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立業(yè)
(吉林省社會科學(xué)院《東北史地》雜志社, 吉林長春 130033)
唐麗戰(zhàn)爭期間的麗倭關(guān)系
祝立業(yè)
(吉林省社會科學(xué)院《東北史地》雜志社, 吉林長春130033)
摘要:在唐麗戰(zhàn)爭期間,高句麗加強了同倭的聯(lián)系,雙方各有所圖,就高句麗而言,結(jié)好倭是為了實現(xiàn)連橫之勢,在戰(zhàn)略上抗衡唐朝;于倭而言,加強與高句麗交往,有助于實現(xiàn)其自身的以朝鮮半島為基點的“天下秩序”。本文以《日本書紀》記載為基礎(chǔ),結(jié)合《三國史記》、《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試對唐麗戰(zhàn)爭期間的高句麗與倭交往情況做梳理和分析。
關(guān)鍵詞:唐麗戰(zhàn)爭;高句麗;倭
唐麗戰(zhàn)爭自貞觀十八年(644)起至永徽六年(668)年結(jié)束,歷時25年。這段時間內(nèi),日本經(jīng)歷了四代天皇:皇極(642-645)、孝德(645-654)、 齊明(655-661)、天智(661-671)。在唐麗戰(zhàn)爭期間,高句麗與倭交往日密,本文以《日本書紀》記載為基礎(chǔ),結(jié)合《三國史記》、《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試對唐麗戰(zhàn)爭期間的高句麗與倭交往情況做簡要梳理和分析。
一、孝德天皇在位期間麗倭關(guān)系及分析
在孝德天皇在位期間,高句麗和倭之間的交往紀事有五條,值得注意者分別是: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5)“二月甲午朔戊申,高麗、百濟、任那、新羅并遣使貢獻調(diào)賦”[1]卷24;孝德天皇大化三年(647)春正月“戊子朔壬寅,射于朝庭。是日,高麗、新羅并遣使貢獻調(diào)賦”[1]卷24; 孝德天皇大化三年(647)春正月“戊子朔壬寅,射于朝庭。是日,高麗、新羅并遣使貢獻調(diào)賦”[1]卷24。
645年,高句麗遣使赴倭,事實上和此前皇極天皇年間貢物和朝見有關(guān)聯(lián)。據(jù)《日本書記》記載:“皇極天皇元年(642)春正月“壬辰,高麗使人泊難波津。丁未,遣諸大夫于難波郡檢高麗國所貢金銀等并其獻物。戊申,饗高麗、百濟于難波郡。詔大臣曰:以津守連大??墒褂诟啕悺R試鴦偌克u可使于百濟。以草壁吉士真跡可使于新羅。以坂本吉士長兄可使于任那。庚戌,召翹岐安置于安曇山背連家。辛亥,饗高麗、百濟客。癸丑,高麗使人、百濟使人並罷歸”。[1]卷24皇極天皇二年(643)“五月庚戌朔乙丑,月有蝕之。六月己卯朔辛卯,筑紫大宰馳驛奏曰:高麗遣使來朝。群卿聞而相謂之曰:高麗自己亥年不朝、而今年朝也?!盵1]卷24從日本方面的反應(yīng)看,高句麗642年貢物的使臣并未獲得皇極天皇接見,但皇極天皇隨即做出了向高句麗、百濟、新羅派遣使者的決定。對于643年的“高句麗遣使來朝”則認為是自己亥年以來不朝之后的續(xù)交行為。從《三國史記》的記載看,641年,唐太宗因高句麗派世子桓權(quán)入朝,而派職方郎中陳大德赴高句麗答勞,此舉實為刺探高句麗虛實。事后,唐太宗在接見陳大德時講道:“高句麗,本四郡地耳。吾發(fā)卒數(shù)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但山東州縣凋瘵未復(fù),吾不欲勞之耳?!盵2] 卷20,253唐太宗征高句麗的意圖和言論很可能在當年被高句麗獲知,其642年赴日朝貢,很可能是因面臨戰(zhàn)爭威脅而示好鄰國的舉動,同時也是對上一年倭派使臣赴高句麗的回應(yīng)。對于643年赴日朝見一事,似乎可以這樣解讀:642年,高句麗權(quán)臣蓋蘇文發(fā)動政變,弒殺高藏王,自立為莫離支,集軍國大權(quán)于一身。643年派使赴日朝見,很可能是以蓋蘇文為首的高句麗新當國集團向倭說明情況并建立聯(lián)系。對于大化元年(645)的“貢獻調(diào)賦”可以理解為蓋蘇文主導(dǎo)下的高句麗對日政策的延續(xù)。同時,因為644年(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蓋蘇文弒王無道、違反詔令交接百濟侵略新羅為由,派兵分道進擊高句麗,高句麗舉國震懾。在這種背景下,高句麗645年赴日“貢獻調(diào)賦”,顯然還有通報情況、交結(jié)爭取的成分。公元647年時,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已然于前一年結(jié)束,雖然取得了重大勝利,卻未能滅亡高句麗,此后雖然蓋蘇文曾遣使謝罪,然而“其言其言率皆詭誕。又待唐使者倨傲,常窺伺邊隙”[3]卷198,1587。太宗“屢敕令不攻新羅,而侵凌不止”[3]卷198,1587,故“詔勿受其朝貢,更議討之”[3]卷198,1587。在這樣背景下,可以理解為高句麗647年赴日,主要是通報第一次唐麗戰(zhàn)爭的情況,同時繼續(xù)示好、交結(jié)。
二、齊明天皇在位期間麗倭關(guān)系及分析
據(jù)《日本書紀》記載,在齊明天皇在位期間,高句麗與倭共有三次交往,分別是:齊明天皇元年(655)“是歲,高麗、百濟、新羅并遣使進調(diào)”[1]卷26;齊明天皇二年(656)“秋八月癸巳朔庚子,高麗遣達沙等進調(diào)。大使達沙、副使伊利之,總八十一人。九月,遣高麗大使膳臣葉積、副使坂合部連磐鍬、大判官犬上君白麻呂、中判官河內(nèi)書首缺名、小判官大藏衣縫造麻呂。是歲,于飛鳥岡本更定宮地。時高麗、百濟、新羅并遣使進調(diào),為張紺幕于此宮地而饗焉。遂起宮室,天皇乃遷,號曰后飛鳥岡本宮”[1]卷26;齊明天皇六年(660)“春正月壬寅朔,高麗使人乙相賀取文等一百余,泊于筑紫。夏五月辛丑朔戊申,高麗使人乙相賀取文等到難波館。秋七月庚子朔乙卯,高麗使人乙相賀取文等罷歸”[1]卷26。
公元655年是唐高宗永徽六年,該年“高麗與百濟、靺鞨連兵,侵新羅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羅王春秋遣使求援。二月,乙丑,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wèi)中郎將蘇定方發(fā)兵擊高麗。 夏,五月,壬午,名振等渡遼水,高麗見其兵少,開門渡貴端水逆戰(zhàn)。名振等奮擊,大破之,殺獲千馀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還”。[3]卷199,1599該年,齊明天皇重新復(fù)位,高句麗遣使赴日,既有恭賀之意,也跟唐麗戰(zhàn)爭重啟有關(guān)。
656年,高句麗赴日使團規(guī)格明顯提高,倭國也給予了積極回應(yīng)??梢岳斫鉃椋阑樟晏栖姷墓糇尭呔潲愂艿秸饎?,擔(dān)心唐軍隨后發(fā)動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因而連續(xù)加強對日交往,依然是為了獲得戰(zhàn)略支持。
660年為唐高宗顯慶五年,此年,唐高宗因百濟侵削新羅,應(yīng)新羅王所請“詔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衛(wèi)將軍劉伯英、右武衛(wèi)將軍馮士貴、左驍衛(wèi)將軍龐孝泰發(fā)新羅兵討之,……平其國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戶七十六萬。乃析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擢酋渠長治之?!盵4]6200高句麗此次出使料與唐軍滅百濟之戰(zhàn)有關(guān),高句麗使臣到達倭國時,唐軍尚未勝利,一個月后月百濟滅亡,再一個月后高句麗使臣返還。期間倭國必然已經(jīng)收到百濟滅亡的消息,也很可能與高句麗使者溝通了立場和策略。
三、天智天皇在位期間麗倭關(guān)系及分析
據(jù)《日本書紀》記載,從天智天皇以皇太子身份素服稱制算起,其在位期間,高句麗與倭的關(guān)系史料計九條: 齊明天皇七年(661)(七月),“是月,蘇將軍與突厥王子契苾加力等水陸二路至于高麗城下?;侍舆w居于長津?qū)m,稍聽水表之軍政”[1]卷26;661年“十二月,高麗言:惟十二月于高麗國寒極浿凍故,唐軍云車沖輣、鼓鉦吼然。高麗士卒膽勇雄狀,故更取唐二壘,唯有二塞,亦備夜取之計。唐兵抱膝而哭,銳鈍力竭而不能拔[1]卷27。661年“是歲……又日本救高麗軍將等泊于百濟加巴利濱而燃火焉,灰變?yōu)榭?,有細響如鳴鏑”[1]卷27。天智天皇元年(662)“春正月辛卯朔丁巳,賜百濟佐平鬼室福信矢十萬只、絲五百斤、綿一千斤、布一千端、韋一千張、稻種三千斛。三月庚寅朔癸巳,賜百濟王布三百端。是月,唐人、新羅人伐高麗,高麗乞救國家,仍遣軍將據(jù)·留城。由是,唐人不得略其南界,新羅不獲輸其西壘”[1]卷27;天智天皇二年(663)“三月,遣前將軍上毛野君稚子、間人連大蓋、中將軍巨勢神前臣驛語、三輪君根麻呂、后將軍阿倍引田臣比邏夫、大宅臣鐮柄率二萬七千人打新羅。夏五月癸丑朔,犬上君缺名馳告兵事于高麗而還,見糺解于石城,糺解仍語福信之罪”[1]卷27; 天智天皇三年(664)“夏五月戊申朔甲子,百濟鎮(zhèn)將劉仁愿遣朝散大夫郭務(wù)悰等進表函與獻物?!窃拢啕惔蟪忌w金終于其國,遺言于兒等曰:‘汝等兄弟和如魚水,勿爭爵位。若不如是必為憐笑’”[1]卷27;天智天皇五年(666)“春正月戊辰朔戊寅,高麗遣前部能婁等進調(diào)。……夏六月乙未朔戊戌,高麗前部能婁等罷歸?!录孜缢芳何矗啕惽渤家蚁嘌汆u等進調(diào)。大使臣乙相奄鄒、副使達相遁·二位玄武若光等”[1]卷27;天智天皇六年(667)”冬十月,高麗大兄男生出城巡國。于是,城內(nèi)二弟聞側(cè)助士大夫之惡言,拒而勿入。由是,男生奔入大唐,謀滅其國”[1]卷27。七年(668)“秋七月,高麗從越之路遣使進調(diào)。風(fēng)浪高,故不得歸。以栗前王拜筑紫率。冬十月,大唐大將軍英公打滅高麗”。[1]卷27
關(guān)于公元661年七月條記事。此時,齊明天皇已死,皇太子素服稱制。百濟滅亡后,唐高宗隨即攜滅國之威“以左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力何、右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左驍衛(wèi)將軍劉伯英率諸將出浿江、遼東、平壤道”進擊高句麗。此條記載也表明,倭國十分關(guān)注唐麗戰(zhàn)爭進程,對朝鮮半島上的一舉一動都高度重視。據(jù)《日本書記》記載,齊明天皇6年接到百濟滅亡的消息后,迅速整軍備戰(zhàn),欲親征朝鮮半島幫助百濟復(fù)國,并將駐蹕地移到靠近前線的朝倉橘廣庭宮?!盎侍舆w居于長津?qū)m,稍聽水表之軍政”的語句,也表明了齊明天皇的繼任者依然在整軍備戰(zhàn),在這種背景下,倭國關(guān)注唐麗戰(zhàn)況在情理之中。事實上當年八月,天智天皇“遣前將軍大花下阿曇比邏夫連、小花下河邊百枝臣等、后將軍大花下阿倍引田比邏夫臣、大山上物部連熊、大山上守君大石等救于百濟,仍送兵杖、五谷”[1]卷27?!熬旁?,皇太子御長津?qū)m,以知冠授于百濟王子豐璋,復(fù)以多臣蔣敷之妹妻之焉。乃遣大山下狹井連檳榔、小山下秦造田來津率軍五千余衛(wèi)送與本鄉(xiāng)。于是,豐璋入國之時,福信迎來稽首奉國朝政皆悉委焉”[1]卷27。可以說,天智天皇(時以皇太子身份主政)繼承齊明天皇做法,大力支持百濟復(fù)國行動。
關(guān)于公元661年十二月條記事。此條記事,已然發(fā)生在后來的天智天皇以皇太子身份稱制期間。顯然,該條記事是高句麗向倭通報的戰(zhàn)況。時年秋八月,蘇定方率領(lǐng)大軍渡過浿江,奪取馬邑山,進而包圍高句麗國都平壤城,然而天寒地凍,久攻不下。高句麗使臣到達日本的十二月,蘇定方尚未撤軍,其于次年春正月退兵。由此可見,高句麗向倭送出的是即時戰(zhàn)報,其用意大概是因為了解倭欲出兵助百濟復(fù)國的意圖,怕倭擔(dān)心高句麗滅亡在即,從而不敢出兵,故將戰(zhàn)況呈報給倭,以此堅定倭國出兵的信心。此時的高句麗極其希望百濟復(fù)國勢力以及背后的倭能夠進攻唐軍,從而緩解自身壓力。
關(guān)于公元661年記事接前條記事。似乎表明在高句麗一部潰敗時,倭駐扎在百濟境內(nèi)的軍隊,曾予以救援。如此,也可看出此時高句麗與倭的緊密關(guān)系。662年的春正月正是蘇定方久攻平攘不下被迫撤軍的月份,當月高句麗使者到達日本,表明這些使者是在戰(zhàn)況最激烈的形勢下派出的,當時高句麗已有難以為繼感覺,因而急速求救倭國。此條記事還表明,天智天皇此時加大了對百濟復(fù)國勢力的支持,倭軍一部已被派往“留城”, 此“留城”也即《舊唐書》中的周留城,為百濟復(fù)國勢力中心。
關(guān)于公元663年春二月條記事。662年,蘇定方久平壤城不下后,率大軍撤退,朝鮮半島境內(nèi)的唐軍只剩下劉仁軌和劉仁愿二部,百濟復(fù)國勢力乘機叛亂,劉仁軌和劉仁愿合兵一處,暫作休整。此時,對于統(tǒng)帥劉仁軌而言,其軍深處原百濟腹地,孤懸海外,面臨戰(zhàn)和退的兩難選擇,唐高宗指示其“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鎮(zhèn),宜且停彼;若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盵5]卷84,2797當時唐軍將士久戰(zhàn)生疲,皆欲西歸。劉仁軌則力排眾議,決定堅守百濟故地,等待戰(zhàn)場轉(zhuǎn)機。龍朔二年(662)七月唐軍“大破福信余眾于熊津之東,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獲甚眾?!盵6]卷199,5330。戰(zhàn)場形勢朝著有利于唐軍方向的發(fā)展,劉仁軌隨即將戰(zhàn)場形勢報告給唐高宗,請求增派軍隊擴大戰(zhàn)果。此后,唐高宗派“左威衛(wèi)將軍孫仁師統(tǒng)眾浮海赴熊津,以益仁愿之眾”[6]卷199,5331。在這樣的背景下,百濟復(fù)國勢力再次向倭求救,天智天皇于是派兵27000人,乘戰(zhàn)船赴朝鮮半島助戰(zhàn),于此同時,派人將出兵信息傳遞給高句麗。此舉顯然是想和高句麗形成掎角之勢,分散唐軍兵力。此時,百濟復(fù)國軍內(nèi)部,扶余璋依靠倭軍支持,斬殺了此前百濟復(fù)國軍的實際領(lǐng)導(dǎo)者福信,新羅偵知百濟復(fù)國軍內(nèi)訌后,隨即出兵包圍周留城。扶余豐殺福信后“遣使往高麗及倭國請兵以拒官軍。孫仁師中路迎擊,破之。遂與仁愿之眾相合,兵勢大振。于是仁師、仁愿及新羅王金法敏帥陸軍進,劉仁軌及別帥杜爽、扶余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以會陸軍,同趨周留城。仁軌遇扶余豐之眾于白江之口,四戰(zhàn)皆捷。焚其舟四百艘,賊眾大潰,扶余豐脫身而走?!盵6]卷199,5331此后不久,百濟故地被一一平定,在唐軍支持下,新羅和百濟會盟,唐王朝建立羈縻統(tǒng)治。滅百濟之戰(zhàn),在唐軍看來屬于不得已而為之,是為滅亡高句麗掃清障礙,對倭軍的作戰(zhàn)也是如此。倭軍白江戰(zhàn)敗后迅速退出朝鮮半島,由于擔(dān)心唐軍乘勢進攻其本土,加強了軍事布防,修建了眾多防御性質(zhì)的城柵。百濟平定后不久,劉仁軌被調(diào)回國內(nèi),劉仁愿接替劉仁軌為統(tǒng)帥,劉仁愿此時派使者赴日,應(yīng)有向倭表明唐王朝滅亡高句麗的決心,以及打消其唐軍將進攻日本本土的疑慮。
關(guān)于公元666年條記事。蓋蘇文死后,高句麗國內(nèi)已漸有亂象,此時其外部依靠僅剩倭一家,因而有意加強同倭的聯(lián)系,故有一年兩次派使赴日之舉。從時間點上看,666年,蓋蘇文長子泉男生已代父為莫離支,該年春正月的赴日使者很可能還是泉男生派出的。當年三四月份,泉男生遭受其弟泉男建逼迫,走據(jù)國內(nèi)城,派其子泉獻誠赴唐求哀,該年六月唐高宗接應(yīng),此后泉男生脫身入唐。[2]卷22,269當年八月泉男建被任命為“莫離支、兼知內(nèi)外兵馬事”[2]卷22,269。因而該年十月赴日使者,應(yīng)是由以泉男建為首的高句麗新的當國者所派,除了一般性的外交示好外,此次赴日還有向倭國說明國內(nèi)情況變化的成分。
關(guān)于公元668年條記事。此次高句麗派使赴日的時機在其滅亡前夕,其時,李勣率領(lǐng)大軍自遼東而出,突破諸道防線,直逼平壤。高句麗的此次派使赴日,應(yīng)有向倭緊急求援的意味。從以后的結(jié)果看,此次出使應(yīng)是無果而終。當年十一月,李勣“拔平壤城,虜高藏、男建等。十二月,至京師,獻俘于含元宮。
四、結(jié)語
唐麗戰(zhàn)爭期間,倭經(jīng)歷了孝德天皇、齊明天皇、天智天皇三個時期,總體上高句麗與倭因唐麗戰(zhàn)爭而加強了交往,雙方各有所圖,就高句麗而言,結(jié)好倭是為了實現(xiàn)連橫之勢,在戰(zhàn)略上抗衡唐朝。于倭而言,加強與高句麗互通聲息,有助于實現(xiàn)其自身的以朝鮮半島為基點的“天下秩序”。唐麗戰(zhàn)爭期間,唐與新羅因打擊高句麗而形成聯(lián)盟,高句麗與百濟則因共侵新羅成為盟友,百濟則一直與倭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倭也一直在背后支持百濟攻打新羅,這樣事實上形成了麗、濟、倭隱性同盟。百濟滅亡前后,高句麗與倭有了實質(zhì)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雙方甚至一度協(xié)同軍事,共謀百濟復(fù)國事宜。在經(jīng)歷了白江之戰(zhàn)的失敗后,倭軍退出朝鮮半島,力保本土不失。高句麗此后雖進一步向倭示好,但倭已無力也無心對抗唐朝,失去了百濟、倭支援的高句麗,此后又因統(tǒng)治集團內(nèi)訌,最終被唐王朝攻滅。
[參 考 文 獻]
[1]舍人親王,等.日本書紀[M].吉川弘文館,1981.
[2]金富軾著.三國史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司馬光著.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新唐書·百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舊唐書·劉仁軌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舊唐書·百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舊唐書·高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責(zé)任編輯熊偉]
收稿日期:2014-10-06;修回日期:2014-12-16
作者簡介:祝立業(yè),男,吉林白山人,吉林省社會科學(xué)院《東北史地》雜志社副研究員,長春師范大學(xué)中國史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東北史。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5)02-0095-04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guryeo and Japan during
the War Period of Tang Dynasty and Goguryeo
ZHU Li-ye
(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chun 130033,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war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Goguryeo,Goguryeo and Japan try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ties which was thought beneficial on both sides. Because to Goguryeo,this way it can balanced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ang; To Japan, it can expand Japanese business trade land and set up the Korean Peninsula as the military basis.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oguryeo and Japa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Goguryeo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books.
Key words:the War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Goguryeo; Goguryeo;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