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鋒
(江蘇建發(fā)建設項目咨詢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地下空間開發(fā)及利用已成為各個城市發(fā)展的熱點。地下室逆作法施工主要采用圍護結構和格構柱作為垂直支撐體系,把地下室水平結構作為水平支撐體系,建立一個完整的支護體系,由上而下進行結構施工。
本項目采用地下連續(xù)墻擋土、梁板作為水平支撐的圍護形式。業(yè)主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安全、質量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對本工程采用主樓順作、裙房逆作的方法,主樓與裙房之間設置后澆帶。
“新蘇吳地中心”位于蘇州市商業(yè)中心區(qū),是集多項建筑功能于一體的高檔城市綜合體。工程主要包括酒店、賓館、商場、辦公樓宇、健身用房及配套用房等。本工程建設用地面積為 1.52 萬 m2,總建筑面積 15.1 萬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 9.5 萬 m2,地下建筑面積 5.6 萬 m2;地下室 4 層;建筑基坑面積約 1.4 萬 m2,呈梯形布置;裙房基坑開挖深度為 19.7 m,主樓基坑開挖深度為 21.2 m,局部開挖深度為 24.2 m。
根據地址編錄、鉆探取土、靜力觸探、標準貫入試驗、室內土工試驗等勘察技術手段,確定各層土質特征。工程地址土層層號及名稱自上而下敘述如下:①1雜填土、①2浜土,③黏土,④黏土,⑤1粉土夾粉質黏土、⑤2粉砂,⑥粉質黏土,⑧1黏土、⑧2粉質黏土夾粉土、⑧3粉質黏土、⑧4粉質黏土,⑨粉質黏土夾粉砂,⑩1黏土、⑩2粉質黏土夾粉土,[11]1粉質黏土、[11]2粉土夾粉質黏土,[12]1粉質黏土、[12]2粉質黏土夾粉土,[13]1粉砂、[13]2細砂。基底分別處于 ⑧1黏土、⑧2粉質黏土夾粉土中。
建設場地內對建設工程有影響的地下水主要為淺部孔隙潛水、微承壓水及承壓水。潛水主要賦存于淺部填土層中,富水性差;微承壓水主要賦存于⑤1、⑤2土層中;承壓水主要賦存于⑧2、⑨、[13]1、[13]2土層中。對本工程基坑開挖有影響的承壓水為賦存于⑧2、⑨土層中的承壓水,第[13]層承壓含水層埋深大,對本工程無影響。
本工程采用地下連續(xù)墻作為基坑圍護結構兼作地下室外墻結構,墻厚分別為 800 mm 和 1 000 mm;采用支承柱(由下部鉆孔灌注樁和上部插鋼格構柱組成)作為垂直支撐體系;水平支撐體系則采用主體結構水平構件(即利用各層結構梁、板作為水平支撐系統(tǒng))。
本工程地處市商業(yè)中心區(qū),施工現場周圍人流較為密集,基坑周邊三側緊鄰市區(qū)主干道(其中一條主干道未開通),且周邊地下管線復雜、繁多,更重要的是基坑西側約24 m 處為地鐵 2 號線區(qū)間隧道。因此,施工過程中要注重和加強監(jiān)測工作。
由于地下連續(xù)墻作為外墻使用,鋼格構柱安置在框架柱內,因此施工前就需要做好基坑支護及各項準備工作。逆作法施工對地下連續(xù)墻及鋼格構柱施工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坑開挖深度達到 19.7 m,局部開挖深度為 24.2 m。除地下連續(xù)墻與各層結構接觸節(jié)點如何處理外,地下連續(xù)墻的防水、結構水平傳力、預留鋼筋的定位及土方開挖過程中的成品保護,是施工中面臨的問題與難點。
為了保證工期,在出土的同時也需進行結構施工,因此交叉作業(yè)面多,施工單位組織協(xié)調的工作量相對較大。受到現場條件的制約,所有工序材料必須提前準備妥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錯開抓斗工作時間,由取土口將所需材料運至施工面。
采用逆作法施工,在結構柱、墻、板上要留置大量施工縫,施工縫的處理工作量大,且要求較高。因此,必須在滿足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的同時,本著施工方便的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
該場地的第⑤層粉土及粉砂層的透水性好、水量大,若降水和止水措施不當,極易產生流砂、管涌等不良地質現象。因此,流砂、管涌的預防及控制是整個圍護結構及地下室施工中重中之重,決定了整個工程的成功與否。
土方開挖時要加強巡查地下連續(xù)墻基坑內一側的滲漏情況及漏點。一旦發(fā)現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堵漏。若產生管涌、流砂等不良地質情況,立即停止該部位的土方開挖工作,并啟動應急預案;待處理完畢,經確認安全后再進行土方開挖。
基坑總體呈梯形,東西方向長約 178 m,南北方向長分別約為 95 m、62 m。為便于控制基坑暴露時間及合理安排人、材、機,根據工程原結構、后澆帶劃分情況,經專家論證批準的專項施工方案,本工程分為 2 個區(qū)、5 個流水段。裙樓的扶梯洞口及主樓順作部位作為主要取土口。
工程樁施工完成后,土方開挖和結構施工由東西兩頭向中間推進。工程采用盆式挖土的方式。由于基坑距離周邊市區(qū)主干道較近,所以先分段開挖中心區(qū)域,并留置 9 m 左右的盆邊土,在對稱開挖盆邊區(qū)域。
開始挖土時,采用大型挖機分層、分段挖至標高為±0.000 以下(負 1 層梁板結構梁底標高+模板厚度+墊層厚度)處,澆筑混凝土墊層,采用鋼管扣件式排架進行 ±0.000 結構施工;拆除排架后,直接利用地膜在梁位置鋪設模板及短木方排架搭設板的支撐體系,進行負 1 層結構的施工。盆式明挖時,首先確定鋼格構柱的位置并做好標記,以防機械碰撞。待負 1 層結構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下層土方采用中小型挖機與人工結合的方式進行暗式開挖,將土方駁運至出土口,由 ±0.000 抓土斗裝車外運。由于工作面較小,盆式暗挖先從取土口開始,形成工作面后在向四周擴展,為減少對原土的擾動,需留置 50 mm~80 mm 的原狀土配合人工進行二次開挖。每次土方開挖至標高 ±0.000 以下(該層梁板結構梁底標高+模板厚度+墊層厚度)處,澆筑混凝土墊層,利用地膜在梁位置鋪設模板及短木方排架搭設板的支撐體系,進行該層結構的施工;然后逐層施工混凝土結構、逐層進行土方開挖,直至基礎底板。盆式暗挖時,要注意預留鋼筋成品保護工作。最后對柱、剪力墻進行順作施工。
根據行業(yè)標準要求,為確保工程質量與施工安全,本工程在逆作法期間對周邊環(huán)境及基坑圍護變形進行了全過程監(jiān)測。
取土口的布置根據結構設計及現場分區(qū)進行。本工程著重考慮以下原則:充分利用原結構設計的預留洞口(如扶梯位置、設備吊裝口等);根據水平運距、暗挖階段通風及避免原狀土過分擾動設置輔助取土口;根據結構設計柱網的間距控制,取土口面積用控制在 9 m×9 m 之內。根據以上原則,本工程在原有的 5 個取土口的基礎上,增設 2 個輔助取土口。
由于逆作法的施工特點,基礎底板以上全部荷載均由支承柱承擔。本工程主體結構樁基為鉆孔灌注樁,以[12]2粉質黏土夾粉土作為樁基持力層。工程樁共計 420 根。其中 128根立柱樁由下部鉆孔灌注樁和上部插鋼格構柱組成,該部分柱、樁即形成逆作法施工中的“一柱一樁”支撐體系。鋼格構柱截面尺寸為 540 mm×540 mm,柱底入鉆孔灌注樁混凝土 3 m,并作為永久性柱使用。由于支承柱施工的特殊性及作用,故對支承柱的施工定位和垂直度要求很高。根據現有的施工工藝水平并經設計確認:鉆孔灌注樁的平面定位偏差≤100 mm,垂直度<H/100;鋼格構柱平面定位偏差≤100 mm,垂直度<H/1 000 且不大于 25 mm。鋼格構柱的制作、吊裝過程作業(yè)要求高,防止彎曲變形;安裝時采用特制的定位糾偏架,調垂采用“氣囊法”控制。
在逆作法施工過程中,鋼格構柱和梁、柱節(jié)點處理分為兩種:梁鋼筋穿過的鋼格構柱時,在角鋼上進行鉆孔,將梁鋼筋直接穿過去;人防頂板結構的梁鋼筋根數較多,經設計確認在格構柱周邊設置環(huán)梁,梁鋼筋入環(huán)梁內進行錨固。以上兩種辦法的節(jié)點的施工簡單,梁柱節(jié)點混凝土澆筑質量好,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由于逆作法的施工特點,正作混凝土墻、柱與下返混凝土部位的連接一般采用直接法、填充法和注漿法三種方式。為保證接縫處的施工質量,本工程采用直接法進行連接,并在此基礎上做出了改進:二次澆筑混凝土時四周(或兩側)模板都支設喇叭口,混凝土澆筑至原結構下口以上;澆筑過程中加強振搗控制,確保接縫處混凝土密實;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再鑿除多余混凝土。
由于地下室面積過大、且沉降不均勻,設計要求設置后澆帶。例如:負 3 層頂板完成后進行負 3 層的土方開挖,屆時“后澆帶的支撐”將被拆除且時間較長,同時作為水平支撐的梁板在后澆帶處需設置傳力構件。本工程后澆帶除鋼筋按常規(guī)處理外,還在梁、板中分別設置了“工”字鋼和槽鋼(板中每隔 1.5 m 設 1 道槽鋼),兩端入后澆帶兩側混凝土 1.5 m,則后澆帶不需單獨設置支撐系統(tǒng),且該方法在工程運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逆作法施工的特殊性,在地下室施工時土方開挖、結構施工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為確保安全生產工作,本工程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土方開挖施工時,施工單位派專人全過程值班和指揮,重點監(jiān)控每次開挖的長度、高度及挖機作業(yè)半徑內的人員情況,嚴禁超挖及人員進入機械操作區(qū)。二是土方開挖過程中,安排專人在施工界面四周(尤其是地下連續(xù)墻部位)進行巡視;一旦發(fā)現異常情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待查明原因并確認無安全隱患后,方可繼續(xù)施工。三是在進行土方暗挖期間,要保證施工面的照明、通風,確保人員安全。四是在結構施工過程中,嚴禁拆模和其他工序上下同時施工。
從經濟、環(huán)境及社會效益等方面而言,相對于順作法施工,逆作法的優(yōu)點顯而易見。
(1)一般而言,結構外墻與圍護結構墻采取二墻合一,節(jié)省了圍護墻的費用,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下空間、擴大地下室的建筑面積。
(2)不需要單獨設立臨時支撐,減少了臨時支撐及拆除時的費用,同時消除了臨時支撐拆除時的噪音和揚塵污染。
(3)只開挖有效范圍內的土方量,大大減少了土方開挖及回填的工程量。
(4)受力合理,維護結構變形量小,對鄰近的建(構)筑物影響小,降低了基坑支撐失穩(wěn)而造成對鄰近建筑物危害的可能性。
(5)避免了相關建材的大量消耗,減少了社會資源的消耗。
(6)工程所處周圍環(huán)境及季節(jié)(風、雨、雪、高溫、寒冬等)對工程影響較小。
(7)地上地下立體結構平行作業(yè),在建筑工程規(guī)模大、地下室層數多時,約可縮短 1/3 的工期。
(8)理論上可節(jié)省地下室結構總造價的 25%~35% 等。
由于逆作法施工特點的制約,亦存在部分缺點。
(1)大型挖土機械設備難于進場,土方開挖效率受到一定限制。
(2)施工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下進行,作業(yè)環(huán)境差。
(3)豎向結構混凝土搭接質量難以控制。
(4)施工材料運輸受到一定的影響等。
逆作法通過在本工程施工中的成功運用,克服了施工條件苛刻、周邊環(huán)境復雜等方面的困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社會效益。
建筑工程多層地下室或深基坑采用逆作法,相對于順作法施工,存在工期短、基坑變形小、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低等明顯優(yōu)勢,可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