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萍
摘要:青州東關真教寺,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后經歷朝歷代不斷的修葺保護,至今完好地保留了元代真教寺的建筑格局和歷史面貌,被有關學者認定為全國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本文圍繞青州東關真教寺的歷史淵源、建寺歷史沿革、建筑規(guī)模三方面,詳細闡述了還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青州東關真教寺;歷史;建筑
“真教寺”是中國伊斯蘭教部分清真寺的別稱。中國穆斯林學者自元代以來,多用“清”“凈”“真”等詞語表征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記載:“他因正道和真教而派遣他的使者,以便他使真教勝過一切宗教?!薄八哉篮驼娼痰氖姑兴氖拐?,以便他使真教勝過一切宗教,即使以物配主的人不愿意?!笔枪矢鞯厍逭嫠旅麜r亦以“真教寺”冠之。據(jù)考,在13世紀末杭州已建有“真教寺”。14世紀40年代末吳鑒作泉州《清凈寺碑記》時,又有“真教”、“清凈”之稱,于是“清凈”、“真教”便成了元末明初伊斯蘭教的稱謂。我國見于史載或碑刻稱“真教寺”的有杭州鳳凰寺、嘉興清真寺、西安小皮院清真寺等。將“真教寺“這一名稱沿用至今的在全國更是少見,全國各地的伊斯蘭教寺院基本均被冠以“清真寺”這一名號。
青州東關真教寺則是將“真教寺”這一名稱沿襲至今的伊斯蘭教寺院,它很好地保留了元代真教寺的建筑格局和歷史面貌,是故伊斯蘭教學者們將青州真教寺稱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其他兩座分別是杭州真教寺和定州真教寺。
一、青州東關真教寺的歷史淵源
“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大文豪蘇轍詩中的“東方第一州”便是青州。青州,作為古九州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漢代建置至明代,青州府一直是山東省的省府所在。青州亦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除漢族外,擁有回、滿、蒙古、苗、土、壯等少數(shù)民族31個,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85%。在這里,眾多的回族同胞形成了多個回族聚居區(qū),其中較為集中的回族居住地位于青州東關,回族同胞們在此已繁衍生息了近800年。
青州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清真教、回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于6世紀創(chuàng)立。起先在阿拉伯半島傳播,隨后流傳至西域廣大地區(qū),居住在西域的回紇等各民族大多皈依了伊斯蘭教。據(jù)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考證,伊斯蘭教傳人中國的時間為唐永徽二年(651年)。但唐宋時期中國伊斯蘭教的傳播主要是個人行為,社會影響很小。直至元朝,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才有了根本的改變,伊斯蘭教幾乎覆蓋全中國,中國穆斯林社會形成,穆斯林的地位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漢人和南人。
最早來青州傳播宗教文化的伊斯蘭教信徒,則可以追溯到唐朝。由于青州是東西交通樞紐和半島的經濟文化中心,所以青州地區(qū)經濟繁榮,貿易發(fā)達,許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通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來到青州,廣泛開展貿易活動。最晚至唐朝就在青州設置有“青州押兩蕃使司”,專門管理蕃客事務。但因蕃客流動性大,在青州定居的并不多,直到元朝,青州東關一帶才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回族聚居地。青州在元朝是軍政重鎮(zhèn),是益都路總管府所在,屬于國家一級政區(qū)兼軍區(qū)。蒙古朝廷還在此設置藩王府,由皇族買努鎮(zhèn)守,并在此設置了眾多的軍政重要機關,因而眾多的穆斯林官員及其眷屬陸續(xù)在青州定居,還有一部分是軍隊屯田于青州,回回兵隨地入社,在青州定居并繁衍下來。
回族聚集青州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在回族居住集中之地也隨之建有宗教寺院,成為回族群眾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今青州市現(xiàn)存的清真寺共有6處:東關真教寺、城里清真寺、云河清真寺、草廟清真寺、坡子清真寺和上黃峪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年代最早的當屬東關真教寺。
二、青州東關真教寺的歷史沿革
青州東關真教寺,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肚嘀菡娼趟陆ㄋ卤酚涊d曰:“青州府東南隅有古剎清真回回禮拜寺,自大元大德六年元相伯顏后裔所立?!睘樵┫嗖伜笠崴ā1兴浴安仭睘樵剃柾?、中書平章賽典赤贍思丁之孫,納速剌丁之子,原名阿不別克兒。因元世祖賜以“伯顏”平章稱號,故名。他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292~1307年)出任中書平章政事。而真教寺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正是伯顏出任中書平章期間。 “伯顏后裔”即今青州回族中的趙姓。
真教寺二門山墻上嵌有四方石碑,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東關真教寺創(chuàng)建及歷代修葺的一些情況。
此碑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刻制,時任掌教趙璜查所立,現(xiàn)位于二門內北山墻上。碑文如下:
青州府東南隅有古剎清真回回禮拜寺,自大元大德六年元相伯顏后裔所立。自大明洪武定鼎,荒廢逃散止存不過三五家。承理有明成化丙戌科進士劉瓚,官至陜西按察司副使分守漢中兵備道重建。又有明正德辛未科進士楊應奎,官至河南南陽知府重建。東門內迤南禮拜寺,系明寧陽王(朱)載所立,有明乙丑科進士馬之驥,官至國子監(jiān)司業(yè)重建。
本教內外兩寺并無神像,正供當今皇帝萬歲龍牌一座,兩寺俱系宦建。聞之上臺官府,于明崇禎九年歲次丙子,益都縣知縣張公文珽修入志書。兩寺根源,修建始末,立石垂世,永久于后。
大清康熙拾貳年歲次癸丑,益都縣知縣陳公諱食花復入志書??滴踟ト隁q次甲子,掌教趙璜率眾捐資重建內外兩寺,此記。
查舊跡立石
(三)《新建真教寺二門記》
此碑為清雍正九年(1731年)張永盛所立,羅斌撰書。碑高60厘米,長135厘米,厚10厘米,全文約280字,小楷書寫,字跡秀麗工整,極具書法價值。全文如下:
新建真教寺二門記
青郡真教寺,建設于隋之開皇。沿及前明,殿宇荒廢。侍御廷璧劉公,乃鼎新于成化丁未;從子緒增修于弘治壬子。嘉靖辛卯,侍御長公汝繼同沙思仁等大為創(chuàng)建,遂極弘廠之觀。
至我國朝,生齒日繁,寺內公務幾不能容。余首倡修葺,鳩集同人,起建后閣,恢闊大殿,雖非一手一足之烈,而晝夜經畫不敢諉為異人任焉?;浕页耍緞⑿帐逃V系也。因高祖邑庫生諱讓,嗣岳公浚,贅張氏,而繼志述事則未嘗一刻忘也。
故后閣大殿落成已久,尚無二門以蔽內外。吾年逾古稀,睹寺內規(guī)模,然猶缺而未備,思欲獨肩其事,以成茲功。遂鳩工庀材,不日事竣,非日伐善施勞也。敘其始末,無非誘盛后昆,勿替先烈,勿忘先志云爾,是為記。
時雍正九年二月下浣
七十四歲老人張永盛立石
后學羅斌書于存孝鐫字
(三)《重修真教寺二門記》
重修真教寺二門記
青郡之有真教寺,由來舊也。規(guī)模屢易,體式日新,創(chuàng)建增修,成有碑碣以志始末。惟有二門于雍正九年,鄉(xiāng)老張永盛,號貴卿者,捐資重修,年久削落,漸遠傾圮,且舊制僅一間,視新建之殿宇門庭,殊覺恢宏之與狹隘,迥乎其不倫也。于是闔寺同教公議重修,各捐囊資,以成盛舉。鳩工庀材擴為三間,高其闊宏,煥其扉宇,使隘者廣之,樸者華之,庶幾與前門后殿,左右兩廂,不至過為低昂也。工竣刻石以垂不朽,俾后之覽者,亦悉其始末云爾。
乾隆二十三年歲次戊寅六月上浣之吉
青郡闔教公立
時文光刻石
(四)《真教寺重修后樓碑記》
真教寺重修后樓碑記
竊以后樓之重建也,接云漢以高聳,對城廓而并峙。凡仰瞻是樓者,莫不指為偉峻也,而不知委曲經營其由來者,漸也。眾社積蓄,業(yè)已有素,丁君亮齋復捐資以助之,阿洪張履亭、復亭遠以募之,并城關等處捐錢有差。鄉(xiāng)老王志亮口口督修,庶巍峨之象由此可見睹矣。乃限于力,而工旋輟,是又在共事者之急回也。王君振亭、張君鑒遠、張君麟、脫君口口等,連夜籌劃,計全終始日,勸丁亮齋又捐金若干數(shù),兼資以趙君克禮、張君鑒遠等,敷來濟寧州諸公之項,及時黽勉,克日計工,而后樓乃從茲起焉。噫,數(shù)十年之間,閱多少委折而成功始奏,先后諸君子拮據(jù)艱難,誠有不可泯滅者,工竣謹摭其是而次第之,夫豈溢美云爾哉。
邑增生教下丁榮桂拜撰郡廩生張汝翼 書丹
登州鎮(zhèn)總兵武
捐銀貳拾兩
青州府候補道李
捐銀貳拾兩
海防分府琦
捐銀拾伍兩
署益都知縣諸
捐銀拾兩
壽樂營都司
捐銀拾兩
首事(三十六人名略)立
道光二十有八年戊申揚月上浣
谷旦
據(jù)上述碑刻記載:明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進士官至陜西按察司副使、分守漢中兵備道劉瓚重修;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劉贊又重修;明弘治五年(1492年)劉贊之子劉緒增修;明正德元年(1506年)辛未科進士、官至河南南陽知府楊應奎重修并題寫匾額“乾元資始”;明嘉靖十年(1531年)劉汝繼、沙思仁大修;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掌教趙璜率眾增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鄉(xiāng)老張永盛等修后殿樓閣并建二門(儀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修寺大門及影壁;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儀門擴為三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立“百字贊”碑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大殿后間被焚,由鄉(xiāng)老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望月樓。
三、青州東關真教寺的建筑規(guī)模
青州東關真教寺自創(chuàng)建至今,不斷在戰(zhàn)火和風雨中焚毀或塌損,同時也經歷朝歷代的修葺和擴建,至今已建成前后三進跨院,左右兩個別院,總占地面積約為八千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三千平方米,是一座融合了中國和阿拉伯特色的宮殿式建筑群,建筑規(guī)模宏偉壯觀,建筑工藝精湛,融匯了中外建筑風格的精華,既有中國宮殿式建筑的特色,又帶有明顯的阿拉伯式的建筑風格。整個建筑群按照伊斯蘭建筑風格坐西朝東,朝向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的方向,由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貫穿大門、二門、禮拜殿、望月樓等主體建筑,左右兩側的別院亦對稱相望。整體風格為中國北方傳統(tǒng)的三進式四合院建筑,每一進院獨立成區(qū)域,有主有次,有高有低,次序井然,都具有自己獨具的功能和藝術特色,院落循序漸進,建筑物井然有序,整個寺院顯得莊嚴肅穆又突出了寺院豐富的文化內涵。
大門
大門建造于明朝,為單檐歇山式,采用了伊斯蘭教建筑多采用的磚石結構,門洞拱券式,門面通寬30余米,門樓高超過十六米,蔚為壯觀。外部完全仿制木結構,檐下斗拱、垂珠、掛磚,均為磚雕。磚雕古樸精美,鏤刻技藝高超,居山東清真寺之首。按照伊斯蘭教教義的規(guī)定,清真寺在裝飾畫面上不采用人物或動物,一般只用經文和花卉圖案。因此大門門樓上嵌有磚雕龍鳳等吉祥物,形體均為花卉圖案,其磚雕的花紋圖案素有“似獸非獸,遠看是壽,近看是花”之說。正面門額石刻“真教寺”三個大字,大藍貼金,具有典型的伊斯蘭教特色。大門背面橫額上嵌有雍正年間用阿拉伯文書法鐫刻的磚雕匾額“所有清真寺是真主的天房”,一筆書成。現(xiàn)存的大門樓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
二門
二門,又稱儀門。為單檐硬山式建筑,檐下施斗拱,磚雕伊斯蘭教經文及圖案,花紋精美,工藝精湛。為清朝重修。儀門面闊三間,每間門額懸掛藍貼金牌匾,正中是“開天正教”,為明成化年間進士劉瓚題寫。右邊是“默德真?zhèn)鳌?,為乾隆十三年?748年)登州總兵提督馬建紀題寫,左邊是“瞻天仰圣”,為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掌教趙璜等所立。二門內門匾額題有“敬一歸真”四個大字,為益都汛官林占洪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題。可惜所有匾額均在“文革”中被毀,現(xiàn)有匾額為1984年重修真教寺時據(jù)記載重新復制。
禮拜殿
禮拜殿是全寺最主體的建筑,為三券殿式樣,由單檐歇山式前殿、中殿和重檐歇山式望月樓構成。三者以“勾連搭”式連接,加大縱深。殿堂飛檐斗拱,節(jié)奏錯落,富有韻律變化。殿頂是由前殿中殿兩個歇山頂與后閣樓連接而成,起伏有度,氣勢宏偉。望月樓正脊高大,屋脊施吻獸,挑角垂風鈴。望月樓是穆斯林齋月登高望月的地方,穆斯林封齋和出齋都以在此望見新月為準。
禮拜殿面積600多平方米,殿內樸素典雅、莊嚴肅穆,能同時容納七八百人進行禮拜。整座大殿坐落在1米多高的臺基之上,由36根圓柱環(huán)繞抱廈。大殿平面呈漢字的“主”字,契合“禮拜殿是主的天房”的說法,同時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相互融合。據(jù)記載,大殿內原擺放有木制皇帝萬歲龍牌一座,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龍牌被移出。
《百字贊》碑亭
位于二門與禮拜殿之間,既是碑又似亭,為磚刻,青磚到頂,歇山翹檐,斗拱垂珠,琉璃瓦覆頂,古樸典雅。碑亭西側鐫有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百字贊》,東側刻《圣諭》,兩邊鑲有篆書對聯(lián)“認主獨一,教義清真”。此碑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青州回族趙氏先人從南京凈覺寺抄回并建碑亭,由舉人張云會所書?!拔母铩敝性粴?,今所見為1985年重建。
主建筑兩側配有完整對稱的配列建筑:南配殿和北配殿包括南北講堂、南北學堂,敬義堂,沐浴室和女寺等小型建筑。南北講堂位于大殿前二門內月臺兩側,是開學阿訇給大學班海里凡講經的地方,為單檐硬山前廊式結構,梁枋和榫頭繪有阿拉伯文圖案,古樸典雅。在大門二門之間甬道兩側有南北講堂,亦是單檐硬山前廊式結構,且各自成院落,是兒童念經的教室。
敬義堂,位于大門里北角門內北學堂東,自成院落。據(jù)王根立鄉(xiāng)老所記,光緒戊戌年由眾鄉(xiāng)老公議起建,青州知府李芳柳題額。是鄉(xiāng)老議事、管賬人收寺院地租的地方。室內方桌太師椅、條山幾,陳設豪華,原有眾多名人字畫。
沐浴室,亦稱水房,位于禮拜殿西南角,是清真寺必不可少的配備,因穆斯林在做禮拜前要凈身。
女寺,原為真教寺沐浴室,2000年,寺管會為方便婦女禮拜改建而成。女寺現(xiàn)有平房三間,平日有二三十名女穆斯林在寺內做禮拜。位于大門內南側。女寺除了對穆斯林婦女進行教義教規(guī)的宣傳外,還會組織開展社會公益活動。
真教寺歷來是山東省東部伊斯蘭教的活動中心。譯著過伊斯蘭教經典著作的著名大阿訇王靜齋曾在此掌教;原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副會長馬松亭曾在此講經;1988年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楊靜仁至青州視察民族宗教工作時,專程到東關真教寺并題寫了“民族平等”四個大字。1989年7月,岡比亞副總統(tǒng)柯立法·桑巴率岡比亞人民進步黨代表團到真教寺參觀。青州東關真教寺于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教寺院內曾遍植古柏、丁香、黃楊、青桐、銀杏、臘梅等古樹名木和奇花異草,可惜大多毀于十年浩劫。如今的真教寺新植柏樹數(shù)株,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綠樹之間,古樸典雅,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