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編者按】
冬去春來,驚蟄、春分之后便是清明,又到了掃墓祭祖的時節(jié)。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掃墓祭祖無非是親友聚會、郊游踏青,至于所祭拜之人跟自己有什么關(guān)系,怕是沒幾個人在乎。通常,父母也不逼迫孩子,因為祭祀有封建迷信之嫌,孩子是現(xiàn)代人,肯跟著大家一起鞠躬行禮就不錯了。真的如此嗎?在西風東漸的當下,孩子究竟要不要有家族意識?家族意識真的只有糟粕沒有精華嗎?日前,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小學生和各個年齡段的家長,對家族意識的狀況進行調(diào)查,并請相關(guān)專家對家族意識進行深入剖析,幫助家長們理清思路,以正確的方式向孩子灌輸正確的家族觀念。
祭祀是封建糟粕嗎?
今年32歲的某銀行信貸員趙先生自稱唯物主義者,對封建迷信非常反感,盡管每年清明節(jié)都要去墓地祭拜父親,但都是礙于家人的面子。他對本刊記者說:“我認為祭祀是最愚昧的事。無非是一盒骨灰,靈魂早已寂滅,有什么好祭拜的?這種事我是不得不做,否則媽媽和哥哥要罵我不孝順,但我從來不讓兒子參加。兒子今年7歲,什么都不懂,如果從小就搞封建迷信,他的世界觀沒準兒要走樣?!彼a充道,“我不是不孝順,對健在的媽媽,我還算盡心,該盡的義務一樣不少,年初還帶她老人家去云南旅游。對爸爸,我在心里懷念,不拘泥于形式。爸爸在世時非常喜歡孫子,我把孩子培養(yǎng)好,不正是對老人家最好的交代嗎?”
與趙先生相反,今年50歲的中學歷史老師黃先生格外重視祭拜儀式。他的業(yè)余時間幾乎都用來編纂族譜,但他不承認這是業(yè)余愛好。他說:“或許學歷史的都有較強的歷史感吧,族譜是家族歷史,了不得的大事,我拿它當正業(yè)來做。正如學校要開歷史課一樣,我在家里經(jīng)常對孩子進行家族歷史教育,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的后代,祖先都做過哪些平凡和不平凡的事。一張族譜圖,映入眼簾的一個個名字,那些作古的先人,早已成為深埋地下的一捧骸骨,他們生平的事跡隨著歲月流逝模糊變淺,最終被遺忘;那些年邁的長輩,站在風燭殘年里走向黃土,剩余的光陰可數(shù),他們的曲折人生鋪墊了青草一般蓬勃生長的孩子腳下堅實的道路。一切都有因果,沒有祖先的奮斗,怎么會有孩子的現(xiàn)在和未來?清明節(jié)掃墓,我總是提前兩周準備,把家族的親戚都通知到,那天一起奔赴鄉(xiāng)下的祖墳,一起舉行祭拜儀式。我兒子從5歲起就擔任我的助手,負責捧香爐,走在隊伍的前列。我覺得,這種儀式對孩子大有好處,現(xiàn)在,他做事很有章法,學習成績優(yōu)異,與人交往溫文爾雅、理智厚道。我認為,注重家族意識的培養(yǎng)是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比只抓孩子的學習成績強多了。”
黃先生的兒子黃琪今年上高三,正在緊張地準備高考。他對記者說:“我是一名理科生,但我喜歡歷史,課外讀物幾乎都是歷史方面的,爸爸編纂的族譜我也讀得很入迷。其實,爸爸是個非常理性的人,清明祭祀的時候從來不說祈求祖先保佑后代之類的話,而是向列祖列宗匯報后代的成績,給晚輩講述祖先艱苦奮斗的業(yè)績。同樣的祭祀,有人用來搞封建迷信,是愚昧;有人用來拉人脈,大吃大喝,是庸俗;我爸爸用來勵志,就是家族精神的傳承?!?/p>
民俗文化研究者潘先生對清明祭祀有更浪漫的解讀。他說:“祖先的腳印錯落有致,密密麻麻從遠方走來,一代接一代,連綿不絕,如滔滔江水,使人無法細數(shù)涌動的波紋和水底的潛流。水有源,樹有根。中華民族是個極其重視宗族觀念、世系傳承的族群,一脈相承的血緣如同一個鮮明的烙印,深深烙在每個人心中。在歷經(jīng)歲月風雨后,每個中華子孫都會有強烈的家族意識,產(chǎn)生強烈的尋根問祖欲念,如海外華僑歸國尋根,外出闖蕩的游子落葉歸鄉(xiāng),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心態(tài)是家族血緣性結(jié)構(gòu)決定的,也是家族價值觀的認同,亙古不變?!睂τ诩易逵^念,潘先生有深入的研究,“早在幾千年前的古代,我國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以宗法血緣為根基的家族制原型。那時社會制度或執(zhí)政制度主要是憑借血緣關(guān)系來決定。簡而言之,皇帝的血緣親貴有可能獲得封土,成為領(lǐng)地的諸侯或承襲皇位,而家族之外的人卻不能得到這樣的榮耀。這一史實使人看到中國自古就是家族制氛圍十分濃厚的國家,這樣的情形在西方文化里卻不常見,由此對比可以使人對家族觀念的承襲窺一斑而見全豹。祭祀祖先根本不是什么封建糟粕,那些數(shù)典忘祖的不肖言論可以休矣。”
說到祭祀祖先的封建迷信色彩,潘先生很激動。他對記者說:“有些家長自身修養(yǎng)不足,把祭祀祖先變成了迷信活動,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壞。孩子要參加高考,家長焚香燒紙,祈求祖先保佑,如果孩子考出了好成績,家長就花重金還愿,好像孩子不需要奮斗,一切都在冥冥中決定了似的。試想,目睹這一切,孩子哪里還有奮斗的激情?好的價值觀可以傳承,壞的價值觀也可以成為流毒,對后代的思想意識有負面影響,很難肅清。所以,家長在清明祭祖時一定要謹慎行事,要向孩子詳細解釋活動細節(jié),幫助孩子確立家族意識的同時,自覺摒棄封建迷信。只有這樣,家族意識才能成為正能量,對孩子的成長發(fā)揮積極作用?!?/p>
本刊認為,凡事都有兩面,家族意識的主流是積極的,包含正能量,有必要傳承,也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但祭祀儀式難免有封建迷信色彩,家長必須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甚至可以對祭祀儀式進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更具時代特色,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受益。
家族觀念需要傳承
在思想意識多元化的當下,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祭祀祖先往往被青少年當作愚昧、落后的活動,他們可以興致盎然地過西方的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感恩節(jié),對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卻興趣索然,莫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真的過時了?中華家族觀念真的不需要傳承嗎?
上海某大學人類學教授史東方先生接受采訪時表示,家庭是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的細胞,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種組織。從通常意義上來講,家庭為包括成人和孩子在內(nèi)的所有家庭成員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照顧和精神支持,改變和塑造著所有家庭成員的行為模式;從廣泛意義上講,在社會上幾乎所有個人的生存、種族的綿延、社會的維系、國家的建立,都以家庭為單位。他強調(diào):“中國是一個非常強調(diào)家庭觀念的國家,認為家庭關(guān)系的處理就是治理國家等其他活動的基礎(chǔ)?!抖Y記》中寫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浼也豢山潭芙倘苏撸瑹o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事眾也。大意是,只有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治理好國家;對待父母長輩的孝順,可以遷移到忠于國君和國家;對待兄長尊重,可以遷移到與年長者的同輩搞好關(guān)系;對待子孫輩的慈祥,可以遷移到對待民眾和下級,等等。中國古代所說的‘家,與我們現(xiàn)代典型的家庭形式,即父母和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是完全不同的。那時的‘家其實指的是家族,是一個由數(shù)代人、不同關(guān)系的親屬構(gòu)成的大家庭。這樣的大家庭中有相對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因此在古代把家庭關(guān)系搞好的確是需要一定政治才能的。大家族組成的大家庭,在古代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尤其是對于兒童來說。在這樣的大家庭中,兒童每時每刻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家庭成員在自己的身邊,不是父母、祖父母,就是阿姨、嬸嬸、叔叔、舅舅、堂姊妹、表姊妹等共同生活的家族成員,不會像現(xiàn)在一樣出現(xiàn)脖子上掛鑰匙的孤獨兒童,更沒有寂寞地陪伴電視的兒童,他們隨時可以跟人有親密的接觸。同時,在這樣的大家庭中,兒童有各種各樣的參照者,有爺爺輩的,有父親輩的,有比自己年長的,也有比自己年幼的,在跟他們的接觸中,在觀察這些人的過程中,孩子們了解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發(fā)展待人接物的能力,不像現(xiàn)在的孩子,要么跟自己一樣幼稚的同齡群體交流,要么就是模仿電視或媒體中的明星,因而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行為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劇,家庭規(guī)模越來越小了,生活更加方便和自由了,每個人受家族的限制和影響減少了,與此同時,家人、家族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也相對淡漠了。那么,現(xiàn)代人是否不再需要家族意識?對此,史教授予以否認。他說:“人是需要歸屬感的,人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給自己定位,在與他人的情感接觸中成長,家族成員的血緣關(guān)系為每個家族成員提供了一種天然的歸屬感和親切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血濃于水?!?/p>
鄭州某文化網(wǎng)站主編接受采訪時說:“曾經(jīng),我們針對‘80后和‘90后年輕人的家族狀況做過一個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42.1%的參與者不知道爺爺和奶奶的姓名,62%的參與者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來,71%的參與者的家人起名不再遵循輩分。這是一種信號,表明中華家族觀念已在三口之家的小家庭結(jié)構(gòu)里逐漸淡化,親情觀念也開始逐漸淡薄。往大里說,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正慢慢走向衰竭。羅大佑的那首《東方之珠》歌詞寫得好:‘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中國人之所以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是因為祖先血脈相連,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就是我們的家族徽章。因此,家族的觀念從小處說是家族的一種凝聚力,從大處說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心中有家才有國,心中有國才有民族的力量。家族觀念不是糟粕,它是一種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形成和培育起來的不可揚棄的觀念,中國人需要這種精神去支撐,它要在這一代傳承,更要在下一代傳承?!?/p>
本刊認為,盡管現(xiàn)代家庭規(guī)??s小,大家族共同生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但家族意識和家族觀念仍深植于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中,它應該作為一種精神和價值觀得到傳承。明智的家長應該充分利用清明祭祀、中秋團聚等機會,向孩子傳達祖先艱苦奮斗的理念,與家族成員建立廣泛的人際網(wǎng)絡。對于孩子來說,這種家族聯(lián)系和家族觀念正是其日后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發(fā)展的基礎(chǔ)。
家族意識如何培養(yǎng)
從心理學角度探討,家族意識和家族觀念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重要。上海心理咨詢師宋曉林博士認為:“孩子心中有安全感,心理才能健康,而安全感首先表現(xiàn)為血緣歸屬感。通俗地說,家庭、家族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支持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出來,如適應新環(huán)境、人際溝通、學習成績、幸福感等,所以,高明的家長會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家族意識,通過祭祀、家族團聚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家族意識呢?宋博士給家長朋友們以下4條建議:
第一,父母要樂于與家族成員進行溝通、交往。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和觀念在某種程度上都折射著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很少跟家族成員聯(lián)系,平常談話也從不提起這些人,或者說起家族成員時總是用一種消極或鄙夷的態(tài)度,那么孩子與家族成員之間的感情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他們的家族觀念也無從培養(yǎng)。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在平時多與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堂表姐妹、侄子、外甥等親戚聯(lián)系,一方面自己獲得一種親情上的滿足,彼此交流一些信息,互相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為孩子樹立了榜樣,提供了接觸的機會。
“每年的清明、中秋、春節(jié)都是家族團聚的好機會,希望家長朋友們利用這些機會,和自己的家族成員聯(lián)系一下,讓自己的孩子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族成員。如果寫信或打電話,就讓孩子也寫上幾筆,說上幾句,對對方也是一種安慰和尊敬,對孩子也是一種鍛煉;如果登門拜訪,帶上孩子更是一種實地學習機會。現(xiàn)在照相機、攝像機很普遍,親戚聚會時如果能夠照一些照片、拍一些錄像,更能產(chǎn)生一種長期的效果?!彼尾┦空f。
第二,利用手頭的資料和自己的回憶,建立家族檔案。家長可以把自己成長過程中與家人、親戚拍的照片和寫的書信等材料收集起來,建立專門的集子,沒事的時候可以拿出來與孩子一起看看,同時講一些過去生活的故事,一方面與孩子加深了交流,增進了與孩子的感情,同時也讓孩子對家族有所了解。
第三,把壓歲錢換成禮物。根據(jù)家族成員的經(jīng)濟能力,告訴他們孩子可能會喜歡的禮物。中國人講究喜慶,逢年過節(jié)總要給孩子一些壓歲錢,表示對親戚家孩子的祝賀和喜愛。其實,錢是一種抽象的數(shù)字,它本身不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印象,還會帶來其他的副作用,如讓孩子產(chǎn)生攀比心理,讓孩子想誰誰給的壓歲錢多,誰誰給的壓歲錢少,從而容易產(chǎn)生厚此薄彼的看法。如果家長之間形成約定,彼此之間知道哪個孩子喜歡什么,然后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買些孩子喜歡的東西,如一些孩子喜歡的書,到時候送給他們,可能花錢不多,但是孩子會很高興,覺得親戚們很了解自己,并且保存的時間也會很長,留下一些長久的回憶。
第四,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跟親戚換著孩子帶一帶。如果家長跟自己的家族成員比較默契、友好的話,可以鼓勵孩子到那些有愛心、有智慧的親戚家去住,也歡迎親戚家的孩子到自己家來,這樣一方面可以發(fā)展孩子的自立能力,讓他們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同時也是培養(yǎng)家族觀念、建立家族聯(lián)系的絕佳機會。如果不同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和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孩子回來后可能會對有些待遇進行一些抱怨,這時家長千萬不能放到心里,反而要鼓勵孩子看到對方的長處和優(yōu)勢,讓孩子明白每個家庭、每個境遇都有其限制和困難,使孩子從內(nèi)心深處尊重和感謝自己的長輩和其他家族成員。
本刊提醒家長朋友們,在現(xiàn)代以核心家庭為主的大城市中,人們在享受自由生活的同時,與家族成員的聯(lián)系容易變得比較淡漠,作為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家族觀念,建立家族聯(lián)系,從而真正產(chǎn)生一種“本是同根生”的家族親情和觀念,這種家族親情和觀念不僅是孩子成人之后的人際能力的基礎(chǔ),也是熱愛自己的民族和熱愛自己的祖國這種美好情感的根基。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