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明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019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是指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而發(fā)生的一系列后遺癥,包括纖維組織增生,盆腔內器官及周圍結締組織破壞、
粘連或瘢痕形成,可導致不孕、輸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等并發(fā)癥[1]。該病是育齡期婦女的常見病,具有病程較長,病勢纏綿,易反復發(fā)作,難以根治等特點。近年來,筆者跟隨導師夏陽教授應用五味消毒飲合桂枝茯苓丸加減治療濕熱蘊結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45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均為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間就診于我院婦科門診的患者,共45例。其中已婚34例,未婚有性生活史11例;年齡20~48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8年,平均病程4.1年;經(jīng)產(chǎn)婦29例,未產(chǎn)婦16例;使用宮內節(jié)育器者20例;有流產(chǎn)史者24例;有清宮史者27例;有急性盆腔炎病史者20例;合并宮頸糜爛23例;伴分泌物異常者18例。
1.2 診斷標準 (1)臨床癥狀:主癥:①下腹疼痛、墜脹;②腰骶酸痛可伴有灼熱;③白帶增多,色黃,黏膩臭穢。次癥:①疼痛常在月經(jīng)前后、勞累或性交后加重;②月經(jīng)先期,量多,色紫紅或暗紅;③口干口苦,胸悶納呆;④低熱,易感疲勞;⑤小便短赤,大便溏,或秘結。舌脈:舌暗紅或有瘀點,苔黃膩,脈弦滑。(2)婦科檢查:①子宮常呈后屈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伴有局部壓痛;②輸卵管炎癥時,附件區(qū)可觸及條索狀物或片狀增厚,并有輕壓痛;③盆腔結締組織炎癥時,子宮一側或兩側可觸及有片狀增厚、壓痛,或在盆腔一側或兩側觸到包塊,可伴有壓痛;④子宮骶韌帶增粗、質地變硬伴有觸痛。(3)B超檢查:輸卵管增粗、積水,或盆腔炎性包塊,或盆腔積液。上述癥狀中至少具備主癥2項,次癥3項,婦科檢查至少需同時具備下列2項:子宮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伴有壓痛;附件區(qū)(條索狀增粗或片狀增厚或包塊)壓痛。根據(jù)上述主要癥狀、體征,結合病史及輔助檢查即可診斷。[1-3]
以清熱解毒、行氣祛瘀為治療原則。予五味消毒飲合桂枝茯苓丸加減。方藥組成:蒲公英30g,金銀花 20g,紫花地丁 30g,敗醬草 20g,紅藤 20g,桂枝10g,茯苓 10g,桃仁 10g,赤芍 10g,牡丹皮 15g,白花蛇舌草20g,蚤休2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梅ǎ河醒装Y結塊者,加山慈菇15g、半枝蓮15g、三棱10g、莪術10g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結;帶下色黃者,加黃柏10g、茵陳10g以清熱利濕;久病損傷正氣者,加黃芪20g以扶助正氣;便溏者加白術15g、藿香15g健脾化濕。每日1劑,水煎取400mL,分早晚2次溫服。以14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忌食辛辣油膩之品,注意衛(wèi)生護理、勞逸結合、增強體質、調暢情志。
3.1 療效標準 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及《實用婦產(chǎn)科學》[4]進行綜合療效評定。治愈:下腹及腰骶疼痛、性交痛等癥狀消失,婦產(chǎn)科檢查未及異常,B超檢查正常;有效:下腹疼痛及伴隨癥狀明顯減輕,婦檢腹部壓痛減輕,子宮活動度改善,雙附件區(qū)較前柔軟,B超提示包塊減小,或盆腔積液消失;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婦檢結果同治療前,B超檢查無好轉。
3.2 治療結果 本組45例患者,治愈28例,有效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8.89%。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多由急性盆腔炎遷延不愈或患者體質較弱、病程遷延所致。臨床上西醫(yī)常用抗生素治療,但療效往往不甚理想。中醫(yī)古籍中并無此病名,根據(jù)其臨床特點,可歸屬于“婦人腹痛”、“癥瘕”、“帶下病”、“不孕”等范疇。 其病因多由經(jīng)行、產(chǎn)后調護不當,或手術損傷,正氣未復,濕熱之邪內侵,流注下焦,氣血阻滯,瘀血與濕熱內結于沖任、胞宮,瘀結不暢,不通則痛所致。治療重在清熱解毒、行氣祛瘀止痛。方中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紅藤、敗醬草、白花蛇舌草、蚤休重在清熱解毒,兼有利濕消瘀散結之功;川楝子、延胡索行氣止痛;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篇,用于治療癥積,現(xiàn)代多用于子宮肌瘤、痛經(jīng)、卵巢囊腫、盆腔炎等,主要起到活血化瘀消癥的作用,桂枝溫陽通脈,配合茯苓增強行氣利水之功,桃仁、牡丹皮、赤芍化瘀通絡、清熱涼血。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桂枝茯苓丸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對中樞性疼痛和外周性疼痛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且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具有扶正祛邪的功效。全方有機配伍,共奏清熱燥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對濕熱蘊結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樂杰,謝幸,豐有吉.婦產(chǎn)科學.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6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3 輯).1997:250
[3] 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313
[4] 張惜陰.實用婦產(chǎn)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