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孫若桐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研究最近幾年逐漸成為社會的研究熱點,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側重點對大學生弱勢群體進行研究。最初人們曾一度質疑,認為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精英團隊,大學作為高等學府不應該存在弱勢群體。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將大學生弱勢群體就等同于貧困學生團體,直到最近幾年人們才認識到之前有關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偏差,首先高校大學生弱勢群體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高校的連年擴招,這一群體的數(shù)量正在逐年上升。
高校大學生弱勢群體引申于社會弱勢群體,有關其概念的界定在學術界存在著很大差異,學者們分別從經(jīng)濟狀況、社會地位、資源占有、自身發(fā)展能力、綜合考慮等角度對大學生弱勢群體進行了概念界定。因為源于不同的側重點,導致概念內容不盡相同,但是其共同點都體現(xiàn)出了大學生在某一方面處于“弱勢”。綜合起來可以將大學生弱勢群體分為經(jīng)濟弱勢群體、心理弱勢群體、學習弱勢群體、人際交往弱勢群體、生理弱勢群體五種弱勢群體,多數(shù)情況下,這五種類型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兼容的。在大學校園中,經(jīng)濟弱勢群體最為普遍、特征最為顯著,心理弱勢群體影響最為嚴重。
大學生弱勢群體處于弱勢的原因除了包括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高校教育等客觀因素外,也包括學生主觀因素在內。這些弱勢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認知障礙、情感障礙、心理障礙、交往障礙、意志力薄弱等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鄙鼘τ诿總€人而言只有一次,是最寶貴的。大學生一生要經(jīng)歷無數(shù)個生命成長過程,而教育的關鍵在于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生命成長為本,大學生生命關愛教育是教育對人的終極價值。
近年來大學生生命異化、自殺、他殺事件頻頻發(fā)生,大學生缺乏對生命的科學理性理解,缺乏理想信念;過分強調自我,忽視他人;過分追求物質文化,精神追求錯位,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存在著迷茫和困惑等等特點。另外現(xiàn)有的大學教育缺乏合理的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指導,缺乏對學生生命的人文關懷,缺乏對大學生生命價值和人生態(tài)度的引領,很難實現(xiàn)全面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同時,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很多大學生從小便缺乏良好到位的家庭教育,致使其情感脆弱、性格敏感多疑,最終導致其異化生命、踐踏生命。因此,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進行大學生的生命關愛教育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加強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生命關愛教育,既是關系大學生個人全面發(fā)展,也是關系學校和社會協(xié)調穩(wěn)定的重要問題。
作者認為在加強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生命關愛教育上應該做到:
在經(jīng)濟上,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獎、助、貸、補”等資助措施,完善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健全助學貸款制度、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等,為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提供長效的資助機制。同時,應該發(fā)現(xiàn)大學生弱勢群體中很大一部分學生本身對待事情積極性不高,缺乏主觀能動性。例如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不能只等著國家和高校的各種補助、救助,應該努力鍛煉生存的本領,尋找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出路。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在給予他們經(jīng)濟救助的同時,應該給予他們更多鍛煉的平臺,真正做到“援助+互助+自主”相結合。
在心理救助上,很多高校已經(jīng)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心理干預、咨詢服務體系,對診斷、矯正大學生心理行為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除此之外,應該針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問題構建新的教育機制,首先將多學科教育進行融合——將心理教育、生命教育、死亡教育隱形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其次要結合一切教育力量——朋輩、老師、心理專家、家庭,尤其是家庭教育,現(xiàn)有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想著怎么保護、保全自己的孩子,這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教育他們怎樣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得起生命的打擊,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重點培養(yǎng)他們怎么樣生活,而不是教他們逃避生活,逃避死亡。
教育的方式、環(huán)境能夠影響學生一生的價值取向和愛的方式,現(xiàn)行的教育過多的關注知識、技術、技能等實用性的東西,忽略了對學生的精神、道德、信仰、人格等方面的關愛和呵護,最終造成了學生人格和生命的異化。另外大學生弱勢群體思想上普遍特別的敏感,容易產(chǎn)生多種情感誤區(qū)、情感障礙,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多給予其情感支持和人文關懷。
開展多種校園活動,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忙起來,人最不能夠忍受的就是無聊和空閑,一旦這樣他們就會無所事事、無所用心,就會對自己的生活失去熱愛,對自己的生命沒有激情、沒有沖動,在精神深處就會出現(xiàn)憂傷、絕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標,找不準自己的位置,進而出現(xiàn)生命異化,最終走向墮落。
蘇格拉底認為“思本身即是最高之生命”只有不斷的對自己的人生和生命進行反思,才能給生命帶來真正的意義,才能幫助生命追求最有價值的東西。從動物心理的演化過程可以看到人與動物的腦部區(qū)別在于人有思維和意識,人能夠不斷的對自己追求的生活和生命進行反思,而動物只能關注自己的身體。
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不斷加深認識,加大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關注,加強理想信念和責任感教育,使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不要總是輕視生命,一旦想不開就結束自己的生命。
總之,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問題,必須依靠堅持不懈的研究和實踐,多方面深層次的分析思考,做到因型施教,努力形成個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有效教育鏈條,從經(jīng)濟、心理、文化、技能等方面入手,齊抓共管,努力在應對高校弱勢群體的問題上取得良好效果,促進高校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1]劉強,劉曉紅.大學生弱勢群體的類型及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析[J].教育文化,2013(12)
[2]王彥春,梅莉.大學生弱勢群體生命關愛教育體系構建[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
[3]王瑛.基于生命關懷的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J].職業(yè)教育,2013(12)
[4]金武州.高校大學生弱勢群體邊緣化分析及對策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