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云 常 麗 張才溢 朱相華 梁 田
①中國.江蘇省徐州市東方人民醫(yī)院 221004 ②徐州市中醫(yī)院 E-mail:1596097610@qq.com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為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由“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情緒障礙與冠心病的共病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冠心病患者的情緒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抑郁和焦慮。研究證明,焦慮/抑郁是冠心病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嚴重影響冠心病的預后[1]。國外研究顯示:冠心病患者抑郁障礙患病率為15%~20%,是普通人的2~4 倍[2-3]。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治療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手段,其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血運重建方式,雖然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但醫(yī)療費用昂貴,存在一定手術風險,以及術后需長期服藥治療,并可能出現(xiàn)術后再狹窄等現(xiàn)象,以致對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而產(chǎn)生明顯的不良情緒,直接影響手術療效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已經(jīng)引起心血管內科醫(yī)師的高度重視[4-5]。由于冠心病病變的不斷進展,首次手術也許只能處理部分病變,仍然會存在支架內血栓形成、支架再狹窄等情況,一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再次行冠脈支架術。這部分患者的心理狀況較初次手術,會有較大波動。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能夠改善冠心病行PCI 術患者的抑郁、焦慮癥狀和臨床療效[6]。但對于再次行PCI 術患者的心理狀況及干預對策的臨床研究較少,本研究將探討心理干預對冠心病再次行PCI 術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fā)癥、疾病負擔以及生命質量的影響。
2012年5月-2013年5月,選取在徐州市中醫(yī)院心內科進行再次冠脈PCI 術的冠心病住院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已行冠心病PCI 術,術后大于1月,需要再次行PCI 術的患者;②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智力障礙,無認知能力;②語言溝通交流障礙,依從性差。③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其中心絞痛63例,心肌梗死8例,心力衰竭9例。
把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40例)和干預組(在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聯(lián)用專業(yè)心理干預40例)兩組。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40~79 歲,平均58.2 歲;病程35 天~28年;文化程度:大學6例,中學23例,小學及以下11例;職業(yè):干部14例,職工19例,農(nóng)民7例。干預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37~77 歲,平均58.3 歲;病程32 天~30年;文化程度:大學6例,中學24例,小學及以下10例;職業(yè),干部14例,職工19例,農(nóng)民7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文化程度、職業(yè)和介入方式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1 心理干預措施 先由經(jīng)驗豐富的心臟介入專家、心理專家聯(lián)合研討方案,對護師進行專職培訓,護師對患者術前進行心理干預20~30min,每周4~5 次,共3 周。內容包括:①掌握患者基本情況:特別是上次PCI 術的原因、術后效果、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再次手術的原因、目的、預期目標,收集病人資料,熟悉病程病情,了解病人的家庭情況、生活習慣、心理狀況以及對疾病的認知和健康意識,建立患者詳細的心理護理檔案;②強化冠心病PCI 術健康宣教:由于患者已經(jīng)實施了PCI 術,基本知識已了解,但仍要強化,利用圖片、錄像、講課、黑板報、小冊子等進行集體和個別健康心理宣教;③個別心理指導:主要針對上次手術情況,及再次手術的必要性,對其病情進行選擇性地講解,針對患者出現(xiàn)的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及時采取疏導、支持和幫助等措施,鼓勵宣泄,適當引導,以緩解其負性情緒;④繼續(xù)采用減輕冠心病患者心理壓力和緩解情緒的訓練療法:如:a.支持療法;b.行為療法,暗示療法;c.輕音樂療法;⑤鼓勵建立良好的家庭治療環(huán)境:通過適當?shù)慕涣骱蜏贤?,使家庭成員能夠共同關心、支持患者,幫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促進患者和家庭之間營造出一種新的有利于康復的“心理環(huán)境”;⑥介入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心理干預:根據(jù)患者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全程心理護理,使患者減輕或消除負性情緒,最大程度地配合醫(yī)務人員,保證介入的順利和成功。a.術前:耐心傾聽患者提出的疑問,并給予科學合理的解釋,使患者能夠以穩(wěn)定的心態(tài)接受手術。b.術中:使用尊重親切的稱呼、熱情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保證手術環(huán)境安靜,器械輕拿輕放,不出現(xiàn)負性言語,以免加重患者的焦慮。c.術后:回病房后選擇恰當時機告知患者介入手術情況,重視常規(guī)護理,同時加強心理干預。經(jīng)常巡視病房,觀察穿刺傷口有無出血、血腫,觀察穿刺側肢體感覺、活動及皮膚顏色、溫度,觀察足背動脈波動情況,及時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做好安慰解釋,增強其康復的信心。d.出院健康心理指導: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交代復查時間及體力活動方式及注意事項,指導其合理飲食和用藥。在全程心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做到嫻熟掌握專業(yè)知識,工作有條不紊,富于同情心和耐心,對病人起到正性的心理暗示作用,有利于心理干預的進行[7]。
1.2.2 評價指標及工具 ①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簡表(WHOQOL-BREF)[8]:由世界衛(wèi)生組織編制,方積乾翻譯,用于測量與個體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包含對生理領域(PHYS)、心理領域(PSYCH)、社會關系領域(SOCIL)和環(huán)境領域(ENVIR)4 個領域的質量評估。有29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5”分5 級評分,最后換算成標準分,得分越高,說明生命質量越好。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和反應度;②焦慮自評量表(SAS)[9]、抑郁自評量表(SDS)[9];③社會支持量表[9]:由肖水源編制,共有10 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 個維度;④臨床資料調查表: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冠狀動脈造影結果、PCI 術中情況、手術并發(fā)癥及隨訪患者術后3月內合并癥控制情況和臨床表現(xiàn),并發(fā)癥包括急性血管閉塞、心律失常、周圍血管并發(fā)癥及血管迷走神經(jīng)反射。
研究發(fā)現(xiàn),再次行PCI 術患者的心理狀況較首次行PCI 術患者有較大的區(qū)別。首次患者主要擔心手術的風險、成功率、并發(fā)癥、費用;再次PCI 手術患者主要考慮原支架狀況、以后是否仍要再次手術、能否徹底治療、上次并發(fā)癥是否再次發(fā)生、費用等。再次手術患者干預前的焦慮和抑郁傾向均較首次PCI加重。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 和SDS 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的程度無差異。行心理干預后再次評定結果顯示,兩組SAS、SDS 評分均下降,SAS 評分干預組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SDS 評分干預組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表明心理干預能明顯地緩解再次PCI 患者伴隨的焦慮、抑郁癥狀。
表1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程度比較(n=40,±s)
表1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程度比較(n=40,±s)
注:* P <0.05,**P <0.01,下同
組 別 干預前干預后SAS SDS干預組SAS SDS 52.5±7.37 46.3±5.71 25.2±5.30 18.6±7.80對照組51.6±7.98 48.5±5.80 38.2±6.21 13.4±9.10 t 0.524 1.492 10.071** 2.744**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和并發(fā)癥的比較(n=40)
干預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100%,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97.5%,其中1例手術操作不成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12,P >0.05)。干預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低于對照組(27.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168,P <0.01)。
兩組患者的各領域生命質量的得分,干預組患者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 得分比較(n=40,±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 得分比較(n=40,±s)
干預前干預后組 別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 環(huán)境領域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 環(huán)境領域對照組 63.12±7.33 60.58±6.45 59.46±4.17 61.68±3.22 65.17±3.34 62.43±4.78 65.78±4.34 70.27±2.61干預組 63.21±6.89 60.73±5.48 60.32±4.25 62.23±4.64 77.26±5.45 77.28±5.19 80.64±3.69 81.26±3.45 t 0.056 0.112 0.913 0.615 11.961** 13.310** 16.501** 16.074**
隨著醫(y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于心理問題在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作用的認識逐漸深入。冠心病患者面對自身疾病的嚴重性、醫(yī)務人員的態(tài)度和監(jiān)護設備、冠心病PCI 術時,往往出現(xiàn)負面情緒,產(chǎn)生焦慮和抑郁癥狀[10-11]。急性心肌梗死后,42%左右的患者并發(fā)抑郁癥狀,造成患者治療難度更大,再梗死率明顯升高、心臟病病死率和總病死率均增加,可能機制為冠狀動脈和腦動脈硬化、血氧含量下降、心臟栓子容易導致腦部慢性缺氧,而引發(fā)精神癥狀。焦慮、恐懼、抑郁也是手術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tài)[12],當病情需要再次PCI 術時,負性情緒更會加重。李富軍等研究提示焦慮抑郁狀態(tài)增加了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是不同于吸煙、高血壓、糖尿病的另一個獨立危險因素[13]。本研究顯示,冠心病再次PCI 術患者的心理狀況較首次PCI 術,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病情再次加重者懷疑PCI 術的效果,是否仍要再次手術,支架質量,擔心無休止的手術;②懷疑原手術醫(yī)師的技術,想更換術者;③原手術療效較好患者再次手術處理其他病變者,求全求美,要求徹底治療,處理所有病變;④部分患者對治療喪失信心;⑤原有并發(fā)癥患者擔心再次并發(fā)癥;⑥原手術順利者過于輕視手術注意事項;⑦再次手術的經(jīng)濟負擔加重;⑧首次術后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煙酒嗜好等未發(fā)生根本改變。
現(xiàn)在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實踐認為;心理干預治療是與臨床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物理治療等3種治療并列的第4種治療手段。因此對冠心病再次PCI 術患者同樣需要術前術后專業(yè)的綜合心理干預,通過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全面了解PCI 術的目的、方法、效果、副作用以及接受PCI 手術治療的必要性等方面的知識,消除負性情緒,樹立治療信心,能夠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對保證再次手術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14]。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與對照組患者沒有明顯差異,但干預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心理干預雖然對冠心病患者的PCI 術成功率沒有明顯的影響,但能夠降低PCI術的并發(fā)癥,這可能是因為:焦慮、抑郁和恐懼等負性情緒可造成軀體生理機能失調,引起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亢進,進而刺激血小板功能,破壞血管內皮功能,觸發(fā)心肌缺血,從而誘發(fā)心律失常[15],而心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冠心病行PCI 術患者的抑郁、焦慮癥狀,調節(jié)生理機能失調,從而減輕心律失常、迷走神經(jīng)反射和血管局部反應。
在前期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心理干預不僅能夠改善冠心病行PCI 術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還能夠改善臨床療效和生命質量[2]。生命質量又稱生活質量,其評價內容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和環(huán)境領域等4 個方面。李方江等實踐表明,在臨床治療護理中,對患者負性情緒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治療,可使患者的軀體功能和生活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而且使其他危險因素的嚴重性明顯降低[5]。周麗華等也發(fā)現(xiàn)心理干預能夠改善冠心病PCI 術患者的精神、社會方面的生命質量。但是可能由于使用工具的差異,其沒有發(fā)現(xiàn)心理干預對環(huán)境領域等的作用,也未考慮經(jīng)濟文化、性格和社會家庭支持的混雜影響[16]。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冠心病再次PCI 術后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分數(shù)均增加,但心理干預組生命質量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心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冠心病再次PCI 術患者的生命質量,因此提示冠心病再次PCI 術患者仍需要專業(yè)全面的心理護理。本研究結果提示,冠心病再次PCI 術患者合并較嚴重的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這些精神癥狀會造成其心理、生理功能更加失調,并進一步影響其臨床療效、術后康復和生命質量,而再次PCI 圍手術期的心理干預則能夠提高患者的各種生命質量指標,全面地改善其生命質量,尤其是心理領域的生命質量。而良好的社會和家庭支持系統(tǒng)更有助于患者生命質量的改善。因此專業(yè)的心理干預能夠通過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應對能力、自我體驗和評價,促進心理、生理功能的恢復,從而改善PCI 的臨床療效,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1]Mallik S,Krumholz H M,Lin Z Q.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have lower health status benefit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Circulation,2005,111 (3 ):271-277
[2]Holt- lunstad J,Birmingham W,Jones B Q.Is there something unique about marriage.The relative impact of marital status,relationship quality.and network social support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mental health[J].Ann Behav Med,2008,35(2):239-244
[3]Chaput J P,Arguin H,Gagnon C,et a1.Increase in depression symptoms with weight loss:Association with glucose homeostasis and thyroid function[J].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08,33(1):86-92
[4]荊麗敏,金海英,嚴蓮珍,等.心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焦慮抑郁情緒障礙的影響.[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1,6(6):537-539
[5]李方江,李清,張強.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前后焦慮抑郁障礙的心理干預與評價[J].中國醫(yī)藥,2011,6(4):387-389
[6]常麗,姚云,孫慧.心理干預緩解冠心病病人焦慮、抑郁癥狀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0,24(11):3025-3027
[7]姚云,常麗,朱相華,等.心理干預對冠心病PCI 術后病人生命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1):135-137
[8]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醫(yī)學會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77-83
[9]王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7,194-197,235-238
[10]Mikosch P,Hadrawa-T,Laubreiter K,et al.Effectiveness of respiratory-sinus sinus-arrhythmia biofeedback on state-anxiety in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J].J Adv Nurs,2010,66(5):1101-1110
[11]毛慶娟,張富,熊愛蓮,等.心理護理配合藥物治療冠心病后抑郁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20-21
[12]Ronis D L,Duffy S A,F(xiàn)owler K E,et a1.Changes in quality of life over l year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8,134(3):241-248
[13]李富軍,李楊,王立新,等.焦慮抑郁狀態(tài)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8):1171-1172
[14]徐宏.冠脈支架手術前后的心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療效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3):483-484
[15]張澤萍,李艷紅,張存良.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4):306-307
[16]周麗華,李遠珍,葉美娟.心理干預對冠心病行PCI 術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28(2):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