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刑事辯護的價值重構*
      ——以建立刑事法律關系新概念為目標追求

      2015-04-17 08:02:22楊興培
      法治研究 2015年2期
      關鍵詞:訟師刑事法律正義

      楊興培

      在中國,刑事司法實踐注定是一個不會風平浪靜的時空領域。近一段時間,在新一代領導集體主張依法治國,取信于民的執(zhí)政新理念的推動下,司法實踐面貌煥然一新,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成了一個時代的呼喚和追求。新時代總是令人向往的,新理念總是催人奮進的,新口號總是鼓舞人心的。然而在中國,由于傳統(tǒng)歷久的歷史法制文化作祟,由于現(xiàn)實社會的各種吊詭現(xiàn)象作梗,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代表公權力的公訴機關攜警方的強勢之力一路呼嘯而來,同樣代表公權力的國家審判機關有時還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與公訴機關相互配合,而代表被告人的刑事辯護律師常常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進行著無力的辯護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于是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佘祥林、趙作海、呼格吉勒圖等一些被冤枉的案件就顯得不足為奇了。盡管在這些被冤枉的案件審理過程中,刑事辯護律師們極盡全力作出了無罪辯護,要求司法機關謹慎行事、嚴格執(zhí)法,防止冤屈,但在曾經(jīng)的不正確司法觀念的支配下,這些刑事辯護律師的辯護聲音往往像一陣輕風拂過似的不被引起關注,以致釀成諸多千古冤案。人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刑事司法實踐怎么啦?刑事辯護為什么如此不受重視?難道中國的刑事司法實踐一直要在付出血淚的代價后才能引起警醒而走上正軌嗎?所有這些問題促使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也到了應當重新確認刑事辯護應有的社會價值和法律價值的時候了。

      一、刑事辯護的話題倍感艱難

      中國的刑事辯護一直是一個非常沉重和艱難的話題。這是因為:它既長期處于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時代定位的缺失、刑事審判議論席上應有角色的缺席和面對大量刑事被告人急需要刑事辯護而它卻面臨著自身數(shù)量、力量和能量缺乏的狀態(tài),有時又在某些個案上呈現(xiàn)出極其敏感詭秘的現(xiàn)象,以致引起某些社會觀念明顯分裂的各方高度關注而備受爭議。在一些引起媒體和輿論關注甚至引起公眾轟動的案件中,刑事被告人的辯護律師,往往承受著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壓力。

      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存在,與整個中國法治傳統(tǒng)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性。在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隨著一聲聲慷慨激昂的“我代表×××判處你死刑”的宣判,一聲聲槍響之后,便是一具具倒在血泊之中的污穢尸首。大浪淘沙,這種處在敵對斗爭中以成王敗寇歷史情事為線索而進行描繪的雜劇話本固然不足為憑。但不可遺忘的是,在新中國政權建立之初的百人大會、千人大會乃至萬人大會上,隨著主持者的一聲令下,一個個被五花大綁的“有罪者”魚貫而行地被押上主席臺。旋即又一聲令下,這些“有罪者”便被押往刑場就地執(zhí)行槍決的種種場面倒是令人記憶猶新。在這種決定一個人生殺予奪的場合中,人們不是很難看到刑事辯護律師在場為被處置者作一些哪怕是“軟弱無力”的辯護和辯解,而是根本不存在任何可以進行刑事辯護的時代空間。

      中國的刑事辯護的這種歷史遭遇,不但與中國古代律師被貼上訟棍、訟師的標簽,以致留下了不好名聲的法律文化傳承密切相關;而且也與中國古代社會本屬于家國同構式的家天下社會結構的歷史緊密相關;在這種社會結構中,家主人往往一人為主一言為定,不作興、不喜歡興師動眾打官司,由此刑事訟師和刑事辯護必然為當政者所不容。進一步而言,這種現(xiàn)象同時還與中國古代法律呈現(xiàn)出刑民不分、諸法合體的法律形式無法添加訟師的元素,從而為刑事犯罪人辯護必然遭遇立法層面的打壓有著直接關聯(lián)。由于刑事辯護在中國古代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從而也不具備法律程序上的必要性,所以訟師在中國古代的為政者或法律的視野中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形象,反而往往被視為民間糾紛的添亂者與社會麻煩的制造者,這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訟師存在價值的基本定位,正如有學者所言:“在傳統(tǒng)的社會里面,訟師素來受人輕賤,他們的形象……是貪婪、冷酷、狡黠、奸詐的,最善于播弄是非,顛倒黑白,捏詞辨飾,漁人之利?!?梁治平:《法意與人情》,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276頁。這就是中國古代關于訟師一個最形象的歸納。

      基于此,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法律制度決定了訟師和刑事辯護的艱難起步。春秋時期鄭國的鄧析,既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和名家的重要創(chuàng)立者,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訟師的鼻祖。鄧析擅長訴訟,其辯論之術無人能敵,史書記載其往往能夠“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并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鄧析還聚眾講學,向人們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相當于今天的普法活動,并幫助別人訴訟?!秴问洗呵铩酚涊d:鄧析“與民之有訟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褲。民之獻衣而學訟者不可勝數(shù)。”相當于收取律師訴訟費,但廣大民眾對他還是十分信任和敬重,紛紛愿意接受他的幫助,參加他的法律知識普及和法律技巧運用的培訓活動。然而,鄧析的這些行為舉止被當政者視為洪水猛獸,擾亂民心,破壞社會秩序,因此被當時的當政者駟歂視為禍害而慘遭殺害(一說為子產(chǎn)所殺)。而歷朝歷代對所謂的訟師也是倍加歧視,并以法律的手段加以禁止懲處。例如,《唐律·斗訟》規(guī)定:“諸為人作辭蝶,加增其狀,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減誣告一等?!?參見《唐律·斗訟》篇。到了宋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衙門每每結案之前,幾乎必先辦訟師,以為警戒。

      可見中國古代訟師就是這樣被視為影響社會和諧、挑詞訴訟的不安定分子。究其社會背景和歷史發(fā)展的深層原因來看,這種對訟師低下的社會定位和品質評定是由中國古代專制集權體制所決定的,并通過專制文化的宣傳逐步灌輸、影響到整個社會,從而形成一種負面的法制文化。在這種文化傳承里,根本就不承認訟師的辯護也是社會法制一個重要的元素,是對司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或存在的司法專橫或司法不公現(xiàn)象的一種監(jiān)督和制約。專制的法制文化自認為權力具有至上性,從來不承認權力與權利之間存在矛盾、也有沖突。刑事訟師雖然是一種嘗試在權力與權利之間進行職業(yè)說理的群體,但在表現(xiàn)形式上卻被認為是在和整個專制體制抗衡。所以即使權力與權利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也不需要有專門的職業(yè)群體作為緩沖地帶進行化解甚至決不允許訟師作為權利的代表與權力體制進行抗衡,進而不可能專門設計出精巧的法律程序為解決這種矛盾沖突提供一個擺事實、講道理、循法理的平臺,從而導致訟師從產(chǎn)生的第一天起就成為這個社會的對立面而處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甚至一些訟師無法擺脫鄧析一般的命運而成為野蠻體制的犧牲品。后人由此清晰可見,中國古代刑事訟師在法律程序發(fā)展史上一直處于尷尬的地位,這一職業(yè)從一開始就具有高度危險性,為當政者所不容,為立法層所打壓,為社會所鄙視,這是中國法制發(fā)展進程中的一種歷史性缺憾。

      二、刑事辯護的道路倍顯曲折

      往事越千年,中國社會跨過層巒疊嶂,進入到了新的歷史時期,但中國的法治進程依然充滿著曲折和艱難。與此相適應的,刑事辯護的話題依然十分沉重,即使在執(zhí)政高層經(jīng)過歷次浩劫,痛定思痛決意要跨入法制門檻,開啟法治建設的序幕后,盤點近幾十年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我們依然會發(fā)現(xiàn)中國歷史上輕視刑事辯護的法制傳統(tǒng)和文化傳承仍然是中國法治的沉重包袱,刑事辯護依然命運多舛和倍感艱難。

      其實在世界范圍進行現(xiàn)代化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如何看待刑事辯護制度是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法治成熟程度的一個參照系數(shù)。從中國社會當年審理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法庭布局中,檢法兩家居中正坐于法庭中央,而刑辯律師只是偏坐一隅,直到今天法庭布局雖然已做了“三角形”平面設計,但制度設計者的骨子里輕視刑辯律師的思維觀念似乎仍然滲透在某些人的血脈之中,以至于各種不堪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盡管我們清楚地知道,已經(jīng)見諸于各種媒體報道中的各種負面事例與更多的正面事例相比畢竟屬于極少數(shù)。但我們更應該清楚地知道,沉積于冰底下的不正常事例還是大量存在,而潛伏于冰底下的暗流有時更為洶涌。往事不堪回首,但現(xiàn)實并不樂觀,其深層原因還在于今天的刑辯律師有時在某些地方依然被一些國家機關和社會機構視為一種異己的力量,以至于刑辯律師的尷尬遭遇時有所聞,隨處可見。對刑辯律師的非議、懷疑、責難,甚至連熟諳法律的某些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人員,也會對一些刑事律師抱有偏見,在一些律師會見被告人的場合,警察往往現(xiàn)場進行監(jiān)督,防刑辯律師猶如防賊;在某些刑事訴訟中,一些公訴人員視刑辯律師為仇寇,惡言相加;在某些有爭議的刑事案件審理的法庭上,有些審判人員明顯出現(xiàn)價值偏向,以致鬧出一些故意刁難刑辯律師,阻攔或者取消刑辯律師的辯護,更有甚者強行扣押、驅趕刑辯律師的鬧劇來。而《刑法》第306條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妨害證據(jù)罪更是一柄懸在刑辯律師頭上隨時可以掉下來的達摩克利斯劍,于是“李莊事件”不幸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本來幾經(jīng)風雨之后,當中國社會備受治統(tǒng)磨難,重提建設法治國家的宏大敘事時,理應該給刑辯律師些許眷顧,還其一個法治同盟軍的社會應有地位,讓其體面和從容地出現(xiàn)在法庭之上和公眾面前,但中國的刑辯律師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走出歷史給定的宿命。刑辯律師常常被人們誤解甚至指責為思想新潮而性格怪異,賣弄知識而作秀表演。他們往往會以出眾的睿智,淵博的學識,敏銳的思維,不屈不撓的頑強堅毅在法庭上進行著各種抗辯,但又往往被人誤以為見錢眼開就為罪大惡極者開脫罪名,錢財?shù)绞志蜁@法律的空子,以致刑辯律師應該受到道德性譴責的噓聲時有響起,一些非法性刁難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就不足為奇了。其實一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法治發(fā)展過程中,刑辯律師為“犯罪者”開脫罪名本身不是自說自話,善于鉆法律的空子就等于發(fā)現(xiàn)法律的漏洞,從而為法律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另一種參考意見,這是一個社會意欲進行法治建設應當支付的必要代價。當然從律師從業(yè)者的構成成分和職業(yè)品德來說,律師隊伍中會有害群之馬,但正像公務員隊伍中也有腐敗分子一樣,這是社會的一種客觀現(xiàn)象。但這并不能成為評價刑事辯護是否有益于社會的一種主觀依據(jù),更不能否定刑辯律師事實上已為中國的法治建設貢獻著力量??陀^公正地評價中國的刑事辯護,應當要從刑事辯護與法治完善以及刑事辯護與司法公正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一個國家法治發(fā)展的大視野中加以審視。與當今一些民主與法治建設得比較成熟的國家相比,中國的刑事辯護發(fā)展還顯得遠遠不夠。我們應當看到在當今的一些國家中,刑辯律師已經(jīng)作為國家刑事法治建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的公開身份就是一個平等刑事法律關系中的被告方主體的同盟軍。

      細細想來,中國社會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來形成的路徑依賴并不可能一下子發(fā)生變軌,幾十年來所欠下的陳債也不可能一下子還清,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在進行中國式法治建設的發(fā)展進程中,至今還未建立起平等的刑事法律關系新概念,這對刑事辯護制度的發(fā)展無疑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在法治社會中,幾乎每一種法律規(guī)范都規(guī)定并調整著某一方面特定的法律關系,比如民事法律關系、經(jīng)濟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婚姻法律關系、債的法律關系、買賣法律關系、合同法律關系等等。然而在中國的刑事法領域,中國社會至今還沒有建立和形成現(xiàn)代化的刑事法律關系新概念,誰與誰發(fā)生了刑事法律關系?怎樣發(fā)生刑事法律關系的?這些依然是待解的理論難題與實踐問題,以至于相對刑事辯護律師的公、檢、法本是一家人的觀念和表現(xiàn)還十分強烈和明顯,正所謂公、檢、法就是“同一條戰(zhàn)壕中的戰(zhàn)友”,“開門三家店,閉門一家親”的說詞形象地表現(xiàn)了這種思維觀念深層的歷史成因,這種觀念和現(xiàn)象深刻地表現(xiàn)了當下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公、檢、法這種特殊的“神圣同盟”關系。在這種司法體制下,作為被告方同盟軍的刑辯律師當然被視為是一種異己的力量、攪局的因素,因而怎么會給刑辯律師一個觀念中的平等地位呢?因此,不對當前這一“神圣同盟”關系進行破解,刑辯律師在刑事法庭上仍然和必然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而繼續(xù)扮演著一個悲情的角色。

      三、刑事辯護的價值重構猶為重要

      面對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中國刑事辯護的困境是否有解困秘方?今后的刑事辯護出路在哪里?刑事辯護的價值如何體現(xiàn)?筆者認為如果不從歷史的深處吸取教訓從而在法治觀念上確立刑辯律師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存在價值;如果不從法律制度上確立刑辯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和應有權利;如果不從刑事司法實踐中必須要求刑辯律師進行法律身份的重新自我確認和堅守刑事辯護具有重大法治意義的那塊狹小陣地,那么,中國的刑辯律師就有可能要么永遠只是“裝模作樣”地通過“三言兩語”的辯護去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要么只是通過“悲情表演”去贏得社會一抹理解的眼光而仍然無濟于刑事審判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因此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呼吁,盡快建立和確認刑事法律關系新概念,從而使刑事辯護的價值在平等、公正的刑事法律關系確立和追求正義的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

      刑事法律關系是指由國家刑事法律規(guī)定并加以調整的控罪主體與涉罪主體因涉及違法犯罪事實為解決犯罪構成和刑事責任而形成的一種相互間的關系。在中國古代,國家對于一般的刑事案件實行不干涉主義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關系只是一種原告與被告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兩造具備,升堂問案,師聽五辭,斷案定讞,就是當時這種刑事法律關系的寫照。隨著國家干預主義的興起和強盛,現(xiàn)代絕大多數(shù)國家對于刑事犯罪都實行國家公訴制度,即由國家的某一公共機構擔當起這一特定的社會角色。即使這樣,國家仍然需要設立一個價值中立的公共機構超越刑事法律關系公正地擔當起居中審案定讞、評斷是非的公義責任,這就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但是審判機關必然被要求必須跳出刑事法律關系的沖突范圍,只是居中審理雙方主體發(fā)生矛盾沖突的刑事法律關系,而不與其中任何一方發(fā)生直接的對立或者結盟。一旦我們認識了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理順了審判機關與刑事法律關系沖突雙方主體的相互關系,那么審判機關其實就像足球場上的裁判一樣,只是憑借其評價主體的獨立身份,堅持價值中立的立場,只依照國家的法律行事處斷。而刑辯律師與公訴機關就像足球場上的運動員一樣,只是平等地依照法律進行各自有效的攻防轉換。在這種刑事法律關系的結構中,刑辯律師的社會價值就會隨著其法律地位的確立而得到有效的反映和體現(xiàn)。這一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

      (一)給被告以一個人道的心理安慰

      我們必須承認,即使在現(xiàn)有的刑事訴訟格局中,所有的涉罪主體都是被偵查機關懷疑為有罪而逮捕拘留,進而被檢察機關指控為有罪而送上法庭,而且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涉罪主體真的都是實施了貨真價實的犯罪違法行為。也許這些人在實施犯罪時也是忘乎所以,窮兇極惡的,而且其中不乏一些人已經(jīng)淪為人類的渣滓。然而一旦東窗事發(fā),被緝拿歸案鋃鐺入獄,在強大的國家機器前面,再強悍的罪犯,甚至官大如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遠者如昨日的陳希同、陳良宇、薄熙來者,近者諸如今天待審的諸多“大老虎”們;勢強如腰纏億貫的劉漢、劉維、劉涌者之流,也都是一個個弱者而且是一個個可憐的弱者。為了體現(xiàn)人類的憐憫和應有的人道主義精神,確保這些罪犯應有的訴訟權利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得到保證是一個現(xiàn)代法治文明國家須臾不可忽視的法治問題。因此有學者指出:“對弱者權益的保護,是和諧社會內蘊的建設目標?!雹酆聒櫍骸度跽邫嘁姹Wo:和諧社會內蘊的建設目標》,載《法治研究》2014年第9期。何況我國刑事法律已有明確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而諸多的犯罪嫌疑人和刑事被告人不管原先在社會上如何作惡多端或者也曾一時風光了得,但是在他們中間真正懂得法律者恐怕不多,由此在身不由己感到孤獨無助的時候,其內心對未來不確定結局的恐懼是可想而知的,也可以想象其內心對法律幫助的渴望。此時刑辯律師的出場和在場當然猶如旱田甘霖,春風時雨,但這是一個現(xiàn)代法治文明國家應該給予“弱者”的一種人文關懷,也是一種人間應有的人道主義心理安慰。同時刑辯律師能夠從多角度為這些涉罪人員進行各種無罪、罪輕或者獲得較輕處罰的辯護,也可以給居中審案的審判人員一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提醒,這是現(xiàn)代律師制度不可忽視的一個應有元素。也許刑辯律師的這種職業(yè)要求,可能和社會道德發(fā)生著價值沖突,但一個社會的文明正像“木桶”理論一樣,往往不是體現(xiàn)在它的高端之處,恰恰相反,文明的價值更體現(xiàn)在它的最低一塊木板有多高上。

      中國社會經(jīng)過長期的理論醞釀和實踐探索,克服了諸多理論質疑和實踐障礙,已經(jīng)將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規(guī)定在憲法和刑事訴訟法之中,這是一個巨大的時代進步,這也同時反映著中國社會日益融合在世界文明發(fā)展的潮流之中,這是當代中國人的幸運。中國的青年政治學者劉瑜曾在《敵人的權利》一文中寫道:檢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過硬的標準,就是看這個國家的‘敵人’,落到它的手里之后,權利有沒有得到保護”④劉瑜:《民主的細節(jié)》,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114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使實施了犯罪而淪為罪犯,他應當要接受正義的審判,他也應當要承受法律給予的刑事制裁。但他依然是這個國家的公民,他應有的權利理應要受到法律的保護。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合乎法律的辯護,為他們尋找無罪、罪輕的證據(jù),盡力爭取法律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輕則輕甚至最輕的刑事處罰,是刑事辯護律師的職業(yè)特點和職業(yè)要求,更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應有作派。更何況在我國的刑事法治建設過程中,我們的司法記錄畢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佘祥林、趙作海、聶樹斌、滕興善、杜培武、李久明、呼格吉勒圖、張輝、張高平、李懷亮等一系列不該出現(xiàn)在新聞媒體中的名字。歷經(jīng)浩劫,冤獄一朝得雪,固然值得慶幸,然而未能昭雪的冤魂依然像無根的葉子在冷風中隨風翻轉飄蕩。所以在刑事訴訟中能夠有刑辯律師的及時出場,除了可以給予涉罪人員諸多的法律幫助和心理安慰以外,還可以為盡量減少各種冤假錯案增設一道必要的防線。疑罪從輕到疑罪從無的轉變,程序公正到程序正義的實現(xiàn),刑事案件真相的不斷揭示乃至無限逼近,都離不開這個群體。不斷挑剔案件的證據(jù)瑕疵,等于在捍衛(wèi)整個司法制度的嚴肅性。失卻了刑事辯護律師的那份較真,雖然在道義上我們可以自信法律在懲罰一個事實上作惡的人,但它也將為可能的冤假錯案埋下了種子。

      (二)給公訴以一個平等的力量抗衡

      在現(xiàn)代的刑事訴訟結構中,國家公訴機關是專事揭露犯罪、指控犯罪、要求追究刑事被告人刑事責任的社會角色。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一個公訴機關,憑借著國家力量的強大背景,這種公訴活動往往都能順利進行。然而,如果由于制度設計的先天不足,國家公權力沒有受到有力的制度性限制,它必然要時時顯示出它高大的身軀、發(fā)達的肌肉和強大的力量。更何況國家公權力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擁有強大力量而使人容易感到恐懼的“利維坦”,一旦實施不當,也會給社會成員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傷害就其絕對性而言,已不在極少數(shù)和偶然而為。由于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一直向社會灌輸著國家正確、司法機關正確的天然形象,宣傳國家司法機關為民做主、明察秋毫,伸張正義和“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的社會控制理論,把對犯罪分子的嚴刑峻法看成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必然結果的自然延伸。所以很多的冤假錯案被淹沒在人民群眾誤以為“是杜撰的”、“被夸大的”的深信不疑之中。但是在今天人們已經(jīng)知道,佘祥林殺妻案是冤枉的,趙作海殺鄰居是冤枉的,呼格吉勒圖殺人、強奸也是冤枉的……。所有的已被平反的冤假錯案都是一些“貨真價實”的冤假錯案,甚至有些是司法機關刻意制造的,有意放縱的、故意不想認錯而一錯再錯的。曾經(jīng)有有心人指出過:“應當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99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執(zhí)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贝搜哉\哉。由此人們就必然會想到如何防止這些悲劇不再重演。

      人類社會在和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結構最為穩(wěn)定的物理原理,這一原理同樣可以運用到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所以各種三角形的制度設計應運而生,現(xiàn)代刑事法律關系的訴訟結構就其表現(xiàn)形式來說也是一種三角形的結構模式。在這種結構模式中,審判機關作為一種居中審判的機關必然被要求跳出刑事法律關系的沖突范圍,不與雙方的任何一方結盟或者對立。而刑事法律關系中的控罪主體與涉罪主體只不過是一種平等的法律關系主體。即使在激烈對抗的過程,公訴方和辯護方在法庭上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F(xiàn)在,隨著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完善,“無罪假定”已成為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正是這一刑事立法的進步,決定了公訴方和被告方在法律和道義上的地位是平等的。這樣,刑辯律師的在場和盡心的辯護就是給原先一極獨大的公訴機關一個有力的制度制約和另一種力量的抗衡,正是這種制約和抗衡構成了現(xiàn)代司法公正的一個堅實基礎和能夠實現(xiàn)道義正義的框架。

      其實從人類的刑事訴訟的發(fā)展史上看,從糾問制到控辯制的轉變,本身意味著司法文明的歷史進步。我國臺灣地區(qū)刑法學者刁榮華指出:“刑事訴訟,古來皆以糾問主義為鵠的。觀乎中外法制之沿革,無不出於此類糾問方式之范疇。溯自中世紀以遠,更為盛行。因使審判機關兼掌追訴犯罪之權,即其對犯罪不待追訴,徑依職權審判之。足見在此糾問制度下,法官集審、檢大權於一身,任意作為,致生專橫擅斷?!雹輩⒁姷髽s華:《刑事訴訟法釋論》,臺灣漢魏出版社1978年版。1996年,《刑事訴訟法》的修訂意味著控辯制開始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登場。從糾問制向控辯制的轉化,在中國濃厚的官本位意識的歷史背景下更突顯其重要性。它讓法官樹立起獨立和中立的獨特角色意識,確立起一個時時刻刻處于中立地位、恪守法律的角色定位。公平、公正是人類社會追求的重要價值目標,而現(xiàn)代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是控辯審三者之間最科學最合理的關系,即控審分離、控辯對抗和審判中立,這是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基本保證。這樣在刑事訴訟中,有了刑事辯護律師的積極參與,就有可能使被告一方在訴訟形式上擺脫弱勢地位。

      (三)給訴訟結果以一個在場的程序見證

      西諺有語:“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xiàn),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xiàn)?!钡螢檎x,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進行著艱難的探索,但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得出一個人人都滿意的結論來。不過自從法學家們將正義劃分為法律實體正義和法定程序正義后,雖然對前者的探索仍然在路上,但對程序正義的理解卻已經(jīng)大大接近了。這就是:司法機關對一個刑事案件的裁決結果,即使非常公正、合理、合法,也還是不夠的;要使裁判結論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裁判者必須確保判決過程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因此,所謂的“看得見的正義”,就是指裁判過程(相對于裁判結果而言)的公平公正。于是正義必須要通過看得見的方式才能實現(xiàn),程序正義作為一種看得見的正義被各種觀念所接受和承認。刑事案件的裁判過程是否符合預定的程序、公正的要求,正像在綠茵場上,裁判是否公正的執(zhí)法,是可以通過觀眾加以觀察的,甚至可以通過“慢鏡頭”來回放的。裁判的表現(xiàn)不僅為當事人所能感知,而且還要為一般社會公眾所察知。同樣,在刑事訴訟的法庭上對于公訴機關的所作所為,審判機關的一舉一動,是否合法、是否合理,都無法逃脫旁聽者的觀察角度和觀察眼光,作為深諳法律、熟稔法理的刑辯律師更是心知肚明,于是會給司法機關一種有形無意的心理制約。如果說,實體正義往往體現(xiàn)著一種道德的價值取向,人們總是習慣于用內心確認、良心道德的評價標準來衡量一個案件判決結果的正義是否,但是道德的價值取向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而程序正義雖然不存在道德屬性,但是它卻有固定的模式和衡量標準,因此它是一種普適性的正義。正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所指出的那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guī)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⑥參見《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對任何一個刑事犯罪案件的審理與判決,都有一個生殺予奪的結局,都是一個正義是否實現(xiàn)的過程,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作為犯罪嫌疑人和刑事被告人,他們在作案時的僥幸心理、審理時的避重就輕,判決時的希冀從輕發(fā)落都是一種人之常情,更不用說那些被抓錯、訴錯或者判錯的、被冤枉的社會成員,多么希望正義能夠如期降臨。不管刑事判決書如何言辭確確、證據(jù)鑿鑿、罪名羅列、引法據(jù)典、法理深析,作為刑事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任何一個刑事案件的涉罪當事人對刑罰結果都有一種天然的恐懼心理和排斥心理。如何讓這些涉罪之人心悅誠服接受審判結果,是否有一個公正的程序保障就是一個必要的檢驗標準。而這一公正程序的一個重要元素,在法庭上就是是否有一個可以與公訴方相抗衡的、又可以對整個審判過程進行現(xiàn)場隱性監(jiān)督、制約的辯護方,同時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刑事辯護律師雖然是刑事法律關系一方主體的法定同盟軍,但是在刑罰結果上,刑辯律師卻又是置身于事外的。因此,由刑事辯護律師以局外人的身份對當事人敘說刑罰結果的合法性、正當性和恰當性,應當具有較大的說服力。在這里刑事辯護律師當然不應也不會忘記自己的社會身份也是一位維護社會正義、法律尊嚴和法律秩序的法律工作者,面對正確的已經(jīng)體現(xiàn)著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刑事判決結果,他們有義務、有責任對當事人進行必要的說服工作,以減少涉罪當事人對刑事判決的抵抗心理。要知道,律師是懂法的,從形式的道義上刑辯律師又是站在當事人一邊的。一個連刑辯律師都能夠心服口服接受的判決結果,對下判的司法機關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法律之外有力的支持。這何嘗不是一個刑事辯護律師對法治秩序的不可或缺的應有貢獻。

      猜你喜歡
      訟師刑事法律正義
      訟師:“古代律師”為什么總是被丑化
      家教世界(2022年34期)2023-01-08 13:52:56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從嚴政策下傳染病防治之刑事法律的司法適用
      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調整與監(jiān)獄工作
      刑法論叢(2018年3期)2018-10-10 03:36:32
      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實證研究
      中國司法(2016年1期)2016-08-23 11:56:30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刀筆訟師
      故事會(2015年14期)2015-05-14 15:24:31
      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實踐困擾
      法律與正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6
      北碚区| 郴州市| 东至县| 堆龙德庆县| 宣化县| 兴安县| 东平县| 鄂托克前旗| 沙湾县| 浦江县| 门头沟区| 东明县| 清涧县| 额尔古纳市| 辽宁省| 宁乡县| 大庆市| 南川市| 广西| 云霄县| 清镇市| 嘉义市| 金湖县| 象州县| 夹江县| 岚皋县| 邳州市| 亳州市| 襄城县| 涪陵区| 名山县| 富宁县| 达州市| 贞丰县| 梁平县| 琼海市| 明光市| 丹阳市| 新密市| 呼和浩特市|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