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樓
1.“從復(fù)弘農(nóng),戰(zhàn)沙苑,皆有功?!?《周書》卷二七《赫連達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440頁)
“從復(fù)”,《北史》卷六五《赫連達傳》作“后復(fù)”,《通志》卷一五八《赫連達傳》作“后從復(fù)”?!皬摹狈斌w作“從”,“后”繁體作“後”,二者形近易訛。前文赫連達從李虎破曹泥,據(jù)上下文,此不當(dāng)用“從”字?!吨軙反颂幬淖州^詳,《北史》或即據(jù)《周書》刪節(jié)而來?!秲愿肪砣硕淖峙c《周書》略同,二者當(dāng)有同一史源?!秲愿芬嘧鳌昂髲?fù)”,故《周書》此處“從(從)”乃“后(後)”之形訛。《通志》作“后從復(fù)”,蓋鄭樵以意改之。
2.“時大軍不利,邊境騷然,乃令孝寬以大將軍行宜陽郡事?!?《周書》卷三一《韋孝寬傳》,第536頁)
“大將軍”,《北史》卷六四、《通志》卷一五七《韋孝寬傳》作“本將軍”。按,下文云“恭帝元年,以大將軍與燕公于謹伐江陵,平之”。則西魏初年韋孝寬非為大將軍,“大”乃“本”之形訛。羅新、葉煒《新出漢魏南北朝墓志疏證》(中華書局2005年版)所收《韋孝寬墓志》:“時兩河未靜,三川大亂。公出軍陽城,亟摧惡黨;治兵陰地,屢折兇徒。授恒農(nóng)郡守。尋轉(zhuǎn)持節(jié)、鎮(zhèn)東將軍,帶宜陽郡事?!薄氨緦④姟睂嵵浮版?zhèn)東將軍”。
3.“陳刺史吳文育果遣決堰,已無及?!?《周書》卷三一《韋孝寬傳》,第542頁)
“吳文育”,《冊府》卷四二八同,《北史》卷六四、《通志》卷一五七《韋孝寬傳》作“吳文立”。按,吳文立,另見《隋書》卷七四《崔弘度傳》,作“育”誤。
4.“時亮圉官茹寬密白其狀,孝寬有備?!?《周書》卷三一《韋孝寬傳》,第542頁)
5.“贈太傅、十二州諸軍事、雍州牧?!?《周書》卷三一《韋孝寬傳》,第544頁)
羅新、葉煒《新出漢魏南北朝墓志疏證》所收《韋孝寬墓志》:“詔贈使持節(jié),太傅,上柱國,懷、衡、黎、相、趙、洺、貝、滄、瀛、魏、冀十一州諸軍事、雍州牧?!惫省笆蹦恕笆弧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