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關系:網絡虛擬幸福感的中介效應*

      2015-04-11 06:17:02梁曉燕高志旭渠立松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5年6期
      關鍵詞:歸屬感幸福感維度

      梁曉燕 高志旭 渠立松

      中國.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E-mail:xiaoyanl@sxu.edu.cn

      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達2.56億,其中大學生群體占到14.4%[1],結合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shù),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互聯(lián)網使用人數(shù)比例已將近100%。作為互聯(lián)網使用的主要群體,大學生的網絡使用行為已經引起許多領域學者的重視與關注[2]。盡管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上網時會引發(fā)孤獨感[3]、網絡成癮[4]、網絡攻擊[5]等不良行為。但也有學者認為網絡關系對于現(xiàn)實人際關系進行了很好的補充與延伸[6],彌補了現(xiàn)實人際交往當中存在的時空局限,很大程度的改善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7]。在網絡社區(qū)中,大學生可以進行人際溝通、信息資源共享、情感的交流、物資的交換,從而獲得網絡社會支持[8];大學生長時間參與網絡社區(qū)活動獲得積極地情緒體驗,獲得一種幸福體驗[9];同時對網絡社區(qū)產生一定的認可與依戀,最終對其所處的網絡社區(qū)產生歸屬感[10]??梢姴煌木W絡交往環(huán)境會對大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營造具有良好網絡關系氛圍的網絡社區(qū)環(huán)境,同時對大學生網絡人際關系進行正確指導,使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獲得較高社會支持、幸福感與歸屬感,對于提升上網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歸屬需要是人類動機的主要來源,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歸屬感是指人們對自身的歸屬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感知及體驗。積極的社區(qū)歸屬感有利于個人安寧和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利于從物質濫用中恢復[11]。然而現(xiàn)實社區(qū)很容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社會流動性增加、傳統(tǒng)社群瓦解、持續(xù)城市化等原因,現(xiàn)實社區(qū)很容易遭到破壞,導致人們的歸屬感普遍減弱,這種狀況不利于個體的良性發(fā)展。網絡社區(qū)突破了時空限制,很好的彌補了傳統(tǒng)社區(qū)的缺陷。研究表明,在網絡社區(qū)當中形成的歸屬感可以很好地增強線下的社區(qū)歸屬感[12]。而且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形成有助于消除現(xiàn)實社會交往的隔閡和障礙,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人們情感的聯(lián)系,使人們得到一定的感情支持和心理寄托。網絡社區(qū)歸屬感是指網絡社區(qū)用戶對社區(qū)感到滿意,并對其產生一定的認可,繼而產生一定的心理依賴[10]。它主要體現(xiàn)了網民在網絡社區(qū)中得到的自我認可,以及對于網絡社區(qū)的認同和依戀。目前關于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本文擬探討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影響因素及其內在機制。

      網絡社區(qū)歸屬感跟傳統(tǒng)社區(qū)歸屬感一樣,其形成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社會支持是影響社區(qū)歸屬感的重要變量。而網絡社會支持作為現(xiàn)實社會支持的延伸和補充[13],能夠促進新的人際關系的形成[14],社會認同和歸屬感的建立[15],以及促進群體或社區(qū)邊緣的人們加入到社會團體中去[16]。但是由于網絡社區(qū)的虛擬性以及與現(xiàn)實社區(qū)的區(qū)分性,大學生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形成可能與現(xiàn)實社區(qū)歸屬感有所不同。所以本文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探討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是否能夠有效預測網絡社區(qū)歸屬感。

      盡管社會支持與社區(qū)歸屬感的研究較多,但是在網絡空間中,社會支持如何影響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其內在機制又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具有顯著相關,而且社會支持可以很好的預測主觀幸福感[17-18]?;谥饔^幸福感的概念,人們將從網絡生活中體驗到的幸福感稱之為網絡虛擬幸福感[19]。稱它為虛擬幸福感并非指這種幸福的心理體驗是虛擬的,而是指這種幸福感來源于虛擬的網絡空間,是在虛擬環(huán)境中體驗到的。研究表明,網絡社會支持對于網絡虛擬幸福感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網絡社會支持越高,越容易產生較高的虛擬幸福體驗[19]。而主觀幸福感與社區(qū)歸屬感之間又具有較高的相關性。研究發(fā)現(xiàn),學校歸屬感與積極情感(如樂觀)有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如抑郁、孤獨)呈顯著負相關[20]。由此推測,網絡社會支持一方面可能直接影響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另一方面還可能通過影響網絡虛擬幸福感進而影響網絡社區(qū)歸屬感。這也是本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深入探討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影響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過程及內在機制。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進行網絡活動時,如果能夠體驗較高的社會支持,就會感到積極地情緒體驗,獲得幸福感。同時對網絡社區(qū)產生一定的依戀與認可,繼而產生歸屬感。因此,我們做出以下假設:①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可以有效預測網絡社區(qū)歸屬感;②大學生網絡虛擬幸福感在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模型構想,見圖1。

      圖1 網絡虛擬幸福感在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社區(qū)歸屬感之間的中介作用模型構想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選取某省3 所高校的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取方便取樣法,從大一至大四各選取4 個班,共16 個班,以班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共發(fā)放500份問卷,獲得有效問卷共450 份(90%)。其中男生236人,女生214人;大一131人,大二106人,大三113人,大四100人;年齡在18~24 歲,平均20.2歲。

      1.2 方法

      1.2.1 青少年網絡社會支持量表 采用梁曉燕編制的《青少年網絡社會支持量表》[21],共23 個項目,分為4 個維度,分別是:情感支持,這一維度主要涉及網絡交往中可以得到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到的關心、鼓勵與信任,共8 個條目;工具性支持,這一維度主要涉及網絡交往中是否能夠得到的服務或物質幫助,共5 個條目;信息支持,這一維度主要涉及能否得到信息、建議或指導,共5 個條目;友伴支持,這一維度主要涉及個體在從事網絡社交或娛樂活動中,感受到自己屬于某一團體的歸屬感,共5 個條目。采用4 點計分,1 為“從不”,2 為“偶爾”,3 為“經?!保? 為“總是”,得分越高,獲得的網絡社會支持越多。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 α=0.814。

      1.2.2 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問卷 在王依玲《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問卷》[10]基礎上改編而成。在原有問卷的基礎上,每個維度下又增加了部分題項。最終形成23 個項目,分為3 個維度,分別是:淺層印象,這一維度主要涉及個人在參與網絡社區(qū)活動時的初步感受,共5 個條目;參與度,這一維度主要涉及個體在網絡社區(qū)中的活躍程度及參與程度,共9 個條目;認同感,這一維度主要涉及個體能否在網絡社區(qū)當中獲得認可,包括9 個條目。采用5 點計分,從1 為“很不同意”到5 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對網絡社區(qū)的歸屬感越強。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 α=0.878。3 個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是0.776,0.815,0.824。對整個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各個題目在各維度的載荷在0.51~0.83之間,在P <0.01 上達到顯著,模型擬合指數(shù)GFI、CFI、NFI 分別為0.953,0.966.0.963,χ2/df 為1.45,RMSEA 為0.086,擬合指數(shù)均在良好范圍之內。故修改后量表信效度良好。

      1.2.3 大學生虛擬幸福感問卷 采用梁艷編制的《大學生虛擬幸福感量表》[19],共16 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分別是:消極情感,即在參與網絡社區(qū)時的消極的情緒表現(xiàn),包括5 個條目;積極情感,包括6個條目;網絡生活滿意度,包括5 個條目。采用5 點計分,從1 為“完全不符合”到5 為“完全符合”,第一個維度的所有條目和網絡生活滿意度中的第15個為反項計分題,這樣得分越高,個體對網絡社區(qū)的歸屬感就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 α=0.786。

      1.2.4 數(shù)據(jù)收集 以班為單位,由兩名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進行團體測試。

      1.3 統(tǒng)計處理

      問卷數(shù)據(jù)通過SPSS 17.0 進行處理與分析,用Amos 7.0 進行結構方程模型的驗證[22]。

      2 結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共同方法偏差是由于相同的數(shù)據(jù)來源、相同的測試環(huán)境與評分者所造成的預測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人為性共變。是一種系統(tǒng)誤差,對于研究結果會形成嚴重干擾。本文采用Harmand 單因子檢驗法對是否存在嚴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確認[23]。結果表明,旋轉和未旋轉得到16 個因子,特征根大于1,未旋轉得到第一個因子解釋率為18.37%,旋轉后得到第一個因子的解釋率為7.84%,皆遠小于40%臨界值。因此共同方法偏差影響并不嚴重。

      2.2 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與變量間的相關分析

      表1 顯示,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呈顯著正相關(P <0.01),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虛擬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P <0.01),網絡虛擬幸福感與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呈顯著正相關(P<0.01)。

      表1 各變量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及相關(r)

      2.3 大學生網絡虛擬幸福感的中介效應檢驗

      采用Amos 7.0 軟件建立結構方程模型。首先以網絡社會支持為預測變量,以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為結果變量建立模型1,即網絡大學生社會支持對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直接作用模型;然后加入網絡虛擬幸福感作為中介變量建立模型2,即大學生網絡虛擬幸福感在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虛擬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模型。

      兩個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見表2。各項指數(shù)顯示數(shù)據(jù)與模型擬合良好。模型1 的結果顯示,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顯著正向預測網絡社區(qū)歸屬感(β =0.58,P <0.001),表明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越高,其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就會越強,研究假設①得以驗證;模型2 的結果顯示,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對網絡虛擬幸福感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β = 0.51,P <0.001),大學生網絡虛擬幸福感對網絡社區(qū)歸屬感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β =0.52,P <0.001),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對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路徑系數(shù)顯著(β=0.33,P <0.001)。根據(jù)Baron 和Kenny 提出的中介效應判定標準[24-25],在模型中引入網絡虛擬幸福感之后,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對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直接預測作用從之前的0.58 降為0.33,而且依然顯著。因此大學生網絡虛擬幸福感在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虛擬幸福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見圖2,且部分中介作用占44.6%,本研究假設②得以驗證。

      表2 結構方程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

      圖2 大學生網絡虛擬幸福感在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社區(qū)歸屬感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模型2)

      2.4 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虛擬幸福感的優(yōu)勢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虛擬幸福感對于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均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但是這兩個變量對于網絡社區(qū)歸屬感作用的重要性程度還相對模糊。為了精確得出這兩個預測變量解釋的相對重要性,本研究采用優(yōu)勢分析法[25-26],以此考察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虛擬幸福感對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總變異的相對貢獻。表3的結果顯示,對于大學生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回歸方程來講,網絡社會支持對總變異的相對貢獻占58%,而網絡虛擬幸福感占42%。相比之下,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對于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預測作用更大。

      表3 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網絡虛擬幸福感預測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相對貢獻

      3 討 論

      3.1 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對于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影響

      在網絡社會支持直接影響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模型中,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可以顯著的正向預測網絡社區(qū)歸屬感,這一結果與McKenna& Bargh 的研究結果[15]相一致。其原因可用增權理論來進行解釋。增權理論認為,權力的實質是能力和關系。能力通過現(xiàn)實的人與人的互動關系表現(xiàn)出來,并內化為權力感。權利感可以增進人們的歸屬感[27]。解決人們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發(fā)掘人們的潛在能力,協(xié)調社會關系和溝通能力。同樣對于大學生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的提升,其根本途徑在于提升他們對于歸屬感的感知能力以及在網絡社區(qū)當中的人際交往關系。而網絡社會支持滿足了這兩個基本條件。從能力的角度,網絡的匿名性使得社會支持提供者與社會支持接受者的壓力大大減少,一方面網絡社區(qū)能夠提供更廣泛的社會支持;另一方面接受支持者也會更加愿意主動的去尋求社會支持。最終使得人們能夠很容易的獲得社會支持,也提升了對社區(qū)歸屬感的感知能力。從關系的角度,網絡社會支持較高的網絡社區(qū)大大的拓展了人際網絡的平臺。使得平常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更不可能成為朋友的人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變成可能,人際網絡也因此擴大。最終使得用戶對于網絡社區(qū)產生較高的歸屬感。

      3.2 網絡虛擬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在網絡虛擬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模型中。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顯著正向預測網絡虛擬幸福感;同時大學生網絡虛擬幸福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網絡社區(qū)歸屬感,網絡虛擬幸福感在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社區(qū)歸屬感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另外對于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虛擬幸福感的優(yōu)勢分析發(fā)現(xiàn),網絡社會支持比網絡虛擬幸福感能夠更好預測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大學生正處在尋求社會支持以獲得歸屬感,避免孤獨感的發(fā)展階段。眾多研究表明,網絡社會支持可以緩解孤獨感,降低抑郁水平,幫助個體在網絡環(huán)境中應對壓力[28]。而網絡的隱匿性使大學生能夠在網絡上隨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與觀點,形成網絡情感聯(lián)系,獲得了網絡情感支持[8]。較高的情感支持會使人產生更多的快樂體驗,從而獲得精神層面的愉悅感和成就感,獲得高的虛擬幸福感[19]。積極的情緒體驗會產生對網絡社區(qū)的依戀與認同,最終提升社區(qū)歸屬感。國外研究[29]發(fā)現(xiàn),對于青少年來講,增加他們在網絡社區(qū)當中的交流機會,能夠提升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進而間接的提升歸屬感。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社會社會支持當中的同伴支持可以有效地預測生活滿意度,而對于社會支持的感知度可以通過影響生活滿意度來間接影響網絡社區(qū)歸屬感[30]。網絡生活滿意度是網絡虛擬幸福感的一個重要維度。因此,網絡虛擬幸福感在二者之間起到了良好的部分中介作用。

      正如魯煒在互聯(lián)網名稱和數(shù)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第50 次大會中提到的[31]“互聯(lián)網應當文明誠信,應當傳遞正能量,繼承和弘揚人類人類優(yōu)秀文化,應當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因為這關系到人類的未來?!本W絡社區(qū)為用戶提供了自我表露和人際交往的平臺,成為了人們獲得社會支持、人際信任、幸福體驗和歸屬感的重要場所。而且網絡社區(qū)活動的參與不受時空的限制,同時網絡的匿名性可以降低支持者和被支持者的壓力感,便于人們更多的尋求和提供社會支持。本研究提示我們,對于網絡管理者來講,應當為廣大網民營造一個具有較高網絡社會支持和良好網絡人際氛圍的網絡社區(qū)環(huán)境。而對于網絡用戶來說,尤其是大學生用戶應當盡可能多的去參加具有較高網絡社會支持的網絡社區(qū),這樣就能夠提升網絡社區(qū)歸屬感,避免網絡成癮,提升上網質量,促進大學生上網的良性發(fā)展。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DB/OL].http://www.cnnic.net.cn/

      [2]趙歡歡,張和云,劉勤學,等.大學生特質移情與網絡利他行為:網絡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效應[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28(5):478-486

      [3]黎亞軍,高燕,王耘.青少年網絡交往與孤獨感的關系-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3):490-492

      [4]Kalian J J.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8,1(1):11-17

      [5]Carpi A,Corky P.Online deception:Prevalence,motivation,and emotion[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6,9(1):49-54

      [6]馮務中.網絡環(huán)境下虛擬與現(xiàn)實關系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6

      [7]賈淑芳.大學生網絡交往對現(xiàn)實交往中的人際關系、人際信任、人格的影響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4(2):69-75

      [8]梁曉燕.網絡社會支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9]梁棟青.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8):1013-1015

      [10]王依玲.網絡人際交往與網絡社區(qū)歸屬感-對沿海發(fā)達城市網民的實證研究[J].新聞大學,2011,31(1):82-92

      [11]金慶英.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12]王卉.論網絡虛擬幸福[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6

      [13]Finagled D L.Therapeutic groups online:The good,the bad,and the unknown[J].Mental Health Nursing.2000,21(3):241-225

      [14]Parks M,Robert L.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on-line and a comparison to their off-line counterparts[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 l Relationships,1998,15:517-537

      [15]McKenna K Y,Bergh J A.Coming out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Identity"demarginalization"through virtual group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681-94

      [16]Spruill L,Kisser S.Connections:New ways of working in the networked organization[D].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17]李志勇,吳明證.大學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自我和諧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3):346-348

      [18]曹科巖,曾亞純.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源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2):195-197

      [19]梁艷.大學生網絡使用者虛擬幸福感及其與在線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20]Alderman E M.School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during adolesc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94:795-809

      [21]梁曉燕,魏嵐.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測評初探[J].心理科學,2008,31(3):689-691

      [22]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 的操作與應用[M].2 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15-125

      [23]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tǒng)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6):942-950

      [24]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ion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25]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26]謝寶國,龍立榮.優(yōu)勢分析方法及其應用[J].心理科學,2006,29(4):922-925

      [27]袁校衛(wèi).增權理論對乙肝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解讀[J].社會工作理論新探,2011(4):37-40

      [28]胡陽,范翠英,張鳳娟,等.青少年網絡受欺負與抑郁:壓力感與網絡社會支持的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26(2):117-184

      [29]Paul B R,Montello B T.Online communication,social media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A systematic narrative review[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4,41:27-36

      [30]Hyun J O.How does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enhance life satisfaction?The relationships among online supportive interaction,affect,perceived social support,sense of community,and life satisfac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0:69-78

      [31]魯煒.在互聯(lián)網名稱和數(shù)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第50 次大會上的演講[N].新華網,2014-6-23

      猜你喜歡
      歸屬感幸福感維度
      價值感與歸屬感
      7件小事,讓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激活中隊活力,內化少先隊員組織歸屬感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變我們的“幸福感”
      英語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蔣佩琪 在大陸打拼更有歸屬感
      海峽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34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光的維度
      燈與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個維度”解有機化學推斷題
      幸福感
      小說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0
      忻城县| 商洛市| 温州市| 嘉义市| 禹城市| 德州市| 桐柏县| 益阳市| 民和| 方城县| 滨海县| 广汉市| 丹巴县| 绥宁县| 苏尼特左旗| 汉川市| 陆河县| 霍林郭勒市| 闽清县| 叶城县| 彭水| 贵港市| 衡阳市| 益阳市| 元朗区| 城市| 湾仔区| 托里县| 临潭县| 昭苏县| 上饶市| 铜山县| 岱山县| 奉化市| 建始县| 张北县| 札达县| 南汇区| 台东市| 当阳市|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