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一生所追求的,都是如何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我”的覺察可以帶來一系列的改變,而從“我”開始改變,則可以帶動整個家庭關系走向健康、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我們和所有人的關系,首先對應的都是我們與自己的關系。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的接納程度,也決定著我們?nèi)绾慰创?,接納他人的程度。所以,想讓家庭關系變得健康和完美,先從自我做起。
所有人的行為模式都會受到原生家庭以及自我成長中所受到的創(chuàng)傷的影響。有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處理關系的某些舉動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盡管我們曾那么討厭他們當初的做法;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某些表現(xiàn)總是激怒自己,其實是因為你的童年痛處被觸及。這就很好,我們開始看到并嘗試探索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自我成長的第一步是先要有覺察,覺察之后才會有改變。如果根本沒有覺察,改變也不可能發(fā)生。想要改變,有很多種辦法?,F(xiàn)在的資源如此豐富,專業(yè)的心理成長公眾號,專家的講座和視頻課程,可以用來系統(tǒng)學習的書籍,以及向?qū)I(yè)的心理咨詢機構求助,或者參加自我成長工作坊……只要有這方面的覺察,又能直面自己的困惑,不逃避,就是一切向好的方向發(fā)展的關鍵。(石卉)
一旦成為媽媽,你可能會發(fā)覺,自己一天天都在做著一套重復的程序——哄孩子睡覺,帶孩子遛彎,給孩子做飯,哄孩子睡覺……一成不變的生活更需要我們用精神充電的方式不斷獲取生活智慧和心理成長的能量。
一個好的辦法是閱讀。這里說的閱讀不是碎片式瀏覽,而是完整地讀一本書。閱讀可以修煉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其實在閱讀中,你記住了什么并不重要,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畢竟你會隨時獲得一些除了照顧寶寶之外的新的認知。
另一種方式的精神充電就是保持與自然的連接。我們可以用心地去看所看到的、真切地感覺身邊的事物。比如帶寶寶遛彎時,路是平緩的,還是有點兒顛簸的;你能聽到鳥叫的聲音嗎?撲面而來的微風感覺怎么樣?努力讓內(nèi)心對應彼時所見所感,就會從大自然中獲得能量,甚至能獲得很多影響我們改變關系的靈感。(柏燕誼)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是成為情緒平和的父母,不僅使我們在養(yǎng)育孩子上變得更加容易,也會讓整個大家庭的關系更和諧。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能掌控情緒還是被情緒所控),是孩子模仿的榜樣。
管理情緒不是藏起怒氣或壓抑自己,而是通過了解情緒工作的機制以及不斷地探究自己,做到能夠像控制身體的肌肉一樣控制情緒。首先需要我們能慈悲地善待自己的身體,尤其是感覺疲憊時,先照顧好自己;其次我們要學會自知,比如知道自己正處在憤怒中,就不要沖動地去做什么;最后我們還是要剝開情緒去看看自己的需求,或引發(fā)我們情緒波動的觸發(fā)點到底是什么,從根本上去解決它,比如換個視角去解讀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傷,或者改變那個觸發(fā)情緒的念頭。情緒管理沒有魔咒,只有勇敢面對,不斷地學習、練習,才可以成為高情商的人,平和的父母。(勞拉·馬卡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