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剛
【關鍵詞】海豐鎮(zhèn)遺址;金代磁州窯;紅綠彩瓷俑;黃驊市
【摘 要】金代海豐鎮(zhèn)是以瓷器為主要貿易商品的集水陸交通為一體的經貿集散地,該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86年,經過三次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瓷器。其中一批金代磁州窯紅綠彩俑存儲了大量社會生活信息,為觀察和研究當時的歷史及社會生活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本文簡要介紹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7件。
海豐鎮(zhèn)遺址位于黃驊市羊二莊鄉(xiāng)海豐鎮(zhèn)南至楊莊村之間,面積超過228萬平方米。1986年黃驊市博物館進行全市文物普查時首次發(fā)現(xiàn),2000年、2003年、2004年進行了三次搶救性發(fā)掘,揭露面積超過2500平方米。經專家認定,此遺址的主要遺存年代為金代,并確認該遺址為金代海豐鎮(zhèn)舊址。
金代海豐鎮(zhèn)是集水陸交通為一體的經貿集散地,以瓷器為主要貿易商品,國外特別是東亞國家出土的相當一部分宋金時期的瓷器應該是經由海豐鎮(zhèn)運出去的。海豐鎮(zhèn)與寧波、揚州等地一起搭建了中國古代瓷器貿易的地緣架構,其遺址對于研究東亞地區(qū)古代瓷器貿易具有重要意義。遺址出土的殘瓷薈萃磁州窯、定窯、井陘窯、耀州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zhèn)等窯口的產品,以磁州窯為大宗。其中出土的一批金代磁州窯紅綠彩俑存儲了大量社會生活信息,為觀察和研究當時的歷史及社會生活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補史、證史的重要作用。這些瓷俑的裝飾方法基本相同,均是器表施白色化妝土,在透明釉上以紅、綠、黃、黑彩進行裝飾,色彩艷麗飽滿。下面選取保存較好的幾件紅綠彩瓷俑分別介紹。
1.貴婦俑 僅存頭部,殘高9.7厘米。模制,黃白胎,胎質較粗。以黑彩繪出眉、眼及頭發(fā),以朱色點唇。婦女面相豐滿,著花冠,冠頂部為一伏獸,柳眉鳳目,高鼻櫻唇,表情嚴肅(圖一)。
2.抱狗婦人俑 高13厘米。完整。為坐姿,雙手抱一只小狗。朱唇圓臉,以黑彩畫眉、眼、頭發(fā),頭戴冠,冠施綠彩。上身著白色紅邊背子,背子上有紅色團花,內穿衣領為黃色的左衽上襦,下身穿紅褲。小狗以黑彩勾形,揚首卷尾,似在張口吠叫,簡約傳神,動感十足(封三,1)。
3.持鏡侍女俑 高12厘米。完整。人物為立姿,以黑彩畫眉、眼、頭發(fā),以紅色點唇。頭梳髻。身著紅色綠緣背子。雙手捧鏡(封三,2)。
4.執(zhí)扇婦女俑 高10厘米。完整。人物為坐姿,以黑彩畫眉、眼、頭發(fā),以紅色點唇。頭戴白冠。身穿白色綠緣背子,背子上有紅、綠色團花裝飾。內著黃色綠緣左衽上襦,下穿白褲,上有紅色梅花圖案。右手執(zhí)小圓扇,左手置于膝上。雙腿交腳而坐,左腿垂直,右膝略外展(封三,3)。
5.執(zhí)扇女俑 高12.6厘米。人物為站姿,以黑彩畫眉、眼、頭發(fā),以紅色點唇。頭梳髻。身穿紅色綠緣背子,內著白色黑緣左衽上襦。左手貼身垂放,右手握小圓扇垂于腹前(封三,4)。
6.抱物女俑 頭部殘缺,底長3.3厘米,寬2.9厘米,殘高8.8厘米。模制,灰褐色胎,胎質較粗。人物為立姿,身著紅色綠緣背子,雙手捧一物于胸前(圖二)。
7.抱罐女俑 頭部殘缺,底寬4.2厘米,殘高5.9厘米。模制,褐色胎,胎質較粗。器表施白色化妝土,底部無釉,釉上以紅、綠、黃彩裝飾。人物席地而坐,身著左衽綠色紅緣上衣,衣服上有紅色團花圖案,下穿紅色褲子,雙手捧一黃色罐子,雙腳盤坐(圖三)。
海豐鎮(zhèn)出土的這批紅綠彩俑,主色是紅、綠、黃,釉彩又有深淺不同的色階。紅彩是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彩,用青礬加熱、煅燒而成,一般為正紅色或稱棗紅色,大面積的紅彩多飾繪開襟的長裙、長衫、官袍等,吉祥富麗;綠彩有翠綠、墨綠、褐綠和淺翠綠等,多飾繪衣領、彩帽,清素雅致;黃彩則分淺黃、明黃和金黃等色,多飾繪內衣、飄帶、袈裟等,恬靜奢華。黑彩除了涂染頭發(fā),還勾畫衣紋,點繪眉目,很好地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礬紅與翠綠構成單純的色彩冷暖對比,具有極強的色彩反差,配上礬紅的寬闊邊飾,加之用筆時靈活圓勁,簡逸率真,更顯得質樸自然,使紅綠彩俑成為宋金彩瓷裝飾藝術中的神奇之筆。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