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榕杰
(太原理工大學(xué) 政法學(xu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林沖三論
林榕杰
(太原理工大學(xué) 政法學(xué)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林沖在山神廟前的復(fù)仇,是絕路上的復(fù)仇,新仇舊恨齊報。這種復(fù)仇僅能算“部分復(fù)仇”,他殺掉陸謙與富安等,卻未能除去高俅與高衙內(nèi)。在他與高俅等人的對立中,即便邪一時能勝正,其后正也能對邪予以回擊。富安與陸謙設(shè)局差點導(dǎo)致林沖娘子受辱后,如果他充分意識到處境中的潛在危險,與妻子避禍遠走是一種可考慮的選擇。而當高俅派人提出與他比看寶刀時,他應(yīng)再三推拒,方為避禍之道。不過他能否在一時間內(nèi)避禍,應(yīng)不會改變其上梁山的結(jié)局。林沖殺王倫,可以算是給晁蓋等人的“投名狀”,以王倫的頭取得他們的信任。他當眾提出讓晁蓋坐第一把交椅,則可以說是另一種“投名狀”。
[關(guān)鍵詞]林沖;高俅;王倫;晁蓋;投名狀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9.027
林沖是《水滸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水滸傳》對林沖的描寫也是非常成功的。關(guān)于林沖,前人的分析、評價已經(jīng)有不少。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林沖做出一些新的論述,以糾正以往論者在相關(guān)問題上的一些模糊認識,并道前人所未盡道、言前人所未盡言。這三方面包括:正邪對立中的林沖、林沖能否避禍以及林沖的“投名狀”,它們反映了林沖多個方面的優(yōu)點或不足。
一、正邪對立中的林沖
《水滸傳》中的正邪、善惡對立有兩種情況:一是正善方面主動,比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二是邪惡方面主動,比如高俅對好漢們的迫害。就前者而言,即便正一時能勝邪,也會被迫離開或受到刑罰;就后者而言,即便邪一時能勝正,其后正也能予以回擊。
小說里首先受到高俅威脅的,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不過,王進隨即與母親悄然離開東京,這樣高俅未能進一步加害于他。真正能彰顯高俅惡行的,莫過于林沖的遭遇,因為他數(shù)次被前者置于死地(盡管都僥幸脫險)。
與王進一樣,林沖也為禁軍教頭,但不同于王進,他與高俅無宿怨。然而,他的娘子被“花花太歲”高衙內(nèi)看上,由此給他種下禍根。此時逢迎高衙內(nèi)且助惡的,有幫閑富安,還有原為林沖好友的陸謙等,但他們所設(shè)局——由陸謙邀林沖飲酒,而后派人將其娘子引到陸謙家“撞見”高衙內(nèi)——被林沖“沖破”。
高衙內(nèi)逃走后,居然臥病。高俅得知此事,不僅未責備、規(guī)勸高衙內(nèi),反而采納陸謙、富安所獻計策,這樣高衙內(nèi)與林沖的矛盾就轉(zhuǎn)變?yōu)楦哔锤缸优c林沖的矛盾。在林沖不知情也未加防備的情況下,高俅等以比看寶刀為名,誘使他持刀誤入禁地白虎堂。高俅本想就此取其性命,但因為開封府滕府尹、孫孔目等不愿配合①《水滸傳》中的正邪斗爭,也涉及官場內(nèi)部的斗爭。此次高俅與開封府滕府尹、孫孔目也有一次不公開的較量,它對林沖的命運至關(guān)重要。,不得已同意將林沖刺配滄州。陸謙出面賄買兩個防送公人,讓其在途中殺掉林沖。在野豬林獲魯智深搭救后,林沖反對后者殺這兩個公人。他想繼續(xù)前往滄州,因為還盼望將來有回東京之一日。臨出發(fā)前其岳父張教頭對他說:“你顧前程去,掙扎回來廝見。你的老小,我明日便取回去養(yǎng)在家里,待你回來完聚。你但放心去,不要掛念?!绷硗猓靼住案咛臼龟懹莺蚍指端麅蓚€公人”,不愿拿兩小卒問罪,即便他們曾經(jīng)虐待自己,這反映他心存善念且能饒恕。
林沖到滄州后,有過一段稍安穩(wěn)的日子,但并不長久。高俅、高衙內(nèi)又派陸謙與富安來取其性命。在雪夜的山神廟外,林沖果斷除掉他們兩人,以及與他們合謀的滄州牢城營差撥。這時的他,已經(jīng)不愿像過去饒恕兩個公人那樣放過差撥了。
此時,他負責看守的草料場已被燒,想繼續(xù)在滄州做囚徒也不可能了——他聽到差撥說“便逃得性命時,燒了大軍草料場,也得個死罪”,更何況他還殺了髙太尉的幫兇。林沖的種種遭遇——從白虎堂到開封府牢獄,從野豬林到滄州牢城營,從草料場到山神廟,將其“逼上梁山”的“曲折”內(nèi)涵,充分展示出來;而林沖上梁山的不得已性及其正當性,也得到充分展示。只有他,可說是被高俅逼上梁山者*林沖不僅僅被高俅一人逼上梁山,盡管后者應(yīng)負最主要責任。有論者以為:“‘逼’林沖的有高俅和高衙內(nèi),有林沖的好友陸謙,有押解差人,有莊客,有滄州牢城的管營、差撥,有王倫,等等?!眳⒁娰艽笃剑骸墩疂G:草莽龍蛇的江湖》第107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
林沖在山神廟前的復(fù)仇,是絕路上的復(fù)仇,也是新仇、舊恨齊“算賬”的復(fù)仇。不過這種復(fù)仇僅能說是“部分復(fù)仇”“有限復(fù)仇”。他斷然殺掉當時要徹底置他于死地的陸謙、富安與差撥,但卻未能除去高俅與高衙內(nèi)——而他們才是罪魁禍首。不過當時的林沖,也確實沒有這個機會與可能*另外一個他未顧得上復(fù)仇的對象是管營。草料場起火后,近村人家紛紛前來救火,滄州城內(nèi)也可能會知道消息并提高警惕。另外,深夜入城及其后出城并不算方便。。
在推崇、宣揚義氣的《水滸傳》中,像陸謙這種不義的賣友者下場不會好。林沖在東京時未能殺這位陷害友人者,而后者又暗中來到滄州,想第三次置他于死地,最后反被他殺掉。高衙內(nèi)本為小人,富安這種人則屬于小人身邊的小人,能為前者出些陰謀詭計。林沖被陷害家破人亡,富安有很大的責任。這次他被殺,也屬于受到報應(yīng)。差撥見錢眼開、唯利是圖,想出火燒草料場之計,要將林沖徹底置于死地——可惜他最終葬送了自己。在林沖未識破奸計的情況下,大雪救了林沖,導(dǎo)致他離開草料場前往山神廟過夜,這樣差撥等人的毒計未能得逞。這確實是“人算不如天算”“害人者終害己”。
武松殺西門慶、潘金蓮、王婆為其兄復(fù)仇,屬于“完全復(fù)仇”;柴進仇人殷天錫、高廉及其“一家老小良賤三四十口”,都被打死或斬殺,也屬于“完全復(fù)仇”。林沖的悲劇性,其實也反映在他不能“完全復(fù)仇”上——畢竟他的主要敵人過于強大,而他復(fù)仇時也缺乏有力的援手。不過他在上梁山之前,并非沒有進行任何復(fù)仇行動,這應(yīng)使得他不會感到過于“窩心”。
小說寫了林沖的堅忍,也寫了高俅等人的“奸忍”——三番五次必欲除掉林沖而后已。正是林沖的遭遇,突出展示了高俅的狠毒、奸詐。梁山眾多好漢中,魯智深的落草與高俅有一定關(guān)系,楊志的落草與高俅的關(guān)系更為間接些,他們的經(jīng)歷對于控訴高俅來說,作用都遠不如林沖的遭遇更大、更直接*馬幼垣稱:“因此梁山一百零八個頭目當中,飛來橫禍地吃盡高俅苦頭者,僅林沖一人?!眳⒁婑R幼垣:《水滸人物之最》第14頁。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
就《水滸傳》里的正邪、善惡對立而言,如果將高俅作為邪惡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那么與之站在最激烈對立前線的就是林沖。與王進、魯智深、楊志都不同,林沖畢竟還手刃了為高俅效勞、助紂為虐的陸謙與富安,這對高俅也是一個教訓(xùn)與打擊。就林沖這段經(jīng)歷看,邪未能完全勝正,盡管明顯占據(jù)優(yōu)勢;而正也未能完全勝邪,只是局部進行了反擊。這里附帶一提的是,能為高俅、高衙內(nèi)所用而為惡者,也就是陸謙之流不顧義氣而賣友者或像富安那樣的刁滑閑漢。陸謙、富安與高俅、高衙內(nèi)可謂同惡相濟,而林沖、魯智深、柴進等則屬于結(jié)義相助。
林沖僅能除小惡,而不能除高俅這樣的大惡,在這方面梁山好漢們其實都差不多。不過,高俅最終也未能除掉林沖。林沖娘子的去世,消除了兩方?jīng)_突的“由頭”。然而,林沖再也無法回到舊日生活去,畢竟血海深仇已經(jīng)結(jié)下。
二、林沖能否避禍
賣寶刀給林沖、派兩個承局讓他到府中比看寶刀、引他誤入白虎堂,這是高俅等人設(shè)計好的連環(huán)圈套。林沖在被賺入白虎堂之前,是否應(yīng)該像王進一樣避走他鄉(xiāng)?這是大家一般未加考慮的問題。這種選擇大致可行,但當時的林沖很難做出。林沖、王進二人有一區(qū)別:王進直接受到高俅的威脅并充分意識到這種威脅,而林沖在誤入白虎堂之前尚未受到高俅的直接威脅——實際上高俅一直未就此事露面表態(tài),也未指責或威脅過林沖。因此,那時的林沖低估了自己處境的危險性。
如果說在高衙內(nèi)于岳廟調(diào)戲其娘子后,林沖尚未意識到以后處境的潛在危險情有可原的話,那么,富安與陸謙設(shè)局使得高衙內(nèi)差點在陸謙家里侮辱其娘子后,他還未能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就顯得有些“遲鈍”了——盡管與眾多梁山好漢相比,他算是較為謹慎的*張恨水認為:林沖在“沖撞高衙內(nèi)之后,即當攜其愛妻,遠覓棲身立命之地”。參見張恨水:《水滸人物論贊》第11頁,萬象周刊社1947年版。在岳廟林沖制止高衙內(nèi)調(diào)戲其妻子后,并未到非走不可的地步,當時高衙內(nèi)也確實不知道他調(diào)戲的對象究竟是誰,但在富安、陸謙設(shè)局被林沖“沖破”后,他確實應(yīng)考慮離開。。
得知陸謙賣友并差點致自己妻子受辱后,林沖的表現(xiàn)是大怒,想找對方復(fù)仇。他將陸謙家打得粉粹,“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去酒店尋找對方,又到他家門前等了一晚,都不見他回來。后林沖對妻子說:“叵耐這陸謙畜生,我和你如兄若弟,你也來騙我。只怕不撞見高衙內(nèi),也照管著他頭面。”這時他不僅不愿忍受陸謙,也不愿忍受高衙內(nèi)了。然而,他未想到高俅會參與進來,一同加害于他——這說明他對高俅的邪惡、毒辣估計不足。
倘若此時他充分意識到了處境中的潛在危險,像王進那樣避禍走他鄉(xiāng)——不過是與妻子而非母親偕行——是一種可考慮的選擇。他們夫妻如果這樣離去,其后必然會受到高俅的追殺,故而他們很可能更早上梁山(或到其他地方落草)——不過夫妻二人同上梁山,可避免其妻以后自縊的悲劇。
然而,作為禁軍教頭,林沖本為“體制內(nèi)人士”,安心于自己的工作,且應(yīng)舍不得失去這份差事*張恨水認為:“古今之天下英雄豪杰之士,不患無用武之地,只患略有進展之階,而又不忍棄之?!眳⒁姀埡匏骸端疂G人物論贊》,第11頁。。不到迫不得已時,不到他認為十分危急時,他不會輕易棄職離開。另外,當時陸謙、高衙內(nèi)都堅決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高俅也未出面,這也使林沖低估了面臨的潛在危險,從而缺乏遠走他鄉(xiāng)的強烈愿望。而當他誤入白虎堂后,像王進那樣逃走的機會已經(jīng)沒有了。
這里附帶一提的是,當高俅派人提出與他比看寶刀時,如果他有充分的避禍心理,應(yīng)該再三推拒,實在不行寧可將新買的寶刀獻出,這才是避禍之道。然而,深愛寶刀的他,未想到這一點,尤其想不到賣刀者竟然會是高俅派來的。他本于愛好寶刀之心,也想與高俅比看寶刀,而這使他放松了警惕。高俅等人設(shè)的這個陷阱,其實抓住了林沖深愛寶刀的心理——他此前多次想看高俅的寶刀,但未遂心愿。由于未識破高俅之計,他也就未能避禍。
王進能出走,也與高俅未來得及施展陰謀詭計有關(guān),而林沖則墮入對方精心所設(shè)陷阱中。林沖若要避禍,或者在對方未實施其陰謀前即避走他鄉(xiāng),或者在對方正在實施其陰謀時能看穿識破。在小說中,林沖是不可能避禍的,否則他的出走與王進的出走就有雷同之處,而且也無法徹底揭露高俅的反面面目。
就火燒大軍草料場那夜而言,林沖確實很難完全避禍。他剛來到草料場任職,一切還不熟悉。除非他決定晚上睡在草料場,并于差撥等人欲放火前或剛放火時就及時發(fā)現(xiàn),或許還能暫時消災(zāi),但這種可能性實在太小。而且不除掉他,陸謙與富安難以回東京,收了賄賂的管營與差撥也不會收手,他們還會想出新的計策來,即便他此次能避禍。林沖最終也只有上梁山這一條路,如果他沒遇害。
三、林沖的“投名狀”
《水滸傳》中,東京的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林沖因中了太尉高俅等的圈套,被發(fā)配到滄州。但高俅仍不放過林沖,又派陸謙等人往滄州企圖加害于他。林沖手刃了陸謙等人后,在小旋風柴進莊上避難。柴進寫書將林沖推薦到梁山泊白衣秀士王倫、摸著天杜遷、云里金剛宋萬處,因這三人與他交厚,王倫與杜遷還曾在他莊上住過一段時間。
林沖來到梁山后,心胸狹窄的白衣秀士王倫考慮到林沖武藝高強,擔心他們不能“迎敵”,于是想打發(fā)林沖下山。朱貴、杜遷、宋萬都勸王倫看在柴進的面上容他在山寨作個頭領(lǐng),而王倫又提出要林沖在三日內(nèi)取個“投名狀”。所謂“投名狀”,按照朱貴對林沖的解釋,是指“下山去殺得一個人,將頭獻納”,這樣方可以獲得信任。
以林沖的品行,本是不會干這種下山殺過路者之事的。但他已經(jīng)走投無路了,不得不接受王倫的“投名狀”條件。而他又看似運氣不好,在頭兩日都未遇到個“孤單客人”,到王倫限期的最后一日方遇到個過路的漢子。那漢子見帶樸刀的林沖跳出來,撇了擔子,轉(zhuǎn)身便走。林沖為這人逃走了“叫苦”,但陪伴他的小嘍羅說:“雖然不殺得人,這一擔財帛可以抵當?!庇纱丝梢?,梁山泊當時的“投名狀”并不僅限于人頭,搶來的財帛也可充抵(估計也不能較少才對)。
但那被搶的漢子并不甘心,又殺回來,并與林沖斗了數(shù)十回合。二人的拼殺被王倫、杜遷、宋萬等叫住,此時那漢子報出身份來——他是楊令公的后代、原任殿司制使官的青面獸楊志。王倫請楊志一起到山寨中飲酒。在酒宴上,王倫主動提出讓楊志入伙,意在可以用他與林沖抗衡。但楊志還想著回東京謀職,隨即婉言回絕(另外他也不愿被王倫利用來制衡林沖)。王倫不便強留,送走了楊志。到此時他都說過歡迎楊志入伙的話了,也不好再趕林沖走,于是林沖終于坐上梁山第四把交椅。這樣,林沖其實在未納“投名狀”的情況下在梁山容身了。
按理說林沖持了有恩于王倫等人的柴進的薦書就可以無需“投名狀”了,但難以容人的王倫仍要他納“投名狀”。實際上林沖是因為他武藝高強才需要這種“投名狀”的。如果他武藝平平,或許到王倫手下落草就無需這番周折了。不過,在林沖危難時,王倫的如此舉動,當會導(dǎo)致他內(nèi)心深為不滿。他將王倫視為嫉賢妒能的“村野窮儒”,這與他日后殺王倫也有相當關(guān)系。
后來晁蓋、吳用、公孫勝等七人在智取生辰綱后,遭官府追捕,不得已也上了梁山。這次王倫盡管仍加以款待,但卻又不想收留這七人。當在筵會上王倫說出用銀兩打發(fā)晁蓋等人下山的話時,林沖開始對王倫發(fā)怒,稱王倫這個“落第腐儒”“怎做得山寨之主”。這是在公然否定王倫的權(quán)威。此時吳用等人假意加以勸解,實際上卻一起上來配合林沖火并王倫。林沖拿住王倫后,罵了一頓,殺了王倫,又割下其首級。
林沖殺王倫,可以算是給晁蓋等人的“投名狀”。換句話說,他是以王倫的頭來取得晁蓋等人的信任。對于林沖的武藝高強,不僅王倫會有顧忌,與之素無交往的晁蓋、吳用等人如果控制了山寨也未必會“毫無芥蒂”。而林沖在關(guān)鍵時刻殺了王倫,在相當程度上也是有大恩于晁蓋等人的——這不僅使他們擺脫了走投無路的窘境,還得以不費力就控制了山寨。
林沖可謂擇主而事。他心中其實并不承認王倫是山寨合適之主,而認為“仗義疏財,智勇足備”的晁蓋理當為山寨之主。他向王倫納“投名狀”是被逼無奈的,而向晁蓋納“投名狀”則是主動而為的。
他向晁蓋等人交出這一“投名狀”后,又首先當眾提出讓晁蓋坐第一把交椅。這可以說是林沖的另一種“投名狀”。晁蓋后來也說過:“多感林教頭賢弟推讓我為尊……”
林教頭繼續(xù)謙讓,還堅持由吳用、公孫勝坐第二、第三把交椅,并用了“鼎分三足,缺一不可”的說法,而吳用、公孫勝稍加謙讓即坐上了這兩把交椅。這樣一來,晁蓋的寨主地位就更形穩(wěn)固。而林沖仍要退讓,但一則他武藝比劉唐等人都強,二則晁蓋能作寨主林沖確實有功,三則晁蓋、吳用等也需要安撫原在梁山的上上下下,不能讓新來者都踞上位,因此晁蓋、吳用、公孫勝都不同意林沖再讓,這樣林沖終于坐上了第四把交椅。其后則依次為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原在梁山的杜遷、宋萬、朱貴排在最后三位。這樣林沖其實坐在為取生辰綱而(于晁蓋莊上)聚義七人的中間,而杜遷等原梁山“元老”則坐在這些新來者之后。不過林沖獻納的“投名狀”以及他在梁山泊好漢重排座次時的再三謙讓,使得他在梁山泊徹底站穩(wěn)腳跟,并且一直居于重要地位。
林沖的再三謙讓也是為了表明他殺王倫絕非為在梁山謀頭把交椅,而是“只為眾豪杰義氣為重上頭,火并了這不仁之賊”。他是出于義氣殺了不講義氣的王倫,又“以義氣為重”推讓晁蓋為寨主。正如《水滸傳》第二十回詩中所說:“林沖火并真高誼,凜凜清風不可攀?!倍譀_的“高誼”是他在梁山乃至江湖上最好的“投名狀”。
林沖殺王倫而擁晁蓋為寨主,除了以義氣為重外,也是想求得自己能真正在梁山上安身,而這還為了能從東京接回他的妻子。但林沖的悲劇在于,此時他已無法接回妻子了——后者已經(jīng)自殺。
林沖屬于能忍之人——在東京岳廟高衙內(nèi)調(diào)戲他妻子時能忍,在往滄州途中防送公人虐待他時能忍,在滄州牢城營內(nèi)差撥因他不拿錢出來罵得他“一佛出世”時還能忍。但林沖雖久忍而不失其勇,雖久忍而能有所為。因此他在雪夜斷然殺掉到滄州企圖加害于他的陸謙、富安等人,在梁山筵席上又斷然殺掉曾經(jīng)企圖趕走他現(xiàn)在又要趕走晁蓋等人的王倫。王倫曾經(jīng)要求林沖取他人首級作“投名狀”,最終林沖卻取了王倫首級作為給他人的“投名狀”。
總之,北宋官府中正邪對立、且邪能壓正的黑暗狀況,是導(dǎo)致林沖不幸遭遇的根源。古語有:“匹夫無罪,懷璧是罪。”林沖非匹夫,而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因其妻子的美貌,而被陷害、追殺,不得已上梁山。此前他也進行過回擊,并手刃部分仇敵。在當時的情況下,林沖避禍的可能性固然存在,然而能否在一時間內(nèi)避禍,不會改變其上梁山的結(jié)局,但會影響其上梁山的早晚,以及過程的曲折性。林沖與王倫的對立屬于江湖中的正邪對立,他殺王倫后,方徹底消除其被趕下梁山的隱憂,這樣看他此舉也不無避禍之意。王倫被殺后,王倫式的“投名狀”也隨之取消,梁山大致確立對所有好漢開放的原則,不會再有人為上梁山而受林沖那樣的氣。
[收稿日期]2015-04-27
[作者簡介]林榕杰(1971- ),男,福建福州人,太原理工大學(xué)教師,歷史學(xué)博士,歷史學(xué)博士后、哲學(xué)博士后。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85(2015)09-0112-04
Three Points on Lin Chong
Lin Rongjie
(Colleg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The revenge of Lin Chong, taken in front of the Temple of Mountain Deity, was a revenge taken in a dead-end street, and it was related to the past and present enmity. This revenge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partial revenge", because he killed Lu Qian and Fu An, but did not kill Gao Qiu and Gao Yanei. In the antagonism between Gao Qiu and him, even if the evil took over the righteous for some time, the latter could fight back later. After Fu An and Lu Qian used such trickery that Lin Chong′s wife was almost seduced, if he could be fully aware of the potential danger of his situation, leaving away with his wife would be a better choice. When Gao Qiu sent for him to have a competition with their treasured swords, he should refuse repeatedly to avoid disaster. However, whether or not he could avoid disaster, would not change his destiny of going to Liangshan. Lin Chong′s killing Wang Lun, can be regarded as his initiation to Chao Gai and his confederates, and he dedicated the head of Wang Lun to gain their trust. His proposal that Chao Gai should become the chief of the fortress can be reckoned as another kind of "initiation".
[Key words]Lin Chong;Gao Qiu;Wang Lun;Chao Gai;init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