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廣西野生茶樹資源進行實地調查,了解野生茶樹資源的分布、面積、數量、品種、樹齡等情況,開展對野生茶樹資源全面系統(tǒng)的調查、收集等工作,將為廣西茶樹種質資源的保護、改良、開發(fā)利用提供依據。
關鍵詞廣西;野生茶;資源
中圖分類號S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9-001-03
基金項目廣西野生茶資源調查收集項目;桂林市科技攻關項目(20130110-1-1-2)。
作者簡介諸葛天秋(1974- ),女,廣西富川人,高級農業(yè)經濟師,從事茶樹育種、種質資源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4
茶樹[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屬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茶組(Thea)。茶樹是異交植物,其變異體非常多,在長期演化和傳播過程中形成許多生態(tài)型,因而形成非常豐富的種質資源。茶樹種質資源包括茶組內的各個種、變種。茶樹原產于中國西南部。它的自然分布區(qū)主要在中國西南、華南及東南亞北部。我國茶樹種質資源非常豐富,至2003年我國共收集和保存有3 300多份茶樹種質資源。這對于開展良種選育、生物技術研究利用、促進茶葉事業(yè)發(fā)展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通過廣泛調查、全面收集、認真整理、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茶樹種質資源,發(fā)揮其潛力,對培育新茶樹良種意義重大。
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部,全區(qū)年平均氣溫16~23 ℃,年積溫6 000~8 000 ℃,年降雨量1 000~2 000 mm,極適宜于茶樹生長,被列為茶樹適宜氣候區(qū)。廣西種茶歷史悠久,距今有3 000多年的歷史,其中與云南、貴州毗鄰的地區(qū)為茶樹次生起源中心之一。它橫跨西南和華南2個茶區(qū)。特有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十分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在20世紀80年代,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對廣西8個地區(qū)62個縣市進行了茶樹種質資源的收集、調查,發(fā)現(xiàn)廣西有地方茶樹種質資源70多份,其中,野生大茶樹資源30多個,罕見資源5個。經過近30年對廣西茶樹資源利用,選育出5個國家級良種、3個省級良種,但是與毗鄰的云南省相比甚遠(至2009年云南省選育出國家級、省級良種21個)。目前,對廣西茶樹資源研究報道較少。王新超等對廣西茶資源的研究所利用材料大部分來源于國家種質杭州茶樹圃在20世紀80~90年代征集保存的資源,實際上對廣西原生地采集的資源的研究還未有報道。因而,對廣西茶樹資源的調查、收集,了解它的分布、面積、數量等方面非常重要的,更進一步加強對廣西野生茶資源研究的意義重大,可促進廣西茶樹種質資源的保護、創(chuàng)新、選育及在生產上的利用。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方法
實地調查為主要方法,以陳亮等的方法為依據,同時收集相關文獻資料,走訪當地村民,了解分布、面積、數量等情況,實地對廣西的野生茶樹種質資源植物形態(tài)特征、野生環(huán)境等進行觀察、記錄,并且拍照、壓制標本、采集枝條進行無性繁育等。
1.2調查內容
以“茶樹種質資源考察調查記錄表”為調查內容,初步對廣西凌云、隆林、西林、東興、防城、龍勝、三江、昭平、金秀、賀州、崇左、梧州等野生茶樹資源進行調查。了解這些地區(qū)野生茶樹資源的分布、生長狀況,采集枝條、種子,制作標本,進行野生茶樹伴生植物種類的調查記錄,并且將采集的茶樹枝條進行無性繁殖。
2結果與分析
2.1凌云野生茶樹資源情況凌云縣位于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南邊緣,地理位置為24°6′~25°37′N,106°23′~106°55′E。該地區(qū)為比較典型的山地地形,山高谷深,山地面積廣大,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1 443 h,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401.05 kJ/cm2,年均氣溫19.0~20.4 ℃,年平均降雨量1 235 mm。伴生植植物種類繁多,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樹種有香果樹、巴尾樹、八角、油茶、油桐、金銀花、何首烏等。
岑王老山野生茶生長于凌云縣原始森林,海拔1 715 m,喬木型,平均生長樹高18~22 m,樹幅 12 m,樹姿半開張,胸部干徑為53.4~55.0 cm,葉長12~21 cm ,葉寬4~6 cm,葉長橢圓形,葉基楔形,葉脈對數9~12對,葉身內折,葉面平,葉齒形態(tài)為鋸齒形,芽葉黃綠,茸毛少,葉質中等,種皮色澤為棕色。
2.2隆林縣野生茶樹資源情況隆林縣位于廣西西北部,處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帶,地處云貴高原的東南邊緣。氣候屬亞熱帶高山氣候,四季較明顯,溫潤多雨。天然植被類型有亞熱帶針葉林、常綠闊葉林、季節(jié)性雨林、次生落葉闊葉林等。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全縣野生茶資源分布在原始森林中,種類多,半生植物大多有野生稻、野山楂、野山蕉、蘭科植物、水蕨植物、獼猴桃、桫欏等。
斗烘坡野生茶生長于隆林縣德峨鎮(zhèn)原始森林中,海拔1 560 m,野生,有性繁殖,喬木型,干徑20~230 cm,樹高10~40 m,樹齡100年及以上,特大葉,樹姿半開張,分枝密,葉長橢圓形,葉長14.5~26.0 cm,葉寬4.9~8.6 cm,葉身內折,葉面平,葉尖急尖,葉脈7~12對,芽葉黃綠,絨毛少,果實梅花型。
2.3西林縣野生茶樹資源情況西林位于廣西最西端,地處桂、滇、黔三?。▍^(qū))結合部。該地區(qū)處于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褶皺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全境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充足,平均氣溫為19.9 ℃,平均日照時數為1 659.5 h,平均降雨量為743.5 mm。全縣野生茶資源分布在原始森林中,種類多,伴生植物有野生稻、野山楂、野山蕉、蘭科植物、水蕨植物、獼猴桃、桫欏等。
2.3.1西林古障野生茶。生長于西林縣古障鄉(xiāng),海拔1 800 m,野生,喬木型,樹高20~30 m,散生,中葉類,樹姿直立,樹齡約100年,干徑80~120 cm,葉長橢圓形,葉長8.7~14.0 cm,葉寬2.8~4.6 cm,葉身平,葉質硬,葉尖急尖,葉重鋸齒,葉色綠,葉面平,葉脈6~8對,花果未調查。
2.3.2西林平老野生茶。生長于西林縣足別鄉(xiāng)央龍村,海拔1 000 m,野生,散生,樹齡約100年,干徑40~330 cm,喬木,大葉類,直立,葉長橢形披針,葉長10.1~20.0 cm,葉寬3.4~7.2 cm,葉身內折稍背卷,葉質中,葉尖急尖和漸尖,葉緣平,葉脈6~16對,葉色綠,葉面微隆起,芽葉玉白,芽葉茸毛多,花柱3裂,萼片5片,花柱裂位淺,果實球形或腎形。
2.4三江野生茶樹資源情況位于廣西北部,湘、桂、黔三?。▍^(qū))交界地,屬于亞熱帶南嶺濕潤氣候區(qū),全年平均氣溫為17~19 ℃,年平均雨量在1 493 mm,年實際日照數平均1 333.3 h。伴生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帶,有山毛櫸、青崗櫟、麻櫟、荷木、楓木、山槐等,山頂為苔蘚短曲林帶。
三江牙己茶生長于三江林溪鄉(xiāng),海拔465 m,地方品種,有性繁殖,種于屋前房后菜園邊,樹齡大約60年,小喬木,干徑60~80 cm,樹高2~5 m,中葉類,樹姿半開張,分枝密,葉橢圓形,葉長8.3~19.3 cm,葉寬3.4~5.4 cm,葉身內折,葉面微隆起,中質中偏柔軟,芽葉紫綠,絨毛少,果實腎形和三角形。
2.5扶綏野生茶樹資源情況扶綏縣位于廣西崇左市東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21.3~22.8 ℃,歷年最低氣溫-0.6 ℃,歷年最高氣溫39.5 ℃,日平均氣溫≥10 ℃的年累計積溫為7 502 ℃,年總輻射量453.75 kJ/cm2;年平均日照1 693 h,無霜期長達346 d。全區(qū)年降水量1 050~1 300 mm,適宜發(fā)展特色農業(yè),養(yǎng)殖業(yè)、亞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
扶綏姑遼野生茶生長于東門鎮(zhèn),海拔568 m,野生。伴生植物有灌木、雜草,小喬木型,樹高5~10 m,干徑20~90 cm,大葉類,樹姿直立,葉長橢圓形,葉長8.5~15.4 cm,葉寬3.2~7.5 cm,葉脈7~12對,葉身內折,葉面微隆,葉質中,芽葉黃綠,絨毛少,萼片5~11片,花柱3裂,裂位淺,果實球形、腎形、三角形,種子球形半球形棕褐色。
2.6賀州市野生茶樹資源情況位于廣西東北部,地處湘、粵、桂三?。▍^(qū))交界處,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9.9 ℃,日照1 587.3 h,降雨量1 550.3 mm,無霜期299 d。
2.6.1賀州開山白毛野生茶。生長于賀州開山鎮(zhèn),海拔1 085.1。伴生植物雜木,灌木型,樹高2~5 m,干徑20~300 cm,中葉類,樹姿開張,分枝密,葉橢圓形,葉長4.2~125 cm,葉寬2.7~5.0 cm,葉脈6~10對,葉身內折,葉質中,葉面微隆起,葉色綠,葉尖鈍尖,葉緣平,花柱3裂,裂位淺,萼片5~6片,果實球形、腎形、三角形,種子球形。
2.6.2昭平縣野生茶樹資源。昭平縣地處廣西東部、桂江中游,縣域面積3 273 km2,23°39′~24°24′N,110°34′~111°19′E。昭平縣地處南亞熱帶氣候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9.8 ℃,年降雨量為2 046 mm,無霜期平均在310 d以上。野生茶的利用與開發(fā)有較長的歷史,目前全境內已發(fā)現(xiàn)有4個野生茶生長區(qū),面積在70 hm2左右。
昭平小臨江野生茶位于文竹鄉(xiāng)七沖原始森林中,野生茶核心區(qū)35 hm2內分布大小不等的野生茶,數量在1 000株以上。昭平七沖小臨江野生茶分布密,樹齡大概為130年,小喬木,半開張,分支密度為中,嫩枝有茸毛,樹高5~6 m,樹幅4.5 m×4.5 m,基部干徑138 cm,胸部干徑37 cm,葉長14.0~16.6 cm,葉寬5.0~6.0 cm,葉色綠,葉基楔形,葉脈10~12對,葉身平,葉尖急尖,葉面隆起,葉緣微波,葉背茸毛較少,葉齒呈鋸齒形。
2.7梧州市野生茶樹資源情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資源豐富,年均氣溫21.2 ℃,年均降雨量1 506.9 mm,年均無霜期達331 d,自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全縣森林蓄積量945萬m3,森林覆蓋率達74.3%,是著名黑茶六堡茶的原產地。
六堡野生茶生長于六堡鎮(zhèn)塘坪村,海拔477 m,地方品種,小喬木、灌木兩類,樹齡約30年,樹高1~5 m,中葉類,樹姿半開張,葉片長6~14 cm,葉寬為2.0~5.2 cm,葉脈7~10對,葉長橢圓形,葉身內折,葉面隆起,葉質硬,芽葉黃綠,葉尖漸尖和鈍尖,無絨毛,萼片5片無茸毛,花柱3裂,裂位中,雌雄蕊等高,果實球形、腎形、三角形,種子球形、半球形。
2.8金秀野生茶樹資源情況金秀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中部偏東,109°50′~110°27′E,23°40′~24°28′N,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季節(jié)性氣候變化很明顯,年平均日照時數1 269 h,平均氣溫17 ℃,全年無霜期283 d,多年平均降雨量1 648 mm。伴生植被類型有亞熱帶針葉林、常綠闊葉林、季節(jié)性雨林、次生落葉闊葉林等。
白牛野生茶因產于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xiāng),生長于大瑤山原始森林中,外形色澤翠綠,顯白毫,香氣清新,滋味甘醇,屬于國家級稀有茶樹種質資源,因其能嚼碎銅錢而享譽海內外,在清朝末期被列為皇室貢品,故稱野生白牛茶。小喬木,樹高為50~150 cm,樹幅30~100 cm,樹姿直立,主干圍徑10~50 cm,最低部分為20 cm,分枝密,節(jié)間5~7 cm葉片水平或半斜狀著生,葉片長11~17 cm,葉寬5~6 cm,葉片為橢圓,葉色濃綠,光澤中等,葉面隆起,有蠟質,葉邊微波,鋸齒細尖,葉質中等,側脈10~12對,芽淺綠色,茸毛少,持嫩性強。
2.9龍勝各族自治縣野生茶資源調查概況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西北部,109°43′28″~110°21′14″E,25°29′~26°12′N之間,地處越城嶺山脈西南麓的湘桂邊陲。龍勝全縣平均海拔700 m,最高峰福平包海拔1 916 m,亞熱帶屬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8.1 ℃,平均無霜期314 d,年降雨量1 500~2 400 mm。該地區(qū)以珍稀孑遺樹種銀杉和典型常綠闊葉林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龍勝隴泉野生茶生長于龍勝縣龍勝鎮(zhèn),在當地生長茶樹高為 5 m, 樹幅為 1.5 cm×3.0 cm,樹姿直立,主干圍徑 45 cm, 胸部干徑43 cm,最低部分為 2.3 m,分枝較密,葉片水平或半斜狀著生,葉片長13~16 cm,葉寬為5.0~5.5 cm,葉片為長橢圓,葉色濃綠,光澤中等,葉基楔形,葉質中等,側脈11~12對,芽葉色澤為紫綠,茸毛少,葉尖呈漸尖。
2.10防城市野生茶樹資源情況防城市地處107°28′~ 108°36′E,20°36′~ 22°22′N,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地處北部灣,具有明顯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點,受海洋和十萬大山山脈的共同影響,雨量較充足。年最大降水量為3 111.9 mm,年最少降水量為1 745.6 mm,多年平均降水量2 362.6 m,年平均雷暴日數為85.2 d,歷年平均氣溫為22.5 ℃。
2.10.1野生茶 “牛尿茶”。生長于防城區(qū)大箓鎮(zhèn)米原始森林中,零星分布,35 hm2核心區(qū)約有1 000株以上,樹齡5~8年,灌木,樹姿直立,樹高3.25~6.0 m,最低分枝為20~120 cm,樹幅為0.5 m×0.8 m,基部干徑為16~20 cm,葉長26~32 cm,葉寬12~14 cm,葉片特大,葉形為長橢圓,葉脈為16~17對,葉色黃綠,葉基為楔形,葉面隆起,葉緣為微波,葉背茸毛多,芽葉茸毛特多,花冠直徑3.4 cm×3.7 cm,花瓣數8,花瓣色澤白,花瓣長/寬1.7 cm×1.7 cm,花柱長0.6 cm,花柱裂位淺,子房有茸毛,花柱開裂數為3裂,果實大?。ü麖?果高)1.8 cm/2.0 cm,果實為球形,持嫩性好。
2.10.2河洲野生茶。生長于防城東興河洲村,海拔769 m,小喬木型,野生,數量不詳,樹齡約10年,中葉類,葉長7.2~12.5 cm,葉寬2.9~4.2 cm,葉脈6~10對,樹姿開張,分枝密,葉長橢圓形,葉身內折,葉面微隆起,葉綠色,芽葉黃綠,葉背絨毛中,花和果沒有調查。
2.10.3白石牙野茶。生長于防城港市,海拔600~700 m,喬木型,野生,數量不詳,樹齡大約10年,中葉,葉長7.2~14.5 cm,葉寬2.9~6.8 cm,葉脈6~10對,樹姿直立,分枝稀,葉橢圓,葉身平或內折,葉面微隆起,葉綠色,葉芽白玉,葉質中,葉背絨毛無,花和果沒有調查。
3結論與討論
一般,野生茶樹生長環(huán)境優(yōu)越,海拔較高,常年云霧繚繞,土層中含有豐富有機質,在茶樹分類、演化、變異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由于經濟發(fā)展以及對森林的過度開發(fā)及近年對野生茶的追捧,廣西野生茶樹也在日漸消減。全面了解廣西野生茶樹資源現(xiàn)有狀況,對加強保護、研究、利用、開發(fā)起重要作用。
(1)建立野生茶保護機制。建立保護管理條例,采用原生境和資源圃2種方法進行保護。原生境保護就是在茶樹(群體)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建立保護區(qū)或保護點,使茶樹得以在原生態(tài)條件下正常繁衍生息。這對保持茶樹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穩(wěn)定性是一個最可靠的方法。資源圃保存就是采用的異地田間保存方法,便于集中管理和研究、利用和開發(fā),也可防止資源丟失。
(2)廣西茶資源豐富。加強廣西茶樹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分類、遺傳多樣性多析、優(yōu)異資源和功能基因發(fā)掘等工作意義重大。
(3)建立廣西野生茶樹資源數據庫,進行對野生茶資源信息管理,從基本做起,一步一步完善,讓廣西豐富的茶樹資源為社會生產、科研等所用。
43卷29期諸葛天秋等廣西野生茶樹資源調查
參考文獻
[1]
王春梅,陳敘生,曾旭,等.茶樹種質資源調查鑒定及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J].宜賓科技,2012(1):15-20.
[2] 趙久然,楊國航,孫世賢,等.國家青貯玉米品種區(qū)域試驗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作物雜志,2008(1):85-89.
[3] 白琪林,陳紹江,戴景瑞.我國常用玉米自交系秸稈品質性狀及其相關分析[J].作物學報,2007,33(11):1777-1781.
[4] 王新超,陳亮,楊亞軍.廣西茶樹資源生化成分多樣性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0,11(3):309-314.
[5] 劉本英,宋維希,孫雪梅,馬春雷,等.云南茶樹種質資源的整理整合及共享利用[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1,24(2):805-812.
[6] 周炎花,喬小燕,馬春雷,等.廣西茶樹地方品種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的EST-SSR分析[J]. 林業(yè)科學,2011,47(3):59-67.
[7] 喬小燕,喬婷婷,周炎花,等.基于EST-SSR的廣東與廣西茶樹資源遺傳結構和遺傳分化比較分析[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1,44(16):3297-3311.
[8] 陳亮,虞富蓮,楊亞軍,等.茶樹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安徽農業(yè)科學,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29):4-5,12
責任編輯劉月娟責任校對況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