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生,吳偉紅,徐志遠
(1.上饒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2.上饒師范學院 科研處,江西 上饒 334001;3.上饒師范學院 圖書館,江西 上饒 334001)
?
論學術論文的評價功能及其話語體系
余和生1,吳偉紅2,徐志遠3
(1.上饒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2.上饒師范學院 科研處,江西 上饒 334001;3.上饒師范學院 圖書館,江西 上饒 334001)
學術論文,指的是對某一科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進行研究后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論性文章。近年來,由于學術話語權的外化,有些“學術論文”被人為地冠以“CSSCI期刊論文”“核心期刊論文”等等不切實際的形式化的外在光環(huán),引發(fā)了學術評價的嚴重錯位。從學術論文本身所具有的反映事物的功能來看,它有三大類型,即:學科性論文、學理性論文、學問性論文??梢越⒁惶谆趯W術論文三種類型的學術評價體系,作為科研管理、專家評審、期刊出版物等的學術評價依據(jù),創(chuàng)新學術話語體系。
學術論文; 評價功能; 學術話語
何謂“學術論文"?恐怕沒有人會對此提出疑問,一般都會認為就是那些發(fā)表在報紙、雜志上大塊的議論性文章,諸如大學的課程作業(yè),畢業(yè)時的“畢業(yè)論文",學士、碩士、博士的“學位論文"等。即便是工作后成了專業(yè)技術人員,每一次的職務考核、晉升,自然還是少不了“學術論文"。這樣一來,“學術論文"該會有一個不同凡響的身份概念吧?其實不然。查1979年版《辭?!罚挥幸粋€“學年論文"的詞條;1984年版《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也不見有“學術論文"的蹤影;1991年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其中的“學術"與“論文"是分開的兩個詞條。面對今天無處不在的學術評價指標體系,引發(fā)了“學術論文滿天飛"的泛濫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對“學術論文"的概念不清、特征不顯、性質不明,造成了對這一事物的認知障礙。
其實,“學術論文"是一個合成詞,由“學術"和“論文"共同構成。所謂“學術",指的是較為系統(tǒng)而專門的學問,意思是對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化論證。這個詞所對應的英文Academia,來自于古希臘雅典外圍的一個地名(Akademeia),那里有一座體育館曾被柏拉圖用作“哲學教學研究中心"而聞名。Academia被用以指稱“學術",確也包含有學術界、學術環(huán)境的身份認同,在這個意義上通常被譯為“學術",這與中文的“學界"或“學府"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謂“論文",本質上是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這不僅是一種科學研究過程中探討問題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種描述科研成果用于學術交流的工具。
綜合上述有關“學術"與“論文"的概念,我們不難對“學術論文"給出一個基本的定義,即:學術論文是對某一科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進行研究后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論性文章。[1]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人們?yōu)榱蓑炞C和推廣那些學術論文的實際應用,20世紀初出現(xiàn)了以經(jīng)驗統(tǒng)計規(guī)律為核心的“文獻計量學",1926年公布了表征科技文獻作者分布的“洛特卡定律",1934年確定某一學科論文在期刊中分布的“布拉德福定律",1948年發(fā)布了表征文獻中詞頻分布的“齊普夫定律"。又有致力于“參考文獻"研究的加菲爾德于1963編成的《科學引文索引》(SCI),這一超越時空、跨學科文獻、探索微觀結構的“引文分析"理論和技術,更易于文獻的有序量化,使引文分析成為學術評價的實用工具。目前,這些理論和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確定核心文獻、評價出版物、考察文獻利用率、實現(xiàn)圖書情報乃至科研管理部門學術評價的依據(jù)。
明確了學術論文的文化身份,我們再來看看它的基本類型,也就是學術論文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屬性。從它所具有的反映事物的功能來看,至少應有三大類型。
一是學科性論文。也叫學科論文,即就某一事物的基本問題進行研討,并表述研究成果的敘述性文章。一般以現(xiàn)狀、原因、對策的形式,對這一問題的所言所行展開討論,非常類似于寫作中的記敘文。如教學中的心得體會、醫(yī)學中的臨床經(jīng)驗、工學中的方式方法、文藝中的創(chuàng)作技巧、管理中的工作總結等等。由于此類論文不需要太多的講究,也不必要高深的理論,興之所至,隨意寫來,因而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yè)的工作實踐、經(jīng)驗總結,競相被報紙刊物登載。若從學術評價的角度認識,可以歸為“一般性論文",即“一般的期刊論文",或“一般期刊的論文"。
二是學理性論文。也叫學理論文,即在“一般性論文"的基礎上,就某一事物的專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主張,并表述研究成果的論述性文章。一般以論點、論據(jù)、論證的形式,對這一事物的所見所聞展開研討,非常類似于寫作中的議論文。如事物的邏輯規(guī)律、辯證思維、是非曲直、美丑善惡等等。此類論文需要基本的學科知識、一定的理論水平、較高的學術修養(yǎng)、相應的思辨能力。廣泛應用于各學各科的理論探討、理性思辨,是報紙刊物展開討論、進行求證的刊載選擇。若從學術評價的角度認識,可以歸為“理論性論文",即“理論的期刊論文",或“理論期刊的論文"。
三是學問性論文。也叫學問論文,即在“理論性論文"的基礎上,就某一學科領域內的專門問題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見,并表述研究成果的闡述性文章。一般以概念、特征、作用的形式,對這一專門問題的所思所想展開探討,非常類似于寫作中的說明文。如事物的概念定義、基本特征、一般意義、實際效用等等。此類論文需要專門的學科知識、專業(yè)的理論水平、專職的學術修養(yǎng)、專屬的創(chuàng)造能力。廣泛應用于科學領域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理論創(chuàng)新,是報紙刊物引領思潮、傳承學術、揚播思想的刊載選擇。若從學術評價的角度認識,可以歸為“創(chuàng)新性論文",即“創(chuàng)新的理論論文",或“創(chuàng)新理論的論文"。
如前所述,學術論文是指對某一科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進行研究后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論性文章。具體來說,即是某些專門問題經(jīng)過理性的思辨、理論的探討和科學的觀察、實驗而得到的成果;或是在實際應用中的一些已知的原理的科學總結、取得的新的進展,以提供學術會議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或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筆者認為,可以建立一套基于學術論文三種類型的學術評價體系,作為科研管理、專家評審、期刊出版物等的學術評價依據(jù)。
一是科研管理的評估依據(jù)。在科研管理領域,目前大部分科研機構都根據(jù)《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制訂本部門的“核心期刊"目錄,以便對那些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員進行考核并給以獎勵。時下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立項、結題、評獎;主管部門組織的重點學科、碩博士點評選、教學評估、基地檢查;甚至社會上流行的大學排行榜,也把各高校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章數(shù)量列為決定高校排名的衡量指標。[2]有些“學術論文"被人為地冠以“CSSCI期刊論文"“核心期刊論文"等等不切實際的形式化的外在光環(huán)。應該說,正是這些管理制度和考評辦法的出臺與實行,為學術評價體系原有功能的扭曲和異化提供了制度基礎,造成了學術界、期刊界學術評價的嚴重錯位。
現(xiàn)在我們引進能夠反映事物本質功能的“學術論文"作為學術評價依據(jù),科研管理部門只需將評估對象提供的“學術論文"進行分類;對學科性論文、學理性論文、學問性論文加以不同的權重系數(shù);然后“品而第之",計量出總的分值。這樣一來,一個科學、完備、內涵式的考評辦法和學術評價體系也就毫無異義地確立起來了;“核心期刊"的“文獻檢索工具"本位得到了回歸;學術環(huán)境也將由此而得到徹底的凈化。
二是專家評委的評審依據(jù)。在論文評價上,“核心期刊"擁有“生死予奪"的大權。專業(yè)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業(yè)績考核、崗位聘用、工資晉升、學位授予、應聘就業(yè),“學術論文"都是一個剛性條件;甚至碩博士生要想畢業(yè),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如果發(fā)表不了,畢業(yè)論文答辯都不能進行。
現(xiàn)在,我們將各級各類考核要求的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論著"業(yè)績條件,換成評價體系中的“類型",即學科性論文、學理性論文、學問性論文,并且和專業(yè)技術人員所要申報的職級相對應:正高級職稱需學問性論文、副高級需學理性論文、講師級需學科性論文。同時輔之以相應的量化指標;如遇同級別有多人競爭、或有指標限制之類,亦可將評審對象提供的“學術論文"分類后加以不同的權重系數(shù),然后計算總的得分。其他如各級各類的科研項目立項、結題、評獎,等等,亦可依此而行。[3]經(jīng)過專家評委的法眼,“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學術氛圍也將蔚成風氣。
三是期刊出版物的評價依據(jù)。在一些期刊出版物的考核評比中,是否核心期刊、是否CSSCI來源期刊、文章轉摘率和影響因子等等,成為評定一本期刊整體質量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這于出版物本身的內涵屬性而言,似無可厚非。問題就出在沒有更適合的考核指標的評價體系情況下,“核心期刊"“來源期刊”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部門當做評價論文的標準,進而左右著科研管理部門、專家學者的學術評價取向,[4]荒唐到“只認刊物不認文,只看人名不看文"的地步。
現(xiàn)在,我們引進內涵式發(fā)展的“學術論文"概念,將各學科領域內現(xiàn)狀、原因、對策式的學科性論文;對某一事物的看法主張所做的論點、論據(jù)、論證式的學理性論文;對某一事物的概念、特征、意義作用所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式的學問性論文,作為學術評價的依據(jù),研究者老老實實寫好自己的“論文",“核心期刊"認認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就不用“著者畏聞核心論,編者懼見來源刊"了。
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可以帶來三個轉變:一是發(fā)表論文的科研人員,再也用不著求爺爺告奶奶、花巨資買版面,可以專心致志地做一些自己喜歡而又擅長的專業(yè)論題,把晉升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期刊社、出版社版面高收費現(xiàn)象再也不可能,為了期刊社、出版社聲譽與發(fā)展,需要去為網(wǎng)羅高水平的稿源而殫精竭力;再也用不著為了進“CSSCI" 、進“核心"而苦心鉆營了;三是科研管理部門不再需要吃力不討好的花時間費精力,對論文、期刊、出版物去做什么“甄別”“審查”“鑒定”了,有了“學術論文"的類型便一目了然。[5]
創(chuàng)新是“學術論文"的神圣使命!經(jīng)過上述考證,我們可以從“學術論文"評價功能的文本形式上創(chuàng)新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
一是學術文本要用功于精。所謂“學術文本",指的是學術研究過程中由研究者寫成而有待編、讀者審、讀的文字稿本,諸如項目申請書、研究報告、成果簡介乃至課題論文、論著等。以我們目前所讀到的某些媒體所刊載的諸如“成果選介"之類的文本,大多過于程序性、模式化,新鮮感少,八股氣濃,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廣或應用,有必要精功打造,精益求精。首先要有精巧的構建?!皩W術文本"要有高屋建瓴式的“豹頭、豬肚、貂尾"之大構架大制作,要求編、作者們既要有“悉尼歌劇院式"的思想風帆,更要有“故宮博物院式"的民族氣派;其次要有精妙的文辭,如何讓學術成果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為百姓所耳熟能詳,唯有以生花妙筆、絕妙好辭,讓理論羽化,讓思想騰飛,一如“百代文宗"韓愈之文,越千年以降猶能化生出許多成語流播于世;第三要有精煉的內容,要像“金雞報曉"般“一唱雄雞天下白"——關鍵說到點子上!這一墨子傳授的“獨門秘技",應該成為“學術文本"的“座右銘";第四要有精明的預見。當年李四光在歸國途中,完成了他的學術代表作——《受了歪曲的亞洲大陸》。這本是一篇論述亞洲大陸地質構造的論文,而結尾卻讓我們看到:“我們的結論是:隨著地球的旋轉加快,亞洲站住了,東非、西歐破裂了,美洲落伍了",讀到這里,我們不難領略到李四光對亞洲大陸地質的科學結論,同時也蘊含了對世界大勢的精明預見。多年之后人們亦會由衷贊嘆這一語雙關的絕妙佳筆;第五要有精彩的創(chuàng)新。學術文本所傳承的創(chuàng)新使命,不僅要求推陳出新,還在于它的特立獨創(chuàng);不僅要求異彩紛呈,更在于它的精彩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英勇抗爭,又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的奮發(fā)建設,把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上升到“中國夢"的全民共識,這就是精彩,這就是創(chuàng)新!在學術研究中,只有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術文本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順應和滿足研究的需要,讓我們的學術研究永遠充滿活力和生機;這最后一個,自然是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學術文本除了上述所列要精工打造,還有許多需要“精"的方面也要做到精益求精。
二是摘要寫法要形式多樣。學術論文的摘要是對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內容所作的簡潔陳述,其主要功能就在于方便二次文獻的收錄,以擴大文獻交流;同時也便于讀者不用閱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一篇六七千字的學術論文,摘要的字數(shù)在論文字數(shù)的百分之五左右,一般以二三百字為好。學術論文的摘要寫法,應賦予多種形式,可以有以下方式:一種是第三人稱寫法,即對學術論文的內容進行綜合概括,類似于文本的“內容提要"; 一種是第二人稱寫法,即以編輯、作者對話交流的形式,類似于文本的“編者按語”;還有一種即第一人稱寫法,即由筆者介紹學術論文的淵源、思路、框架、論點、結論等等,這又類似于畢業(yè)論文的“開題報告”。這一方式,目前已被學士、碩士、博士畢業(yè)論文的指導老師們廣泛采用;各級各類的基金課題也正在逐漸引入這一機制。而在學術期刊出版部門,這種寫法基本上卻被排除殆盡。在“學術評價"無時不有的今天,論文和作者這一“被評價”的主體反而被置身于評價之外,成為任人評說的“木偶”。其實,在學術評價問題上,“論文”最有話語權,但它“說不了”;作者也有發(fā)言權,但他無權參與評價。怎么辦?只有讓論文“摘要”來表達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用“開題報告”來開誠布公地表明論文的類型:是學科性論文,還是學理性論文,抑或是學問性論文。這將比任何評估專家,學術期刊更明確也更為清楚。
三是論文格式要標準規(guī)范。文章規(guī)范,早已有之,至于發(fā)展到明清季的“八股文"之害,不值得提起。近現(xiàn)代以來,由于中西方治學方式的差異,論文規(guī)范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基本要求、論文格式、標準規(guī)范正在“全方位接軌"。自“文獻計量"“引文分析"“影響因子"等等一出,學術論文規(guī)范更是提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本學術期刊的“投稿須知",可以列出十幾二十條的論文格式和規(guī)范;一位編輯收到來稿,首先要看的也是論文的規(guī)范和格式;更有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近來公布的幾起被撤銷的課題,就有“參考文獻"不規(guī)范、引證未標注之類,對“學術不端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并且制定了專門的法規(guī),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guī)范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是學術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6]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更是對“摘要、關鍵詞、分析類目、研究方法、文獻回顧、注釋、參考書目……"作了明確規(guī)定[7],有些規(guī)則已是國內外學界的共識。比如,尊重他人勞動成果、不得抄襲,將自己觀點和他人成果嚴格區(qū)分;引用他人觀點必須注明出處,如著者、譯者、版本、頁碼等。不少高校都針對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制定了相應的學位論文規(guī)范。國內外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課題申請也都有明確的論文規(guī)范,體現(xiàn)了學術研究的真實性、科學性與傳承性乃至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
四是學術評價要以學術論文為中心。我們可以借鑒新聞領域的評獎方式“分類設獎":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性的、全省性的、全校性的評獎,將各類出版物發(fā)表的學術論文進行分類,即:就某一事物的現(xiàn)狀、原因、對策等基本問題進行研討,并記述研究成果的“學科性論文";就某一事物的論點、論據(jù)、論證等專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主張,并論述研究成果的“學理性論文";就某一學科的概念、特征、作用等專門問題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見,并闡述研究成果的“學問性論文”。[8]一般由作者申報、單位推薦、刊物選送、主管部門審定,直至參加全國評選。這樣評選出來的結果,排除了“來源期刊”“核心期刊”的影響,更能做到準確、及時、公正、理性。
五是科研人員要便于操作應對。目前,核心期刊被當作學術評價工具,造成了學術評價的簡單化、形式化和工具化。例如,為了晉升職稱,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相應數(shù)量的“高水平論文”,出版相應數(shù)量的著作,申請到相應機構的基金項目,獲得相應部門頒發(fā)的獎項。這些“相應的數(shù)和量”,就形成了對學術評價這一市場的壟斷?!盀榱巳〉皿w制內的定位,個體對標準的迎合成為必然,體制成為對個體最大的‘魅惑’”。[9]為了打破這個“工具體制",有必要修訂現(xiàn)行的“職稱評審資格條件",尤其是對關鍵詞“高水平論文”的界定,可以考慮引進“學科性論文、學理性論文、學問性論文”的概念。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把“論文、論著”條件中的“核心期刊”“高水平論文”,替換為評價體系中的學科性論文、學理性論文、學問性論文,并且和專業(yè)技術人員所要申報的職級相對應。
確立“學術論文"作為學術評價的創(chuàng)新體系,其實就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從組織領導到條例規(guī)章,從論文類型到個人應對,制定、實施、操作、應用起來應該不是很難。恰如這篇論文,就綜合了“學術論文"的三種類型:第一部分是現(xiàn)狀、原因、對策式的“學科性論文"體例;第二部分是論點、論據(jù)、論證式的“學理性論文"體例;第三、四部分是概念、特征、意義作用式的“學問性論文"體例。
讓我們滿懷信心、齊心協(xié)力,去迎接一個中國特色學術話語的學術春天吧!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VDC 001.81、CB 7713-87號文件.
[2] 余和生.學術評價的文化身份及其創(chuàng)新使命[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3,(2):10-15.
[3] 余和生.學術評價需要正本清源[N].社會科學報,2012-02-23 (5).
[4] 余和生.讓學術期刊名至實歸[N].社會科學報,2014-09-02 (5).
[5] 余和生.基于學術期刊源流、亂象及回歸的理性思辨[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4,(1):87-90,118.
[6] 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guī)范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wgk/2012-09/24/content_2231969.htm.
[7] 沈小根,等.規(guī)范論文不是“刷格式”[N].人民日報,2014-09-04(11).
[8] 余和生.學術評價應以學術論文為中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1-5(A5).
[9] 武京閩.關于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的思考[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 _40decefb0100ctpw.html.
[責任編輯 許嬰 校對 許嬰]
On the Evaluation Function of the Academic Paper and Its Discourse System
YU He-sheng1, WU Wei-hong2, XU Zhi-yuan3
(1.School of Media and Chinese Literature,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2.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3.Library of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The academic paper refers to the theoretical article which presents the research result after a study on a specific topic of a certain scientific field. Recently, because the right of academic discourse was externalized, "academic papers" have been entitled as "CSSCI journal papers", "core journals" and so on. All these impractical and formal external halos have led to a serious displacement of academic evaluation. The academic paper has a function of reflecting things. This func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papers of subject nature, papers of doctrinal nature, and papers of scholarship. Thus, people can establish a new system of academic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three types of academic papers, and this evaluation system can be used as an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expert evaluation and journal publication and also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
academic papers; evaluation function; academic discourse
2015-01-14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學術評價的身份類型、誤區(qū)及對策研究”(GL1465);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一般項目“高等院校學術評價頂層設計的新常態(tài)模式研究”(15YB134)
余和生(1955— ),男,江西樂平人,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G350
A
1004-2237(2015)01-0080-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