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路青
一
伊利亞·列賓是享譽世界的繪畫大師。1934年7月31日,《申報》報道了徐悲鴻在蘇聯(lián)舉辦中國畫展后攜帶列賓等名家名畫回國的消息:“徐悲鴻今晚啟程返上海。中蘇交換作品,現(xiàn)已首次實行。蘇聯(lián)贈華名畫十三幅,內有蘇聯(lián)畫家雷賓(Repin),沙羅夫(Scrov),蘇立可夫(sourckov),萬拉巴(Grabar),龔卻洛夫斯基(Konchalaovski)等之名作?!苯袢兆g之,文中五位畫家是列賓、沙羅夫、蘇立可夫、格拉巴里和孔恰洛夫斯基。那么,徐悲鴻帶回的是什么名畫?無論是昔日讀者,還是今日讀者,看完這篇報道,可謂一無所知。時過66載,中央美術學院馮法祀教授發(fā)表的《我對俄羅斯美術的再認識》,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詳盡的內容。他說:“那是1934年夏秋之際,徐悲鴻先生從莫斯科訪問展出歸來后,帶來一大批俄羅斯古典及巡回展覽畫派美術作品的印刷品,其中有伯留洛夫的《邦貝城的末日》、克拉姆斯柯依的《貴婦人》、列賓的《伏爾加船夫》《薩波洛什人寫信給蘇丹》《伊凡殺子》《突然歸來》,蘇立可夫的《近衛(wèi)軍臨刑的早晨》《莫洛卓娃的流放》,瓦斯涅佐夫的《開國三元勛》等等世界名作的復制品。”(《美術》2000年第7期)由此可見,列賓有四幅作品,數量在這些畫家中居首。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列賓四幅名畫1934年出現(xiàn)于我國,那么它們最早何時傳人我國?1935年至1949年在我國是怎樣傳播的?影響又如何?在目前這一研究尚付闕如的學術背景下,本文推本溯源,談談其來龍去脈。
二
筆者認為,列賓的畫作最早出現(xiàn)于我國是在1921年。在1934年徐悲鴻將《薩波洛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王》和《伏爾加船夫》帶回國內之前,我國文學界和美術界已經觀賞到這兩幅名畫。應當說,它們是伴隨五四時期翻譯界大力譯介俄國文學的浪潮而傳人我國的。
1921年,《小說月報》第12卷號外“俄國文學研究”,發(fā)表《科薩克人作書與土耳其蘇丹》,作者為“列平”,但譯者未署。此畫即《薩波洛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創(chuàng)作于1878至1891年。在俄國,這是一幅家喻戶曉的名作,其復制品亦十分暢銷,常被搶購一空。1676年,土耳其馬赫姆德四世給薩波洛什人發(fā)了一封命令他們主動投降的信,薩波洛什人于是回了封拒絕信。列賓是根據這一歷史事件而創(chuàng)作此畫的。它描繪了一群性格豪爽、熱情奔放的薩波洛什人圍著桌子爭先恐后為寫信出謀劃策的生動場景,反映了哥薩克人自由自在、熱愛獨立、團結一心的思想。1922年,《小說月報》第13卷第4期,刊登“列平”的《伐加河上之纖夫》,譯介者是“明心”?!斗ゼ雍由现w夫》作于1870至1873年,即《伏爾加船夫》。這里有兩個讓人迷惑不解的問題:一是,署名“明心”的譯介者是誰?二是,《薩波洛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的譯介者又是誰?
筆者認為,要弄清《薩波洛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的譯介者,首先,我們必須考證“明心”的真實姓名。據林煌天主編的《中國翻譯詞典》記載:“沈澤民(1900-1933)原名沈德齊,曾用筆名明心、直民、成則人。浙江桐鄉(xiāng)人。系茅盾(沈雁冰)之胞弟。6歲失怙,靠母親教育而養(yǎng)成勤奮好學的習慣。1917年夏,在湖州浙江省立第三中學完成學業(yè),是年考入南京水利局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同年冬加入李大釗發(fā)起的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此時開始從事文學翻譯。1920年夏,與張聞天一道東渡日本留學。翌年春回到上海,參加文學研究會?!比绱苏f來,“明心”就是沈澤民。
其次,我們還須考證沈澤民發(fā)表于《小說月報》兩則介紹列賓的文字。1921年,茅盾開始主編《小說月報》,沈澤民在該刊發(fā)表了不少文學翻譯作品,列賓的美術作品也是他譯介內容之一。1921年,《小說月報》第12卷號外“俄國文學研究”,發(fā)表他翻譯的《俄羅斯文藝家錄》。讀其文,筆者發(fā)現(xiàn),文中涉及俄羅斯美術家有4位,他們是浮爾斯恰根(今譯“維列夏金”)、伊利亞·列平(今譯“列賓”)、亞羅顯科(今譯“亞羅申科”)和郭羅文(今譯“戈洛溫”)。其中,關于伊利亞·列平,沈澤民如是寫道:“伊利亞·列平(IliaRepin)(1844-)為國民的藝術家,最能表現(xiàn)民眾的性格及氣質的特殊性的畫家。19歲時入彼得格勒美術學校。1869年發(fā)表作品《由勃與其友》得獎小金牌,其后發(fā)表《加伊爾女之復活》復得大金牌。1870年從烏羅額旅行歸,兩年后完成《水手》。1873年游歷外國。曾繪有《皇女蘇非亞》《伊槐恒暴帝》等畫。他和托爾斯泰為親密之友,曾為托爾斯泰及其近親繪肖像多種。1918年7月23日倫敦電,謂他在荷蘭國境的附近,已經餓死了?!?922年,沈澤民在《小說月報》第13卷第4期,刊發(fā)了《伐加河上之纖夫》。此畫下方,附有他寫的如下文字:“列平(I.Repin)生于一八四四年,為俄國最有名的畫家,也是民眾的藝術家,最能表民眾的性格及氣質之特色。19歲時入彼得格勒美術學校。1869年發(fā)表《由勃與其友》得獎小金牌,其后發(fā)表《加伊爾女之復活》又得大獎牌。此《伐加河上之纖夫》乃1870年后的作品,很有名。他和托爾斯泰是好朋友,曾繪托氏肖像,也是有名的。1918年7月23日倫敦電,說他死于荷蘭?!鄙鲜錾驖擅竦膬蓜t文字,雖然形式有異,但內容一致。文中轉引倫敦電,稱列賓1918年7月23日餓死于荷蘭。筆者認為,此為訛傳。據《蘇聯(lián)百科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第802頁)“列賓”詞條記載,列賓生于1844年,卒于1930年。至此,筆者斷定,沈澤民是我國譯介列賓及其《薩波洛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和《伏爾加船夫》之第一人。
與此同時,上述列賓兩幅名畫的譯介者還有胡根天、狄源滄、胡蠻等人。1921年,《小說月報》第12卷號外“俄國文學研究”,一同刊登留日畫家胡根天的《俄羅斯的美術——繪畫怎樣發(fā)達》。他列舉列賓有名的畫作,將《薩波洛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譯為《哥撒克的嘲笑復書》,把《伏爾加船夫》譯成《河工》。《薩波洛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另一個譯介者是資深攝影家狄源滄。1949年6月21日,他在《進步日報》發(fā)表《伊爾雅·雷賓(Ilya Repin1844-1930)》。文中,他將《薩波洛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譯成《哥薩克士兵致書蘇丹王》,并擇此畫作為插圖。他說:“《哥薩克士兵致書蘇丹王》是1878~1891年間畫的,在全畫的中央我們可以看見一群哥薩克士兵,他們正在寫一封實用的信給土耳其的‘蘇丹,因為‘蘇丹要求他們信奉回教,但強壯的哥薩克人,受著南方太陽的灸曬和草原的風吹,正在大聲地笑著,每一個人的動作都符合于每一個人的性格,而在這種笑容里,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了對于這種威嚴的抗議和一種不可壓迫的自由的意志。在這些人們的強有力的表現(xiàn)欲里我們看出了作者的信念,活躍在這幅畫面之上?!?0世紀30年代留學蘇聯(lián)的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胡蠻,在論述《列平的藝術》中指出,列賓的《伏爾加船夫》在19世紀世界畫壇上嶄露頭角,“各個不同的表情和姿態(tài),那種沉著的艱苦的努力神氣和那種破爛不堪的服裝,從畫面上我們可以想到俄羅斯的民歌——著名的《船夫曲》——正是俄羅斯人民在革命前的吶喊”。
20世紀40年代的刊物,在發(fā)表列賓《伏爾加船夫》時,往往不注譯介者,如1946年《中蘇文化》雜志第9期的《伏爾加河的船夫》,1947年《蘇聯(lián)文藝》第30期的《伏爾加河的纖夫》,1948年《友誼》第3卷第11期的《伏爾加河的拉船夫》。1949年,《讀書與出版》第2期將之作為封面,名為《拉船的人》。1948年,孫平于《開明少年》第34期發(fā)表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文,不僅介紹此畫的創(chuàng)作和特色,而且刊出了此畫的全景圖,還登載了該畫第一個纖夫放大的畫面。作者最后告誡少年朋友們:“如果你要想學習雷賓的畫,你就必須學習雷賓的生活態(tài)度,走向為人民的藝術的道路。”
列賓的《伊凡雷帝殺子》作于1885年,我國美術界知道這幅畫當在1921年。是年,胡根天在《小說月報》第12卷號外“俄國文學研究”發(fā)表的《俄國的美術——繪畫怎樣發(fā)達》一文中,稱列賓的畫技練達,能夠完美表現(xiàn)線與色彩。他將此畫譯為《伊凡暴帝》,說這是列賓杰作之一。胡蠻的《列平的藝術》一文指出,在豪華的宮廷,列賓將可怕的伊凡雷帝與頭上流著鮮血、被他殺死的兒子,與華麗的衣服和鮮麗的地毯相照映,描寫了這位俄羅斯暴君在殘忍與慈愛之間的矛盾。其寫實手法酷似真實,這是一幅久已膾炙人口之作。西陀洛甫在《寫實主義的俄國繪畫》中,著重分析列賓《伊凡雷帝殺子》的藝術特色。他說:“這兒,沙皇,——父親與狂人——是像一個暴政的惡魔,一個瞬間的狂人給表現(xiàn)了出來,因為他的罪惡的暴行,從他的身上掃蕩開去時,他又重得了理性的一線閃光了?!保ā毒C藝》1948年第1卷第12期)在他看來,《伊凡雷帝殺子》是一張綜合的肖像,是沙皇與兇手的可怕的社會憂患的合體。它是直接有意反抗沙皇制度,因此遭到當局的查封,不予展覽。1946年,《伊凡雷帝殺子》首次發(fā)表于我國出版的《蘇聯(lián)文藝》第22期,當時譯為《伊凡雷帝》,為該畫局部畫面,沒有展示此畫全景。筆者認為,這樣通過雙眼及其面部表情,更加突出了伊凡雷帝的兇殘、陰森、恐怖和其兒子的不幸與可憐。
《突然歸來》創(chuàng)作于1884至1888年,在我國首發(fā)于1949年8月8日《進步日報》,名為《流放者之歸來》。此畫的左下方有一段文字介紹說:“此畫描寫一個被充軍西伯利亞的帝俄時代的革命者,突然回到自己的家里來,使家人十分驚訝的瞬間,是一個流露著人間悲喜交集的最緊張的場面。列賓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畫家。”從該報版面看,此畫安排在鄒雅《年畫調查》一文內,作為插圖,明顯與該文內容不匹配。此外,在徐悲鴻、胡蠻、狄源滄等人的筆下,都涉及關于此畫的論述性文字。
三
列賓是俄國現(xiàn)實主義的繪畫大師。他的上述四幅名畫傳人我國后,對民國美術家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一點,我們在那時美術家們撰寫的文章中可以略見一斑。1928年5月14日,冰復在《申報》發(fā)表的《介紹良友雜志第二十五期》一文中說:“我卻愿《良友》的封面,由月份牌畫派漸趨于純藝術,負起以藝術指導社會的責任。里封面是萬籟繪的圖案畫,嵌著胡適書的‘良友二字,華社攝影杰作音樂家,及編者的卷頭語。萬畫是受了俄國《伏爾加河船夫》的影響,充滿了亢進的精神與情緒的郁勃。”馮法祀教授回憶道:“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我放棄出國深造的機遇,選擇了深入生活,貼近人民的創(chuàng)作道路,這一時期產生一系列具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作品。這和俄羅斯美術創(chuàng)作意志的影響和啟迪密切相關?!保ā段覍Χ砹_斯美術的再認識》)1949年,胡蠻在《列平的藝術》中,分析了上述四幅名作的藝術特色。當談到列賓的畫對他和延安美術工作者的影響時,胡蠻如是寫道:“1936年夏天在莫斯科特萊提亞可夫陳列館舉行過列平展覽會……我當時曾寫信給列平展覽會的委員會,認為列平的藝術,不只是俄羅斯的,而且是世界的新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寶貴的遺產。并要求把他的創(chuàng)作草稿和素描、速寫也付諸印刷。以后,我搜集了一些列平的復制品、照片幾十種,有關列平的書報材料如《列平書信集》,帶回延安,在列平逝世十周年紀念日(1940年9月22日),在魯迅藝術學院舉行了列平展覽會,我作過介紹。延安的美術界一致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列平的藝術,實際上他的畫法對于延安的美術工作者也引起了很大的影響?!?/p>
作者單位:南京師節(ji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