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慧
小學低年級的識字任務本身比較繁重,而傳統(tǒng)教學中單調、重復的寫和機械的記憶,更讓學生不堪重負,逐漸對識字、寫字、學習失去了興趣。為了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效率,筆者在識字教學中采取科學的方法,讓學生融入自己的想象,調動自己的參與意識和探究的熱情,使學習氣氛活躍起來,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記得牢固、扎實,拓寬識字途徑,培養(yǎng)識字能力。
一、引導觀察,在發(fā)現(xiàn)中識字
漢字最主要的特點是以形表義,因義而音,靠形狀來表示意義,其中蘊藏著許多造字的規(guī)律。在教學中,教師滲透這些規(guī)律,不但能讓學生領悟識字的要領,拓寬視野,而且能提高識字質量,培養(yǎng)識記漢字的興趣。
象形字看似簡單,但對于初學橫、豎、撇、捺的學生來說,要將字形與表象統(tǒng)一起來并非易事。這時可借助多媒體技術,采用動感的畫面展示從實物圖形到象形字,再到現(xiàn)代漢字簡化字,引發(fā)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使枯燥無味的筆畫結構和生動鮮明的表象統(tǒng)一起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
對于會意字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用自己的理解來記憶字。如“塵”即小土;“休”是人累了,靠在樹旁休息;“竹”字是對雙胞胎,哥哥和弟弟的模樣差不多,只是弟弟調皮,翹起了一只腳。
形聲字在漢字中占絕大部分。在教學中,教師可提早引入形聲字概念,引導學生探究形聲字形和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如教學“晴、清”,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后,讓學生辨析兩個字的異同,告訴學生“青”是它們的聲旁,“日、氵”分別表義,這樣學生很快理解有“日”是“晴”,有“氵”是“清”。隨后在黑板上寫出一組字,讓學生仔細觀察:請、情、睛、蜻,幫助他們建立起漢字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架起了漢字教學的結構框架。做到教學一個,理解一組,提高了學習效率。
實踐證明,在識字教學中滲透造字規(guī)律,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興趣也隨之增強。
二、激發(fā)興趣,在樂趣中識字
生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關,如何化難為易,除了可以滲透造字規(guī)律外,還可以教給學生許多有趣的識記方法。如編順口溜、 字謎法、加一加、減一減等。
編順口溜是根據(jù)漢字的結構,分析部件或筆畫的特點,然后編成順口溜以幫助學生記憶的一種識記方法,深受學生的喜愛。順口溜的編寫可以從幾方面進行:
1.依據(jù)字形進行分析性編寫。如“茶”:草木叢中一個小人;“掰”:兩只手分開;“歪”:不正;“孬”:不好。
2.依據(jù)字表進行聯(lián)想性編寫。如“高”: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大口張著嘴,小口里面藏;“告”:一口咬掉牛尾巴。
3.依據(jù)字形進行形象編寫?!盎亍保核乃姆椒絻勺?,小城藏在大城中;“辮”:辛辛苦苦編小辮。
4.依據(jù)字形聲旁的特點進行歸類性編寫。有水方說清,有言去邀請,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濃,麗人留倩影,日出天氣晴,有蟲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猜謎語是學生最喜歡的游戲,根據(jù)生字的結構或意思編成謎語,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學習和識記生字的興趣。字謎的編寫方法和順口溜的編寫有相似之處。如“苦”:一家十口住草房;又如“有土作墳墓,有巾是幕布,有手好臨摹,有心其羨慕,日落天已暮”的歌訣,有助于識記“墓、幕、摹、慕、暮”這5個形近字的字形和字義。
如在學習“人—大、日—目、工—土”時,教師應讓學生仔細觀察,主動說說它們的區(qū)別。學生通過細心觀察、對比,發(fā)現(xiàn)“加一筆、減一筆”的認字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在以后學習生字的過程中,用“加一加、減一減、改一改”的識字方法,體會識字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如在學習“工”時,有的學生就說“二加一豎變成工”,有的學生就說“土字一豎不冒尖”。只要是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學生就會不斷總結出各種有趣的識字方法。
三、聯(lián)系生活,在情境中識字
識字并不是獨立的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只局限于課堂上的識字,只局限于書本上的識字量,那是遠遠不夠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渠道識字,在開放中識字,不斷擴大識字量。
生活是個大課堂,社會文化生活中處處都有漢字的身影。走在校園里,墻上的大字標語,黑板報上的少先隊專刊、各種宣傳欄上的文字介紹;走出校門外,大街上的各種廣告牌、標語、街道名,商店里各種商品的包裝、說明等;走進家中,各種報刊、雜志、電視上的廣告、字幕等。這些生活中的漢字無處不在,只要學生多問、多讀、多認、多記,就能不斷提高識字能力。
識字教學不能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讓學生覺得是一種負擔,而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在體驗成功與樂趣中,讓一個個方塊漢字迸發(fā)出有個性、有生命、充滿智慧的火花進入學生的世界,扎根在學生的心里。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