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嫡
2015年一直被外界預期為“一帶一路”的實施之年,博鰲亞洲論壇的召開正是一個展示中國想法的最好窗口。本次論壇的主題“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也十分契合“一帶一路”的內涵。
3月28日,就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演講后不久,集萬千關注于一身的“一帶一路”框架性文件亮相。國家發(fā)改委、外交部等聯合發(fā)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勾勒出“一帶一路”的路線圖。
通過對該文件發(fā)布后兩日內的輿情傳播情況進行監(jiān)測可見,截至3月30日,本次政策發(fā)布的相關輿情仍處于上升期,新聞報道量在觀測期間已超過10000篇。
從28日以來的報道內容來看,受到博鰲亞洲論壇的影響,各大媒體和相關領域專家對該文件所涉及的政策分析、解讀類文章數量飆升。對文件發(fā)布本身的意義進行宏觀評論的文章數量反而不多,并且隨時間推進出現減少趨勢。
此外,各證券公司針對相關文件可能造成的股市影響而發(fā)布的預測類文章數量也出現明顯上漲。
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有一段話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有評論就此認為,“一帶一路”構想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令人欽佩,它不僅可以增加亞洲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還同時加強了城鎮(zhèn)化方面的國際合作,這又孕育著更多機會。
也有媒體指出,“一帶一路”頂層設計展示了中國領導人重建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但這個戰(zhàn)略規(guī)劃對各國的國情也是一種挑戰(zhàn),實現起來難度不小。
在最終版規(guī)劃中,“一帶一路”重點圈定了18個省份,這份名單也成為關注重點。除了相關18個省的各自解讀定位之外,江蘇和山東落選成為話題。但傳統媒體對此評論較少,多是在標題中提及“江蘇未列入其中”。而相關評論多出現于微博、微信中,一些江蘇學者表達了惋惜。
有評論對各地的一帶一路定位表示擔憂,“很多省份在忙著爭搶歷史上誰是絲綢之路的真正起點,有的叫絲綢之路的新起點,有的叫絲綢之路黃金段,有的叫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評論認為,在全球化、互聯網經濟時代,關鍵不是叫什么,而是要有內容、有突破,也就是說,要找準自身在“一帶一路”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從而發(fā)展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