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肇慶外國語學校 徐 純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美國教育考察隨想
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肇慶外國語學校 徐 純
2014年12月,緣于廣東省中小學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yǎng)工程”名教師培養(yǎng)的海外研修項目,我隨考察團去美國參加了為期21天的培訓,收獲甚多。這次學習,全美排名第一的教育研究生院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為我們提供了七場講座。期間,又到十所學校作了實地考察,包括兩所小學,兩所初中,兩所高中和四所大學,讓我對美國教育文化有了全面而生動的認識?;貒螅矣幸粋€強烈的想法迫切地想與同行和家長朋友分享,那就是:教育,應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的教育就一無是處,美國的教育就無可挑剔。事實上,中美教育各有長短。在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教育同樣出現(xiàn)了一些全球化趨勢,如提高學業(yè)成績的全球趨勢、提高學術表現(xiàn)的全球趨勢。不過,當美國基礎教育開始建立共同核心州立標準,開始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評價時,他們會堅守并強調教育服務于個體發(fā)展的宗旨,堅持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能力仍然代表著未來人才品質的需求趨向。這樣明確的教育定位,我們確實有反思和借鑒的必要,這樣中國人才能在今后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我認為,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內驅力和主動性。而一個人良好的主動性與內驅力肯定來自足夠的自主、足夠的自由和足夠的自信。
我參觀的學校中有兩所小學,熱情的向導還為我們特別加推了一間幼兒園,三個地方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尊重。教室里,是家一般的溫馨布置,溫暖的地毯區(qū)讓人格外自如。
無論是9個學生3個老師在上課的特殊教育班級,還是那種老師拿本書坐在椅子上,20來個孩子席地而坐簇擁身邊的場景,都能讓人感受到求知的魅力,有種春風拂面的愉悅。一位同行的老師還告訴我們一段“插曲”:當老師要求孩子們從桌椅區(qū)轉移到地毯區(qū)交流時,有一個男孩遲遲沒有就位。他從凳子上滑到了地上,就是不愿到地毯區(qū)。老師召喚幾次,男孩照樣不從。老師不生氣,也不強求,便開始了自己的教學,沒過多久,男孩自然就加入了圍坐的團隊,一切是那樣平靜而和諧。
這樣的尊重在美國已成為一種非常自然的文化表現(xiàn)。尊重無關年齡大小,無關身份地位,僅僅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有獨立的意愿和個性,即使是孩子,也不能代替他們對客觀的選擇,要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成人很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孩子講話大人要認真聽,必要時要蹲下來對話,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美國人反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許當眾斥責,傷害自尊。
我們以學生成績?yōu)槔?,套用我國的說法,美國也有學霸、學民、學渣,關鍵是這些都是中性詞,純屬個人選擇,無關優(yōu)劣。美國人對教育結果的期待似乎更加“多元”,他們相信,成功不是只有一張面孔,學霸有學霸的去處,學民有學民的去處,學渣也有學渣的去處。教育目的,不是為了千人一面,而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他自己。盡管“自己”的標準是千差萬別的,不一定“優(yōu)秀”,也無法保證“卓越”,但就是這樣的各得其所,各安人生,似乎并沒有影響美國成為實力雄厚的超級大國,并沒有帶來美國社會樂于平庸、享受安逸的社會風氣,反而促成了一種自由自在、充滿個人奮斗激情的社會形態(tài)。
尊重孩子、鼓勵孩子,歸根結底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自信對于一個人,好比根基對于一幢高樓。如果只是把高分和好名次當作成功的唯一標準,那么注定大多數(shù)的學生是失敗的,只有讓他們各自發(fā)揮所長,為孩子找到自己建立自我創(chuàng)造條件,接下來他們才有可能為自己積攢屬于自己的自信力量。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自信是動力源。然而,自信靠實力作保障,沒有能力,自信容易演化為浮夸與狂妄。那么,現(xiàn)在的學生應該培養(yǎng)哪些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呢?專家和現(xiàn)實均表明,考試成績僅能體現(xiàn)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目前的全球趨勢是提高學生的學術表現(xiàn)。學術表現(xiàn)包括六種能力:問題發(fā)現(xiàn)與提出的能力,文獻收集與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與厘定能力,作出學術命題的能力,設計研究過程的能力、對學術前沿的敏感力等。要形成這樣的學術表現(xiàn),基礎教育價值觀就必須實現(xiàn)兩個根本轉變:從單純重視知識的獲取轉向注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從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法轉向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源于能力而勃發(fā)的自信,能讓孩子敢于去直面并走過哪怕鋪滿荊棘的成長之路,從容抉擇其所要的人生。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