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莉
全媒體時代,網(wǎng)絡媒體風生水起,多元輿論場觀點交織,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發(fā)揮黨報評論的“亮劍”作用,無疑成為關系黨報輿論引導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的一個緊迫課題。因應時代背景和受眾的轉變,加強黨報評論的創(chuàng)新,以權威性和貼近性增強引導力和傳播力,打造新聞評論精品,是建設主流陣地、壯大主流輿論的必然選擇。
一、精心設置話題,創(chuàng)新內容制造,提高引導水平
有思想的傳播才是有持久影響力的傳播。處于思想大活躍、理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黨報要發(fā)揮其引導力和影響力,不僅要成為讀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為讀者的“思想源”。
1.先聲奪人,觀點引路
新聞可以復制,觀點、思想?yún)s不能復制。全媒體時代,媒介相互間的競爭已由爭奪“信息發(fā)布權”轉為爭奪“信息解釋權”。對于“耳聰目明”的受眾來說,不僅需要了解新的事件、新的問題,從而得知新聞,更需要了解新的觀點、新的視角,進而解讀新聞。在這種情況下,黨報評論就要精心設置話題,以權威應對海量,搶占第一解釋權,推陳出新,見解獨到,言人所未言,言人所欲言。
話題的設置,要突出自身的政治優(yōu)勢,先聲奪人。針對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重要工作和重點活動,在第一時間主動設置議題,率先發(fā)出黨報的權威聲音,發(fā)揮“定心丸”“指南針”的作用。在辦報實踐中,《內蒙古日報》力爭“觀點首發(fā)”,注重用新觀點、新見解,闡釋新思想、新理念。比如,在自治區(qū)黨委提出“8337”發(fā)展思路之后,緊扣思路的關鍵點和利益的共振點,迅速組織撰寫學習貫徹發(fā)展思路系列評論員文章;在學習貫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及時撰寫《先行一步 帶頭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剎“四風”就怕“一陣風”》《用形式主義解決不了形式主義》《享樂主義是精神鴉片》等評論員文章。這些評論,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起到了解疑釋惑、廓清認識、正本清源的輿論引導作用。
同時,要突出新聞性,新而有益。對黨報評論而言,以敏銳的新聞嗅覺,及時發(fā)現(xiàn)事件的新聞價值,緊跟社會生活的大事大勢來論長短,抓住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來論是非,有感而發(fā)、有據(jù)而發(fā)、有理而發(fā),就會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和認同。
《內蒙古日報》評論版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每期的“交鋒”針對當前一個重大事件,選取角度不同乃至觀點對立的評論,讓讀者在觀點的激烈交鋒中進行思考;“街談”聚焦普通民眾的柴米油鹽等生活小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辣語”選題精巧、短小精悍、一針見血,或幽默諷刺,或嬉笑怒罵;“洞見”則針對某一事件,洞悉出新聞的本質,針砭制度和執(zhí)行方面的缺失與不足,推動制度完善和執(zhí)行到位。評論的互動化和新聞化,話語權向群眾的轉移,避免了報紙自說自話、自彈自唱的弊端,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更好地發(fā)揮了主流傳媒的影響力。
2.具有問題意識,深而有力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問題。當前我們正處于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大量不確定、不可知的矛盾和問題時刻潛伏著,有的還顯得比較突出和尖銳,這是一個需要經(jīng)常面對的事實。黨報評論對這些問題不能消極回避,應需要找出這些不和諧因素,發(fā)現(xiàn)問題的癥結和“病因”,解剖矛盾、分析問題、回答問題,進而積極推進問題的解決。與真相本質同頻共振,就能與讀者達成共識,樹立黨報的權威性,提高公信力。
撰寫評論的時候,首先要思考兩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要關注“上頭”:當前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是什么?政策舉措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和阻力?另一方面要思考 “下頭”:基層群眾正在面臨什么樣的問題?他們的呼聲和要求是什么?把二者結合起來,運用辯證思維方式,深入調查,潛心研究,縝密思考,深挖主題,才能寫出一批富有社會影響力的創(chuàng)新之作。對于讀者來說,誰提供更好、更有深度的思想?yún)⒖?,誰就能達到最佳的影響力。
這幾年,《內蒙古日報》的評論力求克服一般表面性、淺層次的弊端,把筆觸伸向隱蔽在現(xiàn)象背后的內在本質,靠理性思維的穿透力去開掘深層次信息,層層剝筍、撥云見霧。比如,針對自治區(qū)舉辦領導干部雙休日講座、包頭市北梁棚戶區(qū)改造等重大事件,《內蒙古日報》及時配發(fā)了《主動學習增才干 提高本領促發(fā)展》《無會周意味著什么?》《把改造棚戶區(qū)的事情辦好》等評論。這些評論不是給讀者解釋一下就了事,做個簡單的傳聲筒,而是既直接指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又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讓群眾讀了不但明白“是什么”,而且知道了“為什么”“怎么做”。
二、更新話語體系,轉換表達方式,實現(xiàn)有效傳播
新聞評論做到以理服人、以理取勝,光靠內容正確、思想深刻是不夠的,還要靈活多樣、引人入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更新語態(tài)、語匯、語氣,講讀者想聽的話、聽得懂的話、聽得進的話,使評論可讀、必讀、易讀、悅讀。
1.形象化論述,增強“穿透力”
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一要轉換語態(tài)。同一話題的評論,有的寫的枯燥無味,有的寫的生動活潑,原因就在于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斩凑f教、八股文風,自然令人反感、讓人厭倦;而言之有情、言之有文,就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何才能把評論寫的“凌云健筆意縱橫”?關鍵是要有故事、有銳氣、有朝氣,清新活潑、言之有物。我們可以引用歷史事實、故事喻解現(xiàn)實之事,把評論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巧妙地結合起來,以增強說服力;運用一些富有哲理性、形象性的名詩、名句,來闡釋當前的矛盾和問題,使讀者入耳入腦;引用廣大群眾的諺語、俗語,通俗生動地把道理說到群眾的心坎上。我們寫的文章里,應有波濤、有懸崖、有奔騰、有激情、避免材料語言,力戒空話、套話、口號化,文章盡量向短、實、新上靠攏。此外,還可適當借鑒文學表現(xiàn)手段,讓評論更有韻味、更好看。
二要轉換方式。撰寫評論時可以多嘗試運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點評式、對話式、隨筆式、雜文式等。
三要有一個“搶眼”的標題。湯姆森在《新聞寫作基礎知識》一書中寫道:“當你把你的報紙送到讀者手中的時候,你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無法強迫他閱讀,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使他閱讀你的報道,那就是運用精采的標題?!睂τ谠u論來說,更是如此。不僅文章要生動,題目也要生動、具體,有感情、有熱度,甚至也可以有幽默。
2.立體化傳播,形成“組合拳”
對于各項政策和時事要聞的闡發(fā),黨報倘若僅憑“社論體”就會顯得話語方式過于單一,傳播效果過于平淡。多媒體的輿論環(huán)境,尤其需要黨報以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為讀者提供一個及時、多元、深厚、獨特的思想平臺。因此,既要堅持做好黨委、政府交給的各項“規(guī)定動作”,運用社論、評論員文章等常規(guī)武器,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又要通過在不同版面設置各具明確功能定位和不同話語特征的多個言論欄目,形成有效引導輿論的合力。
遵循這一思路,《內蒙古日報》分別在要聞版、分類新聞版和各??型瞥觥督袢照劇贰洞蟊娬搲贰犊煸u》《微言空間》《訪談》等言論欄目,同時每周推出一個評論版,議事論理更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更加貼近讀者,貼近熱點,貼近民生。
《今日談》刊發(fā)的言論每篇只有300字左右,直指社會熱點,言簡意賅,以小見大,讀之有味?!洞蟊娬搲贰犊煸u》《微言空間》等欄目,觀點潑辣、新銳,最大程度地拓展黨報評論的創(chuàng)新空間,使黨報話語更為鮮活生動。評論版突出一個“時”字,對時鮮新聞快速提煉和及時思考,對社會熱點現(xiàn)象和問題深刻剖析。
多層次、立體化的言論格局,把體現(xiàn)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有效助推了黨報的主流價值觀念直抵讀者內心,進一步彰顯黨報的話語影響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