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又稱“秦箏”, 中國傳統(tǒng)民族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不但能夠演奏出多樣的樂曲形象,并且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其中音色最為重要。通過音色的多變性,刻畫多樣的音樂形象,表達豐富的內在情感。因此把古箏音色的多變性作為研究的重點。古箏特有的材質及彈奏技巧對其音色有著重要的影響。義甲的選擇、琴弦的質地都發(fā)揮著音色的優(yōu)勢;通過不同的技巧手法,使古箏音色發(fā)生各種變化。演奏者可以根據(jù)樂曲情感的需要,充分合理地運用古箏的音色,從而使樂曲更富有感染力。 通過對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既增加了對古箏音色的認識,還了解到多樣化的演奏技巧在樂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準確把握古箏音色可以恰當?shù)乇憩F(xiàn)彈奏者的情感,以便于在日后學習中正確的運用古箏音色,表達出樂曲的音樂文化,達到更高的水平。
【關鍵詞】古箏音色;特有材質;演奏技
一、古箏特有的材質對音色的影響
古箏材料的選擇是重中之重,一把古箏是否優(yōu)秀或價值不菲都大體取決于此。古箏在材料選擇上必須講究。其常用材料是花梨木、烏木、紫檀木、梧桐木、紅木等等或其他硬度較大的木質材料。一把古箏并非由一種木料制成,而是需要組合,因為每種木質的質地和性質不同,故而需要合理分布。例如梧桐木的材質柔軟,彈性大,故而常用來制作面板。而琴的頭尾部分一般采用硬度較大的木料制成,琴身一般都是由不同木料粘合而成。這樣能夠起到提升音量并產生共鳴,讓演奏者和聽眾有鶯舌百囀之感。紅木的質地較硬,紋路直且順暢、色彩美而鮮亮,堅實耐用。一般用來制作箏框及岳山利弦柱等等。制作古箏的木材是否優(yōu)質,對古箏的傳聲性能及琴板的彈性有重要影響。值得強調的是,古箏面板的質地、紋路直接決定其音色是否優(yōu)美,在制作過程中,其對木料的要求更加嚴苛——質地不能太柔也不能太硬,紋路必須勻稱,密而不亂,無傾斜無損傷,選用桐木板是上上之策。
二、演奏技巧對古箏音色的影響
古箏音色的變化是非常豐富的。在古箏的演奏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法,使其音色發(fā)生各種變化。彈奏者可以根據(jù)不同樂曲的音樂需求,充分合理的使用音色來描述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及情緒,這對于樂曲音樂的表現(xiàn)力尤為重要。
(一)義甲基本觸弦的方法
古箏的基本彈奏方法分為夾彈法和提彈法。
夾彈法是一種使用普遍的奏法。由于夾彈法是無名指或小指扎樁放在琴弦上,兩指呈八字形,靠掌關節(jié)運動,我們稱為“扎樁”。其發(fā)音音質飽滿,多用于北派傳統(tǒng)曲目中,感情色彩比較高亢、鏗鏘有力。例如《陳杏元和番》,這首曲子表達了陳杏元在去和番的路上那種悲憤的心情。
(二)義甲觸弦的變化對古箏音色的影響
1.義甲觸弦的位置對古箏音色的影響
在同一根琴弦上,不同的觸點能夠產生千變萬化的音色。一般來說,靠近前梁3至5公分處,其音色圓潤、結實、透明;在前梁與箏碼的二分之一處,音色顯得朦朧、飄渺,因此要根據(jù)需要進行變化。例如《彝族舞曲》中要求彈奏出的音色一定要柔和、空靈、如歌一般,這時彈弦的部位就要在箏碼與前梁的中部,觸弦要輕柔,緩慢些?!队⑿蹅儜?zhàn)勝大渡河》樂曲需要帶有磅礴的氣勢,這就要求彈奏者把力量高度地集中,右手觸弦部位離前梁3至4公分的地方,這個地方可以使琴體共鳴效果更加飽滿。
2.義甲觸弦的深淺對古箏音色的影響
(1)義甲、琴弦接觸面積較大時, 使其觸弦較深,發(fā)出的音色就渾重、沉悶。例如《廣陵散》,演奏時就采用觸弦深的方法來增加發(fā)音的厚度、強度,用渾厚的聲音來表達作品中聶政為報殺父之仇那種輕權貴、憤世俗的痛恨情緒。
(2)義甲、琴弦接觸面積較小時, 其觸弦較淺,音色輕盈,靈動。例如《雪山春曉》樂曲的快板部分是先慢漸快的節(jié)奏,左手低音使得節(jié)奏分明,右手需要手指著力點均勻,指尖發(fā)音自然流暢,使樂曲更加熱烈。突出了藏族人民獨有的音樂特點,也將人民歡欣雀躍慶祝節(jié)日的景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義甲觸弦的角度對古箏音色的影響
“角”:指甲撥弦與古箏面板所構成的角度。在彈奏過程中,觸弦角度過大或過小,都會產生劃弦,會有“呲啦呲啦”的雜音,影響音色的清脆。因此,通常觸弦角度以45°為宜,這樣的角度撥弦可以使琴弦充分振動,使發(fā)音圓潤清亮,且不易出雜音。例如《姊妹歌》第一段中就根據(jù)上述彈奏方法,使其發(fā)音連貫流暢,松弛柔美。
三、彈奏者的心理對音色的影響
好的音色是來源于內心的音色。如果沒有美的內心音色,就無法演奏出悅耳的音樂。因此,一個古箏彈奏者欲在演奏時將感情細膩的表達出來,首先要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懂得文學常識,掌握一些古文知識,平時就需要接觸各種流派的演奏風格、技巧及音響效果,提高自身的音樂素質。只有從中找到音色不美的地方,揚長避短,才能不斷地豐富音色,達到更高水平。
要演奏好一首樂曲,不僅要具備以上修養(yǎng),還應該善于模仿優(yōu)秀演奏者以及學習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情感變化。例如《秦桑曲》中彈奏者要以作者的角度來表達出它在樂曲中給予的情感。通過多種旋律的變化,描述了女子思鄉(xiāng)、念人,盼著早日與家人團聚的迫切心情。
結語
從古箏的特有材質、義甲的選擇、演奏技巧、心理情感這四個方面,系統(tǒng)的論述了古箏音色的多變性。首先,想保障演奏效果的完美,主要取決于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在古箏演奏的整個流程中,可以說是古箏和演奏者的結合。換而言之,令人滿意的演奏效果是優(yōu)秀的演奏者加上優(yōu)秀的古箏所得到的結合。此外,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通過不同的技巧手法和根據(jù)樂曲中的音樂需要,合理恰當?shù)剡\用古箏的音色,使其發(fā)生各種變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為了得到更好的古箏音色,不斷地開拓創(chuàng)新,從而使古箏這種樂器更加完善。通過對古箏音色的多變性研究,從而加深了對古箏音色的認識。古箏作為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之一,它能夠演奏出獨特的音色。隨著研究的深入,古箏在音樂領域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瑤.試論古箏演奏中音色的體現(xiàn)[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1(3):
84-86.
[2]楊琳.古箏演奏的音色問題[J].中國音樂(季刊),2009(3): 197-198.
[3]滕菲.試論古箏的音色[J].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報.2010(2):229.
[4]庸愛紅.論古箏音色的探究[J].音樂論壇.2008,(11):114.
作者簡介:馬語燕,女,漢族,甘肅蘭州人,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專業(yè):音樂表演,研究方向:器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