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
文化自覺乃當代中國建筑設計精神的路標
金磊
2015年新年伊始,在新常態(tài)下尋找精神生活的路標,幾乎成為中國所有行業(yè)關(guān)注的焦點,因為它是改革發(fā)展所必需的。建筑界如何,自2014年習總書記提出要敬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批示以來,“中國建筑怎么了”的問號已越來越多,研討也越來越激烈,問題矛頭直指中國建筑文化的自信與自強,問題癥結(jié)似乎要求人們反思,我們是否將中國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真正當回事。如果說,理論創(chuàng)新是一種文化自覺的體現(xiàn),是占領(lǐng)文化制高點的標志,那么文化自覺與自信才是中國建筑設計精神的永恒路標。
2012年中國建筑界有兩大盛事:其一,90歲高齡兩院院士吳良鏞獲中國最高等級科學技術(shù)貢獻獎,50多歲的王澍教授獲有“世界建筑界奧斯卡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筑獎,這兩樁盛事,在國內(nèi)外引來一片贊譽聲。對于辛勤工作并獻身中國建筑文化學術(shù)事業(yè)近70載的吳院士的貢獻我們無需置疑,他跟隨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精神、他對中國當下的城市與建筑的學術(shù)貢獻起到路標的作用。2014年吳院士積十年心血寫成的《中國人居史》出版,他在回味自己的研究心得時坦言是一直堅守著三個方向:其一,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向歷史學習,學習前人的智慧,把它運用到我們今天的文化創(chuàng)造中;其二,我們做的所有事都要為普通民眾考慮,為普通民眾生活的更美好而努力;其三,建筑師做的每件事都要考慮人居環(huán)境,都要為未來時代的發(fā)展謀略。曾記得2012年年末,有媒體在采訪我時問道,王澍獲普利茲克獎是不是說明中國建筑設計已很強大且能代表著中國建筑師的方向?當時我的表白是:“中國人獲此世界建筑大獎可喜可賀,它應成為中國建筑師2012年的記憶,它只說明中國建筑師以文化自覺的態(tài)度對待作品、對待城市就會有令世界矚目的品質(zhì)設計,中國建筑要有多元文化,建筑思想與創(chuàng)作更要豐富多彩?!痹趨窃菏?、王教授的建筑文化自覺的表率下,我們必須看到制約中國建筑設計精神存在的尚有一系列“亂象”及不和諧音。
處于高速發(fā)展的中國,由于難以慢下來,建筑界整體處于浮躁狀態(tài),追求利益帶來了設計和建設的高速度,隨意抄襲、弄虛作假、粗制濫造風仍盛。城市設計的“千城一面”,標志性建筑的奇異古怪,“山寨”建筑大量涌現(xiàn),都是這種狀態(tài)的形象體現(xiàn)。它恰恰說明,沒有積攢起足夠的文化自覺底蘊的設計團隊及建筑師,中國建筑設計作品難逃“亂象”的惡果。此外,長官意志的“媚洋”,更助長了移花接木的不良傾向,從大城市到縣級市“唯洋風”盛行,不論是“形象工程”還是“面子工程”都形成了一批與華夏文化格格不入的、缺少境界的建筑。地標是一個城市的象征,是市民樂于談論和交流的話題,它不僅應凝聚當下最杰出的建筑智慧,更將印證一段最偉大的城市傳奇。城市建筑地標之所以反映建筑設計的精神“路標”,是因為地標絕不僅僅應有獨特的外在形象,它更應是城市精神的棲息地。也就是說,真正支撐它的是有時代活力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及由此產(chǎn)生出的影響力、知名度和凝聚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主持了歷時幾年的“中國建筑設計現(xiàn)狀研究”專題,他作為長期在一線的建筑師,他的建筑哲學與文化思考,不僅強調(diào)要站在歷史與未來之間,更要關(guān)注折射與導向,即必須要走中國建筑師的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據(jù)此我想到,如果追問中國建筑設計界當下丟失了什么?何為中國建筑設計的出路及方向,我們該如何作答呢?若有人籠統(tǒng)講是“創(chuàng)新”,那是讓中國建筑界犯暈的迷思,那絕不是當下中國建筑設計的正路。因為中國建筑設計的實踐已經(jīng)在說明,我們尚未克服掉設計創(chuàng)作上的迷失,尚未告別舉國上下的“城市化妝運動”,尚未遠離文化缺失的短視行為,怎能談創(chuàng)新?美國建筑大師沙里寧有句話,讀來很警示:“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泵鎸χ袊鞘卸鄻有缘谋欢髿ⅲ鎸Τ鞘薪ㄖ赜蛭幕瘽u趨衰微,面對自己家園喪失的歸屬感及丟失了的“鄉(xiāng)愁”,我們何談有氣質(zhì)、有境界、有底氣的創(chuàng)新及抱負呢?據(jù)此,我認為,要用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去豎立中國建筑設計精神的路標,只有先找尋我們心中的記憶之城才有希望。這個清晰的城市地標更應該是精神上的,因為中國建筑設計乃至管理上的“創(chuàng)新貧血癥”的原因,正在于創(chuàng)新總停滯在口號上,而缺少與之配套的政策、法規(guī)機制,重要的是必須明白我們要補上中國建筑的文化之氣,這是建筑師及管理者應從根本上自責的文化“退化”的原因所在。
(金磊: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建筑評論》“兩刊”總編輯)
10.3969/j.issn.1673-1093.2015.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