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枝
古鎮(zhèn)是什么?這兩年越來越火!但凡一個旅游景點似乎都得標配有一個古鎮(zhèn),古鎮(zhèn)似乎成了一個很有品味的標簽。這些年,我也去過不少古鎮(zhèn),然而在千篇一律的復古建筑和旅游建設中國,真正讓我留念、忘懷的古鎮(zhèn)卻沒有幾個。
很多古鎮(zhèn)只是一件沒有特色的復制品,或者說只是一個有些年歲的熱鬧集市,有古鎮(zhèn)之名,無古鎮(zhèn)之風韻——萬千虛假繁榮的古鎮(zhèn)中,安仁古鎮(zhèn)卻不失情調(diào),不失情懷。
清晨的德門仁里
德門仁里,再現(xiàn)舊時光
初到安仁時,天空灰蒙蒙的,情緒其實是有些沮喪的,就沒去老街。從停車場出來,沿著電車軌道,步行到下榻的酒店德門仁里精品客棧,又飄起小雨了。下雨倒比陰天有韻味。
夜幕輕落,細雨沙沙,霓虹燈給薄霧中的三五游人照著路。因為雨小,都沒有撐傘。坐在舊民國風格的玻璃窗里的喝茶,凝視著對面綠色小窗、高過樹梢的馬頭墻,偶爾幾個身影從窗邊閃過,街邊的音響里想起嗚咽的江南小曲,恍然穿越到民國上海的雨巷……
走在清靜、優(yōu)雅的德門仁里,灰磚、花窗、綠桌、木板、青瓦,以及空氣,似乎都浸透著民國的氣息。古樸的牌坊內(nèi),是兩座民國范兒的兩層小樓,川西民居和歐式建筑巧妙融合,簡潔又不乏精致,質(zhì)樸又不乏典雅,遺世獨立,儼然昔日的貴族公館再現(xiàn)。
此次參加的德門仁里養(yǎng)生沙龍,就設在客房對面的“小雅”餐廳。剛進餐廳,映入眼簾的是幾座錯落有致的書架。古人營造園林時門口搭建的假山,這不是遮擋視線,而是開啟風景,這些書架就是“小雅”餐廳內(nèi)的假山。
“小雅”餐廳是德門仁里有特色的原創(chuàng)餐飲品牌?!靶⊙拧睆母鞯夭杉咂焚|(zhì)的食材,為客人提供最道地的美味、最健康的簡餐。晚餐上的鐵皮石斛、山作銀耳、山藥、百合等,都是養(yǎng)生的珍品。
坐在“小雅”餐廳內(nèi),圍聚在一起,聽彭健康老師談養(yǎng)生,觀蔣天明老師偕夫人舞劍、打太極,與來賓客們一起說飲食、話生活。任窗外雨落雨停。
十點許,賓客散去,三五好友在“小雅”內(nèi)繼續(xù)酌幾杯紅酒,嘗幾塊點心,說起從前往后。夜更深了,德門仁里的民國舊風情更濃了。
一條老街,留幾世風情
說起安仁,平日里聽得最多的就是最負盛名的劉氏莊園、建川博物館,都沒去,或許是為下次重游安仁埋下伏筆吧!第二天從德門仁里出來,主要的行程便是漫游古街了。
踏著晨露未干的青石板路上,呼吸著古鎮(zhèn)的氣息。同樣的日出,照在都市,是那樣的粗糙,照在古鎮(zhèn)上,卻細膩、靜美。今天不像昨天那樣是陰雨,有一個藍天白云的背景,真是不辜負我們的相機。
照相館的老板正在拆著木門板子,游血旺的阿姨正在打理蔥姜蒜,拍微電影的學生已經(jīng)在小賣部走了好幾遍戲,細絲掛著的各式各樣的油紙傘浮在老街的屋檐、樹梢——清晨的陽光把這一切照得發(fā)亮,猶如剛鈐上印章的一幅畫。
迷醉在古鎮(zhèn)的晨曦中,把早餐都落下了,直到走道街角的一家豆花店時,才想起腹中空空。據(jù)說,石磨豆花是安仁的特色美食之一,歷史悠久,做工道地,清香、滑膩、白嫩、爽口是其最大的特點。
“大姐,這就是石磨豆花嗎?”問。
“我們這里的都是,來一碗嗎?”答。
沒多問價格,就來了一碗。我是川東人,打小沒有吃豆花的習慣,到成都后,最開始也不喜歡。見別人都吃得香,我嘗了幾次,竟然一下就適應了,喜歡得很,竟然一碗清水豆花加上一個蘸疊,就能安撫我的胃口。這次的安仁石磨豆花也不例外。
讓人頗為后悔的是,只顧著豆花好吃,吃得過多,后面走到紅星街、樹人街、裕民街時,美食店一家挨著一家,卻沒法“虛懷”以待了。
美食雖然吃得有限,倒有省下很多時間去逛電影公館、戲院、會所、書棧、學館。在老街轉(zhuǎn)角處,還遇到了手作匠人易小曼。她畢業(yè)于中國美術(shù)學院服裝設計專業(yè),當年在做畢業(yè)設計時接觸到草木染,游學貴州和云南的染布技法后,她便在安仁這邊一個民國遺留下來的院子里落定,籌備創(chuàng)立了“青紅染”和這個自己的染布工坊。
在這個門頭上寫著“拙匠”的民國大院里,聚集了一群手藝人,除了染布,還有刺繡、篆刻和釀酒。大部分的時間,他們各自默默研習技藝,每到中午和晚上,便一起在大院里吃飯、談天。別院飄來陣陣植物香,一盞清茶,兩首小曲。小曼說,她在這里找到了一種與內(nèi)心最為貼近的生活方式。
潛居在安仁的手作匠人,除小曼之外,還有刺繡的小雅、手作酒吧的小易、咖啡吧的蟲子、四處淘舊物做手工的老李一家、“手作·中國”發(fā)起人彭宇……這些游牧到安仁的人,他們曾經(jīng)浪跡天涯,四海為家,最后都心歸這塊清幽之地。
走完老街,走回德門仁里時,“安仁號”電車沿著軌道緩緩開來,穿過旁邊的古戲臺、中西合璧的建筑,相映成趣。
我趕緊抓拍了幾張,效果不好。然而,在踮腳拍照時,卻看到了幾片青黃不接的銀杏,從電車頂上飄落,仿佛在說:安仁的風情,在這里!
要不是在這“仿佛”的語境下說,那“這里”究竟是哪里?是老街的老飯店,還是文藝的小酒吧?是手作匠人的院子,還是有著光輝歲月的公館?是德門仁里的一杯茶,還是電車軌道上的幾片銀杏?或者那個地方,我們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