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夢
劉伯承被稱為“常勝將軍”,解放戰(zhàn)爭一開始就打了上黨戰(zhàn)役、邯鄲戰(zhàn)役兩個大勝仗,在各解放區(qū)大多失利的情況下,極大地穩(wěn)定了軍心、鼓舞了士氣。后來挺進中原,更是在極艱苦的條件下掀開了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隨后又指揮了淮海戰(zhàn)役及解放大西南的戰(zhàn)斗。
1947年6月3日,中央軍委下令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主力于6月底突破黃河,挺進中原。
就在劉伯承緊張地準備戰(zhàn)略進攻時,晉冀魯豫解放區(qū)黨政軍群各界派出代表,把一塊繡有“常勝將軍”的橫匾送給了劉伯承。
劉伯承婉言謝絕了這塊橫匾,并謙虛地說:“說我是常勝將軍,我不敢當。不會是常勝,多數(shù)勝就不錯了。在毛主席、朱總司令的領導下,在后方人民的幫助下,我們盡了自己的責任,是黨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貪天之功,我只是人民的勤務員。沒有老百姓給吃給穿給人,軍隊就不能打仗。我們感謝人民的大力支持,咱們前后方要更加團結一致,把敵人盡快消滅干凈!”
這一番樸實無華的語言,不是客套,而是劉伯承的世界觀的真實反映。他經(jīng)常教育干部:“我們有的干部認為,這個勝仗是他打的,那個勝仗是他打的;這個地區(qū)是我開辟的,那個地區(qū)是我開辟的。實際上,群眾不參軍,你哪來的軍隊?農(nóng)民不給送糧食,你哪來的飯吃?工人不做衣服、造槍炮,你不穿衣服、沒有槍炮怎么打勝仗?群眾不組織團體,不選舉政權,你那個地區(qū)怎么能開辟成功?所以,一切功勞都應歸于勞動群眾,我們自己不過是人民群眾的一員。”
1949年初夏,中央軍委發(fā)出向華南、西南進軍的指示。盤踞在四川的國民黨部隊在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二野部隊強大的政治攻勢和窮追猛打的軍事行動面前潰不成軍。到12月27日,二野在西南的作戰(zhàn)共殲敵96萬人。
在勝利面前,劉伯承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他謙虛禮讓,不搶功、不爭利,帶領二野部隊守在成都城外三天,直到兄弟部隊到達成都,劉伯承請兄弟部隊先進城,二野部隊隨后才進城。
解放初期,蘇聯(lián)編寫《大百科全書》,其中有“劉伯承”這樣一個條目,開頭是這樣寫的:“劉伯承,四川開縣人,革命軍事家……”當有關部門拿著初稿去征詢劉伯承的意見時,他拿起筆,毫不猶豫地把“革命軍事家”改為“革命軍人”。
劉伯承說:“不要說自己是軍事家,我們都是在毛主席的軍事思想指導之下才打了勝仗的,是靠了許多革命軍人英勇奮斗才取得勝利的。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革命軍人?!?/p>
(摘自《黨史文匯》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