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故事流傳頗多,如《司馬光砸缸》,就凸顯了他的才能和機智!但親們也許不清楚,這位日后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卻并不是生來就是個聰明絕頂?shù)奶觳藕蜕裢叮?/p>
北宋時,陜北。
一座高深的大院里。
一個年齡約莫20歲的青年,他衣著樸素,眉清目秀,正在用力地鋸著一根比碗口略粗的圓木。從那費勁的樣子看,他顯然不是行家,不過他動作非常小心,用力也比較均勻,鋸得特別認真細致。瞧,他的額頭上已布滿汗珠,但他顧不上擦拭。就差最后一點點了,他用力往下一拉鋸,只聽“咔嚓”一聲,木頭齊齊地斷了。
他放下鋸子,撿起斷木看了看,覺得鋸得還可以,斷面平整。他又用刀小心地剝?nèi)A木上的樹皮,削平了鼓起的樹突。最后,他抱著圓木跑到臥室,將圓木放在床上。原來,他是在給自己制作木枕頭呢!
這真是奇了怪啦!放著松軟的布枕頭不用,而是鋸截木頭當枕頭,為什么?這位奇怪的人是誰呀?
這位青年就是司馬光。
原來,司馬光從小讀書就很刻苦,經(jīng)常是夜以繼日,可他有個毛病,每次讀書,讀著讀著眼皮就不自覺地合到了一起。雖然他努力想要使自己清醒,可“睡魔”老是纏著他,為此往往要耽擱很多時間,于是他就鋸了段圓木頭當枕頭用。圓木頭當枕頭當然還是可以睡的,只是木頭很硬,又是圓的,和腦袋接觸面積小,時間長了脖子就會痛得很難受。
所以,每次司馬光只能躺一會兒就得起來,否則受不了;就是想翻個身,頭剛一離開,那段圓木——“枕頭”,就骨碌碌地滾開了,頭撞在硬床板上,他也就完全清醒了,再沒有睡意,就起來讀書啦。
司馬光自幼愛讀書。7歲的時候,有次到鄰居家里去玩,他偶爾聽到有人在講《左氏春秋》,覺得很有意思,就一直聽到人家講完才回家?;氐郊液?,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于是便把聽到的講給家人聽,講得還挺生動、完整呢!后來,他設(shè)法找到一本《左氏春秋》,自此,手不釋卷,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
司馬光小時候并不很聰明,記憶力也不是很好。私塾先生所教的課文,其他同學(xué)只需讀一兩遍就能背誦,但他不行,課堂上往往只剩下他一個人在不厭其煩地朗讀課本,直到能很流利地背出來為止。
后來,司馬光在自己的著述里這樣寫道:“一本好書只讀上幾遍是不行的,必須能背誦。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經(jīng)常想著使自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反復(fù)吟詠、思考書中的內(nèi)容,仔細琢磨書中的含義,學(xué)到更多的知識?!彼抉R光正是以這種嚴謹?shù)膶W(xué)習(xí)態(tài)度,來嚴格要求自己的。
后來司馬光做了官,他也并沒有因此而懈怠,反而比以前更加刻苦地讀書。他說:“學(xué)習(xí)必須持之以恒,學(xué)然后知不足,要自強不息,常學(xué)常新?!彼滋旃珓?wù)繁忙,抽不出時間讀書,只好利用晚上的時間來讀書。當時他的書房在院宅的東邊,他自己就睡在書房邊的一間小房子里,侍奉他的只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仆人,夜深的時候,他就要老仆人先睡下,自己回到書房里,直到半夜,才自己滅了燭火,回到臥室睡下。到五更天的時候,他又起身到書房讀書,寫文章,有時實在太疲勞睡過了頭,他還為此懊悔不已呢!
自從想出以這個圓木頭代替枕頭的辦法,還真管用,以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睡過頭的事情了。時間一長,他和圓木頭還真有了感情,親切地稱呼圓木頭為“警枕”。
通過長期的勤學(xué)苦練,司馬光獲得了豐富的知識,這為他以后的著書立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流芳百世的巨著《資治通鑒》就是他19年汗水的結(jié)晶。19年漫長的歲月中,他日以繼夜,筆耕不輟,為了完成這部巨著,度過了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不知多少次被“警枕”驚醒而披衣起床,伏案疾書。這部上自戰(zhàn)國、下至五代的歷史巨著問世后,僅用的殘稿就裝了滿滿兩屋子。初稿幾百卷,上面竟沒有一個潦草的字,正像他自己所說的:“一生的精力,全部用到這部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