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xiàn)代化資訊以不可抑制的速度增生繁殖著21世紀人類文化和精神的生態(tài),簡單純樸的生活場域已經(jīng)無法饜足個體私欲的膨脹,愈來愈多的人試圖在不斷變異的外界世界中追求缺失意義和生趣的冗雜與繁復,并日漸沉迷或無以擺脫對物質(zhì)享受的偏愛貪執(zhí)。與此同時,生命卻在另一向度背離了精神的伊甸園,精神內(nèi)核的匱缺或偏移為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注入黏濁著焦慮、迷失、分裂、空洞的瘴氣,這恰如米蘭·昆德拉在《加速前進的歷史里的愛情》中所說:“歷史奔跑,逃離人類,導致生命的連續(xù)性、一致性四分五裂”。閱讀白紅雪的《以骨為燈》等八篇散文詩,我們欣喜地看到詩人有意與這個紛繁龐大、迷亂混沌的物質(zhì)世界保持清醒的距離,他敏銳地將個人經(jīng)驗放置于過去與未來、現(xiàn)實與幻境等多重時空的交疊錯綜之中加以鋪展、延續(xù),從而實現(xiàn)由瞬時的切身體味向內(nèi)在心靈空間與哲理思辨的深層次轉(zhuǎn)換。從表象上看,這一組散文詩多以對愛情的謳歌和呼喚為主線,但是,詩人無意于引領(lǐng)我們見證他對愛情的堅貞與愛神的甜蜜,而是在更為隱秘和深刻的意義上,發(fā)覺、并升華精神信仰的絕對純凈,一種對生死悲歡命運安排的豁免,一種由宗教存在洞悟而出的大愛情懷,一種與靈魂深密溝通的存在之思。這一組散文詩并未滿足于只關(guān)乎個體情感的感性體驗,詩人善于以時空并置的敘事和抒情手法,使其筆下的每一個意象、每一行詩句、每一片圖景都顯示出感性、理性與神性等多元介質(zhì)的交融,深情而自由地展現(xiàn)心靈與生命深度對話的飽滿情志和深邃的思考。
綜觀八篇散文詩,愛情無疑是一條豁亮的富有感染力的主線。詩人將自己對戀人熾熱誠懇的愛和激蕩的欲望約束在朦朧的詩性話語之中,并以大膽率性的語言反復描摹勾勒著記憶中與戀人有關(guān)的每一段細節(jié)或纖巧的情愫,情感的恣肆噴涌在散文詩中幾乎隨處可見:“目光無法抵達的地方正是夢的住所。/當我在今夜的夢中呼喚你,你不能逃避!/埋葬于你如夢的青山,是我此生親切的歸宿。/——這一切你還不懂呀?!”(《永遠的青果》)“你的眼睛因此能重放異彩么?/惟有你的眼睛,使我動蕩一生……”。(《遠離喧嘩》)從相思的痛楚到摯愛的遠去,從熱戀的奮不顧身到婚姻的銹跡斑斑,高密度的感情迸發(fā)和舒展帶給讀者極大的審美震撼。同時,詩人不斷以傳統(tǒng)和新鮮的喻象轉(zhuǎn)換著關(guān)于戀人的具象化表達:“云”、“新月”、“青果”、“青草”、“雪”、“身穿絲綢的沙漠”、“篝火”、“石榴”……“我迷失的那一瞬,你的篝火,兩點篝火,都照亮別人!/但我的手指與腳毫無怨言”(《永遠的青果》),“今夜,玫瑰在冰里燃燒;我也被你的河流奏響,發(fā)出卵石般憂郁的音符。”(《溫柔石榴或漂亮之痛》)詩人勇敢拋卻那些最古典而嚴謹?shù)囊蟆獙矍榈恼谘谂c難言——以極為熱烈的語言傾訴著內(nèi)心深處那份永恒而深沉的愛戀,在表面的物象流轉(zhuǎn)中隱含著他對戀人永不褪色的愛與浪漫。
然而,詩人所著意表達的遠不止于此?!霸娫揪褪侵骺推鹾系那楦姓軐W,詩的起點恰是哲學的終點,最深沉的哲學和最扣人心弦的詩都擠在哲學與詩的交界點上?!睂嶋H上,在那些動人的詩句中嵌刻著的,正是詩人對宇宙、生命的理性思考與持之以恒的熱情。愛情作為貫串其散文詩作的內(nèi)置線索,在有關(guān)愛情的種種言說之中,詩人也悄悄度量著這個世界,度量著生與死、光明與黑暗的界限,實現(xiàn)了由感性層面到理性層面的跳躍:“愛情原來如此易碎:像蝴蝶的翅膀。/美麗與神圣的內(nèi)核都深藏著不幸么?”(《遠離喧嘩》)詩人一面感傷愛情的脆弱,一面又跳出了愛情的狹小框限,詩人清醒地意識到世間一切事物都有著不與之相仿的另一半,都在完美與丑惡間維持著均勢與平衡。
對于白紅雪來說,兩相悖反的意象是他觀察與記錄世界的方式:“南方已然蒼老。這是飽含熱烈與夢幻的南方。那片谷地中的陽光悄然腐?。淮翰莅沲r嫩的鳥鳴開始瘋狂?!保ā兑怨菫闊簟罚┯秩纾骸白詈蟮捏A站:被愛與恨打濕的小草同樣在等待你輕盈的腳步。還有烏鴉,據(jù)說他是引領(lǐng)你進入天堂的唯一的火把?!保ā肚锾熳詈蟮脑贫洹罚┪覀儾浑y發(fā)現(xiàn),這兩類悖反的意象,一類如“陽光”、“春草般鮮嫩的鳥鳴”、“火把”等,象征著詩人對光明和希望的渴求,而另一類如“被愛與恨打濕的小草”、“烏鴉”等則在詩句中散發(fā)出黑暗、絕望的死亡意味。但此二者的對立并非散文詩始祖波特萊爾向我們展示的那種二元斗爭——在他的詩作中呈現(xiàn)為“理想”與“憂郁”的較量——這些在白紅雪的筆下已得到了更為個性化的延伸,他的散文詩所專注槌打的是關(guān)于生與死的哲學命題,是對作為主體之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憂慮與思考,他的作品中彌漫著如魯迅“絕望之于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般在絕望中生出希望的生命力量。在《翻譯黑夜》中,詩人將一瓶碳素墨水拆解為黑夜與死亡:“如果直譯,黑夜即上帝潑灑在魔鬼臉上的半瓶碳素墨水?!薄吧系凼治盏牧硪话肫磕褪撬劳?。死亡是黑夜的同胞兄弟?!痹诖?,死亡與黑夜或說黑暗仿佛取得一種同構(gòu)性,這種同構(gòu)性往往伴隨人類的痛苦、恐懼乃至神志的混亂而生發(fā),人類在潛意識中逃避對死亡之不可逃脫的切實體認,因為死亡意味著欲望的子虛烏有和行動力的永恒的消退,人類面對死亡就如同面對一個全然未知的世界,除少數(shù)人以外,我們在情感上總是抗拒自身或他者死亡的來臨,而選擇熱愛真實的肉體的存在。而詩人白紅雪卻以其獨特的方式超越了死亡籠罩在人們身上的陰影,獲得對死亡的理性自覺、再現(xiàn)生命的豐富狀態(tài):“那么光明與生命呢?上帝潑灑另一半瓶墨水之前的停頓狀態(tài)即光明。生命就出現(xiàn)在這一瞬間!”生與死、光明與黑暗就在一瞬間完成了彼此轉(zhuǎn)化、過渡的重要使命,四者因此具有著完全相同的價值歸依。
希臘哲學家尼科斯·卡贊察斯說:“我們來自漆黑的深淵,我們歸于漆黑的深淵,中間光明的間隔,被我們喚作一生?!鄙巧娴谋厝?,死亦是。與其說死亡是對生命的否定,不如說是生命狀態(tài)的后續(xù),是對生命懷抱熱情的以身相許,生命也因死亡的存在而具有了更加長久的意義?!白屧鹿獾幕覡a再熄滅一次,這世界便暗如黑馬的蹄聲。從此,我將以骨為燈,繼續(xù)深入你——趕在雷雨之前——摘取你生命中最初的櫻桃與黃金?!保ā兑怨菫闊簟罚┛v使在無邊的絕望的邊境,詩人也決不自棄于生命的無助與黑暗,他熱忱地在靈魂沉寂的低谷呼喚希望的炫彩和生命的熱力。
沉醉于這種探索的魅力,詩人秉持生命的火把,探照人生與茫茫世間最具蠱惑力的“重生/重返”的主題,在《以骨為燈》的結(jié)尾,詩人這樣寫道:“或許,這是一次涅槃的序幕。涅槃之后,你將以輕盈的雙瞳點燃另一片星空?”在《永遠的青果》中,幸福的意志使詩人無畏愛情的艱難:“這開放的季節(jié),椰子,那些風流的椰子,一定漂洋過海了。/但我決定重返你身邊:堅守你腳下的土地,忍受海風的折磨?!痹娙松踔粮试敢宰晕业臍鐏頁Q取他心中戀慕的女子的快樂,而這樣的殉難在冥冥中指向的是生命的重生、涅槃與復活:“——為了你的結(jié)局,你粉碎我吧!//我們涉足的青山流出了甜甜的月光。/是你的乳汁嗎?此刻與嬰兒的哭聲不期而遇。/清遠的童話就這樣誕生。”“重返遠方?/一聲鴿哨終于劃破即將凝固的夜。綠色的橄欖枝在黑暗之上飛舞?!保ā哆h離喧嘩》)在《秋天最后的云朵》中,他極力轉(zhuǎn)化生命的痛楚:
悲憤與流浪是你的遺產(chǎn)?而遺囑卻寫得如同雨后的彩虹。哦,絕地通天,彩虹的死是多么容易,但秋天最后的云朵畢竟擁抱過童話般湛藍的湖泊……
如今,湖的心跳也僅僅握住了死亡。而死亡的種子卻在你身上悄悄發(fā)芽,像初戀的音符跳上了心弦!
此處,詩人自身對生與死的領(lǐng)悟與索德格朗的詩句——“我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我是死去的春天最年輕的種子/最后死去是多么容易/我已看到那童話似的藍色的湖/我已聽見那正在死去的夏日的心跳/我的花萼只握住死亡的種子”所顯現(xiàn)的精神富有主動性的共鳴與應和。站在精神的高地俯瞰死神,眺望無窮的遠方,絕望終究無法得逞。與死亡的不期而遇,未能使索德格朗感到生命的陷落,她仍看到童話般藍色的湖泊,仍是春天里“最年輕的種子”,盡管生命將毫無懸念地走向死亡,但她反而在這樣的命運里得到一種平靜與沉郁,得到一種靈魂的超脫與再生。顯然,白紅雪對索德格朗詩句的鐘情源于他對她人格和精神品質(zhì)的尊敬,那是跨越時空和國界的感染。無論生活交付與詩人的是何種混雜著恐懼、淚水與歡笑的痛苦,但生之絕望僅僅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他始終積極在生命的回廊中響應著心靈愿景的召喚,他在那幸福與欲望的死亡中捕捉到的是生之愉悅以及生命該行的方向。
除了將日常生活經(jīng)驗放置于理性層面進行審視與思考,白紅雪還巡弋于神性的幻境,尋求精神的平衡。在他的作品中,神性結(jié)構(gòu)并非一種不真實的幻象,它確切地存在于文字所編織的時空里:“實際上,我一直在煙霧繚繞的天堂種植麥子。你的出現(xiàn),猶如紅狐閃進麥地。那么耀眼,卻又不可捉摸。/我的晦暗不明的戀情全部被你踩痛!一只巨大海鳥所產(chǎn)下的青卵也不過如此:石破天驚或者銷聲匿跡,都令眾神頃刻間瘋狂?!保ā稖厝崾窕蚱林础罚霸诶杳鞯膶m殿中,我瞧見你紫色內(nèi)衣的花邊上有紅蜻蜓。哦,靠心臟的右邊,還悠然開著一朵荷。”(《身穿絲綢的沙漠》)“親愛的!千年前被你抱走的陶罐內(nèi),是否還幸存有幾顆粟子?你少女時代的花裙,曾是我親手所織。讓我們重新刀耕火種吧。”(《溫柔石榴或漂亮之痛》)“那時,白天鵝與童話一起棲息在這片林子里。每天清晨,比黑發(fā)更溫柔的小路為我們送來遠方的光明?!保ā对庥鎏禊Z》)上帝的天堂、神話中的秘境、原始自然以及童話般的神秘森林頻繁在其散文詩作中閃現(xiàn),諸多維度的空間跨越涵蓋著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乃至超越時間概念的時空的交織與閃現(xiàn)。詩人意圖擺脫現(xiàn)實生活的喧嘩與浮躁,返歸最原始而純凈的神性領(lǐng)域,在這樣的神性領(lǐng)域中,詩人肆意播撒著他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對遠古眾神的憧憬與祈禱以及對神性的絕對信仰。他的目的是以神性的崇高與純凈去置換平凡、庸常的現(xiàn)實生活,示人以更高的生命啟悟。緣于這種追求,詩人放棄了以邏輯、有序的經(jīng)驗記憶為基礎(chǔ)的現(xiàn)實形象,轉(zhuǎn)而呈現(xiàn)心靈深層的形象世界,即開始以神性意識對世界、宇宙進行重構(gòu),從而流露出濃郁的包括基督教、佛教、古代傳說以及中古羅曼傳奇在內(nèi)的宗教信仰與神話信仰:
哦,千年前后羿發(fā)射的箭矢,擊中了你腹部的燈光;我正跨過王后的披肩,撫摸你昨夜丟失的萬種風情,宛如神甫彎腰拾起一枚胸針。
你知道嗎?多年以前,海鳥的叫聲就不使人放心。如今,幾個阿拉伯數(shù)字(手機號碼)則更令人煩心。她們竟同時引爆了幸福和災難……
——《溫柔石榴或漂亮之痛》
再如:
如果直譯,黑夜即上帝潑灑在魔鬼臉上的半瓶碳素墨水。我只告訴你一人。月亮是魔鬼睜開的獨眼,閃發(fā)著兇光,非常古典。
多么黑夜的快樂!它常常使我們獲得永遠看不見也永遠值得品味的事物,往往神秘得煙霧繚繞,讓你披肝瀝膽。
實際上,當魔鬼沐浴到這半瓶墨水之時,一個新的天地誕生了。他是那樣情不自禁,且動蕩不安。因此,夢的音樂才從那么多人身上汩汩流出。
——《翻譯黑夜》
在愛倫·坡般哥特式的夢魘語調(diào)中,詩人揭示了黑夜這一惟有魔鬼才會現(xiàn)身的奇詭時刻,絕非上帝的懲戒,恰似上帝對人類的恩惠,惟有黑夜,“夢的音樂才從那么多人身上汩汩流出”,他以詭譎多變的神性想象賦予黑夜神圣意味和生命不同維度的內(nèi)涵。詩人將現(xiàn)實的苦悶、愛情的焦灼以及無法規(guī)避的精神之苦痛一并納入其神性的言說體系之中,以宗教、神話經(jīng)驗置換此岸的憂愁、罪惡與混亂,并輔以浪漫想象,到達彼岸的幸福、解脫與從生命深處得來的快樂。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紅雪散文詩神性結(jié)構(gòu)的內(nèi)部還掩藏著一種戲謔成分,對注定世事的演繹,對命運的安排、對因慣性而得到認同的真理,詩人的態(tài)度似乎是猶疑不決的:“我真想用你的手掌擊倒所有的樹。然后重新嫁接。/那么,不同命運的根葉可以結(jié)合起來!/上帝的一句夢話也是真理之船么?/——你與我分居在錯誤的島上!”(《永遠的青果》)這正如同他在理性層面所作出的思考:“被狗咬傷的人就是賊么?清香襲人者是鮮花嗎?!”(《永遠的青果》)與那些失去真實之精神的自我和善于堂皇的雄辯的個體相比,詩人選擇趨向的是生命的本質(zhì),他不愿做一個應聲附和者,以豐盈的想象扭轉(zhuǎn)著生命的悲劇。
對于優(yōu)秀的散文詩作者而言,一首好的散文詩不應在純粹個體的抒情花園中作永久地停留,而應該有意愿和能力實現(xiàn)向更高級理性層面的跨越,以理性的敏銳與精確校正感性經(jīng)驗的隨意與泛濫,以理性的簡明代替感性的簡單,以詩性的張力取締艱澀的陌生化。毋庸置疑,白紅雪在他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中努力于這些嘗試,他有意識地以更為超越的姿態(tài)在他的散文詩中以感性為基點、以理性為階梯,構(gòu)筑了一個蕩漾著激情、充滿象征和哲思的神性幻境,實現(xiàn)了感性、理性與神性三者的交融。
我始終認為,白紅雪的散文詩成就遠遠高于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其說他更適合或熟諳散文詩這種文體,莫若說散文詩更適于表達他對蕪雜與紛亂的現(xiàn)實世界的思考與探察,散文詩更能恰切地展示其獨特的想象方式、情感關(guān)懷與對現(xiàn)實境況的篤思。在散文詩的世界里,詩人游走在現(xiàn)實與幻境、真實與魔幻、歷史與未來、生與死、光明與黑暗對立交錯的二元領(lǐng)域之間,尋求著生命的詩性的起伏,期待著生命與靈魂的重塑。生命的價值和本原意義終在白紅雪的散文詩中以超驗的方式得到一種還原和確證,恢復了與生俱來的詩意與意味。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面上項目《新時期新詩教育研究的反思與拓展》,批準文號SM201310028001系列成果之一)