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中國扶貧》雜志而言具有里程碑意義。從這一年開始,這份以扶貧為己任的雜志,將秉承“四送”的宗旨,走進全國貧困村,送到村民委員會案頭,送到駐村幫扶干部手中,及至實現(xiàn)貧困村全覆蓋。
這些年來,《中國扶貧》雜志的主流讀者一直是國家、省、市、縣四級扶貧部門的干部,是他們了解扶貧動態(tài)、交流扶貧經(jīng)驗、探討扶貧問題的平臺。雖然我們一直想讓雜志進村,也一直認識到進村的必要,但源于人力、財力、物力,這個心愿一直未了。
新一輪全國扶貧開發(fā)的濃厚氛圍給我們帶來了機遇,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我們堅定了辦刊方向,調(diào)整了雜志定位。
我們的追求是:為貧困地區(qū)送政策、送經(jīng)驗、送信息、送點子,做貧困地區(qū)的好朋友,做扶貧干部的好幫手。
送政策,既有黨和國家頒布的各項宏觀扶貧政策,也有脫貧致富需要了解的微觀實用政策。政府主導下的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fā),不同于民間社會的自發(fā)公益慈善,只有了解、熟悉、把握政策扶貧,才能事半功倍。
送經(jīng)驗。資源稟賦相差不大的地方,為什么有的扶貧致富立竿見影,有的則多年扶貧效果甚微?為什么有的人面對貧困“硬骨頭”一籌莫展,有的人卻能過關斬將?差別或在于思路和方法的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好的經(jīng)驗需要傳播、值得學習。
送信息?!耙敫幌刃蘼贰边@句話全世界都不會否認,其實修路不僅僅是解決產(chǎn)品運輸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信息交流問題。貧困地區(qū)受基礎設施所限,大多信息閉塞,我們這份雜志,就是要讓有助于脫貧、有利于致富的信息不斷地涌入貧困村。
送點子。有時,成功就在一“念”間,往往一個好點子就是一條致富路。大多數(shù)貧困地區(qū)都是有致富門路的,只是還沒有找到開門的“鑰匙”,我們希望用各種方式送上各類致富的點子。
雜志進村了,有了新朋友,我們不會忘了老朋友?!吨袊鲐殹啡匀婚_辟著各級扶貧干部交流、探討扶貧工作的空間。當然,“老鄉(xiāng)”“小康”是我們共同的視點,我們一起更多地關注貧困老鄉(xiāng),讓他們成為我們筆下的主角。
我們的記者會更多地走進貧困村、貧困戶,傾聽貧困老鄉(xiāng)的話語,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講述中國扶貧好故事。希望新老朋友給我們提供各種接地氣的線索。
我們正在建立覆蓋全國尤其是貧困地區(qū)的通訊員網(wǎng)絡,希望廣大的通訊員多寫接地氣的扶貧稿件,追求生動、深入。我們會珍惜你的勞動,尊重你的權益。
你和我,都希望這份雜志有“看頭”,但往往容易嚴于律人、寬以待己,看別人寫的東西用高標準,輪到自己寫便低要求了。那種“誰寫誰看,寫誰誰看”自娛自樂類的文章,我們都要避而遠之。
也許,一個政策的傳達就能喚醒一方致富的信心;一個經(jīng)驗的傳播,就能打通一條致富的通道;一個信息的傳遞,就能激活一方致富的產(chǎn)業(yè);一個點子的傳授,就能帶來一戶致富的希望。
為了貧困的老鄉(xiāng),讓我們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