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耕 金偉
【摘要】官員傲慢是指領導干部漠視群眾的利益,輕視群眾的意見,以勢壓人的態(tài)度。官員傲慢源自于權力傲慢。權力傲慢的突出表現(xiàn)是迷信權力萬能,進而傲慢顢頇、自以為是。在領導干部的實踐活動中,來自權力的傲慢態(tài)度常常會影響領導者的科學決策。領導干部要想增強科學決策能力,必須以破除傲慢態(tài)度為出發(fā)點,樹立科學決策意識,健全科學決策機制,從根本上提高決策和執(zhí)政能力。
【關鍵詞】官員傲慢;危害;科學決策
【中圖分類號】C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103(2015)10-0021-02
一、官員傲慢
“傲慢”是指一種精神狀態(tài),含有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意味。官員傲慢是指領導干部漠視群眾的利益,輕視群眾的意見,唯我獨尊,以勢壓人的態(tài)度。官員傲慢態(tài)度本質上屬于一種非理性因素,源自于權力的傲慢。權力傲慢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迷信權力萬能,進而傲慢顢頇、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在領導干部的實踐活動中,來自權力的傲慢態(tài)度常常會影響領導者的正確認知和科學決策。而領導干部要想增強科學決策能力,必須以破除傲慢態(tài)度為出發(fā)點,樹立科學決策意識,健全科學決策機制,從根本上提高決策和執(zhí)政能力。
二、官員傲慢對領導決策的危害
1.官員傲慢易導致錯誤的政績觀,造成決策的盲目性
決策行為往往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領導干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重點抓什么工作、如何抓,往往受政績觀的直接影響。政績觀直接反映著領導干部的價值取向,有什么樣的政績觀決定著有什么樣的工作目標、施政方式和決策行為。官員傲慢在政績觀上的突出表現(xiàn)一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不顧實際情況和現(xiàn)實條件,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工作目標,造成嚴重失誤和浪費;二是追名逐利,唯利是圖。熱衷于做表面文章,大搞形象工程,追求轟動效應、數(shù)字政績,蒙蔽群眾、欺騙上級;三是自以為是,盲目決策。在一些項目中既不搞深入調查研究,也不作科學評估論證,就貿然拍板。不正確的政績觀會導致問題認知偏差,決策也就容易出偏差。
2.官員傲慢易導致錯誤的民主觀,造成決策的主觀性
決策民主化,是正確決策行為的核心和內在要求,也是防止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領導干部在作出決策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廣泛聽取專家和群眾意見,反復論證和協(xié)商,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形成正確的決策。官員傲慢在民主觀上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一是剛愎自用,狂妄自大。喜歡講大話、官話、套話,不喜歡聽真話、實話。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聽到批評性意見或質詢時,不僅不能冷靜分析、虛心接受,反而氣急敗壞;二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習慣運用老辦法、老經(jīng)驗去思考和解決,而不是通過集思廣益、充分論證去探尋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三是獨斷專行,獨斷誤行。自我膨脹、唯我獨尊使會議討論和集體決策淪為形式,導致決策失誤。
3.官員傲慢易導致錯誤的法治觀,造成違法決策
當前,我國已進入發(fā)展的關鍵期和改革的深水區(qū),領導決策行為往往涉及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觸及各方面敏感的利益神經(jīng),稍不審慎不僅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引發(fā)社會矛盾,使決策者陷入困境。官員傲慢在法治觀上的突出表現(xiàn)一是法治觀念淡漠,習慣于人治思維、迷戀于以權代法,習慣于用超越法律法規(guī)的手段和政策推動發(fā)展,決策時又違背法定程序;二是在決策執(zhí)行中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安于現(xiàn)狀,工作推進不力,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三是以身試法。在當前懲治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下,有些領導干部不僅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甚至以身試法。這些執(zhí)法不公、違法施政、不作為、亂作為的行為不僅侵害了群眾利益,也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4.官員傲慢易導致錯誤的發(fā)展觀,導致決策失誤
在發(fā)展中應該尊重客觀規(guī)律,注重統(tǒng)籌兼顧。官員傲慢在民主觀上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忽視對客觀規(guī)律的探索和運用,忽視市場的作用,過于看重行政權力的運作,憑主觀意愿決策,難免會導致決策失誤,給經(jīng)濟社會運行造成很大危害。例如某地區(qū)啟動的“萬畝紅高粱”計劃,提出“賠本也要種”就是一個嚴重的決策失誤。凸顯了政府官員權力傲慢。任何一項惠民政策的出臺,都應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民意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而不是盲目蠻干。
三、如何避免官員傲慢導致的決策失誤
避免官員傲慢導致的決策失誤,關鍵在于建立健全科學決策機制,提高科學決策能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就如何深入推進科學民主決策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將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上升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具體來說,要依法建立健全以下幾個方面的制度:
1.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
擴大公眾對決策的參與,對那些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應該擴大群眾的參與度,通過搭建信息交流平臺,拓寬信息交流渠道,保證決策利益各方的知情權、參與權,讓涉及決策利益的各方了解決策程序、決策內容、反映意見建議的渠道和方式,保持決策者與決策利益各方互動、溝通、協(xié)調。這樣不僅有利于集中民智,而且也有助于凝聚共識,取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促進決策的順利實施。
2.建立健全專家論證制度
由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多變性,導致決策的難度增大,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專家論證制度。對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廣、容易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項目和專業(yè)性較強的重大事項的批準和實施,必須組織專家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開展專家論證、技術咨詢和科學評估,為決策提供全面嚴謹?shù)目茖W依據(jù)。明確規(guī)定參加不同類型決策咨詢的人員,優(yōu)化和豐富咨詢隊伍,組成決策所需要的高質量的智囊團和專家?guī)?,避免出現(xiàn)決策咨詢的片面性和低質量。
3.建立健全風險評估制度
加強對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情況的跟蹤、調查與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有關決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在決策過程中,周密論證決策方案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從政治、經(jīng)濟、生態(tài)、技術、法律等方面審慎研究項目的實施條件和可操作性,對決策可能引發(fā)的各種風險進行預測,并制定相應的處置預案,盡可能使決策趨利避害,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
4.建立健全合法性審查制度
合法性審查是依法決策的必經(jīng)關口,審查不合法的決策不得提交討論。從而從源頭上減少決策的隨意性和主觀性。合法性審查是決策的法定程序之一,決策的內容和程序必須合法,必須經(jīng)得起法律法規(guī)的檢驗。討論決定重大問題,決策者應熟悉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分清職責權限,了解和掌握決策程序,為依法決策做好必要的準備;決策內容應符合本級決策權限,不能以集體和民主的名義,討論決定權限以外的事項;決策過程必須嚴格執(zhí)行規(guī)定程序,以規(guī)范化執(zhí)行決策程序減少決策失誤,保證決策結果的公信度;決策結果要合法且有可操作性;決策執(zhí)行的過程也要嚴格依法辦事,依法解決決策可能引發(fā)的矛盾沖突,排除干擾,不能以領導意志、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法規(guī)。以決策內容、過程、結果的合法化,保證依法決策。
5.建立健全集體討論和民主集中制度
無論什么層次的決策,都必須充分發(fā)揚民主,先進行集體討論,再進行集中,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如遇重大問題,除按法定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集體討論的民主程序外,還必須按照黨委、黨組“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進行決策,制止和避免“一言堂”等個人專斷現(xiàn)象,確保決策結果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實現(xiàn)決策民主化。
6.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應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對違反科學民主決策規(guī)定、出現(xiàn)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應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究、過責相當、教育與懲戒相結合的原則,追究決策者的責任。由于重大決策涉及決策方案的提出、論證、決議、執(zhí)行、反饋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所以實行責任追究的行為包括決策者未按決策程序進行決策的、超越法定職權實施決策的、明知決策錯誤未及時采取措施加以糾正的、違反法律法規(guī)及有關政策實施決策的、對應由本人做出的決策進行推諉或者拖延不做決策等。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終身追究制度有助于切實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的水平,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政府績效。
責任編輯:趙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