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星馳 陸威
網絡時代新聞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
□ 李星馳 陸威
非智力因素是考察一名新聞工作者的重要指標。本文主要從動機、意志、情緒情感、敏感等幾個方面,考察新聞工作者在互聯網時代應該具備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動機;意志;情緒情感;新聞敏感
在評價一位新聞工作者時,我們通常會考慮采訪技巧、理論修養(yǎng)、寫作水平、編輯技術等因素,這些可稱為新聞工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專業(yè)素養(yǎng)可歸為個人的智力因素,即人們在認知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記憶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等等。智力因素可通過后天培養(yǎng)形成。①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要考察新聞工作者的個人能力,僅衡量智力因素有失偏頗,人的心理活動還包括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泛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具體而言,可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②全面衡量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必須要考察其非智力因素。
傳統(tǒng)媒體時代,非智力因素是塑造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的重要條件。在互聯網時代,新聞工作的外部壞境發(fā)生重大變化,對新聞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將從動機、意志、情緒情感、敏感等幾方面,分析互聯網時代下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的非智力因素。
古語云:“人無志不立。”“志”是志向、理想,沒有志向就難有作為。在心理學中,“志”就是動機,是機體喚起的特定需要或愿望,并指導其行為指向某個目標活動。③動機決定新聞工作者采取的行為:若以追求事實、真理為動機,其新聞報道便可打動讀者、贏得尊敬;若以金錢、名譽為目的,其行為或許會違背新聞職業(yè)操守,甚至觸犯法律法規(guī)?;ヂ摼W時代,新聞工作者必須從思想上筑牢防火墻,抵制各類誘惑,防止不良動機的侵蝕。
(一)不可利用網絡牟取不當利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比缃駞s有一些新聞工作者為獲取名利,不惜制造謊言、傳播謠言、歪曲事實。2013年以來,“秦火火”“立二拆四”以及周祿寶等網絡“大V”相繼遭到法律嚴懲。他們通過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大量制造并傳播謠言,以此樹立意見領袖地位、實施詐騙以牟取經濟利益。這些網絡“大V”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新聞工作者,但其所作所為卻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敲響警鐘。
利用網絡新聞牟利的“集體化”更為可怕。2014年,上海警方查處了21世紀網涉嫌嚴重經濟犯罪案件,涉案者包括該網站主編、總裁等人,涉案金額高達上億元。這是典型的“新聞尋租”事件,涉案媒體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采取“有償沉默”“有償不問”等手段向各家企業(yè)索取所謂“廣告費”。這類行為給新聞業(yè)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估量。因此,樹立廣大新聞工作者正確的職業(yè)動機尤為重要。
(二)不能陷入“唯點擊率”的泥沼
改革開放后,新聞媒體也逐漸步入市場化的浪潮中,“訂閱率”“收視率”一度成為報紙和電視所追求的重要指標?;ヂ摼W時代,媒體市場更大,競爭也更加激烈,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已達到6.32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說:“隨著信息的發(fā)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薄包c擊率”便是衡量網絡媒體優(yōu)劣最直接的指標,“點擊率”背后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是媒體虎視眈眈的目標。
參考“點擊率”指標,媒體不斷改進新聞業(yè)務工作,創(chuàng)新經營管理,對媒體而言是好事。但若一味追求“點擊率”,可能會使媒體陷入泥沼。有些媒體使用“聳人聽聞”的大標題吸引讀者;有的媒體偏重新聞的趣味性,忽視傳播信息、輿論引導的功能;更有媒體以“星”“腥”“性”吸引受眾。嚴重的是,有的新聞媒體不惜以假新聞來獲得點擊率。比如,2013年3月,中國新聞網刊發(fā)了一則《深圳90后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感動路人》的新聞,經瘋狂轉載后被證明,該新聞的確是某商業(yè)展的炒作。可見,假新聞出現的原因就是為了博取“點擊率”,而“點擊率”身后是巨大的經濟利益。
無論是個人牟利或是媒體追求“點擊率”,其根源都是新聞工作者不能樹立起正確的職業(yè)動機?;ヂ摼W時代新聞的“把關者”不僅是媒體,也是個人,在新聞實踐中要求新聞工作者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質就是讓新聞工作者形成為人民服務、追求事實的職業(yè)動機,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念,自覺抵制金錢、名譽的誘惑。
心理學中,情緒和情感,是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具有特殊的主觀體驗、顯著的身體、生理變化和外部表情行為。情緒和情感對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活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激發(fā)新聞工作者智力活動的催化劑。但凡事有利有弊,新聞工作者必須學會掌握情緒情感的“度”,否則會給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胡泳在《眾聲喧嘩》中指出,互聯網時代是公域與私域相交融的時代。④網絡私域性是由互聯網的匿名性、空間的隔絕性等特點形成。網絡私域性使得網絡中的個人仿佛置身于黑暗的角落,無人可識別其身份或約束其行為,因此,他們往往會流露出真情實感,表現出與其社會角色不同的行為舉止。當正常渠道無法滿足其表達意愿時,網絡就成為最佳的意見表達、情感宣泄的場所。無論是狂喜、悲傷、諷刺挖苦,甚至侮辱謾罵,都是個人在網絡中可能表現的真實情感。
但是,網絡也具有公域性。這是指網絡是公共意見交流的場所,個人的言行及情感表達都完全會暴露在網絡空間中,處在眾目睽睽之下。網絡的實名認證也使得個人身份逐漸暴露在互聯網中。個人的言行不再局限于自我情感的宣泄,更是與網民的交流互動。并且其線上的行為將會更多地影響其現實社會角色的扮演。因此,網絡中的個人并非完全隱匿在角落,而是存在于網絡公域空間中,是被千萬雙眼睛注視的“公眾人物”。
一方面是肆無忌憚的情感表達,一方面是網絡言行的公共性增強。當下,越來越多的媒體人廣泛地使用社交媒體,這一矛盾必須引起注意。2014年7月底,在網絡上發(fā)生了兩位網絡“大V”約架事件。實名認證微博名為“趙震JAMES”,其真實身份為《足球》報記者,與網名為“辣筆小球”,其真實身份為《經濟觀察報》記者,由于在世界杯期間對比賽比分預測及相關報道產生分歧,兩人在微博上公開約架,相約到濟南“決戰(zhàn)”。該罵戰(zhàn)引起眾多網友圍觀,濟南公安通過微博警告兩位記者的言行,并進行調解,最后和解收場。兩位記者約架的做法,便是在亦公亦私的網絡空間中沒有合理調控自己的情緒。類似行為不僅損害了個人形象,對其所在媒體或整個新聞行業(yè)也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新聞工作者應注意在網絡中的一言一行,培養(yǎng)自控力、加強自我約束,更需學會控制情緒,避免過激行為。
胡泳指出,中國現階段的網絡互動中,缺少完善的規(guī)則規(guī)范。由于網民整體素質偏低,網絡互動中對抗與辱罵的現象遠遠多于傾聽和溝通。⑤作為專業(yè)的新聞工作者,應當在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中充當先鋒角色,率先垂范、控制情緒、規(guī)范言行、嚴于律己。
意志是指決定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心理狀態(tài),常以語言或行動表現出來?!缎睦韺W大辭典》中寫道:“意志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調節(jié)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痹谛侣剬嵺`中,意志對新聞工作者的智力活動具有強化作用。意志的作用貫穿新聞活動始終:連續(xù)跟蹤報道某一事件需要意志和耐心;遭到惡意攻擊誹謗更需意志來抵抗??偠灾浾咚媾R的困難并非都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在互聯網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時刻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意志品質。
互聯網以其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沖擊著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ヂ摼W的普及在社會上營造了一種“快餐”文化。在網絡營造的快節(jié)奏中,一些記者反其道而行之,放慢步伐,用意志和耐心打磨出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例如,《深圳晚報》的兩名記者,通過長達6年的跟蹤拍照,制作了獨立紀錄片《鳳凰路》,在網絡上播出的第一天,點擊量就高達147萬,創(chuàng)造了中國網絡紀錄片點擊量之最。雖然紀錄片并非嚴格意義的新聞作品,但必須佩服兩位記者的意志、耐心和毅力。
Web2.0時代是自媒體的時代,個人可以在互聯網中獲取空前的影響力,這也意味著,網絡中的一言一行都被成千上萬雙眼睛在注視著。羅昌平實名舉報劉鐵男,一位普通記者實名舉報一位副部級官員,這本身就要承受巨大的壓力,而通過互聯網進行實名舉報,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此事引起的網絡輿論猜測不斷——究竟是一次網絡反腐,還是為博出名的炒作。事實證明,羅昌平以堅定的正義感扳倒了一位貪腐官員。試想,若是記者沒有足夠的意志和抗壓能力,如何承受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雙重壓力?
新聞寫作的基礎是新聞采訪,而好的新聞采訪要依靠記者的新聞敏感,新聞不會自己跑到記者部、編輯部來,而是需要新聞工作者憑借敏銳的嗅覺去發(fā)現、發(fā)掘。新聞敏感是考察新聞工作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指標。
新聞敏感,是記者迅速判斷事實價值的本領和善于選擇事實的本領。新聞敏感的具體要求包括許多方面:政治敏感度、判斷受眾需求和社會熱點的能力以及對現象和本質、一般和典型的敏銳辨別能力和預見事物發(fā)展趨勢的能力等等。新媒體時代,媒介競爭愈發(fā)激烈,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媒體從業(yè)者接觸并運用新媒體不是一道選答題,而是必答題。雖然“數字鴻溝”仍然存在,但大多數新聞從業(yè)者都能較為熟練地掌握并使用新媒體技術。在這一基礎上,新聞敏感就成為遴選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的重要因素。
(一)從互聯網中選取新聞為我所用
網絡媒體快速發(fā)展,其與傳統(tǒng)媒體的競爭愈演愈烈,但競爭中不乏相互合作與利用。傳統(tǒng)媒體更加注重借助新媒體發(fā)展自身,單憑一家媒體的采編能力已經難以滿足受眾廣泛的信息需求。因此,在報刊或電視中,可以看到許多新聞均為編輯直接從網絡上選取。那么,選取何種新聞既符合本媒體的風格特征,又能滿足受眾的需求,便可考驗一名記者或編輯的新聞敏感。
(二)從互聯網中尋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網絡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ヂ摼W擁有巨大的儲存技術和快速傳播信息的能力,每時每刻都有成千上萬條信息在網絡空間中傳播,整個互聯網就是信息的海洋。在新聞實踐中可以看到,許多重大的新聞事件往往是普通網民首先發(fā)布,傳統(tǒng)媒體迅速跟進,這已經成為當代新聞傳播的一種新的形態(tài)。比如,在雷政富、楊達才這類反腐新聞中,均是網民首先在互聯網上曝光,其后專業(yè)媒體迅速跟進。此外,網絡論壇中的帖子、微博、評論,均可能含有頗具價值的新聞線索,倒逼新聞工作者必須依憑高度的新聞敏感,對網絡中的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和甄別,敏銳地捕捉最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及時跟進采集有價值的新聞。
互聯網時代,媒介技術的發(fā)展進步前所未有地影響著媒體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狀態(tài)。媒介技術的進步只會越來越快,更新周期愈發(fā)變短。對廣大新聞工作者而言,如何從心理上應對外部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是一道艱巨的命題。如果精神上缺乏動力、缺乏干勁、缺乏激情,那么勢必被技術革新的浪潮所淘汰。新媒體時代,充分調動發(fā)揮新聞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才是創(chuàng)造新聞產品的主體。只有把人的各項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才能在新的時代占有一席之地。
注釋:
①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54-56
②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56
③莫里斯,梅斯托.心理學導論(第1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89
④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和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52
⑤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和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20-221
(作者系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