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博
NASM里的宇宙空間珍寶
——國家廣場館(下)
□ 張 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簡稱NASM)里的“在地球之外”展廳疑似臨時布展,內容不是很豐富。圖1和圖2分別是太空行走使用的宇航服和交互式航天控制體驗臺。
1
2
在月球探測器展廳,展示有阿波羅登月艙以及若干無人月球探測器。中央陳列品展示的是阿波羅登月場景(圖3),其中的登月艙如假包換,是當年為阿波羅計劃建造的第二架登月艙。原本美國宇航局(NASA)打算用前兩架登月艙在近地軌道測試艙體分離、會合等關鍵技術,不過由于第一架的測試非常成功,第二架就留存了下來。圖4展示了登月宇航服的十余層材質詳解。
3
4
在登月場景四周環(huán)繞著無人月球探測器。第一次拍下了月表細節(jié)照片的徘徊者7號,也是徘徊者系列第一架成功的探測器(圖5)。圖6中是月球軌道飛行器,在阿波羅登月之前,共有5架這樣的探測器拍攝了95%的月面,幫助任務管理者挑選阿波羅的著陸點。而圖7中的探測者號,任務是測試月面軟著陸技術以及尋找阿波羅可能的登陸點。圖8是克萊門汀號,它的主要任務是測試一系列輕型傳感器技術,其對月球的觀測表明,月球極區(qū)的環(huán)形山內存在大量水冰成分。
5
6
7
8
9
10
由于登月艙以及指令艙已經在其他展廳露過面了,阿波羅登月展廳的重點之一是土星5號火箭。當然,土星5號本體相當龐大,展廳內是容納不下的,這里只有火箭的F-1引擎(圖9),但也已經是蔚為壯觀了。圖10是后期登月任務使用的月球車(從阿波羅15號開始啟用),它可以持續(xù)工作3天有余,大大拓展了宇航員的活動范圍。
展廳內還見縫插針一般地展示了大量阿波羅飛船的組件,包括燃料電池、放射性同位素電機、登月艙引擎、指令艙艙門、導航系統(tǒng)和控制臺等,并介紹了宇航員所用到的工具,甚至還有從卡納維拉爾角運載火箭組裝大樓向發(fā)射臺運送土星5號火箭的專用路軌片段以及飛船回收時用到的直升機索具,可謂是全方位覆蓋。
圖11中的這件西裝馬甲算是早年美國航天計劃的小花絮。當年的任務指揮官尤金?克蘭茲(Eugene Kranz)從雙子9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每次指揮新的太空任務時,都會換上一件妻子親手縫制的全新馬甲,這已經成了他的招牌著裝。展出的馬甲是他在指揮阿波羅13號飛船死里逃生期間穿的,因為后來的《阿波羅13號》影片大賣,馬甲的知名度也跟著水漲船高。圖12是五花八門的太空食品,從牛排到可樂到糖果無所不包,其中還有為1981年第一次航天飛機任務準備的脫水水果與腰果。
11
12
在行星探測展廳,內容以太陽系空間探測器為主,陳列了不少探測器用過的儀器,如阿波羅計劃使用的巖石樣本采集箱、勘探者3號的照相機、海盜號的氣相色譜儀以及旅行者號的散熱器等。里面也有一些歷史文物,比如發(fā)現(xiàn)冥王星時使用的底片(圖13左)以及宣告發(fā)現(xiàn)海王星光環(huán)的原始電報(圖13右)。這個展廳內的布局以行星為主線,每顆行星都設有單獨的展區(qū),分別介紹前往相應星球的任務,還懸掛著造訪這里的探測器模型,比如圖14是水星展區(qū)的。當然,火星探測也是重頭戲,比如2003年發(fā)射的火星車勇氣號和機遇號(圖15)。由于它們的長壽,使得人們對火星的認識在持續(xù)增加,對火星過往流水以及氣候的了解也進一步加深。比較有意思的是火星時間手表?;鹦侨臻L度與地球日接近但略有差別,為了方便火星探測任務的參與者安排時間,故而專門開發(fā)了這種手表,日長以火星為準(圖16)。
13
14
15
16
宇宙探索展廳應該算是博物館帶給本人最大的驚喜。如果喜好天文的話,在此廳定能大飽眼福。
17
展廳入口處展示了一些古董天文儀器,包括古星盤、古天球儀以及古象限儀,還有伽利略和牛頓制作的第一架折射和反射式望遠鏡的復制品,外加渾儀觀測者的場景,算是望遠鏡時代開始之前的回顧。第一件重頭展品是威廉?赫歇爾建造并在1783年啟用的20英尺反射鏡,不過展出的鏡筒是1820年修復的結果。赫歇爾一生造鏡無數(shù),這架也并非最大,不過卻一直是他的最愛之一。圖18是又一樣重磅展品,威爾遜山天文臺100英寸胡克望遠鏡的老焦點觀測籠,愛德溫?哈勃當年正是使用這一設備確認了旋渦“星云”的本質是河外星系。
18
19
宇宙線的探測是現(xiàn)在天體物理的熱門話題,宇宙線成了繼可見光之后天體探測的又一手段,可以為我們揭示出一些最為極端的活動過程。這一切都要追溯到奧地利人維克托?赫斯(Victor Hess)在100年前第一次發(fā)現(xiàn)宇宙線。圖19就是展廳內陳列的當時使用的探測器。
探測宇宙的另一種媒介是中微子,它質量幾乎為0且不帶電,傳播過程中不會受磁場干擾,可以反映中微子源的方位,且與大量物理過程相關,宇宙中微子探測近年來也是方興未艾。圖20展示了中微子研究的先驅之一——神岡水中微子探測器用過的光電倍增管。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中微子天文學與X射線天文學兩個項目。神岡算是前者的代表,而這架1965年制成的掠射式X射線望遠鏡(圖21)則可以看作是X射線天文學的先驅儀器,它曾搭乘空蜂火箭(Aerobee)升空。
20
21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使用過的捕鴿器(圖22)也算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fā)現(xiàn)史上的一個插曲。由于二人并非天文學科班出身,只是工程師,起先他們沒有意識到角狀天線接收到的噪聲來自于宇宙深空,而是將其歸因為鴿子排泄物的污染,所以就對天線做了徹底清理,將鴿子趕盡。由于之后噪聲還是存在,他們才意識到信號是來自宇宙空間的。
22
23
24
圖23和圖24展示了探測到宇宙背景輻射各向異性的COBE衛(wèi)星搭載的兩臺儀器,這兩個展柜設計得非常好,頂面裝有鏡子,可以看到儀器上部的結構。
25
圖25是哈勃望遠鏡的備份主鏡,除了沒有鍍膜,其余與發(fā)射升空的鏡面完全相同。出于減輕發(fā)射重量同時保證強度的考慮,鏡面采用了中空設計,前后兩片超低膨脹率玻璃之間夾著格狀的支撐結構。
國家廣場館并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全部,要看更多展品,我們分館(注:史蒂文?烏德沃爾哈齊中心)見。
注:圖1~25均為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