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影
又是周末。胡教授開車奔馳在回老家的路上。老家有親切的山水,有他耄耋的爹娘。已近花甲的胡教授,在家排行老四,就職于一所大學。自從兒子上了大學,他每個周末都要回老家陪父母,就像公式,多年沒變。
胡教授幾次要接老人去城里安度晚年,但是兩位老人總有理由拒絕。于是,他每周末都要開車回老家,周周必到,風雨無阻。他的心里,有塊豐腴的綠地,那里種植著蓬勃的溫暖,冉冉的牽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愈演愈烈。
以前,孩子小,雜事多,他回家次數(shù)較少,但他經(jīng)常給父母零花錢。兒子上大學那年暑假,年屆古稀的娘拿出兩萬元錢,不由分說,讓孫子帶上,說是離家不易,窮家富路。胡教授想想,這錢,不就是自己孝敬老人的錢嗎?他們舍不得花,都攢起來,又還給了他。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給了父母錢,過慣了苦日子的他們并不舍得花。
于是,每次回家,他都先熬上一鍋八寶粥,燉好肉,裝在保溫桶;再從超市買上爹娘愛吃的菜肴和各種小食品……吃的喝的用的,應有盡有。每次見到兒子,爹娘都很高興。但是兩位老人高興之余,又帶著擔憂,不斷地囑咐,“你別老回來這么勤,也甭買這么多東西。孩子大了,花錢的地方多了,別老給我們買這買那,我們啥都不少。”但是,在胡教授看來,每周看看父母,陪他們吃頓飯,讓老人開開心,比什么都重要。
大約兩小時的車程,胡教授到家了。娘的腿不好,早已坐在輪椅上在大門口等候。快到晌午了,娘和爹,在門臺東邊的鍋臺上,一個烙餅,一個燒火,小院里香氣四溢。胡教授坐在他們旁邊,看著小院發(fā)呆,陽光輕暖,照亮了五彩斑斕的舊時光。
兒時的記憶里,吃烙餅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吃得最痛快的,是數(shù)伏的時候。鄉(xiāng)村有個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過了二伏,孩子們都掰著指頭算三伏的日子。恨不得給時間插上翅膀,眨眼問,就把三伏送來了。
爹娘喜歡讓孩子讀書,不讓孩子做家務,對這個小四,更是舍不得讓他干活。那時候,也是爹娘一起烙餅,大鐵鍋,干柴火。一會兒,香味飄起,一張大餅,帶著黃盈盈的饹馇,透著誘人的香,出鍋了。卷上黃嫩嫩的蔥花炒雞蛋,真是無上的美味。看他貪婪地吃著,爹娘的臉上便漾滿慈祥,滿足。這個老人眼里的“小兒子”,像幾十年前一樣,他慢慢地嚼著,香味純正,厚樸。這,就是濃濃的家的味道。
每次,娘都要兒子帶點餅回去,“自個兒榨的花生油,烙出的餅香”。是啊,這純正的花生油,老式的大鍋,柴火,連同這噴香的大餅,哪一樣不洋溢著母愛的樸素溫暖?
無論多大年紀,老家,對他來說,就是那個幸福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