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宏/文
坊間流傳一種說法,男人吃“西施舌”,便是對女人自作多情,或存有很香艷的幻想,甚或想與西施的香舌糾纏不休?!拔魇┥唷倍喽嗟那樗?,多多的纏綿,讓人割舍不下。
知道“西施舌”,是由朋友的一段失戀故事開始。他的女友婉約動人,但數(shù)年后,他們的愛情走走停停,卻沒能走到一起。朋友傷感之余,總絮叨在山東諸城他倆一起吃的那個(gè)“西施舌”。他說,“西施舌”肉極好看好吃,淡黃色,味道鮮美。今日今時(shí),還讓他割舍不下、魂?duì)繅衾@?!拔魇┥唷痹谒且环N寄托,或許蓋因“物有靈犀一點(diǎn)情”吧。
后來看鄭板橋的書,讀到《濰縣竹枝詞》:“更有諸城來美味,西施舌進(jìn)玉盤中?!惫缓糜忻^。不怪“西施舌”享有“海珍之首”的美譽(yù),不怪“西施舌”惹動“男女相聚又相思”的情緒了。
“西施舌”,因其酥軟似舌而得名。西施美人的吳儂軟語,在舌尖上,柔情毛毛雨潤過似的。這真是多少有些曖昧。
“西施舌”的本體,其實(shí)就是“沙蛤”。這蛤肉質(zhì)白嫩肥厚,柔滑細(xì)膩。在我的家鄉(xiāng)河北曹妃甸海域,十二月天寒地凍,卻又是沙蛤上市之時(shí)。冀東柳贊的漁民詩“府海呈鮮各有時(shí),誰將美舌比西施,快添爐火溫?zé)峋?,冬食蛤蜊美如詩”,正是說的“西施舌”。
父親是老海把式,于是去問。聽父親講,“西施舌”這東西,在海邊退潮時(shí)采捕,捕來好有趣?!拔魇┥唷睈垩ň?,去“認(rèn)門”找“沙眼”就行,扒沙就可以了。若是好多好多,先用小石磙把穴居的灘面碾壓,等沙面下面喘氣、吐泡,可挖到大片的西施舌。采捕最好時(shí)節(jié)是冬季,大雪過后,天氣奇寒,待海潮中落,會有大量西施舌來沙灘避寒。那時(shí),成群結(jié)隊(duì)的西施舌躺在灘面,就好像收割莊稼似的……
現(xiàn)在曹妃甸海域“西施舌”已很稀少,是不是都被一茬一茬地收割盡了?真的不知道。反正,真要吃一回正宗的“西施舌”,不到山東,就要南下江蘇、浙江、福建。“西施舌”對水溫敏感,越是溫?zé)嵩绞菢穲@。
去年我去福建旅游,在長樂漳巷的一家餐館,品味了正宗“西施舌”。
那天,在餐館落座,與朋友點(diǎn)菜,八閩肉燕、瓜櫻梅魚、炒“西施舌”、豆腐杏仁、椒鹽燒雞和佛跳墻。等到上炒“西施舌”時(shí),真是讓人“眼明心亮”。因?yàn)榇蠹引R刷刷地把眼光投向炒“西施舌”。那肉肌似雪,雪白透紅,鮮嫩柔韌,味極鮮美。小小的舌頭,無瑕而溫濕,就這么在碟碗中鋪開來。
“西施舌”乃福建名菜,以西施舌為主料,配冬筍、水發(fā)香菇、芥菜葉柄。香菇烏黑,冬筍微黃,芥茶碧綠,西施舌雪白,好一派賞心悅目。吃來,好個(gè)脆嫩甜爽。食客在吮吸中得到快樂,很鮮;吃在嘴里有一種小小的滿足,很酷。
席間,有服務(wù)生講述了“西施舌”的凄迷傳說。春秋時(shí)期,越王勾踐憑借西施的美人計(jì)滅掉吳國后,越王夫人惟恐西施紅顏禍水,使越重蹈吳的覆轍,暗中派人騙出西施,夜晚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將她投入大海。從此,便生出一種軟體動物。風(fēng)平浪靜之時(shí),它會張開美麗的外殼,吐出白嫩的肉,像舌頭在訴說冤情。
還有另一版本:西施與范蠡在逃生路上失散,她自知孤單而易招不幸,咬斷的舌尖竟落入海蛤口間,而舌尖又在蛤體內(nèi)復(fù)活,爾后繁衍不息。
此時(shí),服務(wù)生以精美紙板的正反面,向我們展示了兩首古詩。第一首是:“吳王無處可招魂,惟有西施舌尚存。曾共君王醉長夜,至今猶得奉芳尊?!钡诙资牵骸昂I戏掺~不識名,百千生命一杯羹,無端更號西施舌,重與兒童起妄情?!?/p>
服務(wù)生微笑著說,這“西施舌”之名到底是好是壞呢,還是讓舌頭自己來說話吧!
聽了服務(wù)生頗富意味的話,覺得這菜吃得好有文化?!拔魇┥唷焙苣郏栽谧煊悬c(diǎn)兒發(fā)飄。入口有彈勁,恍惚間覺得有一種神秘在口里泛濫。
吃完“西施舌”,去看海。微風(fēng)習(xí)習(xí),乘車在海邊的一叢一叢的樹中穿行。一片灘涂懶洋洋地暴露在眼前。
巧遇一位40來歲的漢子,在這海邊承包5畝荒灘,恰巧是養(yǎng)“西施舌”。漢子原為小魚販,看好“西施舌”,就迷上了。這東西生性嬌貴,隨潮水而來,小潮汛退時(shí)可捕獲。漢子從20km外的鎮(zhèn)上來,相中海堤的內(nèi)側(cè),花大錢承包,引海水囤養(yǎng),待價(jià)而沽。
他太聰明,“西施舌”被從海灘捕獲,價(jià)格低,傾力囤進(jìn)。等十天半月后“西施舌”難得之時(shí),他將池中囤養(yǎng)的“西施舌”“起割”,銷售一空,售價(jià)翻番。
如此精明之人,定知“西施舌”的醉人之處。就問他這“西施舌”還有什么好食法,他說放在竹筒里蒸出來的最好,用筷子抽出一支,非常好吃,一種清香味兒滿口留。若是做成“天下第一湯”,很小的碗,里面有幾只“西施舌”,味道也不錯(cuò)。他瞇著眼說,湯清見底,玉舌飄動,肉質(zhì)白嫩,能不清鮮可口嗎?
中午時(shí)分,在鎮(zhèn)上的“西施舍”再遇“西施舌”。我細(xì)細(xì)打量店家的裝飾,店里的墻面寫盡“西施舌”的“頌歌”。
逢顧客稀少,進(jìn)店看老板動作:用薄刀片輕剖“西施舌”,使小舌成兩扇,入沸水略汆。湯汆的“西施舌”,色白,以雞湯汆煮,撒上香菜、韭黃末。食來,真如灘養(yǎng)漢子所說一般美不可言。老板說,吃一鍋鮮鮮嫩嫩湯,要等雞湯上桌后,方可將“西施舌”倒入湯中,因“西施舌”燙得久,口感會遜色許多。
而這里的紅燒“西施舌”,比清炒更佳,在湯汁簇?fù)碇邪桌锿讣t,肥而不膩,與原味之鮮美相得益彰。油爆“西施舌”,也大同小異,只需用急火熱油快爆,多放料酒、姜汁,做出的“西施舌”保留原味鮮香,甘美爽口。
呵呵,還有一款涼拌“西施舌”。是將“西施舌”切細(xì)條狀,用開水略焯至八九成熟,浸上調(diào)料,配上黃瓜、韭黃、嫩菜花等,拌上花椒油。鮮香脆嫩,清爽可口,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