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方方
(集美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361000)
《死于威尼斯》的死亡敘事美學與性別認同困境
戴方方
(集美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361000)
《死于威尼斯》被譽為20世紀最美麗的中篇小說,因其寫作意圖解讀的多樣性吸引了各國讀者,多重隱喻的死亡敘事是其最有特色的寫作技巧之一。作家托馬斯·曼以主人公阿申巴赫的死亡為主題,隱喻下展現(xiàn)死亡敘事的美學,用神話隱喻下的死亡信徒與其他死亡意象揭示了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時因追求美而產(chǎn)生的性壓抑與性別認同困境,引起對藝術(shù)家尊嚴喪失、為美而死的人文關(guān)懷的思考。
《死于威尼斯》;死亡敘事;性別認同
托馬斯·曼是德國20世紀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他的作品注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描寫和潛意識的挖掘,筆下的人物大多具有頹廢文學的特征,而死亡則是其創(chuàng)作的一貫主題。《死于威尼斯》因其豐富的內(nèi)涵、解讀的多樣性引發(fā)了后人激烈探討。那么,這究竟是一般認為的一部唯美的同性戀小說,還是像托馬斯·曼自己所說的是關(guān)于 “為美而死的藝術(shù)家的尊嚴”的主題[1](P21)或許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這部小說是一個“水晶多棱體”[1](P22),可以從不同視角進行解讀。本文將以小說的死亡敘事為視角,探討多重隱喻下的死亡敘事美學,并由此揭示藝術(shù)家的性別認同困境。
死亡是人類生命的必然結(jié)局,而人都對死亡充滿恐懼,愛、美、死是古今中外文學的永恒主題。文學家的使命,就是透過他美麗的文字傳遞對人類生命的關(guān)懷,轉(zhuǎn)化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以死亡為結(jié)局的小說通常被認為是悲劇小說,生與死,年輕與衰老在文學中的對立與碰撞,不僅是為小說人物,而且是為每一個現(xiàn)實中的人尋找精神歸屬,讓死亡成為肉體超越世俗羈絆的一種解脫。人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心理狀態(tài)下會為了某個人某件事而戰(zhàn)勝對死亡的恐懼,這是因為當事人為美、為崇高理想所吸引。這種獻身性死亡不僅見于戰(zhàn)爭文學,在托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中也得到淋漓盡致的描繪。隱喻又是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當敘事者在描繪為美而死的藝術(shù)家時,在其中穿插了大量的隱喻表現(xiàn)手法。
大名鼎鼎卻感到身心俱疲的小說主人公——作家阿申巴赫突然感覺 “內(nèi)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渴望旅行的情結(jié)……來得那么突然,那么強烈”[2](P5),這是因為美在向他招手。他來到威尼斯,看到波蘭美少年塔齊奧時陷入了單相思,塔齊奧之于阿申巴赫就是美之于藝術(shù)家,“這個男孩兒長的是如此完美,讓人想起希臘藝術(shù)鼎盛時期的雕塑,從未見過這樣一個吸引人的作品”[2](P23)。塔齊奧美得不可方物,然而面容蒼白的他也美得沒有生氣,“牙齒長得不好,有些參差不齊,顏色暗淡,缺少健康的顏色”[2](P23)。牙齒不好,又沒有血色的人隱喻了塔齊奧是介于天使和撒旦之間的一個物種,這個物種既能適時出現(xiàn)迷住藝術(shù)家的心,也能在他身心俱疲時勾走他的魂。阿申巴赫是藝術(shù)家,藝術(shù)家畢生的追求就是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為塔齊奧感到癡迷:“他開始尾隨著他,追逐著他的腳步?!盵2](P47)在他眼里,塔齊奧的微微一笑便足以傾城,是“那喀索斯的微笑 ”[2](P45),那喀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因愛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死。阿申巴赫把美麗的少年比作即將死去的人,隱喻了在偉大的藝術(shù)家眼中,美總是伴隨著死的。陷入情網(wǎng)的阿申巴赫難以忍受分離的煎熬,因為強大的美感已使他不受控制,藝術(shù)家已經(jīng)把對精神之美的迷戀帶入自己的生活,而追求永恒極致的美便意味著要為美獻身,因為藝術(shù)之美令人愉悅、帶來快樂,這種不能言說的快感同時必然令人興奮、倦怠直至衰老死亡。藝術(shù)家對塔齊奧的激情或者說是他對藝術(shù)理想的狂熱并沒有因為日益衰退的身體而減弱。當他剛到威尼斯時,發(fā)現(xiàn)當?shù)貧夂虿焕谒慕】禃r,理智讓他糾結(jié)了一番選擇離開,當他的行李戲劇性地被送錯目的地時,他欣喜若狂,為自己名正言順逗留在威尼斯找了一個正當?shù)睦碛?。當他從欲言又止的理發(fā)師和報紙上得知瘟疫的流言時,他不是馬上離開威尼斯,而是選擇守住秘密。陷入愛欲不能自拔的藝術(shù)家此時已經(jīng)著了魔,理智和尊嚴被魔鬼和自我放縱的感性踩得粉碎。當他終于“摸清了事實的真相”[2](P57),想要將瘟疫的消息告訴塔齊奧一家;當他發(fā)現(xiàn)塔齊奧一家因為瘟疫收拾行李準備離開威尼斯時,殘存的理智和內(nèi)向的性格使他再度選擇沉默。而此時,阿申巴赫內(nèi)心對美少年的狂熱已經(jīng)達到了巔峰,這時的阿申巴赫已然成為“感性之美的俘虜,失去對更高價值的追求”[3](P104),只能來到塔齊奧玩耍的海邊,看著塔齊奧,在幻覺中任憑美少年將他引向死亡。托馬斯·曼安排阿申巴赫在此時死去,似乎也隱喻地表達了藝術(shù)家為美掙扎、為美獻身的崇高追求。
在古希臘神話中,赫爾墨斯是眾神的使者,同時也是死神的信徒和亡靈的迎接者,他是冥界里除了哈得斯和珀耳塞福涅之外唯一可以自由出入人間和陰間的神,他的打扮通常是身穿長衣,頭戴帽子,手持短杖。另一個希臘神話人物冥河渡神Charon,赫爾墨斯負責把亡靈帶給Charon,由Charon渡他們過冥河,Charon的外貌猙獰,有著大大的鷹鉤鼻、零亂的胡須和頭發(fā),長耳、尖牙、歪唇,半人半獸的氣質(zhì)令人毛骨悚然。直截了當?shù)臄⑹聫膩聿皇峭旭R斯·曼的風格,因此,托馬斯?曼在《死于威尼斯》中塑造了大量神似Charon與赫爾墨斯的死亡信徒的隱喻意象??梢哉f,阿申巴赫從萌發(fā)外出旅行的念頭到最終死亡,一步步都是死亡信使召喚、引領(lǐng)的結(jié)果。
第一個來到阿申巴赫身邊的死亡信徒是墓園附近門廊的一個遠方來客。他“體態(tài)偏瘦……頭發(fā)發(fā)紅……長著紅睫毛的無光澤的眼睛……頭上那頂邊緣寬闊平直的草帽……右手里握著一根底部包有鐵皮的手杖……突出的喉結(jié)……從牙齦里露出一排長長的牙齒”。[2](P4)正是這個異鄉(xiāng)人所散發(fā)的旅行者的氣息促成了阿申巴赫的威尼斯之行,還令他產(chǎn)生了白日里來到“人跡罕至的原始荒野”的幻覺,“發(fā)出惡臭的綠灰色泉水上漂著奶白色、碗狀的花朵……充滿危險的荒野中溫熱且惡臭的氣息,這種氣息好像盤旋在位于創(chuàng)造和毀滅中間的地獄的邊境。”當阿申巴赫結(jié)束幻想搜尋異鄉(xiāng)人影子時,“那個人的去向成了一個謎”。[2](P5)紅色在西方文化里象征血腥、惡魔和災(zāi)難,這個旅人的頭發(fā)和睫毛都是紅的,他的穿著打扮也像極了赫爾墨斯和Charon,讓人可以嗅到死亡的氣息。阿申巴赫最終決定登上去威尼斯的蒸汽船,售票員是一個“歪戴著帽子、叼著煙,長著山羊胡子的人”,“用焦黃的、瘦骨嶙峋的手指把紙折好 ”,“不斷地說著一大堆空話……好像擔心哪位旅客會動搖去威尼斯的決定”,“邊說邊戲劇性地鞠了個躬,‘很榮幸您能乘坐這班輪船!……下一位’……實際上再也沒有什么人需要買票辦手續(xù)了?!盵2](P14)這個瘦骨嶙峋戴帽子的售票員如果是這個世上的人,就不會為擔心這艘船帶不走阿申巴赫而有這樣戲劇性的言行,顯然,他是冥界派來收人的,直到確認阿申巴赫上船為止,死亡信徒的任務(wù)也就完成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有下一位辦手續(xù)的人了。上船以后,阿申巴赫又遇到一位奇裝異服打扮入時的游客,近看才發(fā)現(xiàn)他“不是一個年青人”“淡紅色不過是化妝的結(jié)果”“巴拿馬草帽下其實是假發(fā);皮肉松弛,露出青筋,胡子染了色,笑時露出的一口黃牙,看上去是一副便宜的假貨”。[2](P15)這個老頭怎么看都像是一個化好妝后能開口說話的活死人。更詭異的是,在下船前,神志不清的老頭非要向阿申巴赫道別:“請代我們向你的情人問好,向那個最可愛最美麗的可人兒……”[2](P15)話音未落,假牙突然掉到舌頭,阿申巴赫落荒而逃時背后傳來了模糊的回聲。這很難讓人不聯(lián)想到死神要現(xiàn)形時的猙獰。美麗的可人兒、情人當然是后面要出場的美少年塔齊奧,如果有誰具備能夠預(yù)知未來的超能力,他一定來自天堂或地獄。[3](P61-62)
到了威尼斯,托馬斯·曼對死亡氛圍的營造更加大膽直白了。在這里,貢多拉是“棺材才會有的奇怪的黑色……讓人想起死亡”。 貢多拉的船身是棺材木的黑色,預(yù)示著這艘小船即將把阿申巴赫送往喪命地威尼斯海濱浴場。船夫的長相和亡靈擺渡人Charon極其相似。船夫搖船時“緊閉的齒間發(fā)出的喃喃自語聲”[2](P18)也不禁讓人不寒而栗,這低沉的喃喃自語怎能從緊閉的齒間發(fā)出,難道是因為船夫被誰附了身?船夫態(tài)度專橫,對阿申巴赫想去汽艇碼頭轉(zhuǎn)乘的要求視而不見,因為船夫是死神派來的信徒,必須確保把即將收走的人送到他注定喪命的目的地。他不怕阿申巴赫不給錢,說“反正你會付錢的”[2](P19),并在阿申巴赫上岸不久就連人帶船消失了。那么,這個“沒有執(zhí)照”的船夫[2](P21)如此篤定阿申巴赫遲早要付錢這事,也是因為以 “收人”為職業(yè)的他深知沒有什么能逃得過宿命吧 ,就像威尼斯逃不脫霍亂和終將下沉的命運,阿申巴赫也逃不過要遇見塔齊奧的劫難,他最終付出了全部,以他的生命來成全威尼斯之戀。
與前面幾位死神信徒有相似外貌的還有阿申巴赫在看表演時在他身旁手舞足蹈的吉他手,“每當他走到阿申巴赫的旁邊時,他的衣服和身體上都散發(fā)出一股消毒劑的氣味?!盵2](P53)消毒劑的石灰碳酸味也就是醫(yī)院停尸間灑在尸體上福爾馬林的藥水味。當這個諂媚的吉他手被阿申巴赫問到威尼斯是否有瘟疫時,小丑立刻矢口否認,轉(zhuǎn)過頭去被飯店服務(wù)員撞著時又趕忙發(fā)誓自己沒有說出不能說的秘密。小丑的心口不一很難不讓人懷疑他是死神派來的幫兇,生怕阿申巴赫有一點動搖就會逃出威尼斯。
小說中還有其他關(guān)于死亡征兆的意象,例如遇見遠方來客時阿申巴赫幻覺中出現(xiàn)的老虎,老虎代表了野性與邪惡,也就是與人的理性相對的動物性。理性、有自制力、刻板的生活讓阿申巴赫渴望自由、渴望嘗試新事物,塔齊奧這件“藝術(shù)品”激起了他內(nèi)心的動物性和許多邪惡的幻想,他也曾在一見鐘情后克制,也曾試過離開威尼斯,可是蹲伏在他內(nèi)心已久的“老虎”還是一步步帶領(lǐng)他走上自我放縱的沉淪之路。此外,瘟疫和小說開頭的“歐洲大陸陰云密布,形勢險惡”[2](P3),也是暗指小說寫作時間1913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當時的世界混亂不堪,藝術(shù)家在高壓的環(huán)境下靈感枯竭,人類文明受到威脅。再比如藝人演出結(jié)束時,阿申巴赫幻覺里的“計時沙漏”[2](P55),也象征了阿申巴赫生命在倒計時中度過。托馬斯·曼喜歡不斷的隱喻,他沒有讓阿申巴赫和塔齊奧有過只言片語的對白,這也隱喻了兩點:首先,在藝術(shù)家眼里的美是純粹的,只能凝視,不可褻玩。距離產(chǎn)生美,距離使一個偉大的藝術(shù)家不帶功利性地去愛一件藝術(shù)品。阿申巴赫和塔齊奧正是由于現(xiàn)實的距離,永遠無法靠近而保持了美的純粹和神秘感。其次,阿申巴赫多次的欲言又止隱喻了藝術(shù)家對同性之美的追求是不被當時社會所接受的,這也導(dǎo)致藝術(shù)家陷入更深的困境。[5](P22)
有人說《死于威尼斯》是托馬斯·曼的自傳,也有人認為阿申巴赫的原型是《第五交響曲》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托馬斯·曼的性向也許早已不是秘密了,他曾在意大利日記里承認自己的同性傾向。他給友人的信中說:“‘為了用鏈子拴住性欲這條狗,每天早上洗冷水澡來澆滅欲火’。而他小說中主人公的墮落、沉淪都是放開了狗鏈子的結(jié)果?!盵6](P26)阿申巴赫本質(zhì)上是否同性戀也許是個謎,他已婚已育,喪妻多年后因創(chuàng)作靈感枯竭去威尼斯度假遇上了塔齊奧并陷入單戀。這種現(xiàn)象不是史無前例的,古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帝,先后娶了兩任妻子,首任是大夏貴族奧西亞提斯的女兒羅科珊娜;第二任妻子史塔蒂拉是戰(zhàn)敗的大流士國王之女;此外他還有一大票妖媚的男寵,其中赫菲斯提昂是他的最愛。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有過兩位妻子,克桑迪蓓和米爾陀,他卻更迷戀年輕貌美的少年,他選擇學生的標準就是英俊聰慧的美少年,因此人們懷疑他在精神上是愛戀男童的。蘇格拉底的學生色諾芬在《會飲篇》中提到:“選擇少男還是少女,這種選擇的不同是與兩種愛好的差異或兩種欲望的對立毫不相關(guān)的。這只是快感的享用方式問題,有些人接受從女人身上尋找,而有些則是從年輕男子身上尋找?!盵5](P16)換句話說,一個人到底愛男人還是愛女人并不是板上釘釘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時間和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也就是性向流動。藝術(shù)家相較于常人是更容易發(fā)生性向流動的一個群體,因為對性的渴望是一種源于對美的認識的本能,而美正是藝術(shù)家終身所求。藝術(shù)家們在遇到他們心愛的男子前也許會以為自己愛的是女人,那是因為同性關(guān)系在基督教文化中是不被允許的,但是同性戀在古希臘文化中卻盛極一時,古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泉,像阿申巴赫這樣出生高貴的藝術(shù)家,在基督教禁欲思想下過著嚴謹、節(jié)制的生活,同時他在創(chuàng)作時受到古希臘文化的熏陶,“這種矛盾必然會給他的自我認同帶來困擾”[7](P16)。當這種困擾越來越深卻不得不變成性壓抑,壓抑變成折磨時,在生活中不能被言說的欲望就在作品中以隱喻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死于威尼斯》中托馬斯·曼雖然沒有具體地描繪阿申巴赫的性欲望,但讀者不難在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阿申巴赫的性壓抑。他寫道:“在其他人仍在縱情狂歡、進行著遲遲不能實現(xiàn)的幻想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開始了嚴格自律的生活習慣,每天天不亮用冷水浸濕胸部和背部。”[2](P9)這里隱喻性地說明了阿申巴赫用水來澆滅身體的欲火,和托馬斯·曼給友人信件里提到用洗冷水澡來鎖住性欲這條狗的意味非常相似。此外,水意象在基督教《圣經(jīng)》故事中一方面有凈化心靈的作用,一方面又帶有懲罰意味。冷水澆身在壓抑阿申巴赫的性欲上暫時起了作用,但他內(nèi)心的洪水也有決堤的一天,泛濫的洪水也會沖昏他的理智,讓他在性別認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阿申巴赫在海灘上對著塔齊奧的身影寫散文時,托馬斯·曼把它描繪成“心力交瘁的創(chuàng)作,靈魂與肉體的交流”,當阿申巴赫放下作品離開海灘時,感到“精疲力竭,身子垮了,好像做了一件不可告人的放蕩事”[2](P41),他仍然壓抑著對少年身體的渴望和沖動,譴責著自己的良心,然而這也代表著壓抑已經(jīng)在潛意識里成為阿申巴赫性別認同的一個轉(zhuǎn)折。當他狂熱地尾隨塔齊奧一家人卻出其不意地在一條羊腸小道相遇時,“他嚇得魂飛魄散,遭受了極大的痛苦,但你也不能說他在遭罪,他的精神和思維都極其興奮”。[2](P48)這種異于常人的舉動和曖昧的心理讓讀者看到阿申巴赫無法言說的渴望和對塔齊奧的情感。后來,這個求愛者做了關(guān)于酒神獻祭的夢,夢中“他們在青苔地上交媾以向他們的神致敬”[2](P60),酒神祭祀的夢境也是一種顯而易見的隱喻,酒神的神話意象隱喻了阿申巴赫內(nèi)心對塔齊奧從單純的審美上升到精神上的意淫,將阿申巴赫積壓已久的性渴望暴露無遺,“他們”其實就是阿申巴赫和塔齊奧,他渴望和塔齊奧一起參加祭神舞蹈,一起放縱。當性壓抑達到巔峰而又無法排解時,他也就沖破內(nèi)心的禁忌,產(chǎn)生了某種程度的心理變異,最明顯的舉動是阿申巴赫去理發(fā)師那里把自己化妝成曾經(jīng)反感的變態(tài)老頭的模樣。
從異性戀到同性或雙性戀的性別認同轉(zhuǎn)變對任何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生存的時代不接受對同性的愛慕,阿申巴赫對心愛之人只能看,不能說,更不能碰,他的性壓抑無法排解,只好隱藏。他對美的終極追求,即便不是愛情,也不能為外人所理解。“他曾好幾次注意到她們將塔齊奧從他身邊喚走,讓孩子遠離他,當時他就像挨了一悶棍似的,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但他的良心卻使他無法反駁?!盵2](P52)這種含蓄的說法也正符合一個事實,最初阿申巴赫因生活壓抑、創(chuàng)作陷入沒靈感的困境時開始了威尼斯之旅,邂逅塔齊奧讓他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沖動,他的性別認同意識在這個過程中被喚醒。正所謂,越是危險的越是美麗,同時,現(xiàn)實社會的不認可、不允許,讓他不得不壓抑他永久追求美的欲望,這也讓他的壓抑無處安放,可是,越是隱藏越容易深陷,阿申巴赫深深陷入性別認同的困境,看著塔齊奧在海灘的背影,在對美的永恒眷戀中靜靜地離開人世。托馬斯·曼不能拯救阿申巴赫,只能選擇讓他死,用隱喻的方法來言說藝術(shù)家的性向困惑。
《死于威尼斯》被后人譽為是20世紀最出色的中篇小說,它是一部多重隱喻和多重敘事文本的典范,通過死亡這個主題和視角,我們了解了藝術(shù)家這種特殊職業(yè)在創(chuàng)作時產(chǎn)生對美的極度渴望而帶來的困境,同時在掙扎中放縱,放縱中沉淪。這種困境反過來又以死亡的主題體現(xiàn)在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通過對文本中死亡敘事的解讀,我們可以更好地思考托馬斯·曼是如何通過文學的功能加深人們對藝術(shù)家職業(yè)的了解,“不僅僅是表面的輝煌,還有內(nèi)心的掙扎”[8](P126)。
[1]關(guān)熔珍.矛盾與掙扎——《魂斷威尼斯》的人性解讀[J].名作欣賞,2006(22).
[2][德]托馬斯·曼.迷失威尼斯[M].陶然,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3]李茂增.審美主義的幻滅——托馬斯·曼早起藝術(shù)家三部曲解讀[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3).
[4]王瑩.神話與隱喻——《死于威尼斯》的死亡隱喻探析[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3,(1)
[5]靳博.藝術(shù)家性別身份建構(gòu)探究——對《死于威尼斯》的解讀[D].昆明: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6]寧瑛.托馬斯·曼[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7]陳文婷.藝術(shù)和極端主義——《魂斷威尼斯》的主題分析[J].安徽文學,2013(3).
[8]時曉.藝術(shù)家的審美困境——試析托馬斯·曼的小說《死于威尼斯》[J].學理論,2011(6).
(責任編輯:劉建朝)
The Analysis of Death Narrative Aesthetics and Gender Identity Dilemma in Death in Venice
DAI Fang-fang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Death in Venice,the most beautiful novella in 21th century,has attracted readers in and out of China by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its w riting purpose.The use of layered metaphors about death is one of its most skillful narrative techniques.The author Thomas Mann showed us the aesthetics with the artist Aschenbach's death by his skillful use of metaphor. Disciples of death and other death imageries are also described metaphorically in this novella to indicate gender identity dilemma of the artist caused by chase of beauty.In this way,readers w 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ss of the artist's dignity and more humanistic care is also aroused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Death in Venice;death narrative aesthetics;gender identity
I516.074
A
1673-4343(2015)05-0075-05
10.14098/j.cn35-1288/z.2015.05.016
2015-08-26
戴方方,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