商家留下些許的利潤,砍到成本價附近時當心商家動歪腦筋把錢從別的地方賺回來。
第四,科學規(guī)范地做事比單純獲得知識更重要。如果重視自己的時間成本,熟悉基本的商業(yè)運行規(guī)范,掌握足夠的信息資源,職業(yè)規(guī)范地做事,就不會動輒被蠅頭小利遮住眼,讓小商小販牽著鼻子走了。當然對于李先生等未出校門的學生來說這些要求可能有點兒高,但平日學習中更應注重全面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zhì),彌補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鴻溝。
如果是我,當然以最節(jié)約時間的方式在線購買一款電腦,至于去哪家電商,央視剛剛公布抽樣調(diào)查結(jié)果,自己對比結(jié)果后自然會有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