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郭 偉
(株洲市中醫(yī)傷科醫(yī)院,湖南 株洲 412007)
?
傷科定痛接骨方治療骨折36例臨床觀察
李 杰,郭 偉
(株洲市中醫(yī)傷科醫(yī)院,湖南 株洲 412007)
目的:介紹傷科定痛接骨方的制備方法,探討傷科定痛接骨方分期治療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傳統工藝制備傷科定痛接骨方,比較不同劑型分期治療骨折與活血止痛膠囊兩種方法治療骨折的臨床療效。結果:傷科定痛接骨方在止痛、消腫、促進骨折愈合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活血止痛膠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傷科定痛接骨方能緩解骨折部位疼痛,減輕腫脹,縮短骨折臨床愈合時間,效果明顯。
傷科定痛接骨方;制備;骨折;臨床觀察
骨折和骨損傷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使人們的健康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如何加速骨折愈合是目前國內外醫(yī)學界重點研究的課題。伴隨著現代醫(yī)學的進步,骨折作為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骨傷科學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骨折一旦發(fā)生,愈合期將很長,因而如何有效縮短治愈期成為醫(yī)生關注的問題。 為此,國內外專家學者不停地從各方面尋找促進骨折愈合的方法。我院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已成功研制出治療骨折的有效藥方?,F將其制法及療效觀察報道如下。
1.1 處方組成
本方由當歸、延胡索、白芍、紅花、白芷、續(xù)斷、土鱉蟲、自然銅、骨碎補、血竭、雞血藤、杜仲、熟地黃、三七、甘草等十五味中藥組成。
1.2 制備方法
湯劑制備:除三七粉外,其余各藥煎煮2次,合并煎煮液,濾過即得。
丸劑制備:以上十五味藥材,延胡索、紅花、白芷、血竭、田七粉碎成細粉,當歸等其余各藥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煮液,濃縮至一定濃度,加適量煉蜜與上述粉末制成小蜜丸。
2.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骨傷科收治的骨折患者66例,年齡15~55歲,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患者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45.30±9.26)歲;其中尺橈骨骨折20例,脛腓骨16例。對照組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46.61±8.30)歲;其中尺橈骨骨折17例,脛腓骨骨折13例。
2.2 治療方法
待骨折復位成功后,再行小夾板外或石膏固定。治療組患者骨折早期口服湯劑,每次1包,每天2次;骨折中后期口服丸劑,每次9g,每日2次。對照組患者采用口服活血止痛膠囊。
2.3 臨床愈合標準
局部無壓痛,無縱向扣擊痛;局部無異?;顒?;X線照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功能測定:在解除外固定情況下,上肢能平舉1kg重物達1min,下肢能連續(xù)徒手步行3min,并不少于30步。連續(xù)觀察2周,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1天即為臨床愈合日期。
2.4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中醫(yī)骨傷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治愈:患者骨折愈合,對位滿意,功能及外形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患者骨折愈合對位良好,或骨折對位欠佳,功能恢復尚可;未愈:患者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功能障礙??傆行?治愈+好轉。
2.5 統計學處理
3.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經過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4%,高于對照組的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2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為(41.25±3.69)天,對照組為(52.38±3.16)天,治療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s,天)
3.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比較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改善情況,治療組患者紅腫、疼痛、瘀斑等癥狀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變化比較 [n(%)]
祖國醫(yī)學對骨折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治療原則主要是復位、固定、功能鍛煉。而中醫(y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促進骨折愈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根據骨折三期辨證施治,應用活血、化瘀、益氣、補腎等藥物治療骨折,從單味中藥、古方、自擬方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方選用當歸、紅花活血化瘀、止痛,其中紅花善能通利血脈,消腫止痛,為治療跌打損傷、瘀滯腫痛之要藥;三七氣味苦溫,能入血分化其瘀血,三藥合用,共行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延胡索、白芍、白芷理氣、消腫止痛,配以土鱉蟲、骨碎補、自然銅散瘀、活血、療傷接骨;血竭、雞血藤活血定痛,舒筋活絡;續(xù)斷、杜仲、熟地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接骨續(xù)筋之功,為促進骨折愈合之良藥,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1] 張安楨,武春發(fā).中醫(yī)骨傷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542-543.
[2] 陳佑邦.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1994:2.
[3] 張長春.三石散促進骨折愈合的臨床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1.
[4] 胡學武,游長征,熊輝.中醫(yī)藥促進骨折愈合分子機理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導報,2006,12(10):32.
[5] 湯耿民,沈霖,方肇年,等.中藥促進骨折愈合療效機理研究新進展[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2000,8(4):56.
[6] 劉獻祥,張俐.中醫(yī)藥促進骨折愈合的治療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1997,5(6):45.
[7] 舒旭 ,劉賈昆 ,張長春.中藥序貫療法在骨折愈合過程中的臨床應用[J].中醫(yī)正骨,2005,17(9):52.
[8] 王軍躍,成扶真,庹元斌,等.接骨七厘片對實驗性骨折愈合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1997,5(2):1.
[9] 陸裕樸.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4:12,57.
(責任編輯:魏 曉)
2015-06-17
李杰男,湖南省株洲市中醫(yī)傷科醫(yī)院副主任藥師,研究方向為醫(yī)院制劑。
R274
A
1673-2197(2015)21-0130-02
10.11954/ytctyy.20152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